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中曾经这样评价不同层次的领导: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按照老子老神仙的说法,明朝的隆庆皇帝肯定属于太上,即最高层次的领导人。
隆庆帝的低调是和他成为皇帝前的经历密切相关的,而且这些相关经历笼罩着一个神秘的咒语。 在这种情况下,朱载垕兄弟三个一年到头也见不着几回皇帝老爸的面,虽然身边有母亲祖母和成群的宫女太监,但谁也不能代替父亲的位置,父爱的缺少对于朱载垕寡言性格的形成应该有着很大的影响。 公元1566年,朱载垕登上帝位,历史上称为隆庆帝或明穆宗。 隆庆帝没有做太子的经历,而且一直生活在皇宫之外,对朝政事务不够熟悉,因此,他成为皇帝后选择了多观察少说话的行事方式,从来不说那些空话套话,把这些机会都让给了大学士和相关官员。 后来,隆庆帝已经对朝廷内外人事心知肚明,了如指掌了,但他仍然保持着遇事沉默少言的执政风格,因为他心底正在确立最适合自己的治国思路,那就是道家的无为而治。隆庆帝之所以做此抉择原因有二,第一,他既不想像伯祖孝宗那样勤劳国事,也不想像父皇世宗那样不理朝政,第二,他身边的大学士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长于理政,值得信任的臣子。 当今社会有句俗话,道是“不管领导讲话不讲话,事情该做照做,地球该转照转”,其实隆庆帝早在四百多年前就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尽最大努力少说话,坚决不搞“假大空”的讲话,为大臣们创造了安静自然的工作环境;他自己不扰民,同时严禁官员干扰百姓的农事商业活动,为大明子民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政府服务;他对军事行动不指手画脚,完全信任戚继光、谭纶、俞大猷、杨博、王崇古、李成梁等名将的指挥能力,不仅成功遏制了倭寇、蒙古和女真的侵略势头,还使得蒙古的俺答汗请求两国交好互通贸易,为边境人民带来了数十年的安定生活。 遗憾的是,就在大明的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文化都呈蒸蒸日上,前途无量之势时,隆庆帝不幸因病辞世,谥号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虽然皇帝的谥号多有溢美之词,但隆庆帝总体上是受之无愧的。 顺便说一下,大家熟悉的京剧《二进宫》演的就是隆庆帝身后的事情,虽然剧中人物都有原型,比如李艳妃的原型是隆庆帝的李贵妃,兵部尚书杨波的原型是名将杨博,但实际上隆庆帝病逝后政局是和平过渡的,这也证明隆庆帝是一个长于识人,善于用人的皇帝。 对比一下隆庆帝和他的老子跟儿子,总会感叹上天和命运的不公------无视百姓福祉的嘉靖和万历皇帝竟然各自在位四十多年,心中装着百姓的隆庆帝却仅仅享位六年有余。 《明史》对隆庆帝的评价是这样的:“穆宗在位六载,端拱寡营,躬行俭约,尚食岁省巨万。许俺答封贡,减赋息民,边陲宁谧。继体守文,可称令主矣。”令主者,贤德君主也。如果有朋友会说此乃明朝人“王婆卖瓜,自卖自夸”,那您就完全错了,要知道《明史》其实是清朝人写的。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忆江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