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璇琮坑 2019-11-02
  
  
       从苹果园地铁站乘929、892路公交到石古岩站下,南行去往韭园村,韭园村被评为北京最美乡村之一,是京西古道上的出入“王平古道”的第一村,位于京西九龙山麓。该村历史悠久,应在辽金时代成村,因村中有些古迹是金元时期的。据史料记载,现存的京西古道最早的始于五代时期,距今已有1100年的历史。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村口牌坊
  
       位于“王平古道”起点的韭园村,现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即韭园村、东落坡村、西落坡村和桥耳涧村。韭园村在北,东、西落坡村相联在南。桥耳涧村独立在东。四个小村在一个大山环抱中。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因过去这里的村民以种菜为主,尤以种韭菜出名,所以村名叫“韭园”。现村内的文物古迹很多,“王平古道”从村中穿过,古民居、古庙、古碉楼等人文景观成为历史见证。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示意图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村内虽盖有部分新房,但还保留很多明清民居,也有元代古居。这些古民居大多为精良的三合院、四合院。院落随山势的高低而建,错落有致。院内的房屋,青砖灰瓦,木窗雕花,砖雕、石雕相衬。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当年古道穿村而过,韭园四村的寺庙、驿站,客栈、酒馆、商铺等比比皆是。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行至桥耳涧村口,可见公路两旁的龙王庙和菩萨庙。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桥耳涧村观音庙
  
       《门头沟政区通览》:菩萨庙 与龙王庙相对的是菩萨庙,和龙王庙同一个年代建成,据传说菩萨庙的香火不断,可为百姓消灾解难。
       此村龙王庙,菩萨庙,已于2012年重建。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文保牌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桥耳涧村龙王庙
  
       《门头沟政区通览》:龙王庙  所建年代不详。庙檐前的廊柱上写有一幅对联:“癸未清明的韭园,泉头清白明如镜:寺中饱饮九龙泉,园外濁流去不还”。庙院门前有一眼泉水,泉水顺小石槽流到三个大石槽里,专供村里人、过往行人和驮队牲畜饮用,所以又叫水槽庙。”
       《京畿重地王平镇》:龙泉寺改为龙王庙:癸未清明的韭园,泉头清白明如镜:寺中饱饮九龙泉,园外浊流去不还。证明龙王庙的泉水清澈无比。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文保牌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继续前行至岔路口可见路边京西古道的标志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古道标志西南侧不远有一块从牛角岭移来的石碑。
 
重修道路碑记
 
       从碑文可知石桥是清同治十年(1871)被山洪冲垮后重新建造的。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修路碑旁新建一小亭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从古道标志所在岔路口南行,可见古道上的三座古石桥。

桥耳涧石桥1

       位于京西古道标志南侧几米处,这座单孔石拱桥是桥耳涧村三座石桥中最大的一座。目前桥上加装了石护栏。如果从路上走不注意,很容易错过。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桥耳涧石桥2

       村中这座石桥横跨涧沟上,驿道从涧沟的一侧过桥到另一侧,石桥起到了重要的连接作用。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桥耳涧石桥3
  
       该桥位于关帝庙前,是三座古桥中最小的一座,现已加装石护栏保护。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桥耳涧村关帝庙
    
       《门头沟文物志》:关帝庙 位于王平地区韭园村,建于清代。三合院结构,现存大殿三间,东配殿三间,门楼一间,影壁一座,周围环以石墙。大殿硬山大脊带砖雕鸱吻及垂兽,筒瓦顶,殿前出廊,檐下施彩绘,殿内三面墙上绘有关云长故事的系列壁画。院内残存有石碾、碾盘、石槽等。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文保牌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院内有古银杏1株,临沟有古槐1株。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正殿3间,原有壁画。东房2间。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关帝庙铁香炉上分别有铭文“大明万历年七月吉日造”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从关帝庙返回至岔路口(古道标志处),西行去西落坡村,西落坡村的古迹有关帝庙、大寨、碉楼、马致远故居。

西落坡村关帝庙

       西落坡村关帝庙重修于清道光八年,内西落坡村重修关帝庙碑记一通。2016年重修关帝庙。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文保牌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关帝庙及庙前照壁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庙内全景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正殿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正殿屋檐下立落坡村重修关帝庙碑记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碑身正面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碑身后面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残存壁画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北配殿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南配殿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院内一棵桧柏已列为一级古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西落坡村大寨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记载:“大寨呈长方彤,南、北长350米,东、西宽50 米,南高北低,坡度在10度以上。大寨的最高处有一个四合院,院子很大,宽敞明亮。房子新,旧兼有,南房后面还有碾房、古磨、石臼,并设有后门,看来是专门加工粮食的地方。大寨的四面围墙大部分已坍塌,但地基还在。围墙宽1.8米,离约3.5米,形制比长城的墙窄,比一般民间大墙宽好多,据一姓王的老人讲,在高墙的上面有1.2米高、30厘米宽的堞墙,.此设置是专门藏匿兵丁的。大寨之内是用来圈养马匹的。也就是说一旦发现情况,上面的兵丁能立刻上马出击。据老人讲,中原人称元朝士兵为“鞑子”,自古人们就叫大寨为“鞑寨”。在大寨的地下还建有地道和暗堡,真可谓能攻善守、设施齐全。现在看来,与马各庄村北的马圈、将军坨古战场及其村内的古地道一起,应该是一套相对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文保牌
    
       大寨又叫落难坡,是古代的一所监牢。相传在金代时,宋朝的徽、钦二帝曾囚禁于此。人们都知,徽、钦二帝是囚禁在当时的金中都东的唐代古刹法源寺内“坐井观天”。有可能押解途中曾在此暂禁。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目前此监牢仅余两面墙(只有很窄的断面依稀可见当年痕迹)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2013年修整的围墙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马致远故居
 
       当地村民们世代相传说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马致远故居坐西朝东,是一座大四合院。故居门前有小桥流水,门前的影背墙上现在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生平介绍。绕过影壁跨过一间东房的大门就来到院子里。院子很大,西北东南四面都有房间,每边为三五间。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马致远   (1250—1324年),字千里,号东篱。大都(北京)人。他是我国元代著名大戏剧家,有“姓名香贯满梨园”之称,是当时文学组织“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为“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还被尊为“曲状元”,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声誉。马致远因不满官府的腐败,后隐居山林,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生活。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曾用门票(现免费)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在我国文学史上,元代的戏剧可以说是灿烂辉煌。而且很多著名的大戏剧家都是大都(北京)人,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都是大都人。他们的剧本经常在大都西城砖塔胡同里的勾阑、瓦舍(剧场)中演出,有时他们还亲自粉墨登场。元代的很多剧本,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久演不衰。北京可以说是我国戏剧的发祥地。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中的佳句广为人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细细地观察,发现故居门前的景物和《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很相似。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故居坐西朝东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正房朝西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从东南角看院落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正房前马致远塑像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南房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北房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在院内看东房后身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碉楼

       《北京市门头沟区军事志》:“碉楼 位于大寨南侧,也称哨楼,二者之间有地道相连,碉楼用山石砌成,白灰抹面,高约8米,是个长方形,东西宽5.2米,南北约4.6米,门口开在东侧。碉楼内分上、中、下3层。最下层用山石发券,高约3米,用于住人。内部南墙设30公分高、25公分宽的方孔用于通风、透光和瞭望之用。东南角有通往上层的通道,设置木梯通行。中间一层外侧砌有腰线,并有石质的排水槽。内可容2人居住,四面墙上各设有1个圆花瓣式的孔,造型美现、做工较细。在其下面还有2个石质小圆孔,东、西水泉街两面墙上还有20公分的方孔,在一条平行线上,可直看到东、西两面的古道,是瞭望古道的专门设置。第三层也就是上层,四面均有“女儿墙”,也叫“堞”,是专门防身的矮墙,专门站岗放哨的设施。”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文保牌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目前碉楼四周盖满了房屋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从西落坡村东行去往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如一张大网横纵门头沟全境,道路多而且长,这些古道主要有商运道、军用道、香道,它们互通有无。其中商用道的历史遗迹最多,过了几百年历史,它们虽显出来残败的颓相,风情古韵犹在。水峪嘴—东石古岩村这一部分属于西山古道北路。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桥耳涧村关帝庙北墙外就是“王平古道”的北道,门头沟区文保碑上标注(韭园村——牛角岭段)。
   

       目前京西古道已开发成景区。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景区门票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牛角岭的古道保存很完整,正好能看出古道从山脚下盘旋而上,在山顶穿过关城城券,再“翻山”而下。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行至牛角岭关城西侧可见老爷庙(三义庙)。

桥耳涧村三义庙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三义庙 遗址在牛角岭关城城门券西侧。曾供奉杨八姐及刘、关、张塑像。三义象征忠义,名传千古;杨家将一门忠烈,世人仰慕。据说杨八姐石像被日本人先运至马各庄,再运至大台,后被埋在今大台矿某处地下。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山门殿后匾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前院西厢房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前院东厢房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正殿忠义殿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东配殿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西配殿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从正殿回看山门殿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沿老爷庙旁边的步道行进可见一小龙王庙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牛角岭关城

       牛角岭关城属京西最古老的“西山大道”上的重要关口。关城建在两山坡对峙之处,扼守着古道之要冲。牛角岭关城坐东朝西,砖石结构,在山石上直接用石块垒砌,青砖券边,青石做腿。门洞高7米,进深9.3米,横宽4.3米,体量甚大。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文保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在关城附近遗存石碑二方(现为复制),对研究古道历史有重大意义。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古道上的一串串或深或浅的蹄印清晰可见,而蹄窝最集中的就在关城城券下面的一段,牛角岭山顶是一整块巨石,这一段古道就是在这块巨石上凿出来的,路面凹凸不平,几百年的踏磨让石头的天然纹理更加光滑清晰,与蹄窝印交织在一起,像是在诉说着千年沧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永远免夫交界碑
 
        关城东侧立有一块乾隆年间的“永远免夫交界碑”,碑文载:“如我西山一带,村墟寥落,旗人一半联居,石厚田薄,里人走窑度日,一应夫差,家中每叹糊口之艰,距京遥远,往返不堪征途之苦……恩准王平、齐家、石港三司夫役尽行豁免。”这是一个研究京西历史的重要史料,现在专门建了一座碑亭将这座石碑保护起来。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从牛角岭关城下山沿古道继续东行去往水峪嘴村。沿途有古道博物馆、利用防空洞改建的军事酒吧等。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古道博物馆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水峪嘴村防空洞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文保牌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防空洞入口装饰成飞机舱门(位于古道博物馆旁)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从古道博物馆继续下行,进入水峪嘴村后,村道路两侧的坡崖、墙壁上制作了雕塑墙,仿佛是一卷历史的长卷,展示了古道的苍桑风貌和逝去的风采,再现了驼马商旅络绎不绝时的繁荣景象,及古道旁村落的生活百态。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门头沟区的寺庙(韭园村)
   
       出村过河到公路上陇驾庄车站等候929、892路公交返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