分享

少年的你看哭父母,谁来保护“少年的你”?

 kenasi 2019-11-02

01

这几天朋友圈最热的四个字——《少年的你》。
不仅是因为周冬雨和首登大荧幕的易烊千玺,也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少年时期。
更是因为我们都直接或间接目睹过校园欺凌,有人选择了挺身而出,但更多人选择过被迫的沉默。

这是一个有痞帅的易烊千玺弟弟,有遭受校园欺凌的周冬雨,有爱情,也有血案的故事。说实话,电影很不错,如果把它归为“青春片”,那毫无疑问是国内最出色的青春片之一,从豆瓣现在8.7分的评分可见一斑。

02

“相比剧情,现实更残酷”

10月26日,人民日报在官方微博上评论《少年的你》,称“电影《少年的你》上映,把校园霸凌话题带入公众视野。”

一度看到有网友提问,电影里的霸凌情节是不是夸大了?事实上,这可能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缩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2.4亿学生遭受校园霸凌,占总学生数的三分之一。

而这些新闻,也许会引起部分不适:

2012年,甘肃兰州,张某,被打重伤二级,初中

2015年,湖南常德,兰兰,遭围殴脾脏切除,小学

2016年,青海海东,陶某,喝农药自杀,初中

2016年,北京中关村,斌斌,被扔厕所垃圾篓,小学

2018年,广西北海,琪琪,自杀坠楼,初中

2018年,安徽怀远,6名学生,被迫吃屎喝尿,小学

2019年,甘肃陇西,张某,被殴打致死,初中

现在是信息发达的年代,我们或多或少都能了解到一些关于校园欺凌的事件,但无一例外的,这些事情最后都是给了一个含糊其辞的结果,然后不了了之,淡出大众的视野,生活又恢复平静。


03

“ 校园暴力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严重程度一直被低估。

有数据指出,每65000名孩童中,就有一个因为霸凌而选择自杀的孩子。

电影上映前夕,正值《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修订之际,要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制度。而人民日报、人民网等官媒的跟进,又将这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再一次推到到人们面前。


04

谁来保护“少年的你”?

在波士顿的犹太人死难纪念碑前,有这么一段话:

当纳粹来抓共产党人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

当他们来抓犹太人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当他们来抓贸易工会主义者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贸易工会主义者;

当他们来抓天主教徒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是新教徒;

当他们来抓我时,已无人替我说话了。

在讨论园霸凌事件时,以下几点应该得到重视


1. 不指责受害者、不鼓励以暴制暴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声音,比如“是爷们就不要怂,打回去Ta就不敢再欺负你了。”或者文章开头所说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遭受校园欺凌对于受害者而言已经十分痛苦,如果再有许多人关注,舆论的压力对一个孩子而言更是难以承担,不指责受害者,是每一个关注者所应做的。
2. 承认和面对“欺凌”的存在
老师、家长、校方首先应该承认欺凌事件的存在。我们不能给欺凌随随便便安上一个别的名字(开玩笑、淘气),更不能因为是“偶然事件”或是因为欺凌者父母否认,就装作它不存在,去否认被欺凌者的感受。
承认被欺凌者的受伤感受,一起去面对其中未解的问题,哪怕其中有过错和瑕疵,这个动作本身就是最大的支持。
3. 一起来讨论如何行动
谴责并非最终目的。让人们感到不安全的,正是对于真正问题的否认和回避。这其中的问题包含:
  • 在这个集体中,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是被允许的?什么是被禁止的?
  • 我和同学们、老师们共同创建、维护的这个集体中,行为边界究竟是怎样的?
  • 当我面对不公正待遇的时候,我有怎样的表达渠道?我会得到怎样的关注和帮助?
  • 在欺凌发生之后,我是否有机会和老师一起坐下来,安全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被评价和指责)、并和大家一起共同制定和学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行为规范?
4. 提供专业心理帮助的渠道
欺凌离我们其实很近,而且被欺凌的痛苦可以一直伴随着人们,多少年都难以化解。
我们不仅要关注当下遭遇欺凌的孩子,还应该鼓励身边曾遭受过欺凌,且那段痛苦的经历一直困扰他们至今的亲人、朋友们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对父母而言,在校园霸凌中,父母的养育方式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 孩子第一次遇到霸凌,父母绝对不能含糊。

凡事都有个第一次效应,处理第一次的态度会深刻影响孩子以后面对这样事物的心态。很多因为校园欺凌而走向深重悲剧,甚至送命的,往往不是一次就能产生这样恶果的,它有个不断的升级过程。

年幼的时候受过太多的慢性创伤,感受太多挫败,没有其他渠道疏解,就会忍不住发泄到比自己更弱的孩子身上。他们的霸凌对象,那些显得柔弱无助的被霸凌者,假如逆来顺受,则会激发霸凌者更强烈的恨意。那份恨意的潜台词是:你为什么不反抗,你怎么这么没用!

所以,假如被霸凌者能够在第一时间,越早越好地去反抗欺凌,那些小霸王反而会感觉更好。

  • 尊重孩子,多给他们说“不”的空间。

为什么有些孩子遇到霸凌不求助、不反抗,哪怕你强调一千遍打回去,他们也打不出手?因为他们从很小的时候起,心中就内化了一个被(强有力的大人)欺负的形象。他们很早就对自己可以说“不”、可以反抗这件事失去信心了。

他们会觉得,忍一忍,也就扛过去了。这是这些孩子最让人心疼的地方。

最怕父母在孩子面前掌控欲过强、过度强调孩子听话、顺服。

  • 尽可能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

霸凌者往往不是无缘无故就去欺凌随便一个人的。他们瞄准一个目标,是有一个过程的。

有心理学家说过,这些霸凌者通常会很擅长分辨出不合群的孩子,或者因为抑郁、心理健康疾病、残疾或身高体重异常等受到孤立的孩子。

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跟孩子保持一个好的亲子关系;在家庭内部,在生活中,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会理解你、支持你、帮助你、爱你。这样的孩子,哪怕他们遭遇欺凌,也能够掌握有真正的自保与还击的力量,必要时候他们也更加敢于去寻求大人的帮助。

如今社会,校园霸凌事件层出不穷,未成年人犯罪也越来越多,要如何帮助我们的小小少年,去面对这残酷的世界,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的课题。愿整个社会都肩负起守卫孩子的责任,愿所有父母都能够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靠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