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历史上兵伐谋最为经典的战役都有哪些?

 挑燈看劍r7wtm5 2019-11-03

上兵伐谋即凭谋略建功,指使用策略取胜,不需动用武力。通俗的意思是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谋略胜敌。历史上最著名、最经典的“上兵伐谋”的战例,是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的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前,前秦皇帝苻坚在中国北方征兵,准备灭掉偏安一隅的东晋,统一天下。前秦共征得80余万士兵,号称百万之众。前秦皇帝苻坚得意洋洋地说道:“我拥有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叫士兵们把皮鞭投入长江,足可断掉流水了!,此为成语投鞭断流之典故。

东晋面对前秦的虎视眈眈,早已做好了战争准备,孝武帝司马矅升谢安为中书监、录尚书事,总揽朝政,为即将爆发的战争作准备。谢安不顾他人议论,极力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出任兖州刺史,镇守广陵,负责长江下游江北一线的军事防守。

谢安则自己都督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五州军事,总管长江下游。谢玄不负叔父重托,在广陵挑选良将,训练精兵,选拔了刘牢之、何谦等人,并训练出一支在当时的整个中国最具有战斗力的精兵--北府兵。

公元383年8月。前秦大军推进到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寿县南)河畔。双方统帅和兵力:前秦皇帝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

东晋以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

苻坚自以为稳操胜券,于是派原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到晋军大营去劝降。朱序到晋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提供了秦军的情况。他说:'秦军虽有百万之众,但还在进军中,如果兵力集中起来,晋军将难以抵御。现在情况不同,应趁秦军没能全部抵达的时机,迅速发动进攻,只要能击败其前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破秦百万大军。'

谢石起初认为秦军兵强大,打算坚守不战,待敌疲惫再伺机反攻。听了朱序的话后,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11月,谢玄派谴勇将刘牢之率精兵5千奔袭洛涧,揭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秦将梁成率部5万在洛涧边上列阵迎击。刘牢之分兵一部迂回到秦军阵后,断其归路;自己率兵强渡洛水,猛攻秦军。秦军惊慌失措,勉强抵挡一阵,就土崩瓦解,主将梁成和其弟梁云战死,官兵争先恐后渡过淮河逃命,1.5万余人丧生。洛涧大捷,极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

晋军一路追击,与前秦军隔着淝水对峙。前秦军虽小败,但精锐犹存,前秦皇帝苻坚更是在淝水亲自督战。前秦百万之众,要想一举击败,可谓是难于登天。不过“上兵伐谋”,晋军主帅谢玄决定用谋略来取胜,他派使者去敌营,用激将法说:“贵国劳师远征,与我军隔着淝水对峙,久而久之,粮草补给肯定是跟不上的。而我军内线作战,粮草运输非常方便。贵军是客,我军是主,我们作为主人理应让着贵军。不如这样,我军后退一箭之地,让贵军渡河列阵,我们再堂堂正正地打一仗。”

结果秦军诸将都表示反对,他们都认为这是个陷阱,如果渡河到一半的时候,东晋军队突然杀过来,那可怎么办?秦军诸将都知这是兵法“半渡而击之”。

东晋始终神色自若地说道:“既然诸位对我军心存疑虑,那就让我军渡河,还请贵军先移一箭之地。”前秦皇帝苻坚认为可以将计就计,让军队稍向后退,待晋军半渡过河时,再以骑兵冲杀,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

战争双方各有各的算盘,苻坚是想让东晋军队渡河,自己再率领军队半渡而击之。而东晋方面也知道苻坚想半渡而击之,那么谁的谋略更胜一筹?

谢玄其实最希望的就是前秦军队往后退一退,可以想象,百万大军已经布好阵势,突然要后退,这一退,整个军队的阵脚就乱了。同时11月份,淝水正值枯水期,东晋军队早已对淝水的情况了如指掌。就当前秦军队往后退的时候,东晋军队鼓噪而出,前秦军队猝不及防,前军仓促应战,后军还在往前挤,军队阵势大乱。而身在敌营的朱序则发动心理战,在秦军阵后大叫:'秦兵败矣!秦兵败矣!'秦兵信以为真,于是转身竞相奔逃。

前锋的溃败,引起后续部队的惊恐,也随之溃逃,形成连锁反应,结果全军溃逃,向北败退。秦军溃兵沿途不敢停留,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晋军乘胜追击,一直到达寿阳附近的青冈。秦兵人马相踏而死的,满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逃回至洛阳时仅剩10余万。

淝水之战,东晋靠着谋略,以及心理战,瓦解了前秦百万之军,这可谓是上兵伐谋的经典战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