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明知道学习很重要,可就是不想学?不用逼自己,答案在大脑机制

 西湖歌午几时休 2019-11-03

“不要再玩了,明天还要早起上早自习!”

不知不觉中,又继续刷起了手机,“真有趣,再看一会儿”;

“不要再拖了,否则作业就写不完了!”

不知不觉中,又继续盯着书本发呆,提不起笔;

“不要再做无关紧要的事了,会考砸的!”

不知不觉中,又继续看课外书,说要“增加知识储备”;

……

这样的事情,我想很多人都经历过,特别是正在求学的孩子,很容易陷入这样一种尴尬的情境中:明明知道学习很好,学习很重要,可就是不想学。

我也经历过这样的事,记得以前在放寒暑假前,我总是会制定这样那样的计划,然后背着一书包的书回家,期待着经过一个假期的努力,完成逆袭,让同学和老师刮目相看。

可现实总是残酷的,玩的欲望总是会战胜理智,导致一次又一次的“明天再学”。直到开学前,我才想起自己的“宏伟”计划,一点都没有进行。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明明知道一件事很重要,需要去做,但是却行动不起来,本质上是一种习惯性拖延,是由我们的大脑机制造成的。

想要与这种本能的力量抗衡,想要帮孩子更好地学习,需要我们提前了解一些与大脑相关的知识。

学与不学,大脑机制才是掌控局面的“老大”

1. 学与不学,是感性脑与理性脑的较量

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是分为感性脑(情绪脑)和理性脑的。感性脑是由我们的本能控制着,我们的情绪、主观想法,均由此而来。

理性脑比感性脑要高级一些,我们平时接收各种信息,进行思考,权衡利弊,并最终作出决定,依靠的都是理性脑。

所以,出于本能,我们更喜欢听从感性脑的声音,去追求充满乐趣的事情,去刺激我们的大脑,令其产生更多的多巴胺,得到愉悦感。

  • 比如,看电视、刷视频、吃零食,比学习更能让我们获得乐趣,我们就会倾向于做这些事情。这样一来,就建立了大脑喜欢的反馈路径。

从长远来看,让理性脑指导我们的生活,我们才能获得更长期的快乐。但是比起想象中的快乐,大脑更相信体验过的快乐,所以这种看不到的快乐很容易被当下的享乐打败。

  • 比如,我们虽然知道学习很好,很重要,但是我们并没有真正从学习中得到乐趣,“学习=快乐”是我们自己设想出来的,大脑并不认可。

所以当理性脑告诉我们,学习很重要时,感性脑却引诱我们,玩手机、看电视、吃零食才多有意思,大脑根本抵抗不了,也不想去抵抗。

2. 学习提不起劲,是大脑在自我保护

我们的大脑很小,重量只占身体的百分之二;我们的大脑很大,运行起来要消耗身体百分之二十的血氧和百分之二十五的葡萄糖。

为了保护自己的正常运行,大脑会进行自我调节,比如限制思考,以减少大脑消耗,使体内的能量可以维持更长的时间。

我们想一想,学习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 你一定也知道是脑力劳动,也就是说,会消耗大脑能量,你觉得大脑会喜欢这件事吗?

所以有时候我们感觉累,出现不想学习的情绪,有可能是大脑造成的。大脑会故意给我们传达错误的信息,让我们觉得自己累了需要休息,这其实也就是假疲劳现象。

3. 学习指令不清,让大脑无法执行

同时面对比较复杂和比较简单的事情时,简单的事情完成的可能性会更大,因为它能给大脑一个非常清晰的指令,让大脑可以迅速执行。

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不能自己行动,需要听命于具体的指令,尤其是在进行需要神经元系统进行配合的学习活动时,更需要明确的指令。

当学习任务比较多时,孩子即使知道学习很重要,但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就会造成不想学习的局面出现,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在了解了大脑与学习之间的相关知识后,我们可以认识到,要想重新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需要真的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同时避免假疲劳的欺骗,利用清晰的目标让大脑行动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具体要怎么做呢?

1. 想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需从简单开始

当孩子不想学习的时候,别说体会学习的乐趣了,能让孩子行动起来就已经谢天谢地了。我们大人有时候还能咬牙坚持,可是对于没有什么学习动机的孩子来说,太难了。

(1)先别对自己期望太高,从简单的题入手

先说一个不想学习的概率最大的原因——其实不是不想学,是学不会。为什么学不会?因为基础落下太!多!了!

这种事情我是经历过的。做着做着题,发现不会做了,换下一道题;结果,读完题目后发现,又不会做,继续换下一题;可是这一次,还是不会做……几次下来,就真的不想学了。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但凡基础不是太差,简单的题目还是能解出一些的。可有些人会认为,只做简单的题有什么用?考试又不会只考简单的题目。

这是因为,做简单的题目能够增加信心,能够巩固基础知识,为下一步做复杂一点的题目做好准备。

(2)及时复习,看看自己学会了多少

会的知识点不多,也需要复习吗?答案是,当然需要。记忆是存在遗忘规律的,不会因为记住的内容少就不会忘记。

本来记住的知识点就不多,再忘了,就太可惜了。所以,一定要及时复习,把学到的东西牢牢地记住。

另外,及时复习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了解自己学会了多少,实现从“我什么都不会”这样绝对化的语言,到“原来我已经掌握这么多知识了”的转变,是增强自信的一个好方法。

(3)设定时间,把学习当成一次挑战

在学习一些文科知识,比如背诵课文、单词等,用到的平均时间是差不多的。所以可以在学习前,预估一下所需要用到的时间,并且计时,等到完成时,看看自己究竟用到了多长时间。

比如第1次背10个单词,用了10分钟时间。那么下一次再背10个单词时,试试在9分钟内能不能背出来。然后继续自我挑战,直到用时越来越少,效果越来越好。

如果理科题目、理科知识点所用时间也差不多的话,也可以进行量化。但是注意不要找难易程度相差太大的内容,因为没有可比性。

如果偶尔出现一次时间悬殊过大的情况,也不要怀疑自己,有可能是学习内容的难度有所增加。这种时候,能自我激励就不自我否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2. 跳过大脑发出的疲劳信号,避免假疲劳

假疲劳,顾名思义,是指虚假的疲劳,是说当一个人感觉到累了,甚至觉得自己已经疲惫不堪、动也不能动时,其实并不是真的累了。如果意志坚定或者有外界因素刺激,还能坚持很长时间。

但是,本来就不想学习的人,在遇到大脑发出的疲劳信号后,几乎都会立刻停下来。好不容易有了可以休息的理由,怎么会错过呢?

一边告诉自己“我累了,我需要休息一下,休息好了,才能学好”,一边玩起手机,浪费了大量时间。

但是,当我们知道了有假疲劳这回事之后,就要提醒自己,进行自我暗示,“我还可以再学一会儿,我现在精力充沛。”

如果自我暗示没有效,可以复习一下知识点,或者翻一翻教科书、试卷等,做些难度很低的事情,让大脑重新获得掌控感,愿意继续学习。

3. 制定小而清晰的目标,让大脑更易行动起来

学习指令不清,会令大脑无法开展学习活动。这样的情况持续时间越长,会让我们变得越焦虑,更加不想行动。

制定小而清晰的目标,其实是先帮助大脑扫除行动障碍,避免大脑发出“太难了,我做不到”的信号,影响孩子的决心和意志力。

什么叫小?孩子认为自己能做到的,或者是自己稍一努力就能够做到的。

什么叫清晰?就是孩子闭上眼睛,就能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

  • 是要去记一个公式,还是要做一道数学题?是要背一篇课文,还是要去写一篇作文?是要记几个英语单词,还是要记几条语法?

  • 记一个公式的话,是记哪个公式?背一篇课文的话,是背哪篇课文?是要一次从头背到尾,还是只背诵其中的一个段落?

只有目标真的具体了,大脑才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而且当心中有了目标后,我们自己也能有紧迫感,也会督促自己去行动。

明明知道学习很重要,可是就是不想学,这种情况在谁身上都有可能发生,哪怕是学霸也不例外。所以,不管是我们自己,还是孩子,都不要太焦虑。

我们需要做的是,记住这种习惯性拖延,是由大脑机制造成的。把大脑“伺候”好了,学习也就变得简单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