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有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本也。” 孝顺父母,天经地义。 每个人,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没有父母的生养之恩,就没有今日的我们无论父母待我们如何,我们都要尽孝道,这不是愚孝,而是做人的根本。 在对待父母的态度里,决定了我们有多大福报,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人无完人,父母也是如此 《楚辞·卜居》有云:“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白璧微瑕,孰能无过。 很多人记忆中的父母,都是有缺陷的,在别人家的父母的对比之下,当下所拥有的,总是美中不足,或是相差甚远。 幸福是可以通过比较得来的,不幸也是。 有的家庭的家常便饭,在另一个家庭里,可能是一年才吃一次的佳肴。 家境不同,不必攀比,不要用金钱去衡量一切,曲解父母之爱。 永远不要埋怨父母托举的高度太低,因为于他们而言,已是巅峰。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与其执着念经,受其困扰一生,倒不如放置一旁,不想、不念。 《弟子规》有云:“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恩,用心报,怨,以德报,与过去和解的人,才能过好一生。 误解父母,容易遗憾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而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观众。” 深以为然。 小时候,父母是我们人生剧本中的重要角色,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长大后,父母成了我们生命中渐行渐远的配角。 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变化让他们的心理也发生了改变。 言语上,越来越唠叨;行动上,越来越缓慢。 时光忽快忽慢,在闲暇里度日如年,在忙碌中似箭如梭。 生活中的很多误解,穿插于岁月里与天意一起弄人,待物是人非时才让真相浮现。 让孝来不及,最后演变为遗憾。 很多父母之爱,和我们想象的、所理解的,偏差甚大。 那些误以为从未被父母之爱眷顾过的人,试图用其一生去治愈童年。 恨了父母一辈子,待父母去,才发现,父母的爱原来一直存在,而自己的人生却只剩归途。 人活一世,最不能等的事,是孝顺父母。 对父母好,福德无量 因果世间,往往是付出了,才能有所收获。 但是,父母之爱,违背了炎凉常态,命中注定的血脉,让他们把毕生的爱倾注在我们身上,里面毫无杂质。 日复一日,一味付出,不求回报。 久而久之,父母的爱如氧气一般萦绕,而我们不会去在意。 越是习以为常的东西,越能在消失后令人窒息。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无论身处何方,腰缠万贯还是不名一文,无论走了多远,怀揣了多少委屈,父母总会留一盏灯,照亮我们前方的路,也期昐着我们能够趋光回家。 父母去,那盏灯会熄灭,无处可栖的我们,只剩归途。 生而为人,要知恩图报,对父母尽孝,用心陪伴。 《礼记》有云:“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行孝道就是种福田,在对待父母的态度里,决定了你有多大福报。 百善孝为先,对父母好的人,一辈子都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