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庚桑楚篇》解说(1·1-1)

 江山携手 2019-11-02

 一、   

《庄子·杂篇》共有11篇文章,这头一篇,取第一章首句中的庚桑楚”(人名为篇名。篇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其思想分量,有人认为堪舆《内篇》中的任一篇媲美。

1·1-1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拥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居三年,畏垒大。畏垒之民相与言曰庚桑子之始来,吾洒然异之 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余。庶几其圣人乎!子胡不相与尸而 祝之,社而稷之乎?

解说

1、本篇第一章我将按四个自然段依次作解说,这是第一个自然段,要注意的是:头句中的“役”字本指服劳役的人和家中奴仆,这里显是借指门生、弟子(因为弟子也常给先生“当差”)。偏得是由“不正常”义引申出来的“特别”的意思,这里明显相当于“特”、“最”。画然知者”是指炫耀聪明才智的人:“画”有划分义,故用“画然”表示对事物的细小差别都能明察区分;“挈然仁者”是指标举仁义的人:“挈”是“提纲挈领”的“挈”,举起义。“拥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两句是说:(臣仆中)愚昧的人,就给予居所(养起来);(侍妾中)笨拙的人,就安排差事(使用之):“拥肿”即“臃肿”,此处借指不灵巧的人;“鞅掌”本指手掌脚掌被缠住了,此处借指笨拙的人(“鞅”是套牲口的皮带,用作动词了);两句中的“之”字都相当于“则”;“为使”和“与居”对言,故都是动宾结构,“为使”的“为”必是“与”的同义词,给予义,“使”字是借作“事”。“大穣”即大丰收;“洒然”是“惊异貌”。——末尾两句的共同主语,即头上的“子”字,是“儿子”的“子”,但在这里是用来指谓“受恩惠的人”;“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可从译文获解。

2、“以北居畏垒之山”句头上的“以”字是什么意思?似乎不好讲,我的想法是:这个“以”字是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此”,故此句是交代说,此人为了贯彻老子之道,就决心远离世俗,隐居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去。据此又可推知,“畏垒之山”不仅仅是个寓设的怪地名,同时暗示了那是“世外荒漠之乡”。

辨析

1、“偏得”,《今注》和《方注》都训作“独得”,这显是误解:原文意在说明庚桑楚得道之深,不是要说其他弟子都未得道。——“鞅掌”,《今注》解释为“习劳役者(王敔《注》)”、“劳苦奔走之人(王先谦《集解》)”;《方注》注释为“愚朴不仁的样子”,都不同于我的理解,但我自信我的理解更为可取,因为我的理解在训诂上更有依据,也只有把“鞅掌”理解为指谓“呆笨”者才能解通这一句,让此句同上句很好地“对仗起来”。这里的要点是:两书作者未能看出“与居”和“为使”的“对仗关系”,从而不知“为使”的“使”字是借作“事”(所以两书将这一句翻译为:“勤劳的留下供使”、“只让呆笨、不仁的留下作伴、供使。”)

2、第三句头上的“以”字,《今注》和《方注》都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既不做注释,也不做翻译,就是说,两书的译文都未落实这个“以”字,像是原文中本来没有这个字。

3、末尾两句,《今注》翻译为:“你为什么不一块儿来举他为主,而敬奉他呢?”《方注》翻译为:“我们为何不为他设神位而加以祝祷,并为他建立宗庙呢?”很明显,两书作者都不知句子头上的“子”字在这里的含义和用法,就不作注释,只是“不讲道理地”翻译为“你”、“你们”了。——“子”字在古代作名词可指臣民、百姓,作动词可以是“尽子女之道”的意思,都与“施恩”、“感恩”相联系,所以我把这个“子”字理解为“受施恩惠的人”,一定符合作者的意思,后文也证明这理解不误。

译文

老聃的弟子中有个叫庚桑楚的,最得老聃之道因此,他特意隐居到畏垒去。原有的奴仆中喜欢炫耀才智的一律辞退之;侍婢中惯于标榜仁义的全都疏远之:其中愚昧者,则提供居所养起来呆笨者,则安排工作使用之他在那里三年,畏垒山地区就富裕起来了那里的民相互谈论说“庚桑楚先生初我们畏垒山,我真是吃惊诧异(不知他为什么要跑到我们这穷乡僻壤来),现在,们虽然按天计算收入嫌不足,但计算,就富足有余。庚桑楚先生大概圣人吧!我们作为受他恩惠的人,怎么能为他设置位替他祝祷为他建立宗庙向他敬拜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