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刘凤诰:荷柳湖山联胜诗

 天山一剑图书馆 2019-11-03

刘凤诰(1760-1830)字丞牧,号金门,江西萍乡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编修,历任国子监祭酒,兵、户、吏、礼四部侍郎和山东、浙江等省学政。他历时二十余年,三易其稿,完成历史巨著《五代史记补注》,著有《存悔斋文集》32卷。乾隆皇帝赏识有加,称其为“江西大器”。

刘凤诰

嘉庆六年(1801),刘凤诰作为正考官主持山东乡试,并于同年受任山东学政。他以学识取人,发现、培养不少博学之才,可以说是独具只眼。其实,刘凤诰就是一只眼,所谓“独眼龙”是也。廷试时,乾隆曾以“独眼不登龙虎榜”相讥,刘凤诰以“半月依旧照乾坤”应对。刘凤诰学问淹博,才思敏捷,终究摘得探花郎。

他来到济南,“兹焉卜三年,临湖住官宅”,本是性情中人,怎能不寄意山水,遣辞笔端。“一湖冻玻璃,月夺雪色白”,“颠倒南山影,屈注济水脉”(《雪后蒋伯生诸君子邀往湖看月》),这些吟咏大明湖的诗句,朴实无华,显示作者文风。他写过一首《冬望湖上》,有“半面林湖瞰我扉,荷枯柳秃送秋归”,“十丈楼高钟不打,一条城带近如围”等句,前写冬景萧瑟,诗似打油;后写钟楼高耸,城墙四周,不闻钟声,却显深沉。

刘凤诰还有一首《泛舟大明湖》,写得意味索然。“湖风吹门前,春浅冰力怯”,“南山亦靓好,画屏供倒插”等尚属于较好的句子,“曷不植桃李,左右相与夹,芟刈枯苇根,毋使渔子狎”之类就更显得欠缺文采,味同嚼蜡。总起来说,刘凤诰的诗作成就不高,我们所能看到的古人吟咏济南诗词文赋的选集,怕是无一选录他的诗作,描写大明湖和济南景物的游记,也大概无一引用他的诗句。

大明湖旧照

刘凤诰诗名不著,联名不衰。对联本是从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赋的俪句发展而来,诗才平平的刘凤诰却在撰联上胜人一筹。他在故乡江西萍乡即流传不少佳联,如写大行山寺:“一条笔直西天路,两扇大开南海门。”贺八旬乡翁寿:“十一月十一日,八千春八千秋。”

嘉庆九年(1804)七月,刘凤诰任满离济,山东巡抚铁保为之在小沧浪亭设宴饯行,刘凤诰瞩望湖山,情有难舍,灵感飞动,吟出名传四海的佳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四个数字:四、三、一、半。四样景物:荷、柳、湖、山。组合为一个城市的典型景观,产生经久不衰的魅力。

数字入诗,中国早有传统。陶渊明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庾信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白居易的“红鲤二三寸,白莲八九枝”等,不胜枚举。刘凤诰也不止一次妙用数字。有人说,“一城山色半城湖”是从唐代李洞的“半潭秋水一房山”(《山居喜见故人来访》)化出,依我看,不如说是脱胎于清代顺治间山东提学道施润章的“一城半湖渚”,不仅字面更相近,而且都是写济南大明湖。至于“四面荷花三面柳”,似与唐代王维的“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有瓜葛。

大明湖旧照

徐北文先生《海岱小品》之《明湖·荷花·诗》一文认为:“刘凤诰是脱胎于神韵派大师王渔阳的诗句的:烟峦浓淡山千叠,荷芰扶疏水半城。”这些猜想是否成立,暂放一旁。不论是不是借鉴前人,或受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副对联属于刘凤诰的独创当无异议。除对仗工整、平仄合度、高度概括、文采斐然这些基本的因素之外,最重要的是刘凤诰写出了人人心中有,嘴上无的东西。诗名被掩没什么,一副名联抵得千百首诗。君不见清代诗人黄恩彤有诗曰:“四面荷花柳线长,一城山色映沧浪。天然妙句留楹帖,输与风流老侍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