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铎《草书诗卷》

 不易齋2 2019-11-04

王鐸(1592-1652年)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號嵩樵,又號痴庵、痴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時家境十分貧寒,過著"不能一日兩粥"的生活。明朝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累擢禮部尚書。王鐸身逢亂世,仕途多變,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禎帝自縊於景山。馬士英等在南京擁立福王,待為東閣大學士。滿清入關後被授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於順治九年病逝故里。福王南京稱制等待為東閣大學士。入清官至大學士,擢禮部尚書。鐸博學好古,工詩文。畫山水宗荊、關,丘壑峻偉,皴擦不多,以暈染作氣,傅以淡色,沉沉豐蘊,意趣自別。山水花木竹石,皆用書中關紐。間作蘭、竹、梅、石,洒然有物外趣。尤擅書法,行草宗二王,正書師鍾繇,亦多自出胸臆,有《擬山園法帖》,諸體悉備,名重當代,學者宗之。順治三年(1646)作《漁舟蕭閑圖》,收入《歷代名賢畫粹》;順治七年(1650)作《雪景山水圖》,收入日本《支那名畫寶鑒》;順治八年(1651)罷官歸里,作《蘭石圖》卷、《山水卷》,分別收入《新版世界美術全集》、《支那名畫寶鑒》。順治九年卒,享年六十一歲,葬於河南鞏義洛河邊,謚文安。

    王铎的《草书诗卷》写于58岁。王铎晚年的书法逐渐失去了那种飞腾跳掷与纵横淋漓,减少了放肆,多了些老成持重。王铎的草书是对传统书法极致的发挥,无论在字形、章法、墨色等方面都为自己独特的风格找到突破口。在继承“二王”的基础上,大胆地注人了狂放的豪气。他的草书更多地掺糅了“二王”与张芝、黄庭坚的笔性,行书更多地师法米带。《草书诗卷》属于长卷式的构图,在书写的过程中,用笔方法不同于他的连绵大草,更多地体现了对传统的发挥。通过流动的线条,使远近、大小、意连与笔连的气贯,在平面中产生透视空间的视觉效果。点面之间、字与字之间产的“势”,使作品气息贯通、和谐统一。这幅书法运用的涨墨不多,虽没有竖式构图的一泻千里之势,但整幅作品“骨骼奇伟,结体参差起伏,字的大小、阔窄、斜正、疏密,极富变化。因遇诗至友,其激越之心,施之于笔,气势磅礴,宕逸多姿,心手两忘,变化万方”。“这一评价正是王锋草书的灵魂所在。这一“大珠小珠落玉盘” 的艺术效果, 在王铎笔下得到充分彰显。

局部放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