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高薪人士学习:只要四步,你也能具备深度思考能力

 吴敬锐 2019-11-04

电影《教父》里,有一句很著名的台词:

“那些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面对错综复杂的现象难以理头绪来;听别人侃侃而谈觉得说的很有道理,即使有漏洞也察觉不出来……这不是笨,而是缺少了思考能力。

思考这么有用,为什么很多人还是不愿意思考?什么样的思考才是深度思考,什么样的思考只是想想而已?今天要推荐的这本书《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就专门解决这个问题。该书基于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的明星课程“系统动力学”研究而来,从模型及动力机制2个核心关键点深入探究了思考的本质,并提出了深度思考的四步骤。

向高薪人士学习:只要四步,你也能具备深度思考能力

该书的作者平井孝志是东京大学理学系硕士、麻省理工(MIT)斯隆商学院MBA、博士(学术型),曾就职于贝恩咨询、戴尔、星巴克、罗兰贝格战略咨询等多家世界著名企业,对全球性战略、新市场开发、R&D战略、市场营销战略制定及辅助执行都颇有研究。


《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主要从三部分论述了深度思考的法门:为什么(思维定式)、是什么(模型及动力系统)、怎么做(四步骤)。

一、 为什么思考了还是得不出条理清晰的答案?

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自己在“思考”,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我们在认真思考,但当问及“你深度思考了吗?”只怕很多人会当场语塞。有时候冥思苦想却得不出答案,可能是因为我们陷入了思维定式而不自知。

每个人都有自己惯有的思维定式,要实现“深度思考”,首先就要了解并解除自己的思维定式。

在《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中,平井孝志提出了九种常见的思维定式:

1. 因果倒置:不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反而以现象作为原因去回答,比如“好累啊”,回答却是“休息一下吧”。

2. 满足于普通解:比如“长胖了”的解决办法是“减少食物的摄入”“做运动吧”这种放在任何人身上都适用的答案,如果减肥失败的原因是自己没法坚持做运动,那请一个私教就比自己运动更有效。这种错误的检查方法可以把主语换成第三者,如果放在任何人身上都适用,那就要小心了。

以上2种是初级思维定式。

3. 依赖框架:使用框架进行信息整理,仅仅进行了信息整理而忘记了思考,比如常用的SWOT,整理完四个象限的内容后是否进一步思考象限之间的关联?

4. 范围适应:指着眼于事物分类以寻求解释的思维定式,比如“他太爱较真了”—“他是理科生嘛”,仔细思考一下就知道二者并非因果关系。

5. 思考止于关键词:追逐关键词很容易让人陷入似乎懂却实际上什么都不太懂的窘境,比如“蓝海战略”,听上去是应对成熟市场疲软的良策,但去哪里找、找什么才是更关键的信息。

6. 执着于初步假设:固化假设观点,不接受他人观点。

以上4种是可能陷入两难窘境的严峻定式

7. 忘却思考的初衷:比如发表一次冗长讲话,说着说着就忘记要说什么了;收集资料时不知不觉把收集和整理当做了目的,而忘记了为什么要这么做。

8. 偏重过程:比如老板问你“顾客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你却说“我认为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客户需要什么”,这就是典型的把执行过程当做了思考,却没有经过大脑深度思考作出回答。

9. 失去独立思维:依赖别人的想法,放弃自主思考,比如网络喷子听到一面之词就信以为真。

以上3种是不能迈入深度思考的症状。

俗话说,执锤者视万物为钉,大部分人都有3到4个思维定式,先了解自己的思维习惯,才能避免陷于表面性思考。

二、 深度思考是什么?

深度思考是为了捕捉事物的本质,在平井孝志看来,本质=模型X动力机制。

在这里,模型是指剥离细枝末节后精简的概念图。动力机制则显示了模型随着时间流逝产生的运动及结果。

向高薪人士学习:只要四步,你也能具备深度思考能力

三、 如何进行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的4个步骤为:1. 建立模型;2. 解读动力机制;3. 寻找改变模型的对策;4. 行动,从实践中获取反馈。

1. 建立模型

建模之前首先要分辨要素间的循环关系。循环是模型的典型表现形式,系统动力学认为世界上存在两种循环:逐渐增长的正循环(即积极循环)和带来平衡的负循环(即平衡循环)。

建模时有5要素3要点:

5要素是指输入源、输出点、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影响者。我们已经知道,所谓本质就是位于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模型及动力机制,5要素通过模型及动力机制紧密相连,构成逻辑融洽的关系。

3要点是指:一、放入以上5个构成要素;二、考虑层次,不同视角思考问题;三、 注重因果、无视相关,可通过寻找隐藏的“第三因子”来判断是因果还是相关。

建模后,可通过改变主语、向他人展示等方式进行检验,注意,是否有趣是判断一个模型好坏的最终标准。

2. 解读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有6种代表性模型,如下:

向高薪人士学习:只要四步,你也能具备深度思考能力

在解读动力机制时,要关注4个要点,3种方法,2个验证四个要点是指:

  • 区分存量与流量两种状态。
  • 对事物进行非线性解读。比如“努力学习”à“成绩提高”这种表达就是线性的,非线性是上述关系不成立时的表述。
  • 探究作用与反作用。比如鲶鱼效应。
  • 从各要素的视角进行深层次思考。

三种解读方法是指:

  • 探究拐点。事物的变化必然有分界点,思考拐点以何种形式出现,将在何时出现必不可少,这在商业社会应用尤为广泛。比如智能手机市场饱和,蓝海变成红海,微信公号红利消息等,都是重要的拐点。
  • 研究相变。相变使动力机制不再延续,“量变引起质变”里的“质变”就是相变的一种,另一种是影响模型的要素(特别是影响者及竞争关系)发生剧变。
  • 锁定本源动力。一般为存量性的要素,避免积少成多。

两种验证方法:

  • 探索因果尽头。
  • 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看见的模型及动力机制。

3. 寻找改变模型的对策

改变模型(本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有时候,一个小的“支点”能够以最小努力获取最大效果,举个例子来说,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女朋友见面时,些许争吵就能造成两人分手。这里的本源动力是女朋友的不满程度(存量),一旦超过某个阈值,就容易造成关系的崩塌。如果女朋友喜欢打网球,可以将每月第一个星期日设置为“网球日”,降低存量(女朋友不满程度)循环,这个“网球日”就是支点。

这里有5个有效措施可以帮助你找到支点:

  • 正确理解前提条件。
  • 原因不一定接近结果。
  • 将思考范围扩展到受影响的方方面面。
  • 提升视角。如若你被面前的问题困扰,不妨去思考更长远、更宏大的目标,你会发现当下的问题不再是重要问题。
  • 思考之前先想好思考顺序和判断标准。

4. 行动,从实践中获取反馈。重复步骤1到3,然后实践。

在《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这本书的最后,平井孝志还提到了几个日常生活中进行深度思考训练方法:从报纸杂志的报道标题开始联想、增加“思考的雏形”、思维可视化、与他人交流观点、磨炼历史观、解决无解的难题等方法。


相信现在的你对深度思考有了新的认识,始终记住建立模型——解读动力机制——寻找改变模型的对策——行动,从实践中获取反馈,你也能拥有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