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王昌龄把境界分为“物境、情境、意境”三个层面,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此的阐述推到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更高位置:“有我之境,物皆著我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境界是指人与自然生活或万物之间所达到的一种高度和谐融合的精神状态,禅道色彩已经相当浓重,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历史深具影响且久远。 方向乐字乐之,斋号归耘堂、借斋。79年生于内蒙古河套,先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硕士、二级美术师。 方向乐 作品欣赏 象外心生 方向乐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可以用借用佛家的一则偈语:“洞彻灵明无挂碍,千差万别一时通。”不管是人物还是山水亦或花鸟,都能把人带到超越具象物象之上的对于生命情感价值的思考和返观的精神层面。 这在长得北人北相,有一种超越年龄成熟的方向乐自己,与其说是一种目标明确的有意识追求,毋宁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无意间融入。 方向乐是一位发展全面的艺术家,不仅兼擅西画、国画,亦能左右文章、书法。跨界,穿越,嫁接,混搭,杂交,乃至旁顾左右,移花接木,意在言外,一语双关,皮里阳秋等等,诸如此类的词原则上不存在褒贬:弄的不好当然不腻不三不伦不类的四不像;弄好了就是新瓶旧酒的继承传统,就是旧瓶新酒的创新发展,就是鱼香肉丝,就是古韵今风,就是中西合璧。方向乐的画既有坚持传统中国画的审美理解,又有很好地吸收现代西画的审美精髓,写实造型,写意气韵,融会贯通,超越物象,直抵精神,趋近“意境”之美。 不得不说,吴门的生活给了他以滋养,吴门的环境给了他以造就。历史悠久的吴地不仅以物产丰饶、山水秀丽著称于世,而且还人文荟萃,尤以“明四家”、清“四王”为代表自成池壁的吴门绘画在中国画坛浩荡六百年的强大洪流不朽导引,以及与吴门画派山水根本就是一体的园林“营造”,及其由此而衍生的明式家具、玉雕、砖雕、木雕、刺绣等等可谓惊世骇俗,深入骨髓,绵延至今,而且同时还与洁身自好的优雅品格和趣味的鱼与熊掌兼而得之。 他是享乐这种苏州生活的,在风尚犹存风骨犹留的园林漫步冥想,漫不经心的喝喝茶读读书三五小酌的喝喝酒聊聊天,收藏收藏把玩把玩各色各样大大小小噱头鼻头的古玩意儿,乐此不疲,乐不思蜀。方向乐等于是把他的青春放飞在了他定居所在的江南苏州。在这样“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天下一二等风流之地”,陶醉在那优美园林和丰厚文化底蕴之中,耳濡目染,淫浸其间,可以想见的会滋养出怎样的心性和情怀。所以,方向乐绘画有这样的品格和境界是也是近朱者赤的一个自然而然。他不急躁,在不断探索和寻找的过程中,并不刻意绽放个人风貌;亦不从流,没有追求所谓好看或讨喜,而是完整保留对待生活的真实态度和深刻感受,也让别人更加清晰的看见从容淡定的样子。 历代作画,能兼顾现实和理想的表达,莫非“高士”,或踞石、或临溪、或观瀑、或品茗……可以竹林名士,也可以道家高隐,这些形象就是完全升华了的一面空灵的镜子,他最终可以是任何一个人。所以,方向乐的人物从来不是一个具体所指的对象,也因此借助这些富有特殊含义的形象符号可以尽情的融合各种“文化可能性”,正如雪峰义存禅师所云:“欲知此事,如古镜当台,胡人来看到胡人,汉人来照见汉人。”重要的是,他因此留给画面精神层面的艺术表现空间和隐喻的余地就非常广阔了。 顾颖教授评论说:“方向乐是一位修养全面、能力卓越的画者,他所遣寄于写意画之间的,恰是其内心深处最本真的自我,虽然简约、朴素,却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 文 /倪熊 注:图文来自网上,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