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德里奇与小镇维舍格勒

 空谷回声050pn5 2019-11-04

在游走世界中,自然风光、历史古迹、人文景点三者有其一者,就值得一看了,更不用说它们兼有难分彼此地融在一起。波黑的维舍格勒(Višegrad)就是这样既有让人赏心悦目的山水又有令人赞叹不已文化古迹的小镇。

穆罕默德·帕夏·索科罗维奇大桥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因安德里奇的小说《德里纳河上的桥》而闻名。

  我驱车从萨拉热窝往东北方向行驶,很快就进入葱绿的群山之中,沿弯弯曲曲的德里纳河(Drina River)行进。德里纳河全长不到350千米,大部分流淌在波黑境内。它的上游是高山峡谷,其中最有名的是黑山境内的塔拉河(Tara River)大峡谷。塔拉河上有座桥,就是前南斯拉夫电影《桥》的原型。它的下游是宽阔平缓的河谷,在波黑与塞尔维亚的边界流入萨瓦河(Sava River),而萨瓦河在贝尔格莱德汇入多瑙河(Danube River)。维舍格勒是德里纳河畔为数不多的小城之一,德里纳河以反S形穿城而过。远远望去,层峦耸翠,蓝天白云,或桔黄或白色,明快的一幢幢小楼坐落在河的两岸,镶嵌在四周绿色山坡之上,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幅漂亮的油画!在这幅油画中,视觉中心当属画中那座桥了。

穆罕默德·帕夏·索科罗雕像

  这可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是一座石拱古桥,长度将近180米,有11个半圆石拱,其中10个在主桥身下,1个在侧面引桥下。这座桥由宫廷建筑师米玛尔·科卡·思南(Mimar Koca Sinan)设计,1571年开始修建,1577年完工。资料上说,当时负责奥斯曼帝国政务的穆罕默德·帕夏·索科罗维奇(Mehmed Paša Sokolovic)是三任苏丹的重臣,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为了保持奥斯曼帝国的稳定和繁荣,他下令在帝国范围内四处修建纪念性的建筑,德里纳河上的这座大桥就是其中之一,桥的中央竖有纪念标志。因此,这座桥也称穆罕默德·帕夏·索科罗维奇大桥。当然,修建这座桥也是为了便于从贝尔格莱德前往萨拉热窝。在以后的岁月中,大桥多次遭到战争的损毁,先后于1664、1875、1911、1939〜1940、1950〜1952年进行过重修。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历朝历代政府对它的重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座桥一直保持着交通功能,直到2003年才作为古桥受到了保护,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穆罕默德·帕夏·索科罗维奇大桥中央竖有纪念标志

  然而,德里纳河上的这座桥名气大,主要原因还不在于这座桥本身。其实,长相、年代类似的桥在前南地区不止一座,如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米利亚兹卡河上的拉丁桥、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瓦尔达尔河上的石桥,等等。虽然大小有别,但是,它们形状几乎一样,都一样的古老,所谓“比例结构优美,气势宏伟壮观”也都差不多。拉丁桥有名,是因为1914年发生在桥头的暗杀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瓦尔达尔河上的石桥没有什么名,不是因为它不古老,而是围绕它似乎没有什么大事发生。然而,德里纳河上的这座桥有名,却完全是因为安德里奇写了一本以它为名的小说并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维舍格勒市政厅前的安德里奇雕像

   1892年,伊沃·安德里奇(Ivo Andric,1892〜1975年),生于萨拉热窝西北60多千米的特拉夫尼克附近的一座小山村。这个地方现在属波黑,但当时由奥匈帝国控制。大约在1894年底,安德里奇父亲去世。他随母亲来到了维舍格勒投靠亲戚。安德里奇在此生活了10年,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完成了小学教育。直到1905年,13岁的他才去萨拉热窝读中学。安德里奇的一生经历了三个时期,1892〜1918年南斯拉夫人抵抗外族压迫、争取民族解放的时期,1918〜1945年夹缝中求生存的南斯拉夫王国时期,1945〜1975年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时期。在第一个时期,他主要是感受政治,通过民族、国家多舛的命运和自己的喜怒哀乐,形成民族和国家情怀。当然,他在读中学的时候参加过学生的爱国运动,1914年受普林西普的牵连也被奥匈当局关进监狱,1917年才获释。在第二个时期,他主要是参与政治,通过外交活动服务于国家和民族。大学毕业之后,安德里奇先后在南斯拉夫王国驻罗马、布加勒斯特、的里雅斯特、格拉茨、日内瓦、柏林等地担任过领事或大使。在第三个时期,他淡出政治,主要负责南联邦的文学艺术工作,担任过南斯拉夫科学艺术院通讯院士、联邦国民议会议员,南斯拉夫文学家联合会主席。

安德里奇就读过的小学旧址 

  安德里奇一生热爱文学,用诗歌、小说来书写民族和国家的苦难历史,讴歌同胞与侵略者、与命运的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安德里奇逃避了复杂的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隐居在贝尔格莱德,专心进行文学创作,写出了造就他一生文学辉煌的三部长篇小说,即1942年写成的《特拉夫尼克纪事》,1943年写成的《德里纳河上的桥》和1944年写成的《萨拉热窝的女人》。它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出版,后来被称为“波斯尼亚三部曲”。其中,最有名就的是《德里纳河上的桥》,1961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以史诗般写作天赋,深刻揭示与其国家历史交织一起的人的命运问题”。在这部小说中,安德里奇以这座桥为主线,围绕它讲述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的400多年间波斯尼亚各阶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和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不屈抗争。

位于德里纳河岸边的东正教堂

  无法考证,在这部书获奖之前,世界上有多少人关注这座桥。但可以想象的是,在这部小说获奖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座桥,知道了这座桥下的德里纳河,也知道了德里纳河所在的维舍格勒小镇。日积月累,维舍格勒因德里纳河上的这座大桥和写它的安德里奇名气越来越大。有了诺贝尔文学奖和世界文化遗产这两个金色标签,维舍格勒成了旅游胜地,对许多别有情怀的人来说,甚至成了朝拜圣地。

伊沃·安德里奇(196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小说《德里纳河上的桥》是维舍格勒的名片

    走进维舍格勒小镇,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一是安德里奇“无处不在”,二是穆罕默德·帕夏·索科罗维奇大桥游人如织。

  一般都说维舍格勒小镇坐落在德里纳河上,但从河的流向上看,它的重心显然是在河的西岸。整体上看,这里的建筑是比较零乱和破旧的。但其中也不乏“亮点”,那就是安德里奇新城。说是新城,是因为始建于2011年6月28日,2014年6月28日正式开放。这一天正是因普林西普在拉丁桥头刺杀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而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00周年。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不得而知,但普林西普是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维舍格勒属于波黑的塞族共和国。所以,没有进入这个新城的时候,在一个空场上飘着三面旗帜,左侧是塞尔维亚的国旗,右侧是波黑塞族共和国的旗帜。新城有一个由大块石头搭建的大门楼,进去之后就是一条主街,两边是两层小楼,一层是商铺,二层应是居室。离不多远,是个小广场,中间矗立的就是安德里奇穿着风衣的立式雕像。雕像的背后是一幢有三角顶子的两层楼房,便是维舍格勒市政厅。大广场的周围有咖啡厅、电影院、餐厅、面包店和纪念品小店,等等。穿过市政厅,是一个更大的开放式广场,中间有一座东正教堂,过了教堂就到德里纳河岸边了。

安德里奇新城门楼由大块石头搭建,整个新城还原了小说的场景。

  出了安德里奇城,外面就比较破败了,在通向穆罕默德·帕夏·索科罗维奇大桥路上,最大也最显眼的是一个长相古里古怪的黑灰建筑,我没有进去,据说是一个商场。最引人注目的是它有一个扁平的烟囱,上面也喷绘着安德里奇的头像。离商场不远的德里纳河边有一个小花园,中间是两块长条大理石的安德里奇纪念碑。安德里奇的画像在其他许多地方也有。此外,旧城中还有一个安德里奇就读过的小学旧址,两层的楼房,外墙上有一个方形的黑底黄字的说明标牌,里面有一间小教室,另有一间陈列着一些有关安德里奇的物件,如书籍、照片,等等。

安德里奇纪念馆

维舍格勒小镇的另一个重要景点毫无疑问就是穆罕默德·帕夏·索科罗维奇大桥。游人可以到桥上参观,阅读它承载的历史沧桑,也可沿着德里纳河两岸的步道行走,还可乘游船领略两岸风情。但是,无论哪种方式都用不了多长时间。

  除了相对古老的穆罕默德·帕夏·索科罗维奇大桥之外,维舍格勒小镇本身似乎乏善可陈。但是,安德里奇及其著作《德里纳河上的桥》成了它的名片或代名词,而诺贝尔文学奖更使它带有一层神圣、神秘的色彩。实际上,这些都是外在的,真正意义在于,德里纳河千年不息流淌的民族血脉,穆罕默德·帕夏·索科罗维奇大桥记载的巴尔干半岛上的血泪情仇,而安德里奇不过是用笔墨将它们书写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