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历经数千年,至今依旧存在

 神秘园13 2019-11-03

第一代藏王的种种传说

藏族的一些历史典籍记载,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生于波密。波密人认定的详细地点在倾多镇巴康村甲姆卡自然村,他的父亲叫恰·喇达珠。林芝市巴宜区玉荣增石碑中刻写为“恰曜喇达珠”,即“喇达珠”。聂赤赞普母亲叫“姆尊”,一些文献中写为“甲姆尊”。

爱探究历史,曾去过甲姆卡自然村的普布多吉介绍,那里被连绵起伏的高山环抱,山巅长年白雪皑皑,茂密的森林覆盖大地,流淌着犹如碧空融化而成的河流;此地后山是茂密的森林,前面是河流,左右山上都有灌木丛林。就在这里,甲姆尊生下九子,最小的那个叫“芒聂乌贝惹”,是聂赤赞普最初之名。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历经数千年,至今依旧存在

索朗旺久是波密县文广局退休干部,经常下到波密县各地搜集文化资料,他对聂赤赞普的关注,始于2006年所从事的波密县文物调查。2008年的一天,索朗旺久来到甲姆卡自然村,见到了四位自称会讲第一代藏王后裔故事的老人,当时年均过八旬。如今十年过去,还有两位老人在世,但因记忆衰退,再也不能讲了。索朗旺久说:“我当时听老人讲,甲姆卡村这个地名,就来源于聂赤赞普母亲的名字甲姆尊,且这个村庄以前就叫甲姆尊,何以演变为甲姆卡,老人们也不得而知。”

我在波密采风时,听当地村民讲,这地方很久以前叫“甲姆尊”,据传有3000多户人家,聂赤赞普就出生在甲姆卡村后山上。此地以前是一大片森林,后因甲姆卡右方的山腰上一个叫“贡通措”的湖泊湖水泛滥,就形成了如今高低不平的地貌。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历经数千年,至今依旧存在

索朗旺久说,传说约2200年前,巴康村还是一块很大的平坝,对面有一条冲击大沟,其上有个很大的湖叫贡通措。在聂赤赞普尚未离家时,贡通措发生了大决堤,住在山下的3000多户人家基本上都被淹了。如今,贡通措不见了,可依旧能看到湖水泛滥遗留的痕迹。正是贡通措的决堤,大平坝的整个地貌发生改变,形成了现在高低不平的山地。

这片堆积泥土上的村庄叫“甲姆卡”,“卡”是上面的意思。当地人常说:甲姆卡村居住在湖上,实际上是在贡通措湖水泛滥后堆积的泥土上。现在甲姆卡村后面有座终年被白雪覆盖的大山,当地人称为“赞贵波日布赞”,又称“萨帕赞”,据传是聂赤赞普父亲的魂山,这种民间说法与《波密宗教源流》所载“……有个名叫赞贵波日布赞的神山隐居”的内容是一致的。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历经数千年,至今依旧存在

埋在地下的世界

波密两位文化人留下的悬念,让我决定对聂赤赞普故居一探究竟。2017年6月14日,我们快到巴康村时,雨下得很大,恰逢巴妥卡通往甲姆卡的一条简易公路因修过水桥而被挖断,我们只能徒步向前。原本两个多小时的行程,将变成4个多小时。

拐过一道弯,没走多远便看见又一处过水桥。带路的村支书索朗顿珠指着一处石头房说:“这个小石头房很古老,引起了考古专家的关注,具体有多少年历史,还没有明确结论。”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历经数千年,至今依旧存在

接着,索朗顿珠带我们下到过水路面,指着一处石头砌墙说:“这是埋在泥石层下的石砌房屋墙体。”我仔细观察,这房屋埋在至少4米以下的土层。可以想象,以前发生惊天动地的山体崩塌时,村民还来不及撤离,便被埋在了厚厚的泥石土层里。

离开房屋遗址后,索朗顿珠指着一处煨桑的地方说,这是祭祀聂赤赞普父亲魂山——波日布赞神山的起点。我抬头一望,甲姆卡后面的波日布赞山,这当地最高最白最尖的雪山,整个被云雾缭绕,时隐时现。

《波窝宗教源流》记载:“甲姆卡后山有一座波日布赞神山”,当地人称“萨帕赞”,意为土地之父神山。当地人认为,聂赤赞普的父亲去世后,其灵魂已渗透到这座山里,遂将此山作为当地主要神山来祭拜。

沿甲姆卡村往前走,随处可见修路后留下的石棺墓和古时民房石头墙、烧火木炭、烟囱等遗迹,以及巨大的古木枯树。索朗顿珠介绍,考古专家们将这里挖掘的文物送到北京鉴定后,确认有4900年历史,说明这里很早以前就有人类居住。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历经数千年,至今依旧存在

继续往前走,索朗顿珠绕开乡村公路,钻进一条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不远处便见到巴康村一处传统白塔的遗迹,当地人称“确典宫”。群众祭拜波日布赞神山时,就来到此处煨桑。在这里可远远望见古乡的嘎朗村、玉许乡的白玉村,据说只要村民煨桑后,连下游的嘎朗、上游的白玉一带的庄稼也不会遭受虫害。

我们折回乡村公路不久,便见到一处石头砌的小屋,里面放置有用白泥做的擦擦,上面印有宗教图案。这是一座存在了数百年的老建筑,盖房时没用钉子,如今依然保存完好。

再往前行,索朗顿珠指着路边的一块石头说:“这块大石头很奇特,自然形成的白海螺,村民们祭拜波日布赞神山时,都得在此驻足膜拜。”

我们继续往上爬,来到一处挂有五彩经幡之地,这里便是祭祀波日布赞神山主要场地所在。据介绍,巴康村每年两天的祭祀活动就在这里举行。索朗顿珠指着用木头搭的架子说,这里是用来放松树枝的,旁边的石头祭台是用于煨桑。在经幡旁边还有“拉惹”(指一种插有祭祀标记或挂有风马旗的树干堆集),是当地村民向里抛撒青稞、酥油和糌粑等祭祀品的地方。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历经数千年,至今依旧存在

在拉惹的下方,建有一个小平台,上面堆放用糌粑做的包括波日布赞在内的七座神山的朵玛供品。索朗顿珠说,有关波日布赞及其左右神山,以前倾多寺有个老喇嘛告诉他,在《雍布拉康志》中能找到这些神山的相关记载及传说。

在拉惹正前方还搭有一块木板,这是倾多寺喇嘛念经的地方。每年藏历1月10日祭拜聂赤赞普父亲魂山时,人们在祭台上点燃松树枝,再向上面抛撒糌粑、青稞、酥油,浓烟滚滚。巴康村的男人们则背着叉子枪,骑着高头大马,首先围绕拉惹转圈;之后拿着哈达,并高声连喊“拉索罗”,意为敬神啰;最后来到150米高、挂有经幡的达木旗下,两人面对面跳波卓舞,一边跳一边唱祝福吉祥的词。

这个地方,也是通往巴妥卡乡村公路的终点。

甲姆卡村山上的石屋

离开祭祀波日布赞神山的终点继续往上走,穿越灌木丛和原始森林,沿着一条两旁开着各色小花的小道,我们走向聂赤赞普小时候的居住地。

途中被一条小小的沟谷所阻,幸遇沟谷上方架有一条引水槽。这是百年前当地村民用松木凿空的引水槽,能承担150多斤重行人通过。我们踩着这段引水槽走过去不到100米,见到一栋石头砌的屋,木头盖顶,四周的荆棘将整个房顶遮得严严实实。从窗户往里看,又是一处堆放擦擦的地方。

西藏甲姆卡,第一代藏王故居,历经数千年,至今依旧存在

继续往上走,10分钟后,便到了传说中聂赤赞普小时候居住的房屋。走近一看,这里的石屋果然不同今天所见的其他石屋。那时古人在坡地上整理出一块平地,用石头垒起来,以防止山体垮塌。

在聂赤赞普故居旁,我看到了一处更大的石屋。在房屋遗址上面,有一座白塔,但同现在所见的白塔不同的是全用石头垒砌,塔上长了青苔,石头缝里还长有小树。

再往右走,这样的石屋更多,呈梯田式排列。据当地村民讲,这里的房屋遗址有上百处,他们从长辈口中得知,在聂赤赞普时期,这里曾是有着上千人居住的大村落,但是否为远古人类居住地,需要文化上的推论和考古专家前来发掘。

索朗顿珠说:从这里往前,翻过一道山脊,再往下不到1小时,就能到达山下,那里有大片良田,还有宽阔的牧场。

我们没有继续翻山,而是沿着另一条路下山回村。路途中,我们见到一棵5人也合抱不住的大树,以及当地村民放牧时住的小木屋。快到甲姆卡自然村时,有一座石头房非常独特,房屋用石板盖顶,房门也用石板。从房屋底下长出来的树,逐渐将石板房顶顶穿,长成了一株大树。这座石头房系何人所建,值得文物专家前去考证。

下午3点半,我们回到了倾多镇巴妥卡自然村。这次行程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在高出现在甲姆卡自然村数百米的地方,既有传说中聂赤赞普的故居,也有祭拜聂赤赞普父亲魂山的煨桑习俗,还有可耕良田和牧场,这些都值得考古和文化专家前来认真挖掘和探索,希望能早日破解聂赤赞普诞生地之谜。

文、图/罗洪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