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剪辑师最大的宗旨是帮助导演给观众传达感受|林欣民专访

 招家栋 2019-11-04


我常常会问导演,你希望观众看完之后,是要什么样的感觉?比如说我空空地出来说,我一点感觉都没有,那是还蛮挫折的一件事情。

剪辑师林欣民曾以四项作品分别入围台湾第49届及50届金钟奖最佳剪辑,并获第50届钟奖最佳剪辑奖,剪辑作品涵盖纪录、剧情、广告及MV。剪辑作品《大同》获53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等奖项,最近在腾讯热播的纪实真人秀《奇遇人生》是他第一次接触真人秀项目,本次采访我们会从纪录片、真人秀和他的17年工作体验分别聊聊。

Q:为什么会成为一名剪辑师呢?

我最早是先决定要做幕后工作,早期接触影像工作时比较怕接触人,但是我对说故事很有兴趣。很多人都想做导演,那时候认为导演一定都要跟很多人接触,所以我就觉得要靠影像来讲故事,好像做剪辑师不用面对这么多人,后来发现也不是这样。

我发现影像行业必须要跟人接触,要理解各种情绪,了解各种交往的过程和状态,然后才会去说一个好故事,这个是后来才理解。你问我一开始,我真的只是想躲在黑黑的小房间里面一个人,面对着素材工作。


Q:今天再去看剪辑作品《大同》,比较有趣的地方是什么?

一开始就觉得挺有趣,因为我是一个不同体制下的观众。最初我以一个不同的社会文化视角去切入这个题材,所以导演和制片人找我的目的也是想看看不同体制下的人看这样一位领导是什么样的状态。

所以我当初是不熟悉或者不理解素材中的很多社会现状的,和导演、制片人会有“拉扯”,导演及制片人觉得如果社会能够多一点这样的领导人物,他有决策力,并且在为广大的社会福祉去努力,那这种人才是不是值得被大家看到或者会继续出现?我会站在民众的角度去看,所以和另外一位剪辑师小川、周浩、赵琦四个人坐在一起经常会聊社会问题和文化上的激荡。

周老师不会很明确的告诉你剪辑里他不喜欢什么,所以我们在剪完后会不停讨论感觉上的问题,或者对于事件的堆叠上会呈现什么样的氛围,那也是我第一次在北京待了那么久,有4-5个月。


Q:关于真人秀,好像经常有人说好看是因为剪辑剪得好,不好看也是因为剪辑“带节奏”,网友会觉得剪辑的作用很大,你怎么看?
 
真人秀首先是看平台,比如一个真人秀在“腾讯新闻”和“腾讯综艺”肯定不一样,因为他们关注的点不一样,那我的空间也会不同。比如运营方或导演他们所关注的议题是在艺人上,那我们的导向就是在艺人,剪辑就会帮助这件事情。比如《奇遇人生》,拍摄了5天,以纪录片的观点来说某种程度上讲一个人不会有太大改变,那么你需要从议题中去发现和刺激到他们的表述或者某个高光时刻。
 
如果真的从纪实的方式去处理这趟旅程,那要考量观众能不能够买单一种平铺直叙的讲述。其实剪辑只是要提炼出我这集到底能够讲出什么样的故事,虽然有时候还真讲不出什么故事。如果有些明眼人会看得出来,所谓真人秀,它要拿来跟纪录片比真的是比较虚,那它的重点大概是要做比较刺激眼球,比较猎奇,或者快速获得心情满足的点,然后去提炼我们需要的一些元素。

我之前基本上没有做过综艺,它基本上就是商品,很多事情是在为商品服务。不管是艺人还是甲方都被商品“绑住”,如果你要做这种类型的节目,应该思考你寻找的议题是否是真的有社会意义,能够去引发一些比较有趣的过程。真人秀为什么难?因为大部分真人秀因为要好看是有台本的,所以真的去记录的时候,真的会比较难。

在纪录片里,除了比较有感受性的内容以外,如果是比较平铺直叙的画面,那要有丰沛的情绪陷入里面,如果没有就要让人物有很大的变化,或人物在过程中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得去思考这样的变化。剪辑其实是去提炼出,他怎么样会不会有这样的变化?会不会有这样的结果?

Q:不管是MV还是电影、纪录片、电视节目,从剪辑角度看相通的地方是什么?

从剪辑的角度来看是,你所呈现的东西中希望观众相信的是什么?你能不能做到?所以观众是不是能接收到你讲的故事,这是剪辑最大的一个宗旨。不管是MV或者纪录片,有很多风格和表现手法,但是最终的目的就是,观众看完以后有没有抓到创作者的意涵?

我常常会问导演,你希望观众看完之后,是要什么样的感觉?比如说我空空地出来说,我一点感觉都没有,那是还蛮挫折的一件事情。再比如我看完一部片子感觉有好有坏,或者有悲伤有快乐,可以讲出一种氛围。

对我们来说这种氛围是我们在创作的时期就能够提炼出来的一种精神,那其实你就达到了某种目的,这是我做剪辑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帮助导演去有效的传达他最需要观众去理解到的一个观点或感受。

 
Q:纪录片、故事片、电视节目,在剪辑不同的内容会对彼此有帮助吗?

肯定会有帮助,除了导演的概念,我认为剪辑师内心会有不同的方法,比如在故事片或纪录片中,我需要对音乐的感知可能就来自于MV,那对于MV的节奏感、意象式画面等做法可能会在别的片子里用到这种技法。
 
这些技法就是一个活用的东西,因为每一种片型有它专属的一种节奏感。如果看的或做的片子越多,那你在转换中就不会失去节奏感。
 
比如现在做平台的真人秀,它的节奏跟院线片肯定不一样,一般纪录片的节奏,跟剧情片的节奏也不一样。观影经验是主观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导演和剪辑,我说每个人都可以干导演,每个人也都可以干剪辑师,他可以看完电影可以这是好剪辑也可以批评剪的很烂,确实在每个人内心中,都会有一个说故事的方式。
 


我不认为剪辑师要超级主观,他必须要有包容性才适合当剪辑师,既要有自己的坚持,也要理解大众,跟导演一起激荡出一种创作者的方向,我们提供出在各种节奏变化中的可能性。因为剪辑师要当主要创作者的另外一个眼睛跟另外一种观众的视角,我们做的片子是要给大多数的人看,我认为包容性是比较重要的。

Q:接下来的问题是来自[42时]老学员,公共平台和独立纪录片的剪辑在结构上的区别?

各家电视台他们都有一套既定的模式。那譬如说我最常接触的国家地理来讲,他们有很清楚的脚本,主要是在早期的电视平台里有收视习惯调查这种概念,所以比如电视就有“广告点”做分段。

电视台会研究观众在哪个部分比较专心,开头怎样吸引观众?怎么样带入第一段第二段,再转成第三段再带到比较不重要的第四段第五段,这是几家大型的纪录片都有的一个脚本概念。不像独立纪录片,你怎么讲故事都可以,有时候他们觉得镜头太长太慢了,他们也没办法接受。

Q:确实是这样,全球不同的媒体平台都依据自己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受众去定自己的方向、口味,包括故事节奏。也有学员想知道你有没有好习惯,对自己的工作是有帮助的?
 


第一点,我倒不觉得平常一直要钻研在研究电影,或者是研究技法、软件中去。能够有好的作品,应该是要好好地去生活。认识和体验人,然后去享受情感。你要有真挚的情感交流才会在回到影片的时候有多一层的认识,你会知道我用什么样的二维呈现方式,这是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件事。

不是专注在专业上,去接触一些哲学、去生活、去旅游这些事情,比一直专注在专业上有用。
 
大家都在讲悲伤或者各种情感,但是你没有真正去体验过?如果你看不到很多生活状态,你也没有跟不同的种族和文化交流过,只专注自己的小圈圈,可能你的圈圈就是那么小而已,那你怎么让你的价值变成一种普世价值?其实是在说服人上,会有问题。
 
另外一点,我认为剪辑师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绝对的创作者,因为你要跟很多环节合作,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就是你必须要把东西整理好,要跟着调色,跟着声音,跟着很多环节去做沟通。我认为就是在专业里这是一个互相理解,然后共同创作的一个过程,不要把当剪辑甚至影像中的任何一环在概念上太主观。
 
其实做影片都比较像是一个交往过程。那你就是如果你遇到可以当得起“男女朋友”的导演,那就是频率接近,会做得特别好。但是如果相反,彼此也能够接受打架的过程,那也是另外一种享受,重点就是,我们都要尊重彼此。
 

Q:最后一个问题,从剪辑的角度,会不会看这是否是个“好镜头”?或者有“电影感”?
 
从我做各种类型的片子来说,不会针对太细节的东西去想,因为我还是认为是否观众抓到你的意涵?大部分的观众不会去抓你某个镜头表现的是什么意思。它是整体性概念,比如镜头运动、镜头传达、镜头框景是不是都辅助到你想要表达的那个故事?它的气味跟氛围是不是统一的,那就是跟你镜头的选择和排列是会有关系的。
 
所以我的重点还是在于事情可不可以讲清楚,能不能感受得到。我是一种比较感觉式的剪辑法,一整部片从镜头的选择,到角色的表述,再到表述的方式,我认为在堆叠起来之后,会不会够获得一种感受,不是某个镜头不顺或者不好。
 
所有感情的线路对我来说是重要的,会占70%,那感情的线路就是包括在镜头及角色表现,还有剪辑跟堆叠的状态上面。

图文丨张安宁

排版丨王小熊


林欣民现已成为  
第五季「42时」纪录片导演制作班    
 
课程教师    
(点击上图了解)        
 


商业合作 请联系微信/电话:18401570960

 大家都在看 

 关注「爱上纪录片」,用纪录片看懂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