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味中药,就能补五脏

 图书 馆员 2019-11-03

这是一味最常用的中药,陶弘景称之为“诸药之王“,李时珍认为它“普治百邪”。而且它本身性情甘平补益,能缓能急,还能够补养五脏,价格又非常便宜。那么,这是哪位中药呢,它就是最常用却不平凡的甘草。

甘草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有很多别名,美草、蜜甘、蜜草、粉草、甜草等,都与甘草味道甘甜有关。此外,甘草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别名——国老,因为它本身性情甘平补益,又能缓能急。入药方中对一些性情猛烈或懒缓的药物,可以起到监之、制之、敛之、促之的作用;在不同的药方中,可为君为臣为佐为使,能调和众药,使它们更好地发挥药效。因此,在药的王国里,甘草是国之药老。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甘草中含有的化学成分多达上百种,具有抗病毒、抗炎、保肝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虚、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毒等疾病。

1.补心

《雷公炮炙论》最早提出甘草入“心脾二经”, 元代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提出甘草“入足厥阴、太阴、少阴经”。结合古籍文献对甘草能“通经脉,利血气” “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等记载,甘草具有补心作用。

(1)养心复脉

甘草这一功用主要针对“心动悸、脉结代”的治疗,代表方为《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此方是气血阴阳通补的方剂,除了大剂量的炙甘草外,方中还有补气的人参,滋阴的生地黄、麦冬,通阳的桂枝、生姜,补血的阿胶、麻仁、大枣等。炙甘草与这些补益气血阴阳的药物同用,能发挥它“甘纯两重性” 的特性,分别具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作用。

此外,炙甘草汤对因气血亏虚、阴虚火旺、津液亏虚等导致的其他疾病,如失眠、虚劳、肺消、血虚、惊厥等病证,均收效显著。临床常将此方用于治疗循环系统疾病,如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缓慢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等,或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扩张型心脏病等。

(2)养心宁神

甘草养心安神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失眠、心悸、脏躁等心神不宁的病证。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养,出现失眠、心悸,可单用炙甘草或配伍石菖蒲、人参、远志等以养心宁神,如《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甘草丸

脏躁多因肝郁不疏、心气不足、心血亏虚所致,主要表现为精神抑郁等症状,治疗上当以补益气血、缓急安神为主。甘草之“甘缓”,能够缓急安神,常配伍淮小麦、红枣等用于脏躁的治疗,如甘麦大枣汤

2.补肺

甘草性味甘平,归肺经,李东垣谓其能“润肺”,可治疗肺虚诸症,根据不同的配伍,能够补肺气、益肺阴、润肺燥。补肺气常配伍人参、黄芪,如治疗肺肾气虚咳喘的人参蛤蚧散;益肺阴常配伍百合、玄参、阿胶,如治疗肺肾阴亏的百合固金汤、治疗肺阴不足阴虚有热的补肺阿胶汤;润肺燥则常配伍麦冬、枇杷叶、阿胶,如清燥救肺汤.小编新经络.

此外,由于甘草本身具有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因此,非肺虚咳嗽病证中甘草也很常用,这与其补肺没有直接关系,如治疗外感咳嗽的三拗汤、止嗽散、华盖散,治疗肺热咳喘的桔梗汤、泻白散,治疗痰热咳嗽的清金化痰汤,治疗肺燥咳嗽的杏苏散,治疗寒痰咳嗽的冷哮丸等。

3.补脾

甘味属土入脾,功善和中。《神农本草经》认为甘草“坚筋骨,长肌肉,倍力”,实乃脾胃为后天之本,在体合肌肉、主四肢,通过补脾则能使肌肉强劲、四肢发达。甘草的补脾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与脾虚有关病证的治疗中。

(1)补中益气

脾主运化,运化正常与否的关键取决于脾气是否充足,通过补益脾气以恢复脾的运化功能乃是治疗脾系病证的根本。炙甘草味甘性平,入脾经,功善补益脾气,常配伍人参、白术、茯苓,即四君子汤,这既是补脾的基本方又是补气的基础方。炙甘草在方中的作用有三:一助人参补气,二维持药力,三益胃和中。以四君子汤为基础加味而具有补脾气作用的方剂不胜枚举,如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保元汤、异功散等。

(2)升阳举陷

脾气不足、固摄无权则中气下陷,出现胃下垂、肾下垂、脱肛、久泻久痢等病证,治疗上既当升举阳气更当补益中气。甘草并无升举功效,但通过其补中益气、甘缓和中,配伍黄芪、柴胡、升麻等药物则能增加补气升阳的作用,如补中益气汤。此外,与治疗脾不统血的黄土汤、气虚血脱的举元汤等方中的甘草功效相同。

(3)健脾化积

脾气不足、运化失权,水谷精微难以运化,出现饮食积滞、脘腹痞闷、大便溏薄、体倦乏力等症状,治疗上除了需要及时消食化积以治标之外,还要适当补益脾气,恢复脾之运化功能以治本。甘草配伍白术、人参可补益脾气,配伍山楂、神曲、麦芽可健脾消食,如健脾丸、枳实消痞丸、资生丸等。

(4)健脾祛湿

脾主运化水湿,脾气充足则健运水湿;脾气不足则脾失健运而水湿潴留,形成虚实夹杂的气虚湿阻证,甚至可变生痰饮、水肿等病证。治疗上当健脾祛湿,或补脾气,或温脾阳,如参苓白术散、厚朴温中汤、苓桂术甘汤等。

需要说明的是,历来在对甘草的配伍和应用上都强调“痰湿中满” 不用甘草,因甘草纯甘而易生湿助痰,但实际上对于痰湿中满的形成还是要分清虚实,若因脾虚所致的虚满依然可以用甘草.小编新经络.

4.缓肝

甘草对肝脏的治疗作用体现在甘草的药性平缓,能够针对肝脏的特性有的放矢,如柔肝养肝、缓急熄风等,如《黄帝内经》中提到的“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针对以上特点甘草常配伍白芍,如芍药甘草汤、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甘草浸膏对动物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还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5.调肾

由于肾的生理病理特点与甘草的特性相冲突,在实际应用中,历代补肾的方剂中几乎都不含甘草。因肾位居人体下焦,主水,肾的功能失调常出现水湿潴留的病证;甘草之“缓” 既难以抵达下焦又滞缓其他药物到达且会滞水生湿,不但不利于水湿的排泄反而可能会加重水湿病证,因此很少用到。

需要提到的是在治疗肾脏病证的方中有一方含有甘草,即封髓丹(又称凤髓丹)。该方由黄柏、砂仁、甘草三药组成,最早出自元代许国祯编纂的《御药院方》,具有降心火、益肾水的功效,主要用于心肾不交、相火妄动之证。但甘草在方中的作用历代认识并不统一, 仍有待讨论。

6.助阳化阴

所谓药味的“合化反应” 是指两种不同的药味组合以后会产生原有药味所不具备的效应,这种现象既见于单味药物,更体现在不同药味的药物之间配伍应用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辛甘化阳”“酸甘化阴” 两大类,甘草因其“至甘纯甘”的特点而成为“辛甘化阳” “酸甘化阴”中甘味药物的代表药物。

辛甘化阳

典型的配伍即为桂枝与甘草的组合。如治疗心阳不足、心悸怔忡的桂枝甘草汤、桂枝加桂汤、桂枝新加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能够温通心阳;治疗中焦虚寒、虚劳里急的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能够温助脾阳;治疗阳虚痰饮、虚实夹杂的苓桂术甘汤,能够温阳化饮;治疗阳虚寒凝、经脉不通的温经汤、当归四逆汤,能够温阳通络。

酸甘化阴

张仲景创立的芍药甘草汤是酸甘组合的代表方剂。甘草与酸味药的配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阴虚津亏挛急的病证,典型的配伍即为白芍与甘草的组合。白芍、甘草药对见于桂枝汤类方、建中汤类方和四逆散类方等。

综上所述,甘草之补益涵盖气血阴阳以及多个脏腑,尤以补益中上焦为主,而对肝肾则无明显补益作用,并且其发挥补益作用的侧重与其配伍的药物和主治病证有关。甘草补益作用所呈现的多样性特点与其至甘至纯、甘纯两重性的特性有关,也是其临床配伍应用广泛性的具体体现。

温馨提示

甘草虽好,却不是人人都适合服用的。许多医家认为“甘缓助湿”,故化湿方、苦寒燥湿方多不用甘草。还有的医者认为甘缓不利于理气,故治疗气滞不畅、升降失调、气郁的方剂也多不用甘草,新经络小编提示中医学”十八反“中记载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将其列为药物使用禁忌。

现代研究显示,长期过量服用甘草可能会产生类似肾上腺皮脂激素样的副作用,使血钠升高,钾排出增多,导致高血压、低血钾症,出现浮肿、软瘫等临床表现。

因此,在临床处方中,要充分发挥甘草的多功能作用,扬其长,避其短,辨证用方,审方用药,严格掌握甘草在方剂中的配伍规律。并非每个处方都要信手写上一味甘草,更不应把甘草视作可有可无之品。具体应用还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开方用药必学:李东垣随症用药之法!

风中六腑手足不遂,先发其表,羌活、防风为君,随症加药。

然后行经养血,当归、秦艽、独活之类,随经用之。

风中五脏耳聋目瞀,先疏其里,三化汤。

然后行经,独活、防风、柴胡、白芷、川芎,随经用之。

破伤中风脉浮在表,汗之;脉沉在里,下之。背搐,羌活、防风;前搐,升麻、白芷;两傍搐,柴胡、防风;右搐,加白芷。

伤风恶风防风为君,麻黄、甘草佐之。

伤寒恶寒麻黄为君,防风、甘草佐之。

六经头痛须用川芎。

加引经药:太阳,蔓荆;阳明, 白芷;太阴,半夏;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巅顶,藁本。 眉棱骨痛羌活、白芷、黄芩。 风湿身痛羌活。 嗌痛颔肿黄芩、鼠粘子、甘草、桔梗。肢节肿痛羌活。

眼暴赤肿防风、芩、连泻火,当归佐。酒煎服。 眼久昏暗熟地、当归为君,羌、防为臣,甘草、甘菊之类佐之。

风热牙疼喜冷恶热,生地、当归、升麻、黄连、牡丹皮、防风。 肾虚牙疼桔梗、升麻、细辛、吴茱萸。

风湿诸病须用羌活、白术。 风冷诸病须用川乌。 风热诸病须用荆芥、薄荷。

一切痰饮须用半夏。风,加南星;热,加黄芩;湿,加白术、陈皮;寒,加干姜。

诸咳嗽病五味为君。

痰,用半夏;喘,加阿胶佐之;


不拘有热无热,少加黄芩;

春,加川芎、芍药;

夏,加卮子、知母;

秋,加防风;

冬,加麻黄、桂枝之类。

诸嗽有痰半夏、白术、五味、防风、枳壳、甘草。

咳嗽无痰五味、杏仁、贝母、生姜、防风。 有声有痰半夏、白术、五味、防风。

寒喘痰急麻黄、杏仁。

热喘咳嗽桑白皮、黄芩、诃子。

水饮湿喘白矾、皂荚、葶苈。

热喘燥喘阿胶、五味、麦门冬。

气短虚喘人参、黄芪、五味。

诸疟寒热柴胡为君。

脾胃困倦参、芪、苍术。

不思饮食木香、藿香。

脾胃有湿嗜卧有痰。白术、苍术、茯苓、猪苓、半夏、防风。

上焦湿热黄芩泻肺火。

中焦湿热黄连泻心火。

下焦湿热酒洗黄檗、知母、防己。

下焦湿肿酒洗汉防己、龙胆草为君,甘草、黄檗为佐。

腹中胀满须用姜制厚朴、木香。

腹中窄狭须用苍术。

腹中实热大黄、芒消。

过伤饮食热物大黄为君。

冷物,巴豆为丸散。

宿食不消须用黄连、枳实。

胸中烦热须用卮子仁、茯苓。

胸中痞塞实,用厚朴、枳实;虚,用芍药、陈皮;痰热,用黄连、半夏;寒,用附子、干姜。

六郁痞满香附、抚芎。

湿,加苍术;痰,加陈皮;

热,加卮子;

食,加神曲;

血,加桃仁。

诸气刺痛枳壳、香附,加引经药。

诸血刺痛须加当归,详上下,用根梢

胁痛寒热须用柴胡。

胃脘寒痛须加草豆蔻、吴茱萸。

少腹疝痛须加青皮、川楝子。

脐腹疼痛加熟地、乌药。

诸痢腹痛下后,白芍、甘草为君,当归、白术佐之;

先痢后便,黄檗为君,地榆佐之;

先便后痢,黄芩为君,当归佐之;

里急,消、黄下之;

后重,加木香、藿香、槟榔和之;

腹痛,用芍药;恶寒,加桂;

恶热,加黄芩;不痛,芍药减半。

水泻不止须用白术、茯苓为君,芍药、甘草佐之。谷不化,加防风。

小便黄涩黄檗、泽泻。 小便不利黄檗、知母为君,茯苓、泽泻为使。


心烦口渴干姜、茯苓、天花粉、乌梅。禁半夏、葛根。

小便余沥黄檗、杜仲。

茎中刺痛生甘草梢。

肌热有痰须用黄芩。

虚热有汗须用黄芪、地骨皮、知母

虚热无汗用牡丹皮、地骨皮。

潮热有时黄芩。

午,加黄连;

未,加石膏;

申,加柴胡;

酉,加升麻;

辰、戌,加羌活;

夜,加当归。

自汗盗汗须用黄芪、麻黄根。

惊悸恍惚须用茯神。

一切气痛调胃:香附、木香;

破滞气:青皮、枳壳;

泄气:牵牛、萝卜子;

助气:木香、藿香;

补气;人参、黄芪;

冷气:草蔻、丁香。

一切血痛活血补血:当归、阿胶、川芎、甘草;

凉血:生地黄;

破血:桃仁、红花、苏木、茜根、延胡索、郁李仁;

止血:发灰,棕灰。

上部见血须用防风、牡丹皮、剪草、天麦门冬为使。

中部见血须用黄连、芍药为使。

下部见血须用地榆为之使。

新血红色生地黄、炒卮子。

陈血淤色熟地黄。

诸疮痛甚苦寒为君,黄芩、黄芩、黄连;佐以甘草;详上下,用根梢及引经药。

十二经,皆用连翘;

知母、生地黄酒洗为用;

参、芪、甘草、当归,泻心火,助元气,止痛;

解结,用连翘、当归、藁本;

活血去血,用苏木、红花、牡丹皮;

脉沉病在里,宜加大黄利之;

脉浮为表,宜行经,芩、连、当归、人参、木香、槟榔、黄檗、泽泻;

自腰已上至头者,加枳壳引至疮所;

加鼠粘子,出毒消肿;加肉桂,人心引血化脓;

坚不溃者,加王瓜根、黄药子、三棱、莪术、昆布。

上身有疮须用黄芩、防风、羌活、桔梗;

上截,黄连;

下身,黄檗、知母、防风,用酒水各半煎。

引药入疮,用皂角针。 下

部痔漏苍术、防风为君,甘草、芍药佐之,详症加减。

妇人胎前有病,以黄芩、白术安胎,然后用治病药;

发热及肌热者,芩、连、参、芪;腹痛者,白芍、甘草。

产后诸病忌柴胡、黄连、芍药。

渴,去半夏,加白茯苓;

喘嗽,去人参;腹胀,去甘草;血痛,加当归、桃仁。

小儿惊搐与破伤风同。

心热摇头、咬牙、额黄、黄连、甘草、导赤散。

肝热目眩,柴胡、防风、泻青丸。

脾热鼻上红,泻黄散。

肺热右腮红,泻白散。

肾热额上红,知母、黄柏、甘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