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懂得了什么是富人思维? (深刻! )

 不忘初心想事成 2019-11-03

加拿大有个华人企业家,叫老喻。他写过一篇文章,叫《被放弃的“概率权”》,极其有意思。

在这篇文章一开始,他甩出一个问题:

你面临两个选择。

A,直接得到100万美元;

,你有50%的机会得到1亿美元,当然还有50%机会什么都没有。

你选哪个?

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第一个。

因为,毫无风险、毫无悬念地得到100万,简直是天上掉馅饼,那还等什么?必须赶紧拿到手,以免夜长梦多。

第二个,虽然1亿比100万更多,但是,还有50%的可能,你一分钱都得不到。与其什么都没有,不如拿那100万走人。

选择100万的,都是保守思维,也就是穷人思维。

选择1亿的,才是富人思维。

现在,我们来看看,富人是怎么运转这个50%可能的1亿的,并使之产生巨大价值的。

如果你以为,他们就是脑子简单地去赌,那你就傻了。

不,他们当然不会直接选择(直接赌,就是穷人思维了)。

他们卖这个选择权。

既然有50%的机会得到1亿美元,按这个概率,这个选择权的价值就是5000万美元。

你害怕损失。

但总有比你更有钱、更有冒险精神的人,想要这个机会。

于是,你找到一个人,以1000万或者2000万,卖掉这个5000万的选择权。

这样一来,你都赚得比100万更多。

如果你认识的富人不愿赌这么大,怎么办呢?

你可以这样交易:“我把这个价值5000万的选择权卖给你,但是首付100万美元,如果你中了一个亿,我要求再分成一半,你觉得怎么样?”

如此一来,你可以得到100美元,外加50%获得5000万的机会。

比之于拿100万走人的人更值得。

还有一种可能,也是我们最经常见到的,那就是把选择权切碎,碎成10万份,或20万份,做成彩票发售。

特等奖8888万美元。

一等奖3名,222万美元。

二等奖10名,33万美元。

三等奖……

好赌的穷人们立即趋之若鹜。

穷人为实现自己的发财梦,会扎在这种小概率的事件中不挪窝,他们两块两块地花光积蓄,去给富人交钱,帮富人发更大的财,做更大的蛋糕。

通过以上选择,我们可以看到,人与人差的,真的只是脑子啊。

思维不同,导致结局不同。

结局不同,导致命运不同。

穷人思维拥有者,会局限于本能——盯紧利益,看不见概率。

富人思维拥有者,会跳出本能——看见利益,也看见概率,并看见这个概率背后更大的盈利可能。

然后,用他们的思维与行动,使这个概率变现为财富。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面临100万与1亿的选择,但是,在其他选择上,这个道理也是一样存在的。

比如,我曾经谈过的包养问题。

如果你是一个女生,面临这个选择:

给你100万块,陪一个老男人3年。

和自己用3年时间奋斗,赚取50%可能性的1000万,和50%可能性的0元。

你应该跳脱于诱惑,选择后者。

点击加载图片

因为,3年100万,只是对你身体的估值。

但一个人有价值的地方还有很多。你除了卖身体,还可以卖时间、卖服务,还可以卖技能、卖人脉、卖信息、卖稀缺性……

这些都有可能为你带来利润。

把握住这些概率权,你就会赚得比100万更多。

再比如,你是一个父亲或母亲,现在手头有10万元。

你可以用来买一辆低端的代步车,也可以买一架钢琴,并送对钢琴很感兴趣的孩子去上钢琴学校。

前者是确定的好处。

后者却有风险。你可能收获一个在钢琴上有所造诣的孩子,也有可能收获一个半途而废的人。

选哪个?

也应该是后者。

因为,送他去钢琴学校,他会感受到音乐之美,感受到父母的爱和信任,哪怕他缺乏才华,后来没有集中训练,也会传递给他另一个重要的观念:

1,尊重自己的潜能,并尽你最大的能力去实践。

2,跳脱于当下,着眼于未来。不用为小利益纠缠。

3,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无论什么事都是一样。但如果你看准了,就投资。

这就是富人的财富观的核心。

拥有这种财富观的孩子,在未来,不会混得太差。

《财经》杂志有一个名记,采访过非常多牛逼的人,比如刘强东、张朝阳、李彦宏……

在多次与这些创业者深度交谈之后,她发现,这些人身上有一个奇异的共同点。

这个共同点,与他们的性别无关、与出身无关、与际遇好像也没啥关系。

“这些人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确定的小利益,和有风险的投资面前,持续地选择后者。”

你可能想问,他们不怕失败么?不怕亏损么?不怕打水漂么?

这些恐惧,都是穷人的局限之处。

拥有风险投资意识的人看世界,和我们普通人的角度不一样——

他们是看概率权的。

一个行业刚刚起步,许多人还不看好,但是,他们通过有效而充足的信息,对行业的前途、创业者的素质、未来的市场风险,进行精密计算,得到一个估值,才会推出一个审慎的投资计划。

所以,富人不是赌,他们是在计算。

他们不是盲目,而是已有相当大的把握。

说到这里,想到2015年底时,有一个做投资的朋友对我说:

“我用1000万,买断你公号10年的广告权。广告由我挑选,你写。平时你就正常更新就好了。“

2015年啊,我是多么藉藉无名。

当时公号也没接过什么广告,日常所得,也只是部分铁粉的赞赏。可想而知,这些钱是多么有限。

正因为有限,这个机会对于我而言,无异于天降大财。

一是确定的1000万。

二是50%的可能我赚更多,也有50%的可能我赚不到钱。

我选择了二。

因为我发现,当时微信已经普及于世了,几乎有人的地方就有微信,有微信的人,都会订阅公众号。

这就说明,机会是存在的。只看我怎么做。

到如今,我所赚的,早已超过了他曾开出的价码。

写到这里,有人一定想说:

说到底,还是要改变思维。

但改变思维谈何容易,我们几辈子都穷过来了,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大家都是这样看问题、想问题的,忽然让我用富人思维想事情,太难了。

这也就是出身决定论的由来。

正因如此,精英家庭的后代,也多数是精英。

穷人的后代,也多数是穷人。

但逆袭的人不是没有。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学习。

通过学习,通过认知升级,通过改变自己的大脑,通过克服自己与生俱来的本能,认识概率,掌握概率。

如果让我给你建议,我会说三点:

一,不要问身边的人,要去听你认为牛逼的人。

鉴于人以类聚的习惯,一个圈子里,多数都是观念相似的人。

这会令你感觉温暖,也会令你成长受限。

连岳说得好,你不要问身边的人,你要去问那些过上了你想过的生活的人,他们的意见才真正有用。

你身边那些人,他们的见识仅限于人要安分,一辈子也都在安分,所以也只会劝你安分。

他们根本不知道生活还有另外一种可能。

这一点,是让你打破旧思维,接收新观念。

二,与能给你正向激励的人相处。

老喻说,我们普通人最缺乏的,其实不是钱,而是有一个老爸随时随地告诉我,你很牛。

没有这样的老爸呢?

那就只有通过后天选择性的交友、恋爱、结婚,让自己与这样的人相处。

2015年,我之所以没卖掉公号,除了自己的观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老公。

他的缺点千万种,但也有一个特别好的地方,就是对我的能力和未来都无比信任,哪怕我告诉他,“我总有一天会把月亮摘下来的”,他也会深信不疑。

在他的正面激励下,我对事业的恐惧,是史上最低的,对自己的信心、对前途的激情,则一直未曾熄灭。

没有这一点,你会困于负面情绪,终日与人对抗而非合作,注意力都消耗了。

想改变思维?省省吧。

三,思维的改变,必得匹配相应的行动。

再理性的思维,也得用行动去验证。

不验,为零。验证了,才有效果。

哪怕有风险,也要去尝试,在试错中成长,完善认知,获得高回报。

有了高回报,人就能看得更远。

在下一个选择上,会更从容,更清醒,也更能摆脱诱惑,跳过100万,直奔更大的可能。

而人生,就是这样一点一点,一步一步,走向更广袤的地方的。

点击加载图片

为什么穷人越存越穷,富人越借越富?归根到底是因为穷人和富人截然不同的“思维”。穷人把钱看得太重,每天只知道存钱、省钱,不惜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生命去省钱;而富人用时间去追求财富,成功了避开了“用时间换钱”的陷阱。穷人把钱当成生活资料、富要把钱当成生产资料。这种思维的不同就导致了在同样是面对金钱的情况下,富人容易操控钱,而穷人更容易被钱操控。于是,穷人越穷,富人越富。

文|克劳迪娅·哈蒙德,本文内容节选自的《花钱的艺术:为什么穷人被钱操控,富人操控钱》

花钱这事看起来谁都会,但未必人人都能花的明白。人类是一种心理动物——大脑成就了我们,而且金钱是大脑的构想。有时候,金钱似乎控制着我们——金钱凌驾于大脑之上;有时候我们又能以自己的方式使用金钱——大脑凌驾于金钱之上。金钱影响我们的心态、情感和行为,而且这三个方面以有趣而又奇特的方式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相互排斥。

同样是面对金钱,有钱人容易操控钱,穷人更容易被钱操控。这里面暗含着一场金钱与心理的博弈战。

点击加载图片

为什么钱花的越多越不心疼?

假设你正在海边度假,打算租一辆自行车沿海滩骑行。你边走边看,第一家租车行,租一天收120元,接着你看到另一家租车行的广告,上面说一天只收80元。到第二家租车行,还得走10分钟,但是价钱便宜,也许值得去看看。只要车看起来能骑就好,你就可以为节约下40元而庆幸,这40元足够第二天骑行或是在悬崖上的咖啡馆喝一杯不错的咖啡。

现在假设你回到了家,正在买一辆新车。在第一家店你看上一辆车,售价150000元。你想看一看价格是否公道,于是你走了10分钟来到了第二家店,同一款车,这家店售价为150040元。返回第一家店去买,节约 40元值得吗?几乎可以肯定你不会返回去。这么一大笔交易,只差这么点钱仿佛无关紧要。

可是你能节约的钱正好和租自行车节约下来的钱一样多。租自行车时,你为自己能节约下40元感到很高兴;买车时你却不把它放在心上。

无数研究表明我们不断做出此类判断,将节约的钱看作是整个费用的一部分了,而不是看作具有一定消费力的实实在在的一笔钱。这就叫作“相对思维”,在比较富裕的人群中特别多见。

最近和丈夫搬家时,我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这次搬家是我们人生中最大的一次交易。在伦敦买的房,价格高达几十万英镑:一笔巨大的投资,我们认真地进行了权衡。

然而我们的行为跟研究 结果完全一致:购物花费得越多,人们越有可能忽视相关费用。

房子本身花了这么大一笔钱,在搬家等其他事项上我们应该尽可能节约每一分钱。然而,我们没有核实这次交易律师的收费是否合理, 而是直接找的上次买房时聘请的律师。同样,在雇搬家公司时我们采纳了一位朋友的意见:“虽然他们不是最便宜的,但真的很好,使我们的生活也轻松了不少。”几百英镑通常我们会很在意,但在买房子时就觉得无足轻重。

当然并非每个人会这么不在意。印度经济学家塞德希尔·穆莱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问去流动厨房吃饭的穷人买家用电器时是否愿意为了节约50美元走45分钟。

他了解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进行的那项著名研究,这项研究表明人们往往根据原价做出这类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件家电在减价前卖100美元,那么50%的折扣就值得走这么长时间。如果商品的原价是1000 美元,走45分钟节约50美元就不值得了。

穆莱纳森告诉我们在流动厨房就餐的人就不会这么想。他们都不会受原价的影响,因为不管原价是多少,50美元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不能让这笔钱白白浪费。

从表面来看,这些穷人的行为更理性一些。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富人完全不理性?未必。我们考虑时,不仅要看金钱上的节约,还要看时间上的价值。和在流动厨房就餐的人不同,我们经常认为自己 是“金钱上的富翁,时间上的贫民”,时间有时对我们来说很宝贵。

然而,我们在进行此类计算时,行为并非完全一致。我们当中许多人花几个小时在网上浏览,以便买到最便宜的机票或者火车票,节约下来的钱相当少。办公时间上网搜索特价商品(老板没有看见)也许是明智的,因为他们的确是在厉行节约,而且公司已为他们的时间付了费。但是,我是一名在家工作很长时间的自由职业者,我也会做同样的事情。我从未计算过,但是把时间花在工作上 肯定在经济上更有意义。然而在这一事例中,减价的诱惑是不可阻 挡的。此外,研究显示我们没有打算花同样的时间去审视一直以来 的大笔开销。

为什么我们有时尽力节约,有时却不呢?有时节约是因为我们必须这样做。

之所以必须选购一张火车票是因为我们要到某个地方去,但是我们不必麻烦更换供电公司。还有一个理由:我们不愿意将来为事所累。更换能源公司的第一阶段还比较容易,但是不像一次性购物,将来需要更多的投入。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每一镑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价值都是相同的(这一看法一直以来是维系我们货币交易体制的理念),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恰恰是完全错误的。的确,所处的境况不同,一镑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价值是不同的。而且,我们认为时间不同,手里的钱与花出去的钱也是不同的。

为什么不能妥协,却经常妥协,而且毫不后悔?

有一件事你应该清楚,那就是,我们对于价格的判断有时是不合理的,我们的想法总是被金钱的数量和来源左右。当涉及价格时,金钱对大脑的愚弄是非常巧妙的。

假设你想去一家电子商店买一台笔记本电脑。走进店内,只见货柜上摆满了电脑,似乎有很大的选择余地。但仔细一看,只有三款电脑是你想要的。

一款是白色的,亮光闪闪,设计经典,但价格远远超出了你的预算。第二款价格约为前一台的一半,但是说明书上说存储量较小,处理器也不够快,而且老实说,似乎有点太廉价了。第三款还是有一点贵,但是相对于第二款来说,设计简洁明了,储存量大。

你会选择那一款呢?

当然是第三款;这是合理的选择——这款电脑不是价最高的,也不是价最低的。你是如何随意地做出这个决定的呢?研究表明,实际上这个决定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出的。近来,店主在货物陈列方法上,显得非常精明。他们知道,很少有顾客会买昂贵的笔记本电脑,但是把价格高昂的笔记本电脑与其他电脑陈列在一起,比最贵的稍便宜一点的电脑就成为“价格适中”的笔记本电脑。

这一做法利用了“折中效应”。该效应对我们有很强的吸引力。不走极端,择中而行,似乎总是非常明智的。

买房时,我只想看两栋房子,但是房产经纪人会安排我再多看一所,价格远高于我所能承受的范围,他解释道:“你都到这儿了,还是看看吧。”他希望折中效应能够转变我的想法。他知道我的价格底线,不可能突然加大预算,买下那么一所昂贵的房子。但这绝不是他的目的。

他带我去看我买不起的房子是为了改变我对其他房子的看法。尽管其他房子比我想要的要小,路段也不是很好,但是和那所昂贵的房子比起来,它已经很不错,甚至很划算了。

即使像卫生纸这类不起眼的东西,这种心理也会对其产生作用。超市将昂贵的卫生纸也陈列在货架上,不是希望大多数顾客不 再购买价格适中的品牌,而去购买“奢侈的棉质卫生纸”。不,它真正想要做的是为了保证消费者继续购买,或者转而购买价格适中的卫生纸,而不是去购买真正便宜的卫生纸。

凭借一般可评估性理论,行为科学家奚恺元和张焦发现,如果人们单看一件物品时,通常情况下评价会很高。他们通过一个给未婚妻买订婚戒指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在珠宝店,未婚夫打算买一个钻石小、价格便宜的戒指,但是和那些较贵的钻戒相比,钻石显得很小。而他认为他的爱人肯定喜欢钻石大的戒指。但是如果他理性地买下负担得起的戒指,将其送给自己的未婚妻时,她可能会很高兴。

她所看到的就是手上的钻戒,她不会因想到珠宝店那些昂贵的珠宝而感到难过,至少在她碰巧路过珠宝店的橱窗之前,不会难过。

无论何时你打算买东西,想想当你把它拿回家时,这个东西本身看起来怎么样。满足你需求的也许就是众多物品中那个最小最便宜的,但是那又如何呢?尽量忽略 那些相似的产品,尤其是那些大的、耀眼的产品。出门的时候,你并没有要买大的或者昂贵的东西的意图,走进商场的时候,你也不应该动摇。

对金钱的担忧会使你智力下降?

每年收获前的日子,对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甘蔗种植户来说,都是青黄不接的季节。每年的这个时候,他们只能借贷或典当物品来支付账单。2004年,又是在这种最艰难的时期,一组心理学家让500 名蔗农做了一系列认知测试。几个月之后,在收获了甘蔗、拿到了钱后,心理学家让这些蔗农又做了一次测试。

这些蔗农的日常饮食和生活方式在长达4个月的研究中基本不变,变的是他们对金钱的担忧。研究发现对金钱的担忧会影响农民的认知能力。在收获之前没有钱时,他们的智商(IQ)分数比有了 钱之后低 9~10 分。这就足够将他们的智商归到另一类——从智力超常到智力一般或从智力一般到“呆笨”。

这一研究表明一些事情似乎显而易见,但实际上却非常重要:缺钱时,挣钱就成为当务之急。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塞德希尔·穆莱纳森是研究贫穷对认知的影响的主要学者,而且是蔗农实验的研究人员之一。他说:为金钱担忧的人大脑中很少有容量去关注其他事物。他的研究表明容量的减少会导致智力的显著下降。众所周知,如果一个人被迫一整晚不睡,第二天很难正常思考。在穆莱纳森的研究中,缺钱对思维的影响和整晚不睡的影响有80%是相同的。

另一项研究也显示对金钱的担忧会使心智能力受到严重影响。这一测试是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购物中心进行的。

参与测试的人要假设一种情况,即他们修车需要支付1500美元,或这笔费用的十分之一,也就是150美元。参与者脑中有了这些账单后,要进行两项测试。第一项测试是一种智力测试,常用于心理学研究,被称为“瑞文推理能力测试”,它测试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会让你看一系列以白色为背景的黑色图形,但图形之间有空缺。你的任务就是选一个你认为合适的图案填进去使其符合逻辑。第二项测试中,电脑屏幕上会有指令以一定速度闪现出来,这些指示会告诉你以最快的速度按下键盘上的某个键,预测出下一个会出现什么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项测试能测出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和反应速度。

这个实验发现了什么呢?首先,人们在这两项测试中的表现显然不同。尽管我们感兴趣的是富人和穷人不同的表现,但是要知道,他们已经牢牢记住了两个汽车维修价格中的一个。不论富人记住的是 1500美元,还是150美元的维修汽车账单,他们的得分都一样优异,而不太富裕的参与者在面对高额账单的时候,他们的得分非常差。要知道,这并不是真实的账单,而只是假想的账单。即使没有真实的花费,对金钱的担忧对人们的认知能力影响依然很大。

我们都有过度关注的问题,不是关注钱,就是关注其他事情。

想象一个孤独的人在手机上看别人发的照片,看到似乎每个人都与 他们的朋友玩得很开心;或者一个尝试戒烟的人一打开电视便看到 老电影里的主角点上香烟;或者一个刚刚流产的女人,似乎频频听 到朋友怀孕的消息。在这些情况中,事实上其他人并非每天晚上都 与朋友外出,电影中的人也不是总在抽烟,周围的朋友也不是都刚 刚怀孕,而是拥有这些特征的人对你来说突然变得突出和醒目,他们备受关注而其他人却没有。

金钱也是如此。没有的时候,你对它很着迷,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它。糟糕的是,据塞德希尔·穆莱纳森和他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合作者埃尔达·莎菲尔(Eldar Shafir)的研究表明,你越为钱发愁担忧,越不能做出摆脱贫穷的正确决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