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仲淹、王安石的"心中偶像"寇准,其实在政治上很不成熟

 长江古今谭 2019-11-04

寇准能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应该得力于评书、戏曲的传播。这位评书、戏曲舞台的宠儿“寇老西”,操着一口老陈醋的山西腔,幽默滑稽,插科打诨,有点像“宰相刘罗锅”。其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范仲淹、王安石的偶像

这“寇老西”其实是陕西渭南人,后世不知怎么以讹传讹,传成山西去了。寇准出身书香门第,小时候有“神童”之称。年少得志,“十九中高第,弱冠司国章”,19岁的寇准就进士及第,进入仕途。和同僚相比,寇准是有巨大的年龄优势的。

寇准从基层干起,先在巴东和成安任知县。不久就脱颖而出,被调入京城为官,先后升任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等官。寇准的青云直上,靠的是自己的忠诚和智慧,用宋太宗的话就是“临事而敏”。淳化二年(991年)因当朝揭露副宰相王沔刑罚不公,宋太宗当即任命寇准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30岁的寇准进入北宋朝廷的决策层,开始直接参预北宋朝廷的军国大事。

宋太宗对寇准十分赏识和信任,突出表现在立储一事上。宋太宗即位很久了,一直没有立储。他是以皇太弟的身份继位的,又搬出了“金匮之盟”的说辞,是把皇位 传给太祖的儿子,还是传给自己的儿子,是个很头疼的事。当时朝中大臣对此事也是讳忌莫深,大臣冯拯曾上疏请立皇储,被太宗贬到岭南。

大臣们不敢说话,但问题终究是要解决的。宋太宗主动向寇准征求意见,在这件事上寇准表现的很聪明,充分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

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

宋太宗的问题,寇准还真不好回答。直接回答立谁当太子,就算和宋太宗不谋而合,也会招来猜忌。但又不能不回答。其实寇准心里明白,宋太宗本人自有主张,不过是找个可靠的人印证一下而已。于是寇准避实就虚,提出了“三不”原则。得到了太宗的首肯,赢得了太子的感激,获得了史家的赞誉,“此三言者,可为万事龟鉴”。

寇准的高光时刻,是宋辽之间的“檀渊之盟”,寇准的政治生涯和个人声望达到人生巅峰。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纠集十万兵马,大举南下。越瓦桥,攻南陵,直逼檀渊。边防告急,宋真宗惊慌失措。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枢密副使陈尧叟是四川人,提议迁都成都。寇准力劝宋真宗御驾亲征,宰相毕士安和枢密使王继英都支持寇准的主张。宋真宗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御驾亲征。到了南檀州,宋真宗又不肯渡过黄河。是在寇准和大将高琼的鼓励或胁迫下才渡过黄河。寇准又进一步鼓励宋真宗检阅军队,鼓舞士气。将士“ 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而辽国“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

寇准全权负责指挥作战,由于寇准指挥有方,宋军士气高涨。辽国统帅萧挞览督战时被床子弩射杀,极大地动摇了辽国军心,主动向北宋议和。寇准始终反对议和,主张乘势出兵、收复失地。但宋真宗一心议和,加上妥协派攻击寇准拥兵自重,寇准被迫放弃了主战的主张。同年十二月,宋辽双方订立了和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虽然“澶渊之盟”给宋朝北方的军事防务带来消极影响,但宋朝以区区30岁币的代价换来国家北部安全,给两国人民带来百年间的和平,的确称得上“凯旋”。整个战争过程,寇准的刚直任性、毫不畏惧、绝不退缩的坚持,起了决定作用。后来的范仲淹、王安石都把寇准当作偶像,不吝赞美之词。

范仲淹:寇莱公当国,真宗有澶渊之幸,而能左右天子,不动如山,却戎狄,保宗社,天下谓之大忠。

王安石: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

让皇帝头疼的“惹事精”

王安石曾“三起三落”,而寇准则是“五起五落”。寇准在宋太宗和宋真宗时期三度拜相,说明他的确是国之栋梁。他的几次被贬黜,固然有小人构陷,也是他政治上不成熟,性格有缺陷造成的。

寇准的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刚直。对于君主来说就是忠君不欺、敢于直谏。这当然也是宋太宗和宋真宗赏识他的地方。但他又十分偏执,有魄力却没气度,喜欢争强好胜。对他不分场合就口无遮拦的放飞自我,皇帝也是头疼不已,乃至产生反感。

第一次把宋太宗惹恼,是寇准和张逊当庭吵架。张逊和寇准素来不和。一天寇准和枢密副使温仲舒退朝后骑马回家,被一个狂人迎着马首高喊万岁。张逊也是个小人,就抓住这件事不放,派人上奏给皇帝。寇准很愤怒,辩解说这是我和温仲舒一起发生的事,你为啥只控告我呢?两人就在朝堂争吵起来,全然不顾大臣的体面,互相揭短。宋太宗大怒,各打四十大板,寇准被贬到青州。

寇准第二次被贬,竟是因鸡毛蒜皮小事引起的。有个叫彭惟节的官员,以前排名总在冯拯的后面。一次惯例的加官进秩后,彭惟节排名靠前了,而冯拯在奏章列衔时,依旧把自己排在彭惟节前面。寇准不答应了,下文书告诫冯拯不要搞乱朝廷的制度。冯拯也被寇准惹火了,就上书说寇准擅权。宋太宗大怒,就责问宰相吕端,又去责问寇准。寇准要求当庭辩解,宋太宗见寇准又控制不住自己,就劝说他这件事如果拿到朝廷争辩,太伤大臣的体统,双方都不好看。寇准还是力争不已,宋太宗很不高兴,长叹道:“鼠雀尚知人意,况人乎?”意思就是你真是禽兽不如啊!

宋真宗继位,寇准是有举荐之功的,在“澶渊之盟”中更是居功之首。即便如此,当宰相王旦推荐寇准为继任者时,宋真宗以寇准“准性刚褊”为借口,要求“更思其次”。由此可见他是让宋真宗头疼的人物。

让同僚畏惧嫉恨的“狠角色”

寇准对皇帝都硬顶硬抗,对待同僚下属更不用说了。当时京师流传着“寇准上殿,百僚股栗”,寇准的确是让官员们畏惧嫉恨的“狠角色”。

“檀渊之盟”议和时,宋朝派出的使臣是曹利用。寇准恫吓他如果岁币超过30万,就叫他拿人头来见,吓得曹利用两腿发抖,后来果真以30万岁币和辽国议和。

寇准性格专断,这专断表现在为官上就是专权。要知道北宋的宰辅制度是集体领导制,是由左右宰相、参知政事、枢密使五六个人商量行事,其目的就是不让一人专权。而宋太宗晚年,寇准任参知政事时,就大权独揽,以致冯拯上书他专权,惹得宋太宗大怒,这也是寇准被罢相的深层原因。

“檀渊之盟”后,寇准更是居功自傲,刚愎自用。寇准执政不讲究方式方法,不遵守国家规定的官员按资历晋升制度,而以个人的好恶提拔官员,“用人不以次,同列颇不悦”。寇准这种做法引起了大批官员的不满,他们想方设法的给寇准制造麻烦,甚至编造罗织罪名。终于在以 王钦若为首的敌对势力打击下,寇准再次被罢相。

不学无术

作为一个政治家,寇准缺少必要的妥协和圆滑,在宦海几经沉浮,到死也没有改正。这也算是性格决定命运吧。

寇准一个好友叫张咏,也是北宋太宗、真宗两朝的名臣,听到寇准为相时说:“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矣”。后来寇准曾向张咏请教为官之道,张咏叫他回去看《汉书.霍光传》。当寇准看到“不学无术”时,不禁哈哈大笑:“原来这就是张公对我的评价啊。”

张咏知道寇准年少得志,还不知道人情世故,就青云直上,处处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在这里“不学”指的是寇准不学习政治经验,“无术”指的是执政不讲究政治技巧。

其实寇准身边好几位贤相的为人处世和政治技巧都值得寇准好好学习。吕端“善与人交”,“和寇准同相而常让之”。王旦“人有谤之者,辄引咎不辩;至人有过失,虽人主甚怒,可辩者辩之,必得而后已。”这些都和寇准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寇准做枢密使时,看不起武人出身的枢密副使曹利用。一次,两人意见不和,寇准就出言讥讽:“君一武夫耳,岂解此国家大体!”就这一句话,让曹利用衔恨在心,后来联合丁谓一起扳倒寇准。

说起这丁谓,其实是寇准提拔起来的,本来属于可以团结的力量,也是因为一句话,就把丁谓推到对立面。一次宰辅在一起会餐,寇准胡须上沾上了菜汤,丁谓站起来为寇准“溜须”。寇准不但不领情,反而奚落说:“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也?”让丁谓十分难堪,丁谓在宋真宗晚年成为倒寇的主力,并想置寇准于死地。

后人评价说:然挽衣留谏,面诋同列,虽有直言之风,而少包荒之量。定策禁中,不慎所与,致启怀政邪谋,坐窜南裔。勋业如是而不令厥终。这是中肯之语。

寇准是一代名臣,宋朝最有传奇色彩的宰相,以其忠义形象名垂青史。如果他能改掉率性而为,放飞自我的作风,心胸再宽广一点,政治上再成熟一些,不知该有多大作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