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高为 2019-10-27 21:52:44 近代闽籍金石书画家潘主兰先生十分推崇田黄石,曾赋诗赞曰:“吾闽尤物是天生,见说田黄莫与惊。独特有三温净腻,绝非夸大与倾城。何赏斑驳与玲珑,和璧隋珠比拟同。不是夜郎偏自大,称王原在众望中。”那么,田黄到底为什么这么让人推崇呢?我们不妨先从怎么看田黄石入手。 一看石皮 田黄石多挂石皮,石皮不透明,与肌理色界明显。常见有黄、白、黑等色,按色泽又可分为黄皮、银裹金、金裹银、乌鸦皮、蛤蟆皮等。古人对石皮不重视,甚至认为是杂质,所以旧品少见石皮。 旧工田黄石瑞兽方章 到现在,田黄愈见稀少且价格昂贵,艺人或利用石皮雕饰,或有意保留石皮,以证明其真实的高贵身份。 二看丝 田黄石肌理隐现的丝纹与萝卜削去外皮的细小丝纹极为相似,所以被称为萝卜丝纹。萝卜丝纹生于田黄内部,无法造假,因此也成为辨识田黄石的最主要特征之一。 三看红筋 寿山石常有筋格,有人称之为“生命线”。而田黄石的格纹是红色的,所以称为“红筋”,也有人称它为田黄石的“血管”,这也是辨识田黄石的典型特性之一。 四看工艺 说完田黄的先天品质,再来说说后天雕琢对其的重要影响。田黄石多呈黄色,美而不艳,象征富贵,满清时几乎所有的田黄艺术品都流向了宫廷,民间的田黄珍品少得可怜。所以到了今天,许多田黄石的雕刻风格仍带有一点清代繁复的宫廷味道。 江秀影作田黄石双龙戏珠钮章 这枚田黄石双龙戏珠钮章,色泽艳黄,质地细腻柔润。巧妙利用石皮雕刻的双龙盘踞于两侧,海面波浪翻涌,海浪之上的双龙,神态威猛,于祥云之上追逐戏珠,不亦乐乎。作品工艺繁复、雕工细腻沉稳,几近满工,主题生动灵活,富有趣味。 这件作品的作者江秀影,艺名石秀,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他在创作风格上,十分重视石头本身的美感,所以对色彩的驾驭能力很强,喜欢挑选颜色鲜艳的石头构思俏色,更能将石头肌理一并入画。而说到这,又不得不提江秀影的另一件作品。 ![]() 江秀影作田黄石龙腾吉祥薄意章 这枚同样是江秀影创作的田黄石龙腾吉祥薄意章,石质温润凝结,红筋、石皮清晰可辨。虽然皮色薄厚不一,但经过作者巧思和恰到好处的薄意技法,将石皮与红筋巧妙融入画面,既起到修饰作用,又使得作品表现力更加完满。文人的审美崇尚清贵,所以田黄石能得到众多文士的倾心垂爱,甚至倍加推崇。而彰显文人画风格的薄意雕刻,也成了田黄石艺术创作风格的主流之一。 ![]() 陈巨来款 薄意朱文闲章 这枚陈巨来款薄意朱文闲章,依据原石形状进行工笔山水构图,面面皆有景,突出之处刻画树干与岩石,所刻巨松扶摇参天,树纹细致如真,奇石叠嶂,松下高士扶仗而立,默默沉思,极具文人雅意。藏品不仅雕刻工艺精湛,篆刻也很精到。 接下来给您介绍两件同样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雕刻的、同为“待渡”主题的田黄石薄意作品。“待渡”取材自宋代钱选的《题秋江待渡图》:「山色空蒙翠欲流,长江清澈一天秋。茅茨落日寒烟外,久立行人待渡舟。」 ![]() 郭卓怀作田黄石待渡薄意摆件 两件作品均巧妙利用田黄皮色变化,采用薄意工艺雕刻而成,意境悠远,极具文人气息。不过,两者虽然主题和表达的意境都相同,但在描绘画面时却是各有表达。 前者郑世斌擅长将中国画的画理与雕刻技法有机地结合,所以他刻画的待渡图采用诗、书、画结合的形式构图,刻画出层峦叠嶂的山峰、缓缓前来的一叶扁舟以及岸边树下等待渡船的老叟与小童,画面层次清晰,营造影影绰绰之绘画效果。 而后者郭卓怀,师承父亲郭懋介,深得其真传。他创作的待渡图与诗句描绘的秋日景象不同,描绘的是杨柳飘飞的春日里,高士携好友、仆童赏春结束,待渡回家的情景。 除了上述两类艺术创作风格外,民俗类的题材也是田黄石艺术创作的重要选题之一。 ![]() 田黄石刘海戏蟾人物章 刘海戏金蟾向来是民俗题材中较为常见的主题,这枚田黄石,石性凝结,石形略呈方正,利用石形转角雕刻神情憨厚且极具立体感的刘海,三角金蟾亲昵的趴伏在他的头上,整件藏品古拙气息十足。 ![]() 王孝前作田黄石护犊过溪章 这件由青年雕刻师王孝前创作的田黄石护犊过溪章,刻工细腻,形神具备。母牛深情而关切的回身注视过溪的小牛,小牛一边小心翼翼的过溪,一边依赖的望着身旁的母亲,母子之间的深情互动,十分令人感动。这枚田黄不论是题材表现还是石材质地,都有相当可玩之处。 传播最新最全的寿山石资讯,弘扬寿山石文化!我是寿山石雕手艺人康高为,如果您喜欢寿山石作品就请关注或私信我哦,非常愿意与您交流分享。欢迎大家转载!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