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唱百年 • 大师纪——马革顺

 zhuangzhangabc 2019-11-04

马革顺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就躲着一点。退一步海阔天空。

我先要做传统的儿子,得到它的东西,然后再做传统的叛徒,那么你指挥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中国合唱第一人

Part  one

马革顺——中国指挥界的泰斗人物,中国合唱音乐的奠基人之一。

 中国合唱第一人马革顺

他一生致力于中国合唱事业发展,提出过众多合唱思想理念。

1963年正式出版的《合唱学》,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合唱艺术的学术专著,它标志着我国合唱学术理论上升到国际水平!

因书结缘“夕阳秀”

Part two

2015年5月,马革顺的爱徒——四川音乐学院副院长李西林教授,探望了病中的恩师。

 李西林探病恩师

李西林多年来积极支持中老年文化事业发展,是深受艺术团员爱戴的老朋友。

听闻“夕阳秀”正在策划编撰一本中老年合唱曲集,马老欣然提笔为书致辞。

 马革顺为“夕阳秀”中老年合唱曲集题词

历时一年多的采集编撰,2016年11月,这本凝结着大师殷殷期望的作品——《中华中老年合唱经典系列曲集》如期面世,广为流传。

 《中华中老年合唱经典系列曲集》

合唱是融合的艺术

Part three

“东罗马”+“西罗马”=“中国马”

他关于合唱艺术的学术思想具有中国民族的特征,是在立足于汉民族的思维、情感、语言、声调基础之上,吸取国际合唱艺术的学术精粹创造性地发展形成的。由他指挥的合唱音乐,不仅声音和谐典雅,更以现场感染力著称。

 △《雪花》上海音乐学院女声合唱团马革顺指挥

被圈内外戏称为“东罗马”+“西罗马”=“中国马”的说法,就是从学术上概括了马革顺何以成为合唱指挥泰斗。

1949年回国后,他以“东罗马”的方式第一次执导上海乐团排练《东方红》,被评价为:“洋腔洋调”。

于是,他开始自省,从中国语言学角度切入,发现汉语的发声是靠前的,甚至比“西罗马”还要“靠前”。

虽然“西罗马”更适合中文歌曲,但是更精准的方法是根据作品的风格来指挥,并且纳入研究了中文的咬字吐字,甚至受到京剧唱腔启发,对归韵和收声也做了一系列研究,使得中文合唱时的歌词更清晰、情感更丰满,“洋腔洋调就没有了。” 

△ 马革顺合唱训练视频

1947年在美国威斯敏斯特合唱学院获得合唱学硕士。1956年,受上音贺绿汀院长委托,与杨嘉仁教授共同筹建上音指挥系并任合唱指挥教研室主任。

他撰写的《单声部视唱练耳》时至今日依然是音乐学院学生的必读课本。

知音海内外,桃李满天下

Part four

他在合唱指挥的影响深远,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合唱指挥家。现在活跃在国内音乐舞台的合唱指挥家们,可以说没有一位没有得到过马先生的教诲和指点。他的影响甚至遍及东南亚各国和美国、澳大利亚。


△ 马革顺老师在给学员授课

在马先生百岁诞辰之际,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组织编写了《师生情缘·马革顺与学生们》,2013年12月1日,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谨以此祝马先生长寿,艺术生命常青!

马老在书中坦言:我作为一名从事合唱指挥艺术及音乐教育的音乐人,这一辈子的主要社会角色是音乐教师,大学毕业后即开始教音乐,小学、中学、大学都教过,同时因专业的需要经常指挥合唱表演,舞台也是我的工作场。

我喜欢合唱指挥艺术,也喜欢合唱指挥教学,在近八十年的音乐教育生涯中,教过的学生难以计数。

△ 马革顺教授为上音女子合唱团即兴排练

诚如庄子所言:“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艺术的薪传乃艺术家的使命,我以培养合唱指挥人才为己任,为天职,为乐事。我觉得自己很富有,因为我曾拥有那么多的学生,他们就是我的人生财富。 

音乐不仅给人类的精神世界带来丰富的养份,滋养着人们的心灵,甚至还拥有改变世界、改变命运的力量。

在和谐的音乐面前,人人平等;在美好音乐面前,丑恶能现形,桎梏能挣脱,魔魇能消散。音乐就是有着这样的魅力,它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为人们传递更多的爱。

在这本具有特殊意义的礼物中,近五十位中国合唱指挥界的精英、领军人物,娓娓道来,抒发了对恩师的真挚情感,令人动容。

心如圣乐纯净,生命如火燃烧

Part five

他以期颐之瑞笑傲江湖,近一个世纪的艺术生涯,几乎就是中国大半部合唱音乐史的缩影,历经抗战、内战、新中国成立,一次次社会巨变和动荡,他走过的道路艰辛坎坷,但艺术成就却令世人惊叹。

△ 年轻时候的马革顺
1914年,马革顺出生于南京的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是一位牧师。他的人生经历和艺术道路与家庭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一名基督徒,他的一生为基督教音乐尽心竭力,对基督教音乐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宗教音乐在宗教文化中犹如桂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上世纪50年代初,上海市基督教界每一年的联合唱诗班都是由马革顺先生负责排练圣诞大合唱。

1954年创作并指挥演出《受膏者》奠定其在作曲界的地位。这是马先生受亨德尔作品的启发尝试走“圣乐民族化”的道路而创作出的一部圣诞清唱剧,被称为中国的《弥赛亚》。

“他站在那里,就是音乐,就是一幅画。”上海歌剧院院长、著名指挥家张国勇说,马革顺先生的为人和艺术风格可以用“宁静”二字概括。
首先,他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我从没见他发过火,晚年多次去他家探访,家里没什么变化,非常简朴。”其次,在艺术上,当人们追求音乐的刺激和震撼效果时,他最常指挥的那些曲子,弥撒曲、安魂曲,都是最抚慰人心的音乐。

在百岁音乐会上,马老亲自指挥埃尔加的《雪花》作为压轴曲目。
 “我喜欢雪花的品格。悄然无声,默默无闻,不张扬、不自夸。你看那雪花每一瓣都不一样,但是千千万万片雪花其实是有共性的——那就是他们都是六角形。她们在表现个性的时候又保有共性,大雪无痕,飘飘洒洒覆盖大地,融化了自己,滋润了禾苗,这是一种奉献,不求回报的奉献。” 这何尝不是百岁马革顺的人生映照呢

△《雪花》上海音乐学院女声合唱团马革顺指挥

他最不喜欢的一个词就是“发挥余热”,这使人联想到将要燃尽的蜡烛。他最喜欢的是奥运会的圣火,只要人活着,就应该像奥运会的圣火一样熊熊燃烧。

△ 2006年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专访马革顺

“一组镜头,记录了一位爱国青年指挥抗战歌曲的身影;一部著作,凝结了四十年多年心血,影响了几代合唱指挥家;一位老人,毕生沉浸在合唱音乐天籁般的和谐之美中。”2006年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专访中国著名教育家、合唱指挥家马革顺先生时,以这样的引言为开始。 

百年人生 辉煌合唱

其路圣洁 其声悠远

Part six

△ 央视主持人董卿与马革顺

他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合唱协会顾问、上海音乐学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国合唱指挥家协会终身会员等,是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奖”获得者。

2015年11月,国际合唱联盟(IFCM)在澳门举行世界合唱博览会,马革顺先生获得了国际合唱联盟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距离2015年12月19日,先生在上海仙逝,已经快四年了。字如其人,墨宝俨然,音容宛在。

“何须马革裹尸还,以求顺天下。”这是挂在您家中的一幅字,嵌入您名字的同时,也彰显了您的人生态度。

仁者,不屑陷入纷争去斗个你死我活;智者,不愿以卵击石。

“我拿什么去顺呢?就是我对音乐艺术的追求。只要我一指挥,观众就会被我吸引,连声音也不一样了。”


编辑:耀月

排版:Ling

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