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为北宋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书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十九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贯串1362年史事。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助司马光编撰的有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他们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并有30卷“目录”以备查阅之用。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北宋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进士出身,曾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等。熙宁三年(1070),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坚辞枢密副使职不拜,求外任,知永兴军。改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居洛阳期间编修《资治通鉴》。哲宗即位,皇太后临朝,起光执掌国政,尽废新法。元祐元年(1086),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是年九月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后人又称其为“司马温公”。 《资治通鉴》最早于北宋哲宗元祐元年下杭州镂板,但今已不可见。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刻本当数国家图书馆藏这部南宋高宗绍兴二至三年(1132-1133)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本,此本全,正文294卷,目录30卷。此部外,原傅增湘“双鉴楼”旧藏之一的百衲本《资治通鉴》中的176卷,亦为此版本。此本版式字体,犹存北宋遗韵,傅增湘先生《藏园群书题记》分析:“缘公库开版,例宜进御,故写官削氏必选精良,校勘监修又皆时彦。且时属南渡之初,旧工犹在。用是详审齐整,迥然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