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强中 普遍认为学中医是需要一点悟性的,因为中医与西医不同,西医逻辑性很强,多看几遍就能懂,可是中医内在联系复杂,即便是多看几遍书也不一定能懂。 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认识,是因为中医的逻辑没有很好的展示,中医学的内核没有用一种富有逻辑的语言组织起来,特别是对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这几大核心内容没有合理的阐述,始终停留在杂乱、无序、无法有机整合的层面,直到今天依然如此。这一困境决定了中医学难学、难懂、难掌握的现实。因此很多人就开始避重就轻,把责任归结到学科自身的特点,认为这门学科就应该是这样的,就应该是玄之又玄的,就应该是不那么容易搞得懂的,由此逻辑推理下去,自然就会得出学中医是需要悟性的。 我否定这一观点! 我只承认学中医有时候需要一点灵感,而灵感的迸发是长期艰苦思考的结果。如果没有思考,如何提出新的观点、新的认识,如何将理论推向前进?长期以来,我们这门学科都是强调先背书,把书背熟了自然将来就能了解和明白了。可是老这么干,把解决问题的要害丢给学生,其结果就是导致本科阶段学生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记忆,基本没有太多关于中医的思考,至少也是没有深入的思考。记住了一大堆的概念、定义,可是不会思考,这不仅让学生们失去了对学科的热情,普遍产生了厌恶情绪,也让学生们失去了对这门学科的信心,纷纷转行。你以为学生们很愿意转行啊,大多数人进入中医院校大门的时候还都是怀揣中医梦想的,可是学校并没有教会他们如何思考,只是逼迫他们每个学期要记下、背下多少内容,否则考试不及格,他们迫于压力不得不去死记硬背。这种毫无活泼可言的教育方式,不知道扼杀了多少创造力、多少梦想! 所以,我认为要想中医学界起死回生,要想让我们这行重新焕发生机,就得彻底摒弃这种旧有的、沿袭了几十年的老派思维,要重视中医思维的训练,重视思考,重视思辨,重视不同意见的碰撞,不能一言堂搞到底、搞到黑,应该开放学术言论,不能再以课本为定论,要允许学生们提出质疑,允许不同意见共存,鼓励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提倡从不同角度来解决临床问题。否则的话,中医教育只会一直在死胡同里徘徊,走不出去!如果一直这么个搞法,那学中医真的只能靠悟性了,因为教育者们提不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悟性本身就是有点说不清楚、有点玄的东西,但是思考本身不玄,反而很具体,很真实。我们每个人持续的思考久了,都能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新的认识,这对于中医学这门古老学科来说,弥足珍贵,也格外迫切。所以,我主张学中医一定要多思考,思考多了就会有灵感,灵感的闪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悟性。我们现在就是思考的太少了,不是我们思考的太多了,一天到晚强调非得先背书、背会了自然会懂的观点已经不能适应现实,这只会让中医学更加萎缩,让我们学界更加青黄不接。 时至今日,中医学已经是走到了不呐喊都不行的地步了,各方声讨和质疑不绝于耳,自身又不愿意大的改革,后面的年轻后辈又跟不上,光是感叹中医学后继乏人有个鸟用啊!大家得行动起来,得真的为中医学做点实事。
更多中医学问题,请参看下面这本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