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胜墓中发现石磨,磨旁还有神秘骨架,专家经研究:它是这种动物

 历史解密坊 2019-11-03

在满城汉墓的发掘中,专家们在刘胜的墓中偶然发现了一具牲畜的白骨,而当白骨鉴定的结果出来后,专家们都感到莫名其妙。这具白骨究竟属于哪种动物?它又会揭开刘胜怎样的秘密?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68年5月,河北保定市满城区陵山附近,考古专家们偶然发现了一座汉代早期的墓葬。通过年代测定与技术分析,专家们确定该座汉墓的墓主人为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子窦绾。
墓中出土文物共有10000多件,其中包括各类青铜器、玉器、漆器以及丝织物等,为我国考古领域研究汉代葬制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中山靖王刘胜的墓室分为前室、中室、后室、过道、南耳室与北耳室,是典型的汉代贵族葬制规模。墓中各室都存放着不少的文物,前室与过道放置了两辆马车,中室储藏各类青铜器,后室放置墓主人棺椁,南北耳室则分别是车马房与酿酒处。
考古专家们在南室车马房中,发现了一盘古老的石磨,磨盘由花岗岩制成,并且整体保存完好。不仅如此,专家们还在石磨旁发现了一具牲畜的骨骼,骨骼虽已经完全白骨化,但是整体形状还算完整无缺。
专家们对于这具白骨非常看重,因为这是2000多年前牲畜的骨骼,无论对生物学还是考古学来说,都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实物。专家们采用科学无损的方式将其运送到实验室,并对该骨骼进行专业的研究和保护。此时就有专家就提出了看法,认为该具骨骼一定是属于驴的,因为牲畜中只有驴子才适合拉磨。该看法一经提出,获得了诸多专家的肯定,可是随着化验结果的出现,他们再次被震惊了。
实验室的研究员们通过高科技仪器的分析,确定了满城汉墓出土的牲畜骨骼并非驴骨,而是马的骨头,只是因为该匹马并不是成年马,而是一匹幼马,所以骨骼架构看起来较小。

驴子是现代一种极为常见的动物,它们大部分都是在农村充当“劳动力”。驴子在我国的起源较早,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前左右,也就是殷商青铜器时代,我国西北莎车一带就已经有了驯养驴子的记载。一直到了秦朝时期,驴子开始由中国西北进入中原内陆,并且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的家畜。
汉代时期,驴子的数量开始猛增,而它们的体型,也决定了其可以被驯化为重要牲畜。在汉武帝罪己诏《轮台诏》中曾这样写道:“羸者道死数千人,朕发酒泉驴,曩驼负食,出玉门迎军”,也就是说,在汉武帝时期,驴子就已经被用作运载的脚力,并且已经非常普及了。

此时有读者就会好奇,同样都是大型牲畜,为何只有驴子才能拉磨,而马与牛却不行呢?其实这个问题非常简单,我们都知道,一般圈养牲畜的百姓家中都不富裕,而容纳磨盘的屋子也肯定极为逼仄,这也就间接地限制了拉磨牲畜的体型,马和牛的体型太大,根本无法在狭小的空间施展。可是驴子却不同,相比于牛与马来说,驴子的身材矮小,却有足够的力量拉动磨盘,而且耐力强大,因而驴子才会更胜任拉磨的工作。
除此之外,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比如马的性子较为刚烈,而牛的性子较为缓和,都不适合做拉磨工作。驴子的性格虽然倔强,但是有足够的耐心,只要将它的眼睛蒙上并在嘴下放一个草口袋,它完全可以“转悠”一整天,为主人磨出一袋袋精细的粮食。

考古专家们对于满城汉墓中“马拉磨”现象比较好奇,因此也纷纷推断原因。直到最后,他们才揭开其中的秘密,刘胜不用驴子拉磨的原因,并不是他不懂动物的性情,而是因为自己面子的问题。
在汉代的时候,马的地位非常高,它们多数用于运输与战争,更是一个国家武装力量的必要组成部分。可是驴子却不同,驴子最多是用于运载或者农耕,完全就是牲畜界的“平头百姓”,根本无法与马这样的“贵族”相比。

刘胜是中山靖王,是一代有权有势的大诸侯王,自然很爱惜自己的面子。如果家里拉磨用驴子的话,一旦被传出去,估计会被别人笑掉大牙。正是因为如此,即使马不适合拉磨,刘胜也要赶鸭子上架,用牲畜中的“贵族”来拉磨,以此匹配自己的高端身份。
虽然专家们给出的看法也只是推测,但是从实际角度来看,却非常靠谱。感谢考古技术的进步,为我们揭开了满城汉墓内众多的谜底。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