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让制绝唱:上古时尧舜禹三家争权,两千年后他们子孙又三国鼎立

 云锦居士 2019-11-03

欧洲文明常以曾经拥有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而感到骄傲,可对于一个依靠奴隶制养活的文明来说,这种民主总是显得那么的怪异。

如果以这种角度来说的话,中国可是比古希腊更早拥有民主制度的,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名称,叫做禅让制而已。

所谓五帝时期的禅让制,归根究底其实是一种军事民主,是只存在于部落首领间的强者自由,换而言之,就是谁的拳头大,谁便具有话语权。这种民主与香港黑帮电影中,选举话事人并没有区别,或者说是某国们总统、首相选举的前身。

并且随着《竹书纪年》的出土,让人们更加相信那是一段舜杀尧,禹杀舜,启杀益的黑暗历史。当然了,人总喜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这种极端黑暗的记载只不过是宋朝佚失(《古本》),明朝又突然出现的今本《竹书纪年》上的孤证。

我们为什么不能抛开儒家典籍上的极光明,《竹书纪年》中的极黑暗,以中庸的思想来想象那段历史呢?更何况我们还有一段记载详尽的禅让模板可以参考,那就是三国时期,汉禅让于魏,魏又禅让于晋,也许那才是更接近于上古时期的真相。

禅让制绝唱:上古时尧舜禹三家争权,两千年后他们子孙又三国鼎立

《史记·夏本纪》记载: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在这段记载中,当尧寻找可以治水之人时,文中用了一个“皆”字,体现出了鲧在部落联盟中的巨大影响力。从对话中也可以看出,尧对于任用鲧是有顾虑的,是否是害怕鲧因为治水的功绩,而对自己的地位产生威胁。

所以尧对四岳说鲧是一个违背命令,败坏同族的人,不能担任治水的重任。但是四岳却坚持认为同辈之中没有比鲧更有才能的人了,这就显然又和尧的说法有点相悖了。由此可见,鲧的部落在联盟中已经具有了挑战尧的实力和影响,治水是双方较量的开始。

注:四岳或说是一人,或说是四人,分管四方诸侯,故此称为四岳,有镇守四方之意。有点像是《封神演义》中的西伯侯、东伯侯、南伯侯、北伯侯,是同时具有崇高声望和强大力量的实权官职。

较量的初期,由于有四岳的支持,鲧首战告捷,获得了治水的这项任务。但是经过了九年的治水之后,鲧最后却以失败告终。

历史的记载是因为鲧一味的采用堵的方式治水,不但徒劳无功,反而使洪水更加严重。但在神话中,却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讲述的是鲧因为偷盗息壤治水而被天帝派神所杀。前文笔者分析过,中国的神话其实是用另一种方式在记录历史。

中国文化中以社稷代指江山,其中“社”便是指的土地,那么息壤这种可以自行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不就正是“社”吗?而鲧偷盗息壤的这种行为,也许正是暗示了他因为对尧帝权柄的挑战而招致了杀生之祸。

但是现实中的鲧已经有了足够的实力和影响力,已经不是尧单凭自己的力量能够打败的了,所以他需要帮手。

禅让制绝唱:上古时尧舜禹三家争权,两千年后他们子孙又三国鼎立

《山海经·海内经》: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于羽郊。

而现实中的“祝融”恐怕便是舜。舜据记载是黄帝的八世孙,只不过和汉末的刘备类似,早已家道中落了。舜帝的后代妫满西周时被封在陈地为陈氏,再传十世至妫完时为避陈国内乱入齐,为田氏,后取代齐国姜氏。其后田书伐莒有功,封乐安,赐姓孙氏,他的后代中有大名鼎鼎的孙武,还有便是三国主角之一,建立东吴的孙权。

话题回到舜的身上,虽然家道中落,但是他本人却非常有能力。《史记·五帝纪》记载:

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於寿丘,就时於负夏。

据《括地志》记载,舜的这些活动轨迹范围大概在古时的兖州济阴一带,大约是今天的山东菏泽,那时候属于尧的封地陶。从活动的内容看,他在历山耕地,雷泽捕鱼,河滨制作陶器,寿丘制作各类生活用具,甚至跑到卫地的负夏做生意,在那个时期显然不是一个家道中落的普通人能够完成的。

因此《史记》称他二十岁的时候就以孝道闻名,恐怕更多是其表现出的才能和已经积累的财富和实力。春秋时期的范蠡,便是在菏泽定陶地区,也就是现在舜主要活动的地区,以耕地为主业,兼营捕鱼、晒盐等副业逐渐发展为了巨富的。

于是在尧寻找助力时,三十岁的舜得到了四岳的推荐,并马上得到了重要。《史记·五帝纪》曰:

於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

这里的记载就很奇怪了,只是为了观察舜是否有成为继承人的潜质,尧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九个儿子和共处,那么万一舜不符合要求呢,怎么办?尧又有多少女儿可以嫁呢?

很显然这是一个颠倒了顺序的政治婚姻!

正是尧已经先承认了舜的实力,才将两个女儿同时嫁给他,以结成政治同盟。就如赤壁之战后,孙权将妹妹嫁给刘备一样,如果是赤壁之战前的刘备,孙权还会嫁妹吗?

所以历史其后没有记载尧观察舜的结果究竟是怎么样,反而是说尧的两个女儿“甚守妇道”,九个儿子“惇厚谨敬”,说好的考察呢?究竟是谁考察谁了?

而在舜得到尧的支持后,其实力也大增,《史记·五帝纪》曰: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如此一来,尧估计是觉得舜的实力已经足够,便让他代替自己行使天子的职责,巡狩四方。“巡狩”也做“巡守”,是指古代天子视察诸侯代其所守的疆土,狩同时有狩猎的含义,因而天子巡狩,实际上大多不会有什么好事。在《江表传》中记载,当年曹操在赤壁之战前,曾经写信给孙权,内里就写道,“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

这次的巡狩也是一样,所取得的最大成果就是发现了鲧在治水过程中的消极怠工,于是舜以此为罪,将鲧流放到羽山,最后鲧死在了那里。

笔者说:鲧被群臣认为是同辈中最贤的人,却在舜视察的时候得出了“治水无状”的结果,并直接被流放至死,让人匪夷所思。注意这里用的是“无状”,而非“无功”等其他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鲧治水完全不像话,不是能力问题,而是玩忽职守,是渎职,属于态度和道德问题了。

很显然,司马迁的《史记》虽然没有写明,但是却通过春秋笔法,字里行间中都透露出了,这是一段尧晚期,借舜与鲧争权的历史。只不过尧帝驱虎吞狼,狼是除了,却来了一只猛虎,最后帝位被舜所得。

从目前结果来看,舜成为了这场权力游戏的最终赢家,不仅鲧被流放至死,自己也顺利得到了尧的禅让。不过这时,尧帝时期的治水问题,无法回避的再次摆在了舜帝的面前。

于是四岳又重新力荐了鲧的儿子禹为其继任,对此舜的回答,历史记载中只有两个字“嗟,然!”我不知道其中的“嗟”表达的究竟是古文中哀叹,还是赞叹的感情,看来只能是我们这些后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但从笔者主观听来,这更像是一声无奈的“好吧!”显然这是早期部落联盟的弊端,舜虽然成为了首领,但是依然有如四岳这些不可控的强势诸侯存在,同时他们也不允许有任何一方势力独大。

禅让制绝唱:上古时尧舜禹三家争权,两千年后他们子孙又三国鼎立

不过无论舜是否真的心甘情愿,大禹还是按照规则,以非常谦虚的姿态在舜的面前稽首跪拜,并再三将治水的责任谦让给契、后稷、皋陶三人。这估计是吸取了父亲鲧的教训,当然舜也不能真的顺势将治水的大任交给其他人,只是对大禹说:“这件事还是你去担负吧!”

就这样大禹带着契、后稷、皋陶,还有一个伯益去治水了。有意思的是,不算尧舜,光这四个人中契是商朝的始祖,后稷是周朝的始祖,伯益是秦朝的始祖,皋陶是唐朝的始祖,同时皋陶还是我国司法的鼻祖。如此看来,中国近半的王朝都和大禹,和这场治水有关,难怪古代帝王都喜欢用水来比喻百姓。

另外大概就是从大禹治水开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每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都离不开法家的身影(虽然那时候还不能称法家)。法家的变革与儒家的和谐,就像是太极图中的阴和阳,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乱世时从守旧到革新,相互间产生激烈的冲撞。到乱世后期,又从极端的动荡趋向于中庸的平衡,包括未来将要说到的三国故事其实内中也是一场法家创新和儒家守旧的较量,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当然这又是后话。

关于大禹治水的详细过程,在《史记·夏本纪》中有着大篇幅的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仔细阅读一下。读完之后就会发现,大禹在兢兢业业治水的同时,却又做出了许多超过范围,却又是具有伟大意义的工作。

他丈量天下,划分九州,疏通河流,开辟道路,考察各地物产贡赋,以收成的不同将田地分成不同的等级以收取不同的税赋。大禹又将这些土地分封给诸侯,并赐予他们姓氏,制定完整的礼乐法度。

仔细看,大禹所做的一切不就是建立封建制度嘛,所以历史上虽然将夏朝定义为奴隶制社会,但实际上已经开始开始封建制尝试了。这就告诉我们了,领先一个时代的是疯子,领先半个时代的将会是伟人。

禅让制绝唱:上古时尧舜禹三家争权,两千年后他们子孙又三国鼎立

而通过十三年时间,在干完这一切后,大禹实际已经彻底架空了舜的权利,然后在一场朝会上,皋陶和大禹就在舜面前合唱了一段双簧。

皋陶告诫大禹要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坚定不移的贯彻道德和谋略相结合的方针,亲睦友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九州地区的长治久安。并为此提出了名为“九德五刑”的具体实施方案。

在舜帝的主持下,大禹对此发表谈话称,自己在治水期间,每日勤恳努力,翻山越岭,标记土地。和伯益一起为黎民百姓提供稻粮和新鲜的肉食。疏浚田间沟渠引入河道,将九条河道引入大海。和后稷一起赈济灾民,将多余的粮食调剂到缺少粮食的地区,集中百姓到产粮较多的地方,使民众安定,各诸侯国也得到很好的治理。

期间皋陶对于大禹陈述的这些功绩,表示了充分肯定以及高度的赞扬。

之后大禹又向舜帝进言,请其谨慎稳妥的处理政事,表示只要有明德的大臣辅佐,天下人都会响应于您。用清净之心奉行上天的命令,上天就会将最好的福瑞降临给您。

对此舜帝回应称,自己将在未来的工作中效法古人,按照日月星辰的天象制作锦绣服装,又以音乐的雅正和淫邪考察地方的政教。希望身为左膀右臂的众位大臣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提供支持,不可表面阿谀奉承,却又在背后进行指责。自己也将会敬重那些辅佐的大臣,清除那些搬弄是非的佞臣。(已经不是实质性的工作了,而且怎么听着都话里有话?)

大禹对舜帝的这番陈述表达了肯定,并表示如果不这样,舜帝就不能分清善恶,无法取得大的成绩。

朝会最后,舜帝告诫大禹等人不要学习丹朱那样桀傲骄横,怠惰放荡,在陆地上行舟,在家中聚众淫乱,以致不能继承帝位。如果这样,自己将不会听之任之。

注:丹朱是尧帝长子,姓伊祁,名源明,字监明,号丹朱。相传因为不肖,尧帝才禅位于舜帝。据传说,舜继位后,丹朱率领三苗反叛。

大禹说:“我娶涂山氏的女儿,新婚才四天就离家治水,后来生下了启我也没有抚育过,因此才取得了治水的功绩。我又帮助设置了五服,使控制的范围达到了五千里,每州用了三万的劳力,一直开辟到了四海边境。又每五个诸侯设立一个首领,使他们格尽职守,取得功绩。目前只有三苗还没有归顺,希望舜帝能够记住。”

舜帝最终表示:“向他们宣扬我的仁德,使他们归顺将是你的工作。”

通过三人间令人玩味的对话,可以发现在舜帝说出最后一句话的时候,已经确定了大禹将继舜帝之后成为天子的事实。

禅让制绝唱:上古时尧舜禹三家争权,两千年后他们子孙又三国鼎立

而在这次朝会之后,皋陶就做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舜德大明。(《史记·夏本纪》)

意思是皋陶将大禹塑造成了一位全民榜样,命令天下所有百姓向他学习,对于那些不遵守这项命令的人,甚至还将会受到刑罚。

汉末三国,吴主孙权曾请曹操称帝,曹操却对人说,孙权这是要把我放到火上烤啊!这里的皋陶却是反其道而行,将舜帝放在炭火上烤,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所不同的是,东汉末年,主流士族还是拥护大汉,皆认为刘氏还是天下正统的。孙权劝进,是想要将曹操汉贼的名声坐实,成为天下的众矢之的。而五帝时,盛行的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禅让制。舜帝虽然获得了盛名,但大禹却已经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曹丞相”,那么此时被广泛传播的德名反而绑架着他必须禅让。

同样情况的禅让,五帝时期能被广泛称颂,但到了三国时期,却被唾弃和非议,到后来干脆不再形式主义了。这便是汉末事,不同于五帝事,时代不同,类似的事情会有着完全不同的结果。

果然在大禹和皋陶的一系列措施后,天下各地开始祥瑞频出,又是凤凰来仪,又是百兽跳舞的。于是舜帝便顺应民意的举行仪式向天推荐大禹,使他成为自己的继承人,其后舜帝又在位17年去世。舜去世后,大禹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自己躲到了阳城,结果诸侯们都不去朝拜商均,而是来到阳城朝拜大禹。就这样大禹成为了天子。

历史上皆称,大禹之子启建立了父子相传的夏朝,从此结束了禅让制,开始了中国第一个“家天下”的世袭王朝。可实际上,这种世袭制,乃未来的封建制,在大禹治水时期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尚书·禹贡》中有一句话,叫“中邦锡土、姓”,其意思是大禹将土地和姓氏赐给诸侯,这其实就已经开始“封而建之”的封建制度尝试了。所以我们看到,当大禹死后,按禅让制帝位应该是益的,结果大部分诸侯们都跑去朝拜启,并高喊着:“这是我们君主大禹的儿子啊!”但是当年大禹继位的时候,可没有人跑到商均那里喊:“这是我们君主大舜的儿子啊!”

这便是通过分封土地将天下诸侯的利益和自己捆绑在了一起,虽然天下从原来的“公天下”集中到了天子一人手中,但是又通过分封的方式再重新赐给了诸侯,对于大多数相对弱小的诸侯来说,自己的利益其实是得到了承认和保护,从而不会轻易的被其他强者吞并,也减少了天下的纷争。正是在这种封建制度之下,无数的诸侯国从夏一直传到春秋战国,延续近两千年。

禅让制绝唱:上古时尧舜禹三家争权,两千年后他们子孙又三国鼎立

从当时社会的主流,那些诸侯看来,这种从“公”到“私”的变化,其实反而是一种进步,也推动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夏”的诞生。因而这种缔结了夏商周上古三代的圣人之治,一直受到后世的推崇。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推翻了这种封建制,而将天下权力彻底集中于皇帝一人,抢了别人流传几千年的铁饭碗,所以使其被世人称为暴君而遭到唾弃。

甚至在秦朝灭亡后,还有无数人沉浸在这种由大禹开始的分封制度,还有那种圣人垂拱而治,天下实际由诸侯说了算的禅让制当中。所以无论是楚汉争雄,还是光武中兴,以及本文主要讲的三国时期,其中大多数势力还只是想要当一个地方诸侯,最大的理想也就是学齐桓公“尊王攘夷”成为霸主了。

可实际上,真正的有识之士才知道,三代之后,这一套已经落伍了,反而成为纷争的源头,只有秦朝的那一套高效的中央集权才是中国这种幅员辽阔的大国应该走的正确道路。所以刘邦推翻暴秦得天下后,却依然是“汉承秦制”;东汉末年,那些实力强大代表门阀世家的地方割据势力都消亡了,反而是原先弱小,却最有统一天下野心,始终致力于对抗那些豪族的曹操、刘备、孙权建立了鼎足之势;而王莽、魏、晋,都学着上古时期的禅让制,以为这样就可以成为天下正统,结果却没有一个长命的。

只能说:“大人,时代变了。”

一直到了唐宋时期,历史教训,加上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成本的下降,越来越多的人被解放思想,人们才明白了,所谓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道理,并逐渐萌发出真正“天下为公”的思想。

禅让制绝唱:上古时尧舜禹三家争权,两千年后他们子孙又三国鼎立

笔者说:文中我曾提到三国时的吴主孙权,是舜的后裔。但是大家恐怕不知道,尧子丹朱被舜封在唐地,后人便以刘为姓,没错,这一支经过一系列的迁徙和发展,正是建立了大汉的刘氏。

如果说曹操以本姓夏侯论的话,夏侯姓氏拆开,就会发现是夏的侯,和夏朝有关系。原来周王室以夏朝的继承者自居,所以在周初时找到大禹后裔封于杞地,就是成语杞人忧天的那个杞。后来杞国被楚国所灭,杞简公的弟弟便逃到了鲁国,因为其国是侯爵,于是便被称为夏侯氏。

这么算来,刘备是尧的后裔,孙权是舜的后裔,曹操是大禹的后裔。两千多年前,三人的祖先就已经玩了上古时期的最后一轮禅让制的权力游戏,还是孙刘联盟(尧舜)坑了一次大禹的父亲鲧。两千多年后,刘备和孙权又联合起来,对抗曹操,并开创了算是真正结束了禅让制的三国时代。

其实说起来,在权力游戏中,禅让制算是最温柔的了,毕竟大家都是出身大家族,关系盘枝错节的,说不定还都是亲戚,一般也不会赶尽杀绝。所以在鲧争权失败后,舜依然会起用大禹治水。这就像争夺铁王座,愚蠢的人破坏规则(乔弗里杀艾德·史塔克)制造混乱,聪明人以混乱为阶梯,融入规则。

但是在中国,秦朝末年有一个人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于是天下不再单纯是贵族的玩具,也使这个游戏变的更加的现实和残酷,又加上五胡的一次洗牌,禅让制终于在三国魏晋时期成为了绝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