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观众熟悉的“瓦尔特”在银幕上下还有哪些新奇故事

 德高望重jn423t 2019-11-03

在中国民间,有两个被人们称为“老瓦”的外国人很有名气。一个是瑞典乒乓球名将瑞瓦尔德内尔;另一个就是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瓦尔特”----著名演员巴塔·日沃伊诺维奇。

中国观众熟悉的“瓦尔特”在银幕上下还有哪些新奇故事

1973年,这部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引进中国,由北影厂译制。1977年在全国大范围上映,引起巨大轰动,并在中国观众中引发了一股“瓦尔特热”。

电影中的游击领导人瓦尔特,勇敢、机智、又不失幽默。他率领游击队员不畏流血牺牲,英勇抗击纳粹德国侵略者。他的影子无处不在,令侵略者闻名丧胆。

当年瓦尔特这个银幕上的英雄,曾令亿万观众痴迷。瓦尔特象征着勇气和坚强的意志,他甚至已经成为了南欧萨拉热窝这座城市的名片。

瓦尔特如同英国电影《007》中的詹姆斯·邦德一样,是南斯拉夫的超级英雄,也使得这部电影成为南斯拉夫历史上最卖座的影片。

通过“瓦尔特”而知晓萨拉热窝,这可能是中国人因这部影片产生的特有视角。

现今许多六十岁左右的中国观众,在初次观看这部影片时还是青少年。在当时那个文化生活比较单调的年代,《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上映,让人们接触到一种风格新颖的电影语言,视觉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瓦尔特情结”由此种在心里,也是自然而然的。

许多中国年轻人因此知道了欧洲有个南斯拉夫,那里还有个饱经战火的英雄城市----萨拉热窝,而萨拉热窝的保卫者名叫“瓦尔特”

史料介绍,影片中瓦尔特的真实原型为弗拉基米尔·佩里奇·瓦尔特,他1919年生于普里耶波列(现波黑塞族共和国境内)。二战期间,为了保卫祖国,瓦尔特只身前往萨拉热窝。在与纳粹法西斯的斗争中,他智勇双全,屡建奇功,事迹被广为传颂。1945年萨拉热窝市解放前夕,这位英雄不幸壮烈牺牲。萨拉热窝因他而成了当时南斯拉夫不屈的象征。

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成功之处,在于宣传了英雄的同时,又以其精巧的剧情设计以及创新的战争片动作场面吸引了人们眼球,而且它的上映很得“天时、地利”。

1972年拍摄的这部电影,没有沿用当时流行的游击队影片的老套路,诸如游击队员要无时无刻地表现出爱国热忱、追求自由和理想、为祖国不惜牺牲生命的大无畏精神等等。片中主人公更像是一位侠士,如同中国武侠片中敢打善战的江湖英雄。

因此《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当时同类影片中显得尤为独特,成为一部划时代的经典影片。

到访过萨拉热窝城的人会清楚,在城内离大清真寺不远的地方,就是电影中的代表性场景“钟楼”。这座钟楼建于1667年,曾是城内唯一的公共时钟。

影片中,瓦尔特就是在这座钟楼顶上,抱着机枪向包围过来的德国鬼子猛烈扫射。银幕上的他,左右开弓,英姿洒脱,令观众激动不已。瓦尔特也一举成为观众心目中追崇的疆场硬汉。

中国观众熟悉的“瓦尔特”在银幕上下还有哪些新奇故事

(剧照)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中国大江南北风靡一时,至今仍有许多人念念不忘。

影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瓦尔特的出色表现,不仅让中国观众记住了“瓦尔特”这个响亮名字,而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也因此赢得了南斯拉夫全国电影节最佳男主角金舞台奖。

1975年,他主演的另一部战争片《桥》又在中国引起轰动。该片主题曲《啊,朋友再见》,一时响彻大街小巷。可以说,瓦尔特、老虎,就是南斯拉夫电影在中国的代名词。

“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这句台词,至今仍是许多观众忘不掉的经典。

“瓦尔特”——巴塔·日沃伊诺维奇,曾十次访问中国,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深厚感情。他深情地说过“中国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有趣的传闻是,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很清楚自己在中国影迷中的地位,他甚至开玩笑说,是他和瓦尔特,让萨拉热窝这座悲情城市在中国家喻户晓。

1979年,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应邀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一个电影节,这是他第一次到访中国。

乘车经过南京路的时候,无数闻讯民众涌上街头,想要亲眼看看电影银幕上神奇的“瓦尔特”的真人是啥模样。

陪同人员为了“瓦尔特”的安全,一再嘱咐他不要摇下车窗、更不许下车。

巴塔后来说“但我知道我要下去,走到他们中间,因为我知道他们是热爱我的人。”巴塔最终还是坚持推开车门,毫不犹豫地走出来,亮相给中国影迷。

当时,整个街道突然间安静了。随即,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声,所有人都在喊着“瓦尔特、瓦尔特!”。

多年后,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回想起自己当年在中国的知名度,依然神采飞扬,很自得的称“我当年第一次访问中国的时候,去了上海,不夸张地说,恨不得有上百万人走上街头,就为了看看我长什么样···”

中国观众熟悉的“瓦尔特”在银幕上下还有哪些新奇故事

从此,深受感动的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在有生之年先后访问过中国十次以上。他说,“每次去中国,我都很开心,感觉就像是回家,那里有个大家庭在等着我。”而每次有中国代表团去贝尔格莱德访问,只要他在,也都会抢着参与接待。

中国观众喜爱英雄“瓦尔特”,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同样喜爱中国。

他在一次接受中国媒体专访时,不无自豪的说,塞尔维亚人都称他为“中国人”,他对中国和中国人很有感情,就像对他自己的祖国一样。他说,“在中国,人们叫我‘瓦尔特’,在塞尔维亚,人们叫我‘中国人’”。

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多次表示,“因为我把中国人看成自己最好的朋友,事实上他们也的确是。如今我在写书和制作一些纪录片,有时候中国朋友会感兴趣并问我价格,但我不会跟他们提钱的,绝不会!因为他们曾经给过我的和为我所做过的,都是无价的!”。

2016年2月18日,第38届塞尔维亚国际旅游展开幕时,贝尔格莱德市旅游局特别拍摄并在开幕式上播放了日沃伊诺维奇的一段30秒长中文视频,借此宣布将大力吸引中国游客前往贝尔格莱德旅游。这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参与国家公共活动。

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并不是仅仅因为扮演了“瓦尔特”而在银幕上红极一时。在南斯拉夫和塞尔维亚,他同样是一位高产而优秀的电影艺术家。

1933年6月,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出生在贝尔格莱德东南约50公里处的小镇科拉契察。年轻时毕业于贝尔格莱德戏剧学院,毕业后从事话剧工作,此后逐步进入影坛并成为明星。

在五十多年的银幕生涯中,他总共出演了300多部电影和电视剧,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南斯拉夫时代的作品,这一数字至今在当地无人能超过。

中国观众熟悉的“瓦尔特”在银幕上下还有哪些新奇故事

由他主演的电影,曾经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1965年、1967年和1972年,他三度荣获前南斯拉夫最佳男演员奖。即使在南斯拉夫解体后,他的艺术成就仍然得到认可,并于1993年获得“终身成就奖”。。2012年的作品《冰》,成为他人生中最后一部影片。

巴塔·日沃伊诺维奇为人诙谐幽默,在前南斯拉夫,他是很出名的“段子高手”。

一段关于他和已故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的故事,曾经广为流传。据说,铁托在世时很喜欢巴塔·日沃伊诺维奇的电影,当然也很欣赏巴塔本人。有一次相见,巴塔对铁托说:“总统同志,您的房子可真不错啊。”铁托回答:“不,那不是我个人的,那是国家财产。”巴塔马上幽默回应说:“啊,是国家财产?那就是说,我也可以在夏天带着我妻子来这里度假啦?”

巴塔还有个经典笑话:“在电影里,我破坏了德国纳粹的很多作战计划,打死了无数的德国鬼子,所以希特勒在临死前曾经留下遗嘱:必须干掉巴塔·日沃伊诺维奇···”

一次,在接受中国几家媒体记者采访时,巴塔被问及拍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幕后故事,他当即讲了这样一个片段:

“其中一幕是游击队员和德军作战,这是一个有上千名演员参与的大场面。按计划,我应该拿着手枪从仓库里冲出来并加入战斗。但在开拍的慌乱中,我把手枪丢在仓库里,而是错拿了一把笤帚就冲了出来。当时,所有的演员和工作人员都全情投入,没有一个人发现我手里拿的是笤帚。这一幕拍摄结束后,导演对大家的配合表示十分满意并准备收工。而我只好硬着头皮走出来说:等等,我拿错了‘武器’。”

讲到这里,巴塔自己怂着肩膀,现出一副“瓦尔特”专有的无奈表情。

中国观众熟悉的“瓦尔特”在银幕上下还有哪些新奇故事

晚年的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受到病痛打击。2006年,他曾突发心肌梗塞,先后做了两次心脏手术。一次做完手术,刚苏醒过来,他还不忘幽默地说:“瓦尔特还没有死,我还要去杀德国鬼子呢。”

他也曾动情地告诉媒体记者:“我有足够的理由去爱中国。如果不是岁数太大了,我都想加入中国国籍。据我所知,中国法律是规定不允许保持双重国籍的,但我又不会放弃塞尔维亚国籍。中国人真的是那么可敬,令人惊叹!”

有一次,一个中国代表团到贝尔格莱德访问,翻译向代表团领导介绍说“这就是瓦尔特'。当时那位团领导看了看他,竟做出吃惊的表情挥了挥手。巴塔问翻译那是什么意思?翻译她问过后告诉他:“团长说,他从来没有想过‘瓦尔特’也会变老。”

巴塔·日沃伊诺维奇诙谐地说,他第一次访问中国时数万人上街来看他。后来,他又去过中国十多次。末尾有一次去是参加一个有关马其顿电影的活动,可能因为容貌变化,居然没人注意到他。

他说,“这样倒也好,我可以自由自在地在街头散步了,反正没人会认出我来。”

除了在电影艺术方面功成名就,巴塔还有另一重政治家身份。从1990年起,他当选为议员,活跃在政治舞台上。2002年8月,他曾被推举参加塞尔维亚总统竞选。虽然最后不出所料以失败告终。但用他自己的话说,塞尔维亚人喜欢演员巴塔,而不是总统巴塔。又说,“只有让广大中国观众参与投票”,“瓦尔特”才会有机会当选···。

中国观众熟悉的“瓦尔特”在银幕上下还有哪些新奇故事

(晚年的“瓦尔特”巴塔)

从事演艺一生的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几乎没有个人绯闻,他妻子朱莉雅娜是一名舞蹈演员,育有一子一女,儿子是一位律师,女儿是一名语言学家,并且有了几个孙子、外孙女。

随着南斯拉夫的解体,有关“瓦尔特”的故事也出现了众多版本。如今,当地人谈论起真实瓦尔特的时侯,似乎一切有关他的传奇,都被电影编导的故事所代替。历史中真正的瓦尔特和与他相关的事迹,已经渐渐被淹没了。

2016年5月22日,“瓦尔特”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在贝尔格莱德因病去世,享年83岁。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