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化需传递,留学大唐欢迎你,古代留学生来华都有什么待遇?

 历来现实 2019-11-04

欢迎来到大唐!大唐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朝代,外交事业自然也是发展得如火如荼,当时有数百个国家与大唐有来往,唐与其中的7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唐帝国经济、文化高速发展,自然而然也就吸引了无数外国人的到来,打通连接中外的桥梁,比如遣唐使,比如留学生,比如生意人。

作为今天的主角,留学生究竟在这之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呢?

外国派留学生到我国的传统由来已久,隋朝时日本就派遣过留学生,对日本之后的大化改新有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留学生"一词出现于日本遣唐使时代,唐王朝以高度发达的文化获得各方势力关注,引无数外国学生源源不断地涌入大唐,其中就以近水楼台的新罗和日本为首。

日本政府谋求与唐朝建交以提高国际地位,曾多次派遣唐使前往中国,但遣唐使毕竟只是外交使者,不能在大唐境内长期逗留,于是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就开始夹带留学生和学问僧,他们在遣唐使归国后将继续留唐学习,留学生主要学习的是中国文化知识,而学问僧则主要研习佛教教义。

根据学习方式和年限,我们可以将留学生分为一般留学生、请益生和还学生。一般留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差,故而学习年限长,甚至长达十几到二十多年。进入平安时代后,日本对中国文化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留学生的学习年限大大缩短,目的也更明确,更有针对性。此时就出现了请益生和还学生。

请益生指的是拥有相当的文化功底的学生或学者,他们不需要再研习基础,而是进一步对文化进行研究,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像其中的优秀代表菅原梶成,在日本时就通晓医术,入唐请益学习后,医术大有增长,归国后做了针博士,并最终成为了天皇的御医。

还学生则更好理解,就是指与遣唐使同去同归的学生。日本要求前往大唐的学生仪表端正、学术修养较深,但对门第没有什么要求,遣唐使注重门第出身,而留学生却很少出身于名门望族,政府以聪颖程度选人,一般留学生的年龄在20岁左右。正式出发前日本政府会赏赐留学生丰盛的物品,一般留学生获得赏赐最多,请益生次之,连他们的仆从都会获得赏赐。留学生的赏赐仅次于大使和副使,可见日本政府对他们的重视。

据推算,遣唐使所带的留学生和学问僧每次大概在十几到三十几人之间,或是远渡重洋,或是跋山涉水,风尘仆仆的留学生们终于离开祖国来到大唐。

如果您也是留学大唐的学生,在长安,您将会受到官员大臣们的热烈欢迎,您不必太紧张,我们给予您尊重是为了让您充分感受到作为一名访唐留学生的光荣与自豪,希望您觉得宾至如归。

作为客人,您在异国他乡一定有许多生活上的问题吧。衣食住行是首要,长安繁华,相当于今天的北上广等大都市,日常花销势必少不了,您要是久居,自然是不容易呀。

勤工俭学几乎是现代的许多留学生的做法,在我们大唐嘛,您不必半工半读,只要专心致志地在国子监安心学习就好,其他的您就别担心了。

您知道鸿胪寺吗?这是大唐掌管外交事宜的机构,它将成为您最最温暖的家。从您进入长安开始,鸿胪寺先是负责接待和管理,之后成为各国留学生登记注册学籍的接待处,他们时时刻刻关注着您的生活,并要与礼部洽谈留学生的学习教育事宜,只要您是在国子监学习的留学生,那么您就将享有鸿胪寺无偿提供给您的吃食、衣物和另外的一些生活用品。

无论留学生还是中国学生,我们都会一视同仁,来自大唐本地的学子们拥有的"国子监全额奖学金"也将有您的一份。您享有的一切标配都是按照大唐本地学生的标准来的,只是学生费用报销的途径不一而已。当您学业完成,您可以向上申请,由鸿胪寺核查后上报朝廷,得到批准后您就可以回国了。

看到这儿可别以为作为留学生就可以尽情玩乐了,大唐给留学生这么好的条件也是有前提的。

大唐当然是希望留学生们能够发愤图强,产生双向积极影响的。从留学生进入国子监的那天起,他们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谨记自己留学生的身份,刻苦学习,付出比中国学生更多的精力,努力缩小自己与他们之间存在的差距,有时也要忘记自己留学生的身份,真正融入国子监这个圈子,更深入地沐浴在中国文化的阳光下。作为留学生,国子监自然也会对留学生更加严格。

混吃混喝?不可能。

了解了以上几点,我们也该了解了解这留学生的学习生活了。

唐代承袭前代之制,于公元618年设国子学,录取学生名额为300人,教师有24人,公元627年,大唐将国子学改称为"国子监",它同时成为了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终唐一代,日本遣唐使大致派遣留学生和学问僧共十二批,不过两百到三百人左右,与今日自不能相媲美,这也主要是由于国子监的名额受到严格限制,承接力有限。

国子监的最高行政长官为祭酒。设丞和主簿各一人,负责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籍等具体事宜。在国子监,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般都是一同上大课。但国子监没有语言课程,也没有为留学生专门开设的班级,所以汉语不好的留学生学习起来是相当吃力的。

国子监与现当代的大学有相同之处,建有类似中文楼、物理楼这样的建筑。国子监的专业有六种,分别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都属于经史类,主要内容为儒家经典,是培养通才的,唐朝自前代以来留存了众多的经史子集,称得上是难度极大的课程,但这三门学科还是比较热门的。

律学与法律相关,书学学习书法,算学属于数学类学科。六学馆招收门槛各不相同,入国子学必须为三品以上显贵子孙,而太学供五品以上官僚子弟就读,四门学则是为七品以上的稍低等级的官僚子弟准备的。大多数学生都选择就读于太学,至于律学、书学和算学,只有少数真心爱好者才会选择其中的个别门类进行学习,毕竟它要求留学生在学习儒家经典外,还要学习专业知识,侧重的也是培养专业人才。

唐玄宗也十分重视留学生的学业,特地派国子监的四门助教赵玄默在鸿胪寺教授这些留学生。古代向孔子拜师时以束脩为礼,唐时仍然沿用,外国留学生也不例外,据《唐会要》等文献记载,唐代束脩不过是一壶酒、一束干肉和一段布或帛,这可不是贿赂,这只是必要的礼仪。

选完了专业,也该看看教材有哪些了。

由于国子监的教材量非常大,他们划分了不同的学时学习不同的教材。

具体情况如下:《孝经》和《论语》加在一起一年,《尚书》设为一年半,《春秋公羊传》也是一年半,《周易》、《毛诗》、《周礼》和《礼仪》设为两年,《礼记》和《左氏春秋》则时间最长,设为三年。

儒家经典是必读项,而专业课程的详细教材在这儿我就不一一道来了。各个学馆的修业年限也不同,最长可达到九年,毕竟要做到和大唐本土的文化人一样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

大学可不是来混日子的,国子监的考核十分严苛,挂科?不存在的,我们必须负责任地教到留学生学会为止。别以为我们不知道你们的程度,不怕我们查?好!我们有考试!十天一小考,称旬考,每年七月考一次,叫岁考,之后皇帝又批准开设了月考,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想必你们也猜到了,没错,就是结业考试。

这个不能顺利通过就毕不了业,那您这几年的学就白上了!

考试过了也别放松,若您连续三年内成绩连续拿下等(考试成绩分上、中、下三等),那国子监也不会留情,拜拜了您嘞。不光是成绩,国子监也会把关您的素质,就算您学得不错,在留学期间不尊重师长,与同学打架斗殴甚至只是吵个架都一律会被劝退。我们大唐可是礼仪之邦,可不会收道德败坏的学生。

看到这里,您是不是觉得上这古代的学校比上现在的大学还令人窒息,难道就没有什么开心的活动吗?

当然有了。您上学最期待什么?放假呀!

大唐不流行节假日和工作日这样的说法,规定平时十天放一天的假,与前面提到的旬考相对,称为旬假。

对于国子监的学生来说,旬考过后就可以自由一天了。除此之外,传统节日、皇帝诞辰日等重要日子也会放假,这每学年考完试前后也可以获得假期。

学霸当然是有特权的了,他们可以在五月份痛痛快快地玩一个月,然后开开心心考完试,等到九月份再玩一个月,前后用这两个月的时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与朋友一起还是自己一个人品味大唐风光,您高兴您随意。

这是对学霸而言的,对于学渣们而言,这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旅行?想都不要想。

您这加班加点的都不一定能通过考试,还是好好学吧。五月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躲在房间啃复习资料,五月不过,那接下来的日子就更不能放过自己了,九月份加紧复习吧。

留学生作为一个群体,虽然来自不同国家,但都背负着基本相同的使命,有着相同的目的,再怎么看,也算是志同道合吧。

进了国子监,你们就算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大家汉语水平有高有低,授课老师可全部说的是汉语啊,您要是不和同学们一起合作,那想一直待下去是很难的。

尽管国子监的课程复杂,学习难度也大,但还是涌现出一波优秀留学生,比如来自日本的阿倍仲麻吕,他的汉文名为晁衡。

他学的专业为太学,我们可以称他为"太学生"。日本的留学生名额可不是谁都能拿到的,日本留学生都是经过了层层选拔才得到名额的,毕竟在当时去一趟大唐可不容易,更何况日本需要传授中国文化的智者,送去的人若是中途就被唐退学,那岂不是白白浪费了这次宝贵的机会?

阿倍仲麻吕自小便对汉文学感兴趣,听说日本要派遣留学生至唐学习,他果断报名,最终成为留学生的一员,那一年,他19岁。

作为一个学霸,而且本身就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他顺利进入国子监后简直就是如鱼得水。在参加大唐为留学生准备的科举考试时,他直面的是朝廷专门为学霸准备的宾试科,成功通过这次考核后他就可以直接进入大唐的政府部门,大唐积极接纳这些国际人才,允许他们在中国做官继续发展。

阿倍仲麻吕不负众望,考进了难度最大的进士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唐通"了。

在古代,考中进士就相当于半条腿已经踏入了光明的未来,留学生获此成绩更是了不得,阿倍仲麻吕自然受到了唐朝皇帝的重视,他顺利地打入了唐朝的文人圈,与李白、王维等人成为好友,文人都叫他晁衡。

天宝十二年,晁衡在归日途中遇到海盗,失联了两年,最终回到大唐。这两年中,朋友们都以为他死了,还有人专门写了首诗哀悼他,要知道,在那个诗歌盛行的年代,若有文人愿意为你写诗,除了你特别有权有钱,就说明你已经彻底融入了大唐的圈子。晁衡大难不死,在大唐度过了五十多年风雨,于七十三岁高龄时埋骨大唐,终究没能回到故国。

留学生毕业后总共有两条路走,一是继续留在大唐学习和生活,二是回到祖国传授中国文化和知识,晁衡属于前者,他刻苦钻研中国文化,用一生的经历反映了对中国文化的执着追求,他与中国诗人的友谊也在中日文学史上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一页。

与他同船而来的另一位学霸吉备真备则成为后者中的典范。吉备真备选择的专业是四门学,毕业后他带着大量的唐朝书籍回到了日本,顺理成章地在日本做了官,开始了他传播中国文化的生涯。十六年后,他又作为遣唐使再次踏上唐王朝的土地,再次见到了他的老同学晁衡。

总结:

唐代日本派遣留学生的风潮到达了一个巅峰,这也反映了我国文化独特的魅力,留学生的发展具有两方面的影响,对大唐国内来说,促进了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留学生的存在也让我们了解到一定的国际信息,这无疑是文化的一次碰撞。

而对于留学生自己的祖国来说,他们在中国学习了几年甚至几十年,再回到自己的国家,充当了文化使者的角色,促进了本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也让国际上感受到了盛唐气息,也使得盛唐气息更多地带有国际色彩。

如今如果您有机会到日本京都看一看,那里的建筑样式几乎与大唐长安城相同,会让您感受到浓郁的盛唐气息,这也都是留学生的功劳。

留学生群体发展至今,仍然为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存在也表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和世界文化的包容性,如你所见所思,虽然偶有插曲,毕竟也是双方国家友好交往的印证。

参考资料:《遣唐使在长安》韩养民 唐群著

《活在大唐》侯悦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