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考《反脆弱》

 布鲁斯邓bdtcis 2019-11-03

过去我几乎没有意识到,看上去最脆弱的婴儿,却是最强大的物种。婴儿被很好地照顾和看护。除了不友好的狗和发疯的猫,几乎每个人都会喜欢婴儿。

“啊,小可爱。太可爱了。”

婴儿是个反脆弱的存在,随着他越长越大,越来越可爱,人们对他越来越喜欢。婴儿不需要反思:我到底做错了什么,讲错了什么话,惹得人不高兴了?

情愿怀着虔诚的心,

跋涉千万里,

到庙里,去教堂,

膜拜泥塑的菩萨,

或是雕刻在

十字架上的基督,

也不愿意对人类

有足够的耐心和热情

不愿意接受和宽容

我们对泥塑的菩萨

或是雕刻在

十字架上的基督

满怀热情和期待

尽管它们对我们不予理睬

心被什么缠绕,

又被什么毒害,

在充满幻觉的言行里

宠爱一条狗,

却厌弃人类

关于读书,有一种迷思,大意是说,最好去读原版书,这就好比你趴在母牛肚子下喝奶,原滋原味的牛奶最有营养。

这种说法,听上去很有道理。但我们因此就要感叹,可惜我不懂外国文字,或者“我是文盲”,不然,我就可以读原版书,“成长很快”么?

事实如何呢?

当我们听别人讲起我们也看过的一本书时,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慨:哦,原来那本书讲的是那个意思,我读那本书时,可没有这么想;或者,那本讲的根本就是另外一回事,不是他讲的这么回事。

所以,不要相信“读书要读原版书”的迷思。大部分时候,我们听别人讲起他们读过的那些书,就足够了。你若是真的兴冲冲将书买回来,试图自己读一遍,恐怕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书读完了,却完全不知所云。

有了这样的经历,你将意识到,我们有时候认为很有道理的那些道理,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那些听上去很有道理的话,看上去很美的书,描述起来很令人期待的场景,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我们只是被文学修辞蒙蔽了。

你读一本书,认同了书中的道理,谈吐时总是引用这本书的道理,你就掉进了这本书的“陷阱里”。

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我不会引用《反脆弱》这本书中讲的道理,试图用这本书讲的道理,解释我们所想到的种种现象。而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找出生活中的“脆弱”和“反脆弱”的种种表现。

在我们的性格中,有“追求完美”和“绝对正确”的强迫症——而这是脆弱的。需要更多的解释,才能使我们的所言所行显得“完美无缺、无懈可击”。可越是解释,漏洞越多。争辩的过程并非为了达成共识,而是为了显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博学。

我们为什么强迫要追求“完美无缺、无懈可击”?因为我们追求正当性、追求名正言顺,追求绝对正确。因此,我们生活在一个脆弱的文化系统中。为了掩盖事实,只有造假、掩饰、撒谎,在木头和泥土上镀金,让一切看上去“金光闪闪”。

你在乎什么,就会被什么掣肘。《孙子兵法》讲了将领带兵打仗的五种危险: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

以下是对“反脆弱”的思考:

之一:

1. 能把一件事做成的人,都苦逼。

世界处于摇摇晃晃的状态中,随时会有波动。但要做成一件事,就得给其中每一个步骤,设置确定点,在混乱无序中,不断决策,调整决策。要能承担损失,敢于决策。有时候要像傻子一样坚持,有时候要像惊弓之鸟,视情况而定。没有十全十美,没有一切就绪,除了不断克服困难,还需要很好的运气。

2. 牛逼的人,都侃侃而谈,做着绚丽耀眼的PPT,总结成功学,他们都好像很牛逼

3. 大部分道理都有道理,但基本上都没什么用。除非,你实践某个道理。

4. 讲道理不能解决问题,成不了事。警惕只讲道理的人。有时候,我们服从某些道理,并不是这些道理真的有道理,而是因为讲道理的人身负亿万财富。

5. 别只讲道理,先把事做成。

6. 不能承受微小损失者,将受困于细枝末节,寸步难行。

7. 知识和头脑是两码事。知识是客人,头脑是主人。当知识来到主人家,指指这个,摸摸那个,一副看透了人世,阅遍了宇宙的架势。现在的情况是,自从知识这个客人进了主人家,主人对自家充满了羞愧,反而变成了客人。知识主宰了原主人的家。

8. 对我来说,没有岁月静好,闲看花开花落,只有行走在刀锋上的拿捏。试探,试探,直到将皮从鱼身上剥下来。

之二:

1.那些“如果这么做,事情必定成”之类的说法,大都不可信,也不可执行。多听建议是好的,但还是得独自决策。因为你独自决策,所以你在别人眼里忽然变成了一个固执而蠢笨,或者是能开言路的人。

2.鉴于上述原因,我忽然对人物评价、论断是非的文章或是书,丧失了阅读的兴趣。

3.“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日常生活场景下,我们也被任意打扮。小学生写的“我的爸爸高大又矮小”,不是病句。

4.写“我的理想”时,小学生写“如果我是联合国主席,我会让世界和平,没有战争、饥饿,没有歧视,充满爱”。职场人士写“如果我是公司总裁,我会引领公司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五百强公司,每个员工都富裕、满足”。这些想法都可以被善意地谅解。因为谁也不用为理想负责。

5.可行的方案或许是,带着理想,负重前行。正因为现实骨感,所以才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将它塑造得丰满起来。

6.只为了钱而工作,严重贬低了人的价值。因此,有必要心怀虚无缥缈的宏大理想。做梦或是心怀妄念的人,身上有灵气,而不只有精明的算计,生产和消费,慢慢把自己掏空,变成一具器物。

      7.我们最终会变成别人和自己都讨厌的人。这种情况发生在:你不再可爱了,你不听话了,你不再讲甜言蜜语了,你不再请客吃饭了,你不再买礼物了,你不再捐钱了……最后,你老了,动作迟缓,说话唠叨,身上散发出一股腐朽的气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