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剧装厂里的年轻人

 天涯军博 2019-11-03

北京剧装厂“国粹苑”,29岁的“承制工”田欢(左)已进厂12年,她和工友卢梦雪将一件刚完成的戏装挂在展厅里。

已有六十余年历史的北京剧装厂正在进行一项繁杂、细致而漫长的戏装图样整理、复制、存档工作。承担这项“图样电子化”任务的是厂里的一批年轻人。

 一卷卷用牛皮纸包好的旧图稿凝聚着剧装厂老工人的心血,也记载着剧装厂的历史。

几十年前老师傅们设计绘制的戏衣图稿精美细致,今天厂里的年轻人一边整理一边学习。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京剧名家使用过的戏装,今天还可以复制展示,得益于北京剧装厂成立60多年来,所有的设计图稿全部保存完好。走进剧装厂档案室,窄窄的过道两侧是高及棚顶的铁架子,细长的一卷卷牛皮纸卷上面工整地写着“天津青年京剧团”、“备 托领、下摆、袖口”、“《王致和》 大襟袄 马面”等等字样。

“北京剧装厂是中华老字号,1956年公私合营时,由17家剧装行业私营门店、个体作坊合并而成,发展至今,保存有自建厂以来的全部技术资料上万份,特别是梅、尚、程、荀四大名旦,马、谭、杨、奚四大须生等京剧名家流派的数千份剧装图纸十分珍贵。有了这些资料,可以满足上百个剧目的剧装戏具资料需要。”北京剧装厂厂长石金栓介绍说。1979年恢复历史戏演出以来,北京剧装厂与京剧界几乎所有艺术家都合作过,张君秋、袁世海、李少春、叶少兰、刘雪涛、赵燕侠、杨荣环、李世济、刘秀荣等名伶,都亲自到北京剧装厂订制戏衣。北京剧装厂还为故宫等国家级博物馆,复制了很多一级文物绣品,其中包括宫廷剧装精品。

徐亚利,28岁,进厂10年,是剧装厂里一名年轻“绣娘”,戏衣上的各色精美文饰、图案就出自她和她的姐妹们之手。

 张帆,29岁,北京剧装厂印花工、制帽工兼电工,已在厂里工作9年。制作“瓜皮帽”是他的拿手绝活。

过去,要翻阅某个年代某出戏的戏装设计图纸,得靠人工一点点找。这些图纸被反复打开、复制,也产生了磨损,有的图稿已经撕裂、折损,有个别的局部残缺。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珍贵档案,也便于今天的设计师们查阅,北京剧装厂启动了手绘图稿电子化项目。走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北京剧装厂生产车间,六七位年轻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张倩,37岁,设计师,进厂12年。她的工作是将电脑里扫描完的全部图样逐一编号、保存,最终完成电子化。

对设计师来说,图稿电子化以后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直接印制到布料上,省去了人工扎样、刷样的麻烦。北京剧装厂还计划安装大屏幕,当客户前来提出需求时,可以在电子图档库里查询相关的设计图样,在大屏幕上展示,方便顾客选择。而要实现这种图稿电子化,都得依靠剧装厂里的年轻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