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野史 | 古来帝王寻仙求长生,还真有「仙药」一说?

 为什么73 2019-11-03

   本  期  导  读    

从古至今,不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普通百姓,无数人为追寻长生去「修仙」、求丹药,他们之中真的有人发现「仙药」了吗?

第一批「疯狂追仙族」

关于仙人的记载,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的典籍《穆天子传》。当时西周的君王周穆王,以视察为名到处寻仙,听说西方有仙山名为昆仑,就乘着八匹骏马拉的「宝马车」,带着大批人马走了三万五千里到了昆仑山。

在仙山,竟然意外地发现了西王母之国,据说西王母住在瑶池之上,是个能掌控人生死的女神(传说后羿的长生药就是她给的),而且容貌异常美丽,就这样一来,穆天子西行见女神的故事,就给后世君王开创了寻仙榜样。

另一位著名的寻仙达人就是秦始皇了,派了方士徐福带着三千童男童女出海寻仙求长生不老药,结果是遭遇「卷包会」,一行人杳无音信再没回来。

在家动手求长生

寻仙之路太艰难了,劳神费力还不一定能见到真仙,那么请人在家研制长生药吧~有了这个想法,很多帝王将相就开始实践了,顺带还有了不少意外收获。

豆腐,传说就是汉代淮南王刘安的发明:在炼丹中以黄豆汁培育丹苗,豆汁偶然地与石膏相遇,形成了鲜嫩绵滑的豆腐。这样,刘安炼丹未成,倒是意外发明豆腐。

之后,这项技法传入民间,豆腐成为食物的历史从此开始。刘安也因此被人们尊为「豆腐仙」,当年他与八位献方老者炼丹的楚山,也改称为「八公山」。

除了豆腐以外,还有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也是炼丹的副产品。早在秦汉时期,方士们研制炼丹配方,矿物、植物等等的什么东西都敢往炼丹炉里放,当硫磺、硝石、木炭刚好在一起时·····火药的雏形就有了。

就算是危险性这么强,可是想要用这种方法「再活五百年」甚至更久的还是大有人在。

在所有丹药中,排名第一的「仙药」就是历史上流传最广、服食人数最多的五石散,魏晋名士轻裘缓带、衣袍宽大、不着鞋履,看起来飘逸如仙的「魏晋风度」,这种打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服用当时流行的「五石散」后砷中毒,身体发热、皮肤溃烂,需要将毒性和热量散发出去,名士的身体和内心是颇为痛苦的,服药后吃寒食、洗冷水浴、喝热酒,喜外出游逛,为人狷狂等等看起来放浪不羁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嗑药」中毒了,殒命之人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有。

直到唐代,名医孙思邈更换配方,重新制造「五石更生散」后,这一残害众生五六百年的毒药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即使这样,还有其他的「新型毒品」不断上线。

长达几千年的炼丹活动中,各类副产品层出不穷,放到现代看,其中的医药、化学、生物、物理这些领域的大发明也有不少,其中的故事更是讲都讲不完。

世上真的有「仙药」?


想要吃了白日飞升成仙的恐怕没有,不过,确实有一种被称为「仙药」,而且现代大多数人都很需要它来「解救」。

相传,道家修仙会用黄精代餐,久服之后,身轻如燕,永葆年轻,长命百岁,所以也被称为「仙人余粮」,晋代医药家、道家葛洪、明代李时珍等多位古代大医家,分别在《抱朴子内篇·卷十一·仙药》、《本草纲目》等医药经典中,记载黄精功效不凡,将黄精列为延年益寿之仙药。

就连大诗人杜甫也有:「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时冰雪容。」的诗句称赞黄精。

那为什么说现在也有很多人需要它呢?因为现代大多数人工作、学习、生活的节奏快,压力大,饮食又多肥腻、辛辣,熬夜更是常态,时间久了,会出现睡眠不好、皮肤干、脸色泛黄、总觉得疲惫、脱发严重、长白发一类的阴虚症状,相对于自身的阴阳平衡也被打破了,而中医讲究的阴阳平衡,是我们身体健康的基础。

《本草纲目》中说:黄精受戊己之淳气,故为补黄宫之胜品。土者万物之母,母得其养,则水火既济,木金交合,而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

也就是说,它不仅滋肾阴,补先天之本,它更是通过补脾胃,来补后天之本,顺便强大一下肺气。而且属于药食同源,非常适合现代「修仙党」养生调理。

道家的「修仙」理念

其实古人的修仙之道,远不止炼丹之说。先秦时期的一本道家经典《列子》中,曾经提到过一个国家——华胥氏之国,这个国家与几位远古之祖女娲以及黄帝都是有很大关联的,那里几乎是人人修仙,人人都是神,遇水不溺,遇火不惧。

他们的修仙理念是自然得道,就是不寄外物,抛离一切,从而成仙。说到底,古人的修仙其实就是修自身,也就是品德的修行,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这是古人,也是道家的大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