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宣纸传统制浆中的“划棍子”

 宣城历史文化 2020-10-31

宣纸传统制浆中的“划棍子”

曹利民  黄迎福

“划棍子”又叫“数棍子”“划夜槽”,是宣纸传统制浆时必需的工序之一,自1958年宣纸制浆开始使用打浆机以后,就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现在的从业人员并不知道宣纸制造工序中还有“划棍子”一说,即使少数人见过或听过,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宣纸制造过程中抄纸前的融浆这道工序本名叫“划棍子”,因在划动棍子的过程中要唱号子记数,因此工人干脆叫它“数棍子”。“划棍子”在具体操作时又分“大棍子”和“小棍子”两项内容,并因此而名。。

“划棍子”这项工作由“划夜槽”的工人担任,是按次日所要生产的宣纸品种将草料和皮料配好后放入纸槽,此浆料只是经皮碓和草碓打、舂并经锻料过的浆料,放入槽水中浆和水还不融合,被称之为“生料”,如不经过“划棍子”这道工序来融浆,就无法成为能抄纸的纸浆(又称熟料)。“划棍子”是4-5人的组合劳动,动作必须完整一致,为了协调动作,操作时领班的还要唱号子(且称其为“棍子歌” ),人们随着号子的节奏划动手中的棍子。先将生料按次日所生产的品种(即棉料/净皮/特种净皮)的配料要求将料配好。配料是以槽为单位,分别将草料和皮料放入纸槽中,再进行“划棍子”。要满足次日一个槽一天的纸浆用量,要重复进行4次“划棍子”才能满足。只有“划棍子”的工序完成了,次日捞纸工才可取其浆操作,这也可以现配现用。与现在机械制浆不同的是,机械制浆是燎草浆和檀皮浆分开进行打浆,然后将两者按比例混合配浆,被输送到槽屋的纸浆已是调和完成的,捞纸工可随用随取,也可根据自己当天的情况任意取浆超产。过去“划棍子”工序完成后装入料缸的纸浆,也已达到了随用随取程度,但这个随取是有限的,因其纸浆的量已被头一天“划棍子”所限定,如若想超产,必须头一天和“划棍子”的师傅打招呼。另外,经“划棍子”工序后的待捞纸浆与现在经打浆机处理后输送到槽屋的待捞纸浆相比,两者外观明显区别在于过去的浆很“稀”,现在的浆很“干”。

在介绍“划棍子”工序前先大致说一下过去的槽屋(即:专门进行捞纸的场所),过去的槽屋里没有储料池和各种管道,槽屋里除了捞纸用的纸槽、纸板,以及供作接水的毛竹做成的笕水外,两边靠墙壁放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缸,大缸用来装浆料,能盛下老秤七担水的量,业内人称此缸叫“七萝(音)缸”。由于缸体很高,大多将缸的下半部分埋于地下以利于操作。大缸有的装水,有的装料,小缸则用作泡杨桃藤和拉滤过的药汁等。

01
“划棍子”人员的组成和所需工具

(一)人员组成 “划棍子”由4-5人为一组,一般四尺槽是4人,五、六尺槽或四尺槽皮料太厚(捞特皮)时则为5人(若是5人操作,另一人叫“插角”也有叫“填角”)。划夜槽的主角为做料的师傅,被称之为领班,他白天的任务负责一帘槽的切皮、踩料、做药、划单槽、扳榨等,下午划夜槽前则最先来到槽屋,他不但要掌握“划棍子”的火候,还要负责唱号子,其他3人(或4人)则由捡皮/捡草的工人来组合。对人员的具体要求是,为男性壮劳力。操作时4人(或5人)用大棍子在槽中做整体旋转运动和用小棍子在槽水中划半月形圆圈。几个人要合得来做事顺手,俗称“合把子”才行,“插角”的那个人体力要求可低些。新手须先在河潭中自行练习,待棍子在水中左/右划半月形圆圈能发出象“撕布”样的声音时,才算基本达到能参加“划棍子”组合要求,然后再进一步的练配合。担任“划棍子”的人,在“划棍子”时集合在一起,而在从事这道工序的前后,又各有其他工作。

在操作时,划大棍子时不用唱号子,而划小棍子时必须要唱号子。这与过去许多地方赛龙舟时唱“龙舟号子”(现在大多不唱号子而只击鼓了)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处。划龙舟时唱号子是为了让坐在船两边的十几位赛手每次划桨的力都用在一个时间节点上,做到齐心协力,使龙舟快速能直线前行,号子起到了一个指挥协调的作用。如不唱号子,十几个人的动作就很难做到整齐划一,行船的速度和方向也会受到影响。而“划棍子”时唱号子,同样是为了让4个人的动作整齐划一,让各自面前的浆水小范围旋动,更好地达到和匀浆料的目的。如若各行其是,会棍子碰棍子相互干扰,那样就达不到工序规定的融浆要求,还白白地浪费体力和时间。

(二)所用工具 “划棍子”所使用的工具有两件,一件是大棍子,另一件是小棍子。大棍子由棍杆和棍盘两部分组成,工人也称其为“扒子”。棍杆长约220厘米、直径粗约3厘米(手握部分),一般多选用瘦小毛竹做棍杆。它节密,粗细适中,经久耐用。棍盘则选用坚硬耐磨的黄檀树,它的高、宽、厚分别约为11×13×2.5厘米,棍盘正面上方的两角切除、四边切削成斜面,棍盘与棍杆稍粗的一头连接处做成公母榫加倒楔联牢。棍杆要求平直,尾端略细,这样便于手握用力。另一件是小棍子,就是一截长约1米,直径约无名指粗细、两头平齐的箬竹棍。此竹粗大者少,胡琴上的弓就是用这种竹竿制成,它的优点是韧性好耐用,且其中间的孔隙很小,能避免嵌浆。如无箬竹棍,可选用同样粗细的水竹棍(就是能编竹蓝的那种竹子),较一般的竹经久耐用。

一个“划棍子”组,只负责一个纸槽,他们根据管棚的(相当于现在的生产厂长)当天安排,每天下午五时左右捞纸的歇槽后,根据该组所负责的纸槽次日要生产的宣纸品种及所捞数量(指次日大概要捞的湿纸数),把生料按比例分别放入已加水的纸槽中,槽水要控制一定深度,以免因水过深导致满浆。在操作中,按“大棍子”→“小棍子”→“大棍子”基本步骤进行,主要操作如下。

大棍子:4个人分别站在纸槽四个面的中间,(如需5人时,这第5个人则站在某一方的槽角),每人手拿一根大棍子,一般为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两手上下分开,左侧大腿斜抵槽壁,将各自的棍盘前伸紧贴槽底,逆时钟方向挥扒画圈,非常默契地在槽底作“推磨”的画圈运动,先慢后快,慢时称“育扒”,约15下;快时称“大使劲”,约25下。使浆料在此协同动作中循环,浆水也在纸槽中形成一个大漩涡,当划至漩涡中部可见槽底时,便为一个旋结束。所有协作者,改为右手上前,左手在后,右侧大腿紧贴槽壁,顺时针方向挥动,重复与第一个旋一样的运动,漩涡见槽底时换动作,如此往复,要求每槽必须划6-7个(净皮则为7-8)旋。操作工们必须做到协调一致,沉在槽底的浆料被划起,随着旋转力度的加大、速度的加快,槽中的浆料随着浪流涌动,满槽沸腾,溅起小浪花,棍盘在槽底也随着旋转划动发出有节奏的“呼哧、呼哧”的响声。若一人动作稍有滞后就会影响整体,要么形不成漩流,要么使已形成的旋流破坏。也容不得只做动作不出力,因其他人立马能感觉,有时还会遭到对方故意顺势推过来的大浪花,弄得满身满脸都是浆水的“报应”,还会遭到领班的大声呵斥。“划棍子”时,如有哪一方槽口有满浆,要随时用“挽子”(一种木头做的带把的盛水工具)冲浇。“大棍子”的要领是要搞得开,走得上旋,能压浪,回劲要稍轻。由于纸槽中的浆水旋动幅度较大,浪花四溅,操作工的身上都溅有纸浆,腰部经常被浆水溅湿。老辈子都知道,过去槽屋里划夜槽的工人夏秋时干脆不穿衣服,只用个料袋围在腰间。这其中一是划夜槽的工人单身在纸棚的多,一天累下来还要自己洗衣服嫌麻烦;二是过去穷衣服少(人称其“棚花子”),有的人衣服湿了没得换。再说那时槽屋里不许女人进入,即使没穿衣服也不会有太多的尴尬,因此,大家也见怪不怪。长棍子划完四个旋后,改用“小棍子”。

小棍子“小棍子”时,4个人各自站在纸槽四个面的中间,面迎纸槽,右大腿斜贴纸槽外壁,上身略侧,左手握小棍子上端,手掌朝上拇指压住棍顶,右手握小棍子中部,棍的下半部斜插入槽水中。随着领班一声口令,号子随即响起,各自的竹棍随着号子声整齐地在槽水中向右作半月形划动(棍子呈半月形自前向后划,直线自后向前复回)。由于用力划动的小棍子在槽水中的作用,槽中的死水迅捷活了起来,随着4个人的竹棍在浆水中整齐划一的挥动,产生出有节奏的“唏哗、唏哗、唏哗”的响声。随着号子的数目,动作如此反复。号子唱到一定数目时,将竹棍改为向左作半月形划动,具体操作如前,只是改变了划动方向而已。总的要求是小棍子要牵的好,不能抖,要划“半月形”,后手(指握棍子顶部的手)不能竖,以免溅料。右侧方向划200下,左侧方向划200下,总计400-480下之间(见下图)。

“小棍子”划动的时间,由领班掌握,以所数的数目来定。数字数完后,领班会用个挽子,取点槽中的浆料,兑上适量的水用手搅匀后观察检验,若达到熟浆要求了,下几槽的“数棍子”就依这次所数的数为准,数到这个数时就结束。有时因上道工序的料做的不太理想,检验过不了关,就要再延长补加数数。

“小棍子”步骤完成后,再改用“大棍子”步骤进行,如配的是棉料品种,就再用大棍子划三个旋,如净/特皮品种则再划四个旋。

经过“大棍子”→“小棍子”→“大棍子’后,浆水被搅和的浆水交融,已达到能捞纸的要求,此时,操作工就可进行捞料了。捞料时,4个人轮流在掌帘、抬帘的两边进行,操作时身体前弓,用嘴咬住料袋“y”型袋口的丫口处朝上的一面,左右手分牵料袋的两个袋角并将料袋朝下的一面压至槽底,从槽中部向身边摞捞,一直摞到自身的槽壁,将浆料捞进张着口的料袋中。然后扎紧袋口,将腹部和膝盖抵住槽壁,双手顺势将装满浆水的料袋翻至槽圈。别看这短短的一瞬间,稍有迟疑或用力不当,那足有二三百斤的一袋浆料是无法扳上槽圈的,要恰到好处的把握,关键是要掌握好“顺势”,借用巧力,将翻出的料袋先置槽圈后置地面让其滤水。把浆料从槽中捞出后,本轮“划棍子”工序结束,此时只完成了该槽第二天用浆量的四分之一,就是还要如此反复的再操作三遍,才能满足次日生产所需的全部纸浆。

待第四轮“划棍子”的捞料结束后,就可以放槽水了,用一只料袋套住纸槽放料口,将含有余浆的槽水放入料袋。槽水快放完时,其中一人手握一个有长柄的宽约尺余、高约8厘米的“木刮子”,将槽底的剩浆刮至放料口。放完槽水后,提出料袋滤水。此时,他们有的拿麻布(一种用黄麻织成的布),有的拿装水的挽子,将纸槽的四壁和槽底反复擦拭冲洗干净,以免留死浆影响次日的抄纸质量。将滤好水的浆料倒入料缸并盖好缸盖以防灰尘污料。此时,这一天的“划棍子’工序就结束了,一天一个“划夜槽”的组合,划完一个槽全天捞纸的用浆量,总共历时约两个多小时。

由于一个槽屋有几帘槽,且每个槽的“划棍子”时间较长,所以,每至黄昏时分“划棍子”时,槽屋里一片号子声,老远就能听见。工人们兴致来时,这一组想用歌喉和划浆声镇住那一组,那一组又想用数数声伴着吆喝声盖过这一组。领班们嗓音有清脆的、有沙哑的,带着各自方言特点的号子此起彼伏,何止是一句简单的“热火朝天”能形容。

02
“划棍子”的工艺原理

 宣纸是传统手工纸中用料最为复杂、工序最多、品种最为丰富、要求最高的纸种之一。宣纸传统工艺中的打浆环节由多道工序完成,按照原料构成,皮料和草料分别加工,在数棍子这个环节完成合并,成为熟料。这两种原料在传统制浆中的基本步骤为:

1、皮料:选检后的燎皮→碓皮→切皮→踩料→袋料→划棍子;

2、草料:选检后的燎草→舂草→袋料→补漂→袋料→划棍子。这两种原料通过加水舂碓时的物理化学作用,已达到打浆的分丝帚化基本要求,特别是皮料经过切皮环节,已经将长纤维切断。皮草经过分别袋(洗)料,既进行了清洗,又在舂碓基础上使纤维得到进一步帚化作用。

“划棍子”这道工序须经“大棍子”和“小棍子”的两个步骤操作,其主要工艺原理是通过“大棍子” 顺反交替的旋转分散皮料、草料浆料,与水融合,一是达到混合浆料的效果;二是通过制浆中的物理化学作用对生料纤维起到进一步帚化,使“生浆”变成“熟浆”,达到使用效果。造纸先人们在简陋的条件下,采用原始的工具,用如此独特的融浆方法,无不令人叹服。

03
关于“棍子歌”的基本内容

伴随“划棍子”这道工序的还有“棍子歌”。此歌与山歌类似,既非一种表达思想的曲调,也非登台表演的歌曲,而是一种单纯的劳动号子,是一种为了统一节奏和计数的带有一定艺术修饰的曲调,这种曲调没有歌词,只是一种只计偶数不报单数的较为固定的音调(见图二),这种计数方法可能是取“好事成双”的寓意,从二开始,随着数棍子的节奏逐步唱出四、六、八、十、十二、十四.....直至一百。领班在唱号子时,在每个数字后面要拖带“哦”“呀”“啊”、“啦”“嘞”等尾音,这种尾音完全由领班师傅所持的自身方言或用语习惯而定。

“棍子歌”只有个基本的曲调,数唱时走调跳词也是常有的事。在数唱歌词二至二十时,只能一组一组的数唱,数到二十以后则可两组甚至三组数连唱。连唱两组或三组数字时,其时间差要正好是划两个半月形圆圈的时间。念唱的快慢必须要与手上的动作相吻合,能统一众人双手划动的频率。连数时后面只需带一个拖字音,拖字音也可随意更换。由于方言的不同、拖带字音的不同以及连唱数字组的习惯不同等原因,给听唱者的感觉也有不同。总之,不同的领班在基本曲调的前提下,所唱出的“棍子歌”多少有些差别,但各具特色。对领班唱“棍子歌”的唯一要求是,只要顺口能将偶数由小渐大的数到预定的数,且其节拍又能将劳动者的动作手势协调成一致即可。

(作者系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

联系ID:ltsr2718

宣城市

历史文化研究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