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门深入学沉脉,这几个特点需要搞明白,才算真正的步入脉学之门

 谷山居士 2019-11-03

在古今脉诊中,浮沉迟数四种脉象基本上说是最为常见,也最容易掌握,也最容易混淆的脉象,这些脉象表面上很简单,但是每一种脉象却有它的独到之处,若不细细体会,往往又容易弄错。前面我们已经探索了浮脉的脉象特点,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沉脉的脉象特点。沉脉与浮脉是相对的,二者刚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用对举之法来区别二者。不过,要想真正拨开沉脉的迷雾,有几点需要了解。
1.历代医家对沉脉的形态描述
对于沉脉,晋太医令王叔和这样描述道,“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这就说明沉脉需要用点力才能按到脉搏,体现了力度。而杨氏脉诀认为,沉脉“如绵裹砂,内刚外柔”,这种描述主要体现沉脉的太极之象,“内刚外柔”四字可以说是十分经典。李时珍认为,沉脉是“如石投水,必极其底”,这里表达了沉脉的下沉之势,以及深藏在水底的那种潜藏感。而李延昰认为,沉脉“按之有余,举之不足”,这个描述补充了其他医学家对沉脉描述的不足,同时也与便于与浮脉鉴别。
2.沉脉应该加以鉴别的脉象
沉脉的脉位比较深,在人体脉位的肌肉与筋骨的交界位置,但是也有一些脉象需要鉴别,当然,最主要也只有几种脉象需要鉴别。首先要说的是伏脉,伏脉这种脉象的脉位比沉脉更深,它不在肌肉层出现,它需要按在沉脉的位置之后再往筋骨深处去寻找,才能找到伏脉,所以二者也不难区别。
其次是牢脉,牢脉在浮、中两候是看不见的,需要在沉部才能看到,但是它与沉脉有所区别,牢脉兼容了几种脉象,沉脉、弦脉、大脉、实脉、长脉五种脉象的综合体,所以与沉脉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牢脉似沉似伏,重按实大弦长,位置牢守其位,需要细心体会,但却与沉脉类比,也不是很难区别。
再次是弱脉,弱脉与牢脉也是不见于浮、中两候,只见于沉候,有一种细软而沉、柔弱而滑之感,也是一种复合脉,并不是单一出现。而弱脉容易与沉而无力的脉象混淆,但是不同的是,弱脉的沉而无力,还兼有细脉的形态,但沉而无力却没有细脉的形态,所以在鉴别时,只要抓住这一点,基本可以弄明白。
3.沉脉既是正常脉,也是病脉,还是真脏脉
沉脉如果作为正常脉,除了本身体象中是往来均匀、上下有力、至止不息之外,还与时令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冬季阳气潜藏,人体的脉搏也随之潜藏,于是就出现了沉脉。这种犹如水流下沉之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所以出现这种沉脉,一般是正常的,是一种无病之态。
沉脉也是病脉,沉脉在作为病脉的时候,它就不柔和了,没有了大小均匀、上下有力、往来流利、至止不息、和缓有力的感觉,一般有两种病态情况,一种是沉而有力,这种沉而有力是一种失去柔和的有力,一般是寒凝气滞的实证;如果是沉而无力(失去柔和的无力),大多是阳虚气少的虚证。
沉脉也有可能是真脏脉,《黄帝内经》指出,“发为夺索,辟辟为弹石”,这种脉象就是脉位在沉候,这里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犹如拔河一般的绳索拉锯战,仿佛两边拉来拉去的那种,另外一种是犹如用弹弓弹石头,用手按至沉候的时候,仿佛被石头弹了一下。这两种情况都是沉脉的真脏脉。一旦发现这两种脉象,都需要及时去医院检查,以免发生意外。
对于把握沉脉的真谛,以上三点是十分重要的,也只有熟练掌握,才算得上真正掌握了沉脉的要点。尤其是在一些类似脉象的鉴别的时候,需要细细体悟,别把类似脉弄混淆了,因为每一种脉象的临床意义是不一样的,混淆了、弄错了,诊断的结果也就发生了很大改变,所以,需要仔细分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