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拍照,是为了记录生活。 有的人拍照,是为了表现艺术。 但毫无疑问,所有的人,都想艺术的呈现生活。
即不再满足于过去那种随手拍出来的打卡照。想拍一些有思想、有自己风格的照片。 但有想法没思路,最终的结果就是看着美景无从下手。 要么还是拍一些流于表面的俗照。 要么耗费了时间,却一无所获。 那么,有没有一种照片,既有“打卡照”那种简单的拍摄流程。又能展现个人创意风格? 说白了就是:捷径? 当然有,以下是旅行君之前逛公园拍的一组照片。 那天,天气晴好,本来想逛胡同、遛公园拍点秋色的。 但奈何这个暖秋,秋色并不浓烈,转了许久还是毫无斩获。 心有不甘只能另辟蹊径,于是,掉头拍起了“光影”——这就是捷径。 既然是捷径,那就必须要有“公式”。 而这些“公式”其实就藏在这些照片里。 1.把焦点由“物”转到“光” 景色是固定,谁拍,都是一样的。 但光是活的,你拍的,别人未必能拍出来。 所以,我一贯认为,拍景不如拍光。 如果你希望在一个已经被人拍烂的场景的里拍出点不同。 那么,第一步不是寻找哪个角度拍摄好看,而是寻找哪个角度有光影。 但光影无处不在。 捷径就在于——拍摄明暗交叉的那一个点。 比如,这张照片,北海公园澂观堂,怎么看都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场景。 但是,如果把关注的焦点,从建筑移到光影上来。 降低曝光,让明暗对比更强烈一些。 照片分成了明、暗、明三个层次,那么照片给人的观感就会不一样。 2.夹缝中放主体 有光影的地方,就会有对比。 有对比就会有明暗。 而你要做的,就是把主体,放到明处。 在一个胡同的夹角处,看到了一缕光线。正好一辆快递车停在光线中。 记不清是多少次拍摄类似的照片了。 真的就像数学公式一样,看到了类似的场景,直接套公式就可以了。 拍出来的照片,肯定能拿高分。 当然,融会贯通一下,守株待兔也是不错的选择。 这张照片是十一去CK拍摄的: 看到一个光线夹角,等着人走过就可以了。 而这张就更明显了: 我在拍摄时,将安静看书的人放在了画面左下角,右上角是喧嚣的人群,他们两者之间,就用阴影来做间隔。 3.让光斑当主体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拍摄时,会拿光斑当主体。 或者换句话说:注意过光斑的存在。 但是,如果你想拍出不同来,光斑,绝对是捷径之一。 就拿这张照片来说,拍摄于北海公园快雪堂: 在我拍摄时,这个场景最吸引我的,就是堂门上的那斑驳的光影。 这张照片同样简单: 抬头看到琉璃瓦上一块光斑。 长焦拍摄。 就以光斑为主体,照片就不会难看到哪去。 4.不拍主体,拍局部 这条”公式“同样简单。 拍光影,拍几何,不拍整体,拍局部。 当看到场景里的光线后,忘记掉你本来要拍摄的主体。 而是用构图来辅助光线塑造几何。 比如这张照片,本来我是想拍摄一栋角楼的。 照片拍出来应该是这样的。 但是,当我注意到墙壁上斑驳的光线后。 决定只展现建筑的一部分: ![]() 横平竖直的门窗,和倾斜的光影线条,交叉出一个漂亮的几何图形。 ![]() 而这张更直接,看到墙上的三角形光影,拍摄就可以了。 ![]() 这张照片,墙壁上的图案不用拍全,只拍摄局部,用一道光影做分割线。 5.看到树叶,拍逆光 现在大家都在乐此不疲的拍摄红叶、银杏。 那么要想拍的与众不同,最后一条捷径公式就是:拍逆光。 ![]() 手机拍你光,通常无法展现出单反的细腻感。 除非,用遮挡。 拍摄时,如果树叶比较密集,就多移动镜头,让光线似漏不漏。 这样晶莹剔透的照片,有谁会不喜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