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中耕一:43岁还是小职员,因一失误获得诺奖,却说是痛苦的开始

 坚持最后5分钟 2019-11-05

说到诺贝尔奖的传奇人物,或许很少有人能和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相比了。

田中耕一:43岁还是小职员,因一失误获得诺奖,却说是痛苦的开始

说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众第一印象必然是大学者、大教授、大作家,他们毕业于名校,才高八斗、风流倜傥,都是天生的万人之英。然而田中耕一同志却是个例外,因为他不过是一个学校成绩平平,就职于二流企业的小职员。而在日本,这类随处可见的职员被蔑称为“社畜”。

田中耕一,于1959年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养大成人。他自幼喜欢看自然杂志,学习科学知识,高中三个年级的班主任老师都给予他的评价是:“研究心旺盛”。

虽然田中耕一对科学非常有兴趣,但是从天赋上来说,似乎还欠缺了一点。说白了,就不是读书的料。但在升学考试中,田中耕一却出人意料地考入了名校——东北大学的工学部,简直是超水平发挥。

田中耕一:43岁还是小职员,因一失误获得诺奖,却说是痛苦的开始

或许,正是因为田中耕一拥有这种灵光一现的能力,所以才会让他以小职员的身份,逆袭诺贝尔奖。

日本东北大学,大约相当于中国上海交大的水平。虽然顶尖,但也称不上最顶尖,远不能和东京大学和早稻田等知名学府相比。毕竟19位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多都是东京大学毕业的。

在校期间,田中耕一成绩一般,德语还挂过科。但是导师安达三郎仍然认为田中是“认准一件事就要努力到底那种类型的人”。而这种钻研和执着的精神,正是获取诺贝尔奖所必须的精神。

毕业后,田中耕一想要进入著名的索尼公司工作,结果却在入职考试中名落孙山。无奈之下,只好改到岛津制作所就职。

田中耕一:43岁还是小职员,因一失误获得诺奖,却说是痛苦的开始

在公司里,田中耕一一直默默无闻,公司让他开发用激光对材料进行表面分析的方法, 但迟迟未取得进展。既然工作没有进展,就不能升职了。

其后, 公司高层领导又让他改为开发用激光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质谱分析的方法。 而这项举措,却为田中耕一略显黯淡和无趣的人生带来了转机。

在28岁时,田中耕一正在公司里做实验。当时,他正利用化学物质测量蛋白质的质量,结果竟不小心将丙三醇倒进了钴里。

发现这个错误后,田中耕一大惊失色,毕竟这些试剂价格不菲,如此浪费太可惜,这是要被领导骂的。因此,他硬着头皮, 利用该试剂继续进行试验。但出人意料的是,田中耕一却发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怪现象,即发现了分子量超过一万个的生物大分子。

受这次失误启发,田中耕一发明了“软激光脱着法”, 并于同年申请了专利。对于这项发现,公司并没有在意,随手甩了1万1千日元的奖励给田中。而在2002年,1万1千日元不过相当于人民币700元左右。

田中耕一:43岁还是小职员,因一失误获得诺奖,却说是痛苦的开始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项小小专利却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利润。然而沉迷于实验,不热衷于升职考试的田中耕一仍然没有得到提升。工作20多年,还是个底层职员。

1987 年 9月, 田中耕一在于兵库县宝冢市召开的讨论会,上用英语口头公布了自己的发现。 参加这次会议的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塔教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并将此事传给了欧美学者。 正是科塔教授的有心之举,让田中耕一于15年后,斩获了诺贝尔奖。

而日本国内学者,也注意到了田中耕一,在大阪大学松尾武清教授的积极劝说下,田中才于 1988 年在欧洲的一家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 了关于上述发现的学术论文。这为他此后获奖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竟评委评选确认,获得者竟是田中耕一。于是瑞典方面立即给田中耕一打去了电话。

田中耕一获奖后,就不停地接到电话,恭贺他斩获了诺贝尔奖。对此,田中耕一只是付诸一笑:“这个恶作剧可不好玩。”但是电话打多了,田中耕一便去查了一下,结果自己竟然真的获奖了。

田中耕一:43岁还是小职员,因一失误获得诺奖,却说是痛苦的开始

一个底层职员,竟然逆袭了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奖。

获悉田中耕一获得了诺贝尔奖,整个日本教育部都凌乱了。因为在他们的日本研究生命科学学术界的资料名单中,根本找不到田中耕一的名字。到了最后,他们还是通过互联网消息才获得田中耕一的履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田中耕一没有博士学位,甚至连硕士学位都没有,根本默默无闻。同时,日本人一向讲究论资排辈。而当时田中耕一才40岁,太年轻了。

同时,田中耕一的公司也凌乱了。因为田中的职位、待遇太低,这不正说明,公司在浪费人才吗?于是,领导紧急开会,给田中颁发了1000万日元的奖金,并任命他为常务董事。

就这样,各种荣誉向田中耕一扑面而来,他从小就与各种奖状、奖杯无缘。而在获奖后的几天内,田中就一连获得颁发好几个居民市民荣誉奖。而日本政府,也赶紧在日本最高荣誉文化勋章中补上了他的名字。而他母校东北大学,也赶紧将他请回学校,给他颁发了荣誉博士,并聘请他为客座教授。

田中耕一:43岁还是小职员,因一失误获得诺奖,却说是痛苦的开始

面对这些荣誉,老实、寡言的田中耕一却显得非常惶恐。在母校的演讲中,他甚至说:“这真是痛苦的开始。”

他首先拒绝担任公司执行董事,理由是实在太麻烦。与其做管理,还不如研究来得实在。于是,岛津制作所专门成立以他名字命名的研究所,田中又可以安心做研究了。

田中耕一:43岁还是小职员,因一失误获得诺奖,却说是痛苦的开始

时过境迁,如今的田中耕一已经满头白发,但他仍然活跃在科研的第一线。2018年1月31日,著名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刊登了田中耕一及其团队的研究论文《阿尔兹海默症的高性能血浆β-淀粉样蛋白标志物》。只用几滴血液,就能在发病30年前捕捉到阿尔兹海默症的前兆。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如今已经功成名就的田中耕一,为何仍然不离开科研一线。对此,田中耕一诚恳地说:“因为我从小就喜欢研究。“

从小时候起,田中耕一就喜欢收集植物、昆虫标本,阅读科普杂志,既动脑,也动手。而日本的学校,也非常鼓励这么做。

对大自然的兴趣,是日本科学家的初心。

日本学校会经常组织孩子踏青,去接触大自然。而要接触大自然就会常常运用显微镜作为工具。而这也是他们前辈取得巨大成就所利用的神器。

田中耕一:43岁还是小职员,因一失误获得诺奖,却说是痛苦的开始

北里柴五郎、野口英世、大隅良典等大科学家,就特别喜欢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他说“显微镜能够告诉我们很多关于细胞的重要信息,比如液泡,在显微镜下能够非常清晰地观察到液泡的形态。所以我就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基因的突变。”

而田中耕一的诺贝尔奖级的发现,也是通过显微镜取得的。

田中耕一:43岁还是小职员,因一失误获得诺奖,却说是痛苦的开始

通过显微镜,可以让孩子更方便观察微观世界,甚至野外直接观察。日本人还制造了一种便携式的显微镜。

这种显微镜跟普通显微镜不同,它不是放在桌面上的,而是可以随身携带的。也不用制作标本,孩子可以直接对着标本看。

田中耕一:43岁还是小职员,因一失误获得诺奖,却说是痛苦的开始

这个东西我几个月前就看好了,一直想介绍给大家。

这个显微镜是日本名企肯高在中国生产的,但不在中国大陆销售,而是运回日本本土销售。有一些家长就会去海淘回来,成本高还麻烦,所以社里就专门从日本批量采购回来。

这个显微镜最大放大倍数是120倍,野外看细胞壁什么的毫不费劲,尤其是它特别小巧,加上电池只有40g,完全可以握在手心。

田中耕一:43岁还是小职员,因一失误获得诺奖,却说是痛苦的开始

孩子用这个观察世界,发现世界隐藏的美,又能培养他对科学的兴趣,原来在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地方,还有另一个世界,还有这么多奇妙的东西。

田中耕一:43岁还是小职员,因一失误获得诺奖,却说是痛苦的开始

原价是198,现在团购是128,抢到就是运气。

如今,日本在20年内已经获得了19个诺贝尔奖,离他们50年获得30个诺奖的目标已经很近了。我们一衣带水的强邻取得了如此成就,我们中国人又怎能掉以轻心呢?

当我们对着日本诺贝尔奖学者羡慕嫉妒恨时,还不如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而这个小显微镜,就是唤起孩子对科学兴趣的东西。谁知道,您孩子是不是下一个像屠呦呦那样,获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呢!

点下面的横条参团,为孩子打开科学的大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