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药典》(2015版)载:豨莶草为菊科植物豨莶 Siegesbeckia orientalis 、腺梗豨莶 Sigesbeckiapubescens 或毛梗豨莶 Siegesbeckia glabrescens 的干燥地上部分。
豨莶草,以豨莶为名始见于唐代官修《新修本草》(659年),记载说“味苦,寒,有小毒。主热匿烦满,不能食。生捣汁,服三四合,多则令人吐。”苏敬提到“生捣汁”为鲜品。除此外,没有说明药用基质部位。
宋代时期,著名的药学家苏颂在其《本草图经》(1057-1061年)中有两次提及该药的药用部位: 其一:“夏采叶,曝干用。近世多有单服者,云甚益元气,蜀人服之法: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采其叶,去根、茎、花、实,净洗曝干。入甑中,层层洒酒与蜜蒸之,又曝。如此九过,则已,气味极香美。熬捣筛,蜜丸服之。”文中明确表示“夏采叶”“去根、茎、花、实”,说明其药用部位为叶片; 其二:“诸州气说,皆云性寒,有小毒,与《本经》意同。唯文州、高邮军云性热,无毒。服之补虚,安五脏,生毛发,兼主风湿疮,肌肉顽痹,妇人久冷,尤宜服用之。去粗茎,留枝、叶、花、实,蒸曝。两说不同,岂单用叶乃寒而有毒。并枝、花、实则热而无毒乎?抑系土地所产而然邪?”苏颂在对其药性为“热”质疑之外,提到药用部位为“去粗茎,留枝、叶、花、实”。
宋代时期,又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1108年)记载了“江陵府节度使成讷进豨莶丸方”其中说“每去地五寸剪刈,以温水洗泥土,摘其叶及枝头,凡九蒸九曝。”药用部位为“叶及枝头”。
明代时期,《本草蒙筌》(1565年)记载说:“枝叶花实俱用。(惟去粗茎)”明确表示“去粗茎”。
明代时期,《本草乘雅半偈》(1647年)载:“修治,采叶洗净曝干,入甑中,每层酒润蜜酒,叠满,封固甑口,蒸一时许,取出,曝干。如前法,蒸曝九次,则气味香美。”药用部位为“叶”。
清代时期,《本草详节》(1681年):“凡使,去粗茎,采枝、叶、花,蜜酒洒蒸九次。”强调“去粗茎”要“采枝、叶、花”入药。
清代时期,《要药分剂》(1773年):“凡使,去粗皮,留枝叶花实。酒拌蒸晒九次,蜜丸,甚益元气。若非九次,阴浊之气未尽,则不能透骨搜风而却病也。”需要“去粗皮”药用部位为“留枝叶花实”
清代时期,《本草述钩元》(1833年):“所用止叶及头上枝,此下皆不用。而实又可知,以实结于秋末,则气收也。每去地五寸翦刈,温水洗去泥土,摘叶及枝头,干,九蒸九晒,入甑时,用蜜酒洒之,铺一层,洒一层,乃得匀也。”讲“所用止叶及头上枝,此下皆不用”药用部位为叶及嫩枝。
以上所见,宋明清三朝,豨莶草药用部位中“叶”“花”“实”“枝”均有入药使用,其中药用“叶”基本为历代所共有;此外古人尚注意到要“去粗茎”。而今《药典》(2015版)则直言“地上部分”则包含了“粗茎”,药用部位古今已不同。
豨莶草药用部位到底该如何选择呢?请问处于现代高科技时代的大师、大国医们能给一个明确的答案不?呵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