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后知后觉无所谓 2019-11-04

做了小调查,如果为哈尔滨贴标签,周围的朋友就想到:冰雪大世界、哈尔滨啤酒、哈尔滨红肠、大列巴和格瓦斯、马迭尔冰棍、太阳岛上、哈工大、哈药集团、索菲亚教堂、中央大街、松花江……然后,然后就是李冰冰!

这时候,我真的为哈尔滨感到深深的悲哀。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仿佛历史上那个优雅、文艺的城市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城市改造,原有那些精致到精美的建筑、街道,连同老哈尔滨人生活方式,永远地消失了。城市的风情与格调,早已无从谈起。粗鄙的刷着艳色涂料的高层商品楼,让这个北国名城的市容市貌,逐渐与拔地而起的县城相去无多了。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看着像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吗?像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授予的“音乐之城”吗?

工商业起点非常之高

哈尔滨在近现代史上拥有重要地位。曾经是中华民国特别行政区、“满洲国”的特别市、新中国的首都候选城市。作为共和国的长子,是十大城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基地。

其实,就现代城市文明而言,哈尔滨历史并不悠久,与上海等沿海城市一样,是在近代迅速崛起的。与内陆古城不同,哈尔滨从来没有过城墙。但是起点非常之高,诞生之初就是个开放的国际大都市。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十九世纪末,哈尔滨还是个江边渔村。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通车,而成为铁路枢纽,吸引大批俄侨来此经商定居。仅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国际大商埠,并以独具一格的建筑风貌,成为“东方的莫斯科”。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作为一座因铁路而兴的工业城市,那时的哈尔滨洋气十足,商业氛围与国际接轨,有“东方的巴黎”之美誉。始建于1900年的中国大街(今中央大街),是亚洲最长的步行街,当年开满外国商店、药店、饭店、旅店、酒吧、舞厅、剧院。

在民生凋敝的民国初年,哈尔滨保持着与国际同步的物质文明。俄国的毛皮、英国的呢绒、法国的香水、德国的药品、日本的棉布、美国的洋油、瑞士的钟表、爪哇的砂糖、印度的麻袋,以及各国干鲜果品异彩纷呈,如同万国商品博览会。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自1907年1月俄国在哈尔滨设总领事馆之后,美国、日本、法国、西班牙、德国、英国、比利时、荷兰、丹麦、瑞典、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葡萄牙、波兰、匈牙利等19个国家,也纷纷在哈设立领事馆。1928年时,哈尔滨车站发售的客票可直达欧洲各个城市。作为领馆区所在的南岗和道里,成为中国北方的外交中心。

建成之初,哈尔滨就是个移民城市。自中东铁路带进来的商人阶层后,一战时又有大量犹太难民涌入,俄国十月革命后又涌入大批流亡的俄侨。包容开放的哈尔滨,以豪迈的心胸接纳了他们。常住人口超过40万人,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侨民定居。是当时我国外侨最多、所占人口比例最大的城市,两个常住人口中就有一位外侨。到了三十年代,哈尔滨的繁荣与繁华进入黄金时代,成为上海之后,亚洲第二国际大都市。

各国侨民也带来先进制度与文化。如按钟点的作息制度、星期制度、选举制度、市政管理制度等。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与此同时,外来资本在哈尔滨各领域进行投资,俄侨最先开办了华俄道胜银行、哈尔滨远东银行、第一借款银行等。当年有34家外资银行在哈尔滨开设分支机构,外国商业机构多达1809个。与巴黎、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直接业务往来,而哈尔滨的金融动态可直接左右远东的金融形势,成为中国北方金融中心。

他们也带来先进生产方式。在哈尔滨,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啤酒厂、卷烟厂。哈尔滨据此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生产和出口基地、酒精和啤酒生产基地。近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地位进一步提升,哈尔滨的滨江海关成为北方最大的海关。

城市面貌充满异域风情

欧洲移民成熟的文化品格,和先进的现代城市管理经验,塑造了哈尔滨的城市面貌,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异域风格。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哈尔滨是东亚“建筑样式最丰富的城市”,以多元并存、兼收并蓄为特色。在哈尔滨街头,俄罗斯、西欧、阿拉伯、日本、朝鲜和中国古典等各国建筑都能看到。而且,大到一栋商场,小到一栋铁路住宅,都个性鲜明、毫不雷同。南岗的老居民说,沿着大街一路走过去,建筑就没有一栋是重样的。俄罗斯、折中主义、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巴洛克、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复兴等等,各种风格流派异彩纷呈。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因为各国侨民聚居区的不同,建筑文化也逐渐鲜明地体现出不同特色。如南岗因圣尼古拉大教堂为地标,建筑以俄罗斯风格为主,是 “东方莫斯科”的典型区域;而道里因商业建筑象法国看齐,众多的折中主义风格的大楼,打造了“东方小巴黎”的美名;道外区众多的中西合璧的民俗建筑,创造性地促成了“中华巴洛克”式的建筑群体。

这些建筑,高大、厚重、精美,既适应北方严寒天气,又兼顾美术视觉效果,既灵活多变,又整体协调,既浓眉大眼明眸皓齿,又眉清目秀丰神俊逸,是各国建筑大师留给这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建筑风尚就是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受环境的熏陶与感染,人们更乐于在服饰上投入更大的精力。哈尔滨的几代市民,都是高度重视形象服饰,热衷于新潮打扮。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那时的哈尔滨,建筑精致、街道整饬、林荫参天、行人优雅。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样的街道还比比皆是,令内陆来哈求学、公干的人惊诧不已。没想到关外的冰雪之都,楼房如此高大美观,行人竟然如此漂亮洋气。与南京、杭州那些古朴淡雅、含蓄小巧的城市风貌,简直是鲜明对比。

哈尔滨人的电影情结

哈尔滨诞生了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中国第一所音乐学院、中国第一支交响乐团……是中国最早使用程控电话的城市,也诞生了中国第一家电影院。

电影首次进入中国,是1896年8月11日在上海首映。1899年1月6日,中东铁路俱乐部在哈尔滨开业,电影开始进入哈尔滨。而哈尔滨最早经营性电影放映场所,是1902年在中央大街开业的考布切夫电影院。这是第一家专业电影院,从性质上而言,有别于上海虹口和北京前门的兼映电影的戏园。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电影既是娱乐性的文化消费,又具有社会交际功能,也是时尚文化的组成部分。哈尔滨人口结构以移民为主,在有经济保障的前提下,比较容易形成看电影的习惯和氛围。民国成立后,哈尔滨的电影市场在国内首屈一指。

如1911年时,人口已过百万的上海,正规电影院只有3家。而人口不足7万的新兴城市哈尔滨,则有5家电影院;1920年代中期,全国共有电影院140家,上海39家、北京13家、哈尔滨12家、天津和汉口各10家,其他城市不过数家;1930年,以电影院与人口比计算,哈尔滨位居第一,每3.5万人有1家,上海第二,每7.69万人有一家。看电影成为哈尔滨市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人均年观片超过5次,频次之高位居全国前列。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1946年,哈尔滨是中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是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有车辆厂、啤酒厂、卷烟厂等一批百年老厂,有三大动力、轴承厂、哈飞等一批共和国初期的知名企业。当年全国156个重点工业项目,哈尔滨占11个,工业总产值同上海、沈阳一样,位于全国的第一梯队。哈尔滨“动力之乡” “工具之城” “中国亚麻城”等生产研发基地占据中国半壁江山地位,长达半个多世纪。

唯一遗憾的是,作为国内最早、发展最快、最为成熟、位居前列的电影市场之一,哈尔滨对电影有着旺盛的消费能力,却没能拥有生产能力。国家为了充分利用旧有基础,把重点建设的电影制片厂放在伪满时期长春的“东北电影制片厂”。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打造过一个“龙江电影制片厂”,但仅摄制过一部《她从雾中来》就不了了之。

犹太艺术家对音乐的贡献

欧洲人的艺术素养可以惠及到普通人,他们把对戏剧、音乐、美术的热爱,一并带到了哈尔滨,使之成为中国接受欧洲古典音乐最早的城市。

早在1908年,哈尔滨的东清铁路管理局就成立了交响乐团,这是后来享誉中外的哈尔滨交响乐团的前身。二三十年代音乐团体不断增多,由铁路工人和职员组成的合唱团和乐队就多达12个。著名的有俄国外阿穆尔铁道旅团第二营交响乐队、哈尔滨铁路俱乐部交响乐队。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1930年后,来哈尔滨的犹太人多达2.5万人,哈尔滨的电影院、剧场大都出自犹太建筑设计师之手。其中,马迭尔剧院音乐厅设备先进齐全,有可容纳几千人的大厅,是当时最高级的演出场所。哈尔滨最早一批音乐学校、报刊出版物,也都是犹太社区发起创办的。

居无定所的流亡生活,是音乐艺术给了犹太难民以心灵的慰藉。如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哈尔滨犹太人仍视哈尔滨为第二故乡。每年12月,都要举行一次聚会,追忆在哈尔滨生活的美好时光,那难忘的艺术生活。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哈尔滨独特的历史、经济及人文环境,吸引了世界各地技艺精湛、资深望重的艺术家汇集于此。于1936年4月,组建了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主管哈尔滨交响乐团、哈响喜歌剧团、哈响吹奏乐团、哈响哥萨克合唱团、巴拉莱卡合唱团、轻音乐团、哈尔滨芭蕾舞团等。还创办了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院、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院、哈尔滨乐团以及东北文艺家协会文艺工作团等音乐团体。

西方古典音乐在哈尔滨以燎原之势迅速普及,大街小巷都飘荡着叮叮咚咚的钢琴声和悠扬的小提琴声。大批音乐家从哈尔滨走向世界,使哈尔滨“音乐之城”的美誉在国外比在中国本土还要响亮。哈尔滨用音乐、建筑和文化沟通了世界,时尚生活与巴黎、伦敦、纽约、莫斯科是同步的。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那是哈尔滨艺术氛围最浓郁的时代,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因为艺术需要土壤,需要高欣赏水准的观众基础。大量国际级大师也只有在那个氛围下,才有可能造访哈尔滨。当然,即便是现在,据说哈尔滨也是全国每万人拥有钢琴数量最多的城市。但盛况,与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肇始于1958年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颇负盛名,在笔者吕航成长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是全国闻名的艺术盛会。但那已经是哈尔滨音乐艺术的最后绝唱了。之后流行音乐大潮泛起,以艺术音乐为主题的“哈之夏音乐会”逐渐淡出传媒视野,现在是否还在举办已经没人关注了。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优雅的堕落,联合国认定“音乐名城”成绝唱,此情只能成追忆

哈尔滨的辉煌属于过去

这座远东名城的发迹在上世纪初期,仅仅用了二十年时间。新中国成立后,还作为共和国长子荷担经济建设家业。而如今,在城市新贵凌厉的攻势下,哈尔滨迅速衰落,也仅仅用了二十年时间。其颓势,甚至在东北四大城市中,也有沦为边缘化之虞。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在民间粗鄙文艺广泛风行的当下,哈尔滨的艺术生活如同空谷绝响,成为人们对往昔岁月的一种缅怀。

这也正是哈尔滨这座历史名城的悲情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