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蝴蝶也时常梦见山坡,远山轻薄

 珍爱之阁 2019-11-03

今年下半年是我人生中较为重要的节点,三个月的时间里读了许多书。这个列表的第一本书在我手里翻开时,我还是一个高考生,最后一本书在我手里合上时,我已坐在大学图书馆的座位前

回顾过去的读过书籍时,总有一种抚摸过去某一段生活的亲切感,有一些生活中的事,发生在阅读这本书的间期,于是一并留在了书页里

大学图书馆里适合我蜷缩起来的某些角落
生活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家,作品中时常提到披头士等西方乐队,我通过他们的书结识了许多音乐歌曲

这里是我7月(高考结束)至10月(进入大学两个月)读过的书籍清单,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与大家分享!

1、

人的两次死亡与重生

读《复活》时高考刚结束。让我体验最深的是一种从轻快的现实世界进入沉重的文学世界的沉静

人的死亡有两种,一种是肉体的死亡,一种是精神的死亡,区别是,肉体死亡无可避免,精神死亡却可复活

托尔斯泰所写的就是在一具终将死亡的肉体里灵魂如何不断追逐自我救赎与复活的故事

【出身贵族,生于安逸堕化的俄国上流社会的 聂赫柳多夫,曾在少年时代的庄园里遇见少女 喀秋莎·玛斯洛娃,受她纯洁灵魂的感召。他们互相爱慕

但一次重大的转折,聂赫柳多夫玷污了她。从此二人分离,二十多年过去,聂赫留朵夫终日沉溺于醉生梦死的浮华世界,玛斯洛娃成为妓女。但两具堕落的灵魂因一场偶然的审判重新发生交集并开始相互救赎的历程,最终完成灵魂的复活】

我没想到,高考结束看的第一部书竟是《复活》。俄罗斯文学特有的沉重,厚实,常常使人感到压抑,但托尔斯泰的文字十分简洁,最感人的线索是主角不断自我觉醒的痛苦的,挣扎的过程。像拿刀子剖开灵魂深处的污黑,自我否定,寻找出口的路

《复活》的经典开头

关于俄国文学,它的厚重间或带有一种史诗感。也许怎样的土地造就怎样的民族,俄国大地广袤空辽,许多荒原式的意象与表达都呈现在俄国作家的作品中。从中生发出的宏伟与诗一般的厚重,从《战争与和平》到《静静的顿河》,曲折历史中多灾的民族即便只是简单勾勒平叙无华,也显出一座瑰丽的文学高原。

2、

一座比星辰更远的高山

这本厚厚的躺在我书架上的白皮封面东西与我有别样的际遇。读完两册前前后后共耗时一年多,除却哲学的论域深奥晦涩,学业的压力与日俱增也是一个原因

读【上卷】时是高三上学期,每日午休时断断续续地读下来,在一种机械应试准备的生活里,哲学引发的思考是快乐的(尽管很多地方当时只是浅薄地理解),好比行走在沙漠里,一滴水也是神圣的

穿越了整个高三时间的两册书

等到高三上学期结束时,已磕磕绊绊地看完上卷。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看得比较慢,但乐在其中,原因有可能是因为苏格拉底以前的希腊哲学家们大多探讨自然、世界之起源,构成,而且富有奇绝瑰丽的想象力,比如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比如人们观察到火燃烧成气,云飘荡成雨,便总结出世界的构成物质由三种形态之前互相转变。这种看法简单化,不正确,但细想当时的人类推出的逻辑是自然,朴实的

希腊人,给我的感觉就像一群终日安坐海边的诗人,随日升月落始终静默思索的浪漫

等到进入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时,确乎感觉有点枯燥,特别是让人头绪纷乱的教会史与人名,哲学-理性居于信仰-启示之下,理性只是通往彼岸世界可有或无的陪衬

这部分让人感慨—人类本质上是感性主导的动物,有时候人们穷其一生探索的逻辑,构建的庞大的理性宫殿,只是为一个照亮的,幻想似的感性的直觉

想攀登哲学这座珠穆朗玛峰,哲学史只是一个开头,高二时读《苏菲的世界》让我萌发阅读严肃的哲学史的想法,此后愈发对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真正认真阅读这本书已是高考以后,暑假我在一家琴行兼职,工作闲暇时偷偷看书时楼上传来钢琴或小提琴的练习或演奏,成为阅读时最深刻的意象

罗素的这本哲学史大致囊括了从希腊时期到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家与流派,另外还涉及诸多西方历史,如希腊罗马史,教会史等。另外罗素的讲述和评议也带有一些主观色彩

第二卷的部分目录

抒发一些个人看法,从早期喜好的各色历史与非哲学书籍与教育中搭建起来的依托科学的粗浅的唯物观也许远在我真正接触哲学著作前已在我脑中烙下一些初步的世界观构架,因此在进入这座恢弘宫殿之前也许该做的是首先放低自身的原本认识的框架,做好一段时期内暂时接受多元世界观的心理准备

人的存在有几个维度,比如生活,学业,情感,形而下的务实,形而上的思索等,哲学无疑会开拓出一个另外的新的维度,可以暂时超脱于现实的某些岛屿

目前的想法是,争取能在大学期间把一些重要的西方哲学家如康德,叔本华,萨特的著作粗略地泛读一遍

3、

被细雨打湿的灵魂与美

川端康成。

与我自身的性格与目前的年龄有关,日本文学纤细,哀伤,死亡的美总是使我流连久久,特别是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是第二遍读了,《伊豆的舞女》,《古都》等都有相通的地方

即 “用笔端常带哀伤,兼具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与人的宿命”

对我而言,川端康成是适合在深夜阅读体验的作家,就像枫叶适合秋天,星辰属于夜晚一样

我曾写了一首诗,来描述阅读的感受

《夜读川端康成》

雪国、千只鹤、伊豆的舞女

1

夜里读起川端康成

雾霭氤氲了窗台

你写下一页纸

海边就飞起千只鹤

2

每当那来自小城的雪

在我窗前画着蝴蝶

我想起,雪国

这里没有火车

没有流变的云霞

3

你把死亡当作母亲

当作你的《百年孤独》

而我把孤独

当作你百年的归宿

4

今晚夕红色的天空

会不会出现在我的梦里

幽蓝色的湖

又倒映着哪些

细碎的明明灭灭

2019.8.21

4、

非严肃性的时间旅行

一句话:一本俏皮活泼的世界史,有趣,像读故事

书里有许多有趣的插图

5、

人类神圣性的合理怀疑

《自私的基因》不是一本讲述道德与现代社会弊病的书,而是讲述生命组成必不可少的单位:基因,及其与物种进化,人类自身的关系的科学著作

如果你读过像《人类简史》等会对个人世界观产生影响的书籍,你或许就能理解《自私的基因》隐喻性的寓意,某种程度上,它也属于这一类的书

作者从纯科学:生命科学、进化论、动物学来阐释这样一个观点:人类(或生命)是基因创造的机器,唯一的自然意义是保存基因的存续。人类自以为的社会性、道德性、哲学神圣性,在纯生物的角度中可找到一些科学的依据。比如生物的利己性、利他行为等

当然,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导向或引起关于道德人性社会方面的思考以重新建构对“人”的认识和理解,你可以单纯地理解为对进化的解释,就好像达尔文没将生物的领域引入社会领域一样

6、

最惊奇的一部作品

百度百科:被称为21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很难找出一个词语来形容这部宏大的作品(碎片?模糊?梦幻?漩涡?)。第一次接触波拉尼奥的庞大世界,也刷新了我对小说的认识

单是“2666”这样奇艺的书名就足以让我对这本重得像两块砖头(800多页)的书产生一些神秘的好感

作者简介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拉美文学的认识都仅限于《百年孤独》式的马尔克斯的奇妙世界里,直到读了这一本,脑中某种古典式想象总算与当下美洲社会的现代性连接起来了

五个可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讲述来自欧洲几个国家的4位文学评论家追寻一位神秘的德国作家 阿琴波尔迪

【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讲述四个来自欧洲不同地区(英法西意)的文学评论家,因为共同喜欢及研究一位德国作家 阿琴波尔迪 而成为朋友,进而成为情人的故事。几人得知阿琴波尔迪曾在墨西哥现身时,便共同前往。

这个部分的基调很平静,甚至有些轻松可人。但进入尾声时,气氛开始诡异起来,有很强的梦幻色彩。】

·第二个故事讲充满哲学气质与有妄想症倾向的大学教授的生活

【第二部分《阿玛尔菲塔诺》是迁居到墨西哥的智利教授(阿玛尔菲塔诺)的故事。他在第一部分里曾是几位评论家的向导,因为他宣称曾与阿琴波尔迪有一面。在第二个故事里,几位评论家已不见踪影,只留下这位日渐迷幻的教授,他能听到死人对自己说话,并把一本的偶然发现的几何学著作挂在自家的晾衣绳上,看风吹动书页。

这部分也交待了教授的妻子迷恋上一位疯诗人而离家的情节

这部分的情绪相对来说超现实,很迷幻。气氛压抑诡谲。甚至配有一些另人费解的图示。】

·第三个故事讲一位美国黑人记者来墨西哥报道拳击赛,并接触到圣特莱莎神秘的多起妇女被杀案

【第三部分《法特》,一位纽约《黑色黎明》杂志的黑人记者,来到墨西哥报道一场拳击赛。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些朋友,还遇到第二个故事里教授的女儿。他逐渐地了解到在这个墨西哥北方城市圣特莱莎发生了多起杀害妇女的案件,手段残忍,抛尸荒野,他想进行报道,但困难重重。

这部分写法上非常写实,叙述简洁有力。特别之处在于叙事之间,穿插有非常多的“离题”之言,如法特乘飞机时听乘客讲的一段海上求生故事,寻访某人时在教堂听到的大段个人独白等等】

·第四个故事讲述一连串渗人的妇女被杀案件

【第四部分《罪行》可说是全书的高潮部分。这部分看似警方档案,因为按时间顺序记录了自1993年1月到1997年12月,多起杀害妇女案件,简明扼要,某时某地,死状如何,周遭环境,有否嫌犯,警方又是怎样处理的。

当然其间穿插了警方故事,贩毒集团背景,政治人物干预,来自FBI的侦探,亵渎教堂的“忏悔者”,能预言未来的女巫师,监狱中呼风唤雨的嫌犯(此处与第三部分结尾那位巨人嫌犯联系起来)

这部分“警方报告”的罗列,让人震惊愤怒,继而失望无奈,直到只能接受这现实的残酷。对读者而言,阅读这部分将会是一次极为震撼的心理过程】

·第五篇讲述回到开头的神秘作家 阿琴波尔迪 的故事

【第五部分《阿琴波尔迪》回归开篇引入的悬念人物,他出场了。这个部分甚至可作为独立的历史小说阅读,讲述了阿琴波尔迪的一生,他的出生,成长,贵族家的用人生活,参军,二战,与家人失散,目睹酷刑,成为战俘,耳闻屠犹亲历,开始写作,一家汉堡出版社社长的高度认可关注甚至是资助,传闻其极有可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隐姓埋名混迹于欧洲各地,再到遇见家人,直到决定去圣特莱莎那个充满死亡的墨西哥北方小城。

这部分的情绪悠然回荡着一首哀伤的歌曲,尽管一些细节的震撼力并不比第四部分弱,然而这更是一种尽在不言中让人既恐惧又哀伤无奈的调子。】

关于“2666”的意义,作者并未给出明确的解释

全书看下来,就像进入一片斑驳又凌乱的漩涡,生活...(这里写下去可以写1000字书评)

7、

我生活的世界

阅读村上的作品与阅读上述其他书目的感受区别在于什么呢,无疑两者都是吸引人的,阅读是愉快的,于是我想到

村上作品吸引我的是【现代性】,如《复活》、《霍乱时期的爱情》等,是文学经典,瑰丽如歌,深邃有神,只是距离遥远。19世纪的沙皇社会,魔幻现实的美洲大陆,仿佛都是到另一个世界观光旅游

村上笔下的却是我生活的世界,城市,地铁,餐厅,独居,音乐,唱片,咖啡厅,很熟悉,并带有一种反现代性的抗拒,主角通常不是太得心应手地“适应了”现代生活的世俗的人,游离,寻觅,规律生活,寻求某种意义的超脱。这就是我的感受

8、

空气始终甜美

军训期间的睡前读物

继高中时读过《百年孤独》后的第二本马尔克斯的作品,大约用了一个多星期,细读完这部作品后,更加喜欢马尔克斯了(表示以后还会读他的其他作品)

《霍乱时期的爱情》,重点不是“霍乱”,而是“爱情”,听说马尔克斯是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才写了这本书【一对情人,被杀害在一艘小船上,他们都是年过半百的老人,有着各自完整和睦的家庭】

这本书以后可专门写一些东西

9、

厌世者的隐秘天堂

《呼啸山庄》大部分坐在图书馆的沙发上,躺在宿舍的床上,一页一页地翻过去,像看一部画面感很强的老电影,发生在一座古老庄园里的场景

以我的角度来看,这本书里的人物都不太正常。我没记错这本书是《简·爱》作者的妹妹写的,《简·爱》我没看过,《呼啸山庄》整体来看就像一出台词激烈,动作富足的舞台剧,美与恶有时菱角分明,有时又混为一体,这些在《呼啸山庄》都被戏剧性地放大

10、

请收起它们美丽的翅膀

读顾城的诗集,会让人相信,人灵魂的某些角落也可以像青草上的露珠一样通透

诗集是一种适合随手拿起即兴翻阅,或是某天清晨或深夜,心血来潮地一口气读下来的宝贝

诗选中有一首《港口写生》我很喜欢

1

在淡淡的夜海边

散布着黎明的船队

新油漆的尾灯上

巨大的露水在闪光

2

那些弯曲的锚链

多想被拉得笔直

铁锚想缩到一边

变成猛禽的利爪

3

摆脱了一卷绳索

少年才展开身体

他眯起细小的眼睛

开始向往天空

4

由于无限的自由

水鸟们疲倦不堪

它们把美丽的翅膀

像折扇一样收起

5

准备远行的大鹅

在笼子里发号施令

它们奉劝云朵

一定要坚持午睡

6

空气始终鲜美

帆樯在深深呼吸

渐渐滑落的影子

遮住了半个甲板

7

没有谁伸出手

去拨开那层黄昏

深海像傍晚般沉默

充满了凉凉的暗示

8

那藻丝铺成的海床

也闪着华贵的光亮

长久俯卧的海胆

样子十分古怪

9

在这里休息的灵魂

总缺少失眠的痛苦

甚至连呼吸的义务

也由潮汐履行

10

它们都不是少年

不会突然站起

但如果有船队驶过

也会梦见鸟群

《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

11、

“欢迎来到美丽的新世界”

“反乌托邦三部曲”之其二

关于人性覆灭的两种极端社会形态的猜想,两则恐怖的寓言

乌托邦是人类幻想以纯粹的完全的美与善搭建的社会形态。但若你明白无论是善或恶都只是依照人类价值观单方面的某一标准而制定的词汇,就能明白在辩证的,混沌的宇宙里,只含单方面纯粹性的事物是不可能存在的

“将一个人间拖入地狱的,恰是人们想把它变成天堂的愿望”

12

好看!好看!(不想写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