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89中医小药方四十九(一百首)

 学中医书馆 2019-11-05

10-89中医小药方四十九(一百首)

1.  女,39岁诉2个多月前因琐事与爱人争执生气,本月月经延后二十多天未来潮,查B超示:未孕,子宫附件无异常,内膜厚5㎜。现症状:精神紧张,睡眠差,胁腹胀,心烦,乳房及小腹烦痒,口苦干,不欲饮水,纳差,白带多,大便干,舌淡苔白,脉沉弦。

 辨方证:大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加生麦芽方证。

 处方:柴胡15克、黄芩10克、枳实10克、白芍15克、半夏10克、大黄5克、当归15克、川芎10、茯苓20克、苍术15克、泽泻15、生麦芽30克。三剂。

 服药两剂后,即来电话告诉月经来潮,并约复诊,其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

2女,50岁, 初诊:主 诉:间断性小便淋漓涩痛数年加重一月余

 现病史:患者间断性小便淋漓涩痛数年,1月前因受凉症状加重,当即在本地与输液治疗,10余天无效,后与大观霉素肌注及口服中药,效不显,特慕名来诊。患者发病以来,精神差,自觉老感冒,现仍穿厚衣服。饮食差,平素胃不适,确诊为糜烂性胃炎,大便干。刻下症:小便淋漓涩痛,小便完疼痛更甚,晚上尤为明显,怕冷,脚手冰,小腹发冷,腰腿困,口苦口干,喜饮,头晕头痛,心慌,胃不适,小便完疼痛更甚时干呕,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辩六经:为少阳阳明太阴合病证。辩方证:属小柴胡汤合瓜蒌瞿麦丸方证。

方药:柴胡15克、黄芩9克、党参15克、半夏15克、生姜12克、大枣9克、瞿麦15克、炙甘草6克、天花粉12克、茯苓15克、山药15克、黑顺片9克、熟大黄3克,4剂 免煎剂

 二诊:服药后口苦口干、尿后痛、怕冷好转,大便正常,胃不适明显好转,上方减柴胡为12g。继服4剂。

 三诊:服药后所有症状明显好转,继服上方7剂善后。

 按:现在临证一见淋证,大家往往想到五苓散、八正散等方药,成为思维惯性,但对寒热错杂证见小便不利无效;患者口苦口干,头晕头痛,心慌,小便完疼痛更甚时干呕,脉弦,为病在少阳;怕冷,脚手冰,小腹发冷,腰腿困,为病在太阴;小便淋漓涩痛,小便完疼痛更甚,大便干,为病在阳明;综观脉证为少阳阳明太阴合病证;病在少阳且病程长已陷虚象,故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瓜蒌瞿麦丸见于“《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第11条: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瓜蒌瞿麦丸主之”,方中花粉、山药补虚润燥,茯苓、瞿麦利小便,附子温阳起沉衰,主治太阴阳明合病之体虚寒见小便不利等证;病久必瘀,加少量熟大黄走前阴祛瘀利小便。二诊、三诊已在有好转,但仍属少阳阳明太阴合病,效不更方。

3. 女, 58岁。 主诉:头晕五年余加重伴间断性鼻出血二月余。

 现病史:患者五年前因头晕查出高血压,现BP:140/80mmhg,二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鼻出血,打喷嚏、稍劳累即可诱发,发病以来。精神差,饮食尚可、大便不干,小便频,嗜睡。刻下症:头晕,经常鼻出血,口干口苦,烦热汗出,浑身困乏嗜睡,晚上起夜4-5次,身体肥胖,脸色暗红,舌质暗,苔黄腻,脉弦滑。

 脉弦滑。

 辩六经:为少阳阳明太阴合病;辩方证: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去大黄铅丹加石膏合苓桂术甘汤证。

处方:柴胡12克、黄芩9克、半夏15克、党参15克、桂枝15克、茯苓15克、苍术15克、石膏45克、龙骨24克、牡蛎24克、

生姜12克、大枣9克。 七剂,水煎服

 2015年4月29日二诊:药后鼻未出血,头晕、浑身困乏嗜睡明显好转,晚上起夜1次。谨按养治结合原则,嘱其调理饮食,合理锻炼给药,调理以收全功。

 ,调理以收全功。

 按语:一诊,患者口苦,头晕,脉弦滑为少阳证,口干,烦热汗出,苔黄腻,为阳明有热证。身体肥胖,浑身困乏嗜睡,晚上起夜4-5次苔腻为太阴水饮明证。头晕胀,经常鼻出血,为水饮化热气冲之证。该患者脸色红暗,舌质暗,为痰饮阻络所致。故辩六经少阳阳明太阴合病;《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此患者有小柴胡汤证兼见烦热汗出、气冲之证,大便不干,符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去大黄铅丹加石膏证。《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患者本为痰湿之体,又有水饮化热气冲之证,此为苓桂术甘汤方证。故合方为治。

 二诊时,鼻衄止,余症十去七八,调理即可,故停药。

 【解析】羌活胜湿汤也是太阳病,太阳病风寒夹湿在表之变方。用于项背及腰背疼痛,疗效肯定。 羌活胜湿汤与麻杏薏甘汤的不同之处在于,麻杏薏甘汤是一身包括关节都痛,而且因为内有湿气,可以出现脉沉,可以出现脉滑,也可以出现脉沉细等等,都有可能出现。羌活胜湿汤主要是以后背痛、脉浮为主,是真正的湿气夹寒气在表。羌活胜湿汤在《医宗金鉴》里叫做通背防风汤。

4. 【甲状腺良性肿瘤(瘿病)医案】

 女,50岁。1年前发现左侧颈部有蚕豆大小肿块,渐而增长,曾在某医院检查确诊为甲状腺良性肿瘤,因不愿手术,遂求治中医。刻诊:面色苍白,畏寒,左颈前肿块按之如核桃大,质硬,无痛感,边界清楚,皮色如常,舌淡,苔白,脉弦细。证属阳虚寒凝,瘀痰结聚之症。治以温阳散寒,消痰化瘀散结。处方:制附子(先煎)9g,麻黄5g,白芥子、海藻各15g,鹿角胶(烊化)、半夏、穿山甲各10g,浙贝母、丹参各30g,白芷8g,细辛3g,王不留行12g。水煎服,每日1剂。服上方加减20剂后,患者颈部肿块明显缩小,临床症状消失大半。继服药月余,共服药54剂,颈部肿块全消,经B超检查甲状腺瘤消除,病告愈。

【杏林迷悟】体会:阳和汤方出自《外科全生集》,由熟地,肉桂、麻黄、白芥子、鹿角胶、炮姜、生甘草7味药组成。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治一切阴疽、贴骨疽、流注、鹤膝风等症。甲状腺良性肿瘤属中医瘿病范畴。多因气滞寒凝,痰郁血瘀所致。本例病人表现为面色苍白,畏寒,肿块皮色不变,舌淡、苔白腻,脉弦细等一派阳虚寒凝之证,故以阳和汤加减治疗。麻黄散寒走表解凝;半夏、浙贝母、白芥子、海藻化痰散结;穿山甲、丹参活血化瘀通络;白芷走表通络,消肿止痛;王不留行引导诸药,直达颈部,且有通络散结的作用。共奏温阳散寒,消瘀化痰,软坚散结之效。

【方歌】

阳和汤方主阴疽,鹿胶桂麻姜炭地,

白芥甘草同煎服,温补通滞创自愈。

5. 女,63岁。患者消化不良多年,经常腹胀,近1个月来腹胀症状加重,食欲下降,并伴有头晕、乏力、手足麻木,常自觉有热气从鼻孔而出。查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处方: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6g,砂仁(后下)6g,乌药15g,炒枳壳15g,白芍15g,蒲公英15g,天麻10g,丹参15g,佛手10g。取12剂,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患者腹胀明显缓解。近日因情绪波动导致腹胀又加重,查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此为肝气拂郁,克犯脾土,原方加柴胡10g,郁金10g,以加强疏肝理气之力。再取6剂,每日1剂,水煎。 腹胀不食欲,病在太阴;常自觉有热气从鼻孔而出,少阳或阳明有热。

6.  男,46岁, 初诊。患者有胃病史6年,平素胃脘痞满,饱胀不舒,食后尤甚,常因进食冷硬之品而发作。近2周上症加重,不敢饱食,胃镜检查提示胃窦部黏膜红白相间,以红相为主,幽门前区黏膜稍粗糙,呈细颗粒样增生,活检病理报告浅表性胃炎;B超检查肝、胆、脾、胰腺均正常。现患者胃脘痞满,饱胀不舒,食后尤甚,伴体倦乏力,查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弦 证属脾胃中虚,运化失职。

 治以补中消痞,理气导滞,方用自拟补中消痞汤化裁。处方:党参15g,黄芪30g,白术15g,枳实15g,白芍15g,莪术15g,桂枝6g,高良姜5g,柴胡10g,佛手15g,炙甘草6g。姜枣为引,取6剂,水煎服。服药后痞满诸证已缓,守方继服1周,病痊愈。

7. 男,38岁。左半身汗出一年多,某院诊为纵膈肿瘤,要求手术治疗,因患者不愿手术和放疗,改请中医诊治。察其除上症外,并见胸满胸痛,心烦易怒,舌苔薄白,脉沉弦寸滑。

左半身汗为阴阳失调,营卫失和; 胸满胸痛心烦易怒舌苔薄白,脉沉弦寸滑。辨为少阳火郁。

 柴桂汤合四逆散:柴胡30g,黄芩15g,半夏30g,党参15g,桂枝15g,芍药15g,枳实15g,炙草15g,生姜30g。大枣12枚。

8.男,33岁。患者患急性黄疸型肝炎,经治疗病愈,4个月前因工作劳累,饮食不当,引起恶心腹胀,厌油腻,体倦乏力,间断低热,巩膜黄染,当地医院按“急性黄疸型肝炎”治疗,但疗效不佳,黄疸指数持 续上升,病情加重,邀中医诊治。诊时患者不思饮食,口干不欲饮,身困乏力,胁痛肢冷,腹满胀,辗转不适,便溏尿赤,检查巩膜及皮肤均黄染, 乘109.L,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细。

 辨证属肝郁气滞,经脉瘀血,阳气衰微,湿从寒化,治以温化寒湿,理气化瘀。处方:制附子9g,干姜9g,肉桂3g,茵陈4.5g,白术9g,甘草6g,巴戟天9g,肉苁蓉9g,陈皮9g,半夏9g,茯苓30g,砂仁9g,郁金9g,三七(冲服)3g。上方服 10剂,饮食增加,黄疸消退,肝区痛减,下肢转温,仍胃满尿少。宗上方去砂仁、三七,加白芍18g,川厚朴、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9g,泽泻15g,继续服用15剂,黄疸退净,余症悉减,小便量增多,但身困乏力,精神不振。仍宗上方去焦三仙,加黄芪18g。连服2个月,自觉症状消失,肝功能检查正常,随访1年,身体健康,坚持工作。

 .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会出现两类情况: 第一种情况就是胸闷气短(胸闷得很厉害),舌质淡或者舌质红,下面大便溏泄,而且有时候还肠鸣。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腹胀,“日落西山腹胀起”,白天好一些,一到天黑肚子胀得像鼓似的,大便溏泄。这个时候呈现出一个什么 证呢?寒热错杂中包含有太阴证的症状,太阴证才有腹胀、腹泻。所以这时候用药的时候,药量你要有讲究,黄芩一定要量少,干姜一定要量大(如果患者有舌苔,可以加茯苓、杏仁等)。 如果说这种情况没有,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所谓的大便干结。这个大便干结,也是大便干,但它不是阳明腑实的那种“痞满燥实坚”,不是,而是大便难、费劲,但是能解出来。这个时候干姜可得少用。

9. 男,82岁,已婚,工人。初诊。患者结婚10余年,性生活较频。从78年起每年有‘2~4次滑精。近2年因工作紧张、劳累,渐感体力不支,常有头身疲倦,腰膝酸软,怯寒腰冷,小腹不温,阴头寒。半年来性功能差,最近阴茎举而不坚,致使不能交合。食纳尚可,大便溏,小便频,舌质淡嫩,苔白,脉沉细弱。

 肾精亏耗,命门火衰,治宜温补下元,振阳起痿,以天雄散加味:附片10g(先煎),自术15g,肉桂6g(后下),生龙骨15g,补骨脂15g,肉苁蓉10g,巴戟天10g,枸杞子15g。日1剂,水煎服。

服药7剂后,阴茎坚,能交合,但时间短,怯寒腰冷,小腹不温,前阴寒有好转,继前方,再进10剂。药后诸症平复,为巩固疗效,继服5剂。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因肾亏而痿者,只须温肾补火,并注重肾为水火之脏,体阴用阳之特点,用药配伍当遵景岳“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的治则。方中天雄散加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以补肾助阳,补骨脂、白术补先后天之阳,枸杞子补肾益精,旨在阴中求阳,诸药合用,力专补肾、壮阳、起痿。

10. 男,45岁,背寒冷如掌大一 月余,冷甚则痒,瘙之不着,冷处绷急,苔滑腻,脉沉滑。

 处方 :二陈合瓜蒌薤白半夏汤: 全瓜蒌,薤白,干姜,桂枝,黄芪,半夏,白酒

11. 男,70岁。患者因吞咽梗阻四个多月,去医院检查诊断为食道上段癌并贲门部息肉。

中医诊:患者吞咽有梗阻感,咽部不适,胸背部疼痛,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细弦。

证为气滞痰结,气痰互阻。治疗予开郁降气,化痰散结。

党参30g 半夏9g 旋覆花20g 代赭石15g 降香9g 石见穿30g 牛膝10g 六曲12g 山楂15g 藿香佩兰各5g 竹茹9g 陈皮9g

 气痰互相膈咽不畅,气滞则胸背疼痛,气不降则咽梗作塞,津液不布,灼而成痰,故以上方开郁顺气,化痰,解毒散结。患者服上中药年余,复查食道片示:下颈段食管癌(增生型)可能大。食道镜示:颈段食道乳头状腺瘤。故予放射治疗。

12. 男,双下肢冷如冰半年有余,午时尤甚,上肢尚好,手心热,夜间惊厥,小便频数。脉见寸弱双关沉取有力,两尺亦弱。

 此案为阳郁厥逆之证,处方:柴胡15,白术15,白芍15,甘草10,枳实20,山楂15,槟榔10,天竺黄10,山萸肉15,柏子仁15,菟丝子15,石膏30 。

三剂每日两服,每服200毫升,两日服一剂。

 二诊,家长述午时双下肢已不凉唯小便仍频夜惊仍有,双关脉亦见平和,。原方去石膏加乌贼骨15,五味子15,黄芪30,牛子15.三剂以观之。

13. 女,35岁,患者素体肥胖,月经过多,先后无定期,经期7天,淋漓不绝,今日中午突然小腹剧痛,经血暴崩如注,经某医院诊治用止血药、输液等急救处理无效,转中医诊:证见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头汗如珠,口吐浊沫,小腹剧痛,喜按,舌质淡胖嫩,边有淤点,苔白微腻,脉涩。

 证属痰湿中阻胞官。治以益气止血,通阳利湿。

 方拟五苓散加晒参10克、阿胶10克(烊化兑服)、三七10克(研末冲服)服2剂,5月14日复诊;精神大振,四剂转温,血崩缓停,原方续服5剂,漏血尽止而愈。

14. 男,12岁。一月前被雨淋后,致两膝作痛,步履困难,上肢肘、腕关节游走窜痛,发热,汗出不解。体温39.2℃。舌苔白,脉浮数。

 此为热痹,治当清热宣痹。越婢汤加减:麻黄6克,石膏60克,甘草5克,桂枝6克,知母12克,苍术、黄柏、牛膝、赤芍各10克,川、草乌各3克。每日2剂。

 服8剂后,体温降至38℃,疼痛减轻,再服3剂(每日一剂),体温降至37.5℃,关节疼痛仍然,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桑枝、秦艽、青蒿等,调治十余日,关节疼痛控制,低热已除而痊愈。

15. 男,34岁。患者发热,口渴思饮,小便不畅,尿色深黄,有时夹有血尿,尿痛,尿频,少腹拘急。脉象滑数,舌苔黄腻。

 病乃湿热下注,膀胱不利,邪在血分。治当清热利尿,佐以通淋化瘀。方拟蒲灰导赤散加味。

 处方:蒲黄3克,滑石12克,生地20克,木通5克,竹叶10克,甘草5克,小蓟15克。 。

 连服4剂,发热渐退,体温37.3℃,小便比前通畅,血尿已止。湿热渐去,膀胱通利,原方去木通,加藕节,再服3剂,小便清利,邪热退清,病即痊愈。

16. 盗汗

 男,41岁,初诊。患者以头痛、发热伴咳嗽1周经治疗痊愈,继之盗汗明显,晨起身如水洗,即来求治。刻下头痛而沉重,口淡无味,胸闷不饥,时有呕恶,纳差乏力,苔薄白腻质淡,脉弦滑而细。辨证为湿热内郁,处方:柴胡、炒枳实各9克,生白芍1 5克,云苓1O克,佩兰6克,生甘草2克。服5剂后盗汗已减,继服9剂,盗汗即止,嘱隔日1剂巩固1个月。1年后追访,未见再发。

 按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17. 刘翁,年近古稀,酷嗜酒,体肥胖,精神奕奕,以为期颐之寿可至。讵意其长子在秋因经商折阅,忧郁以死,家境日转恶化,胸襟以而不舒,发生咳嗽,每晨须吐痰数口,膈上始宽,但仍嗜酒,借资排遣。昨日饮于邻居,以酒过量而大吐,遂病胸膈痞痛?时吐涎沫。医用涤痰汤有时少安,旋又复作,渐至面色黧黑,喘满不宁,饬价邀治。翁于吾为近戚,义不可却,买舟同往,至则鱼更三跃矣。’翁见欷觑泣下,娓娓谈往事不休。诊脉沉弦无力,自言膈间胀痛,吐痰略松,已数日未饮酒,食亦不思,夜间口干燥,心烦难寐,如之何而可?

 吾再三审视,按其心下似痛非痛,随有痰涎吐出;再从其脉沉弦与胸胀痛而论,实为痰饮弥漫胸胃之间而作痛。又从病理分析,其人嗜酒则湿多,湿停于胃而不化,水冲于肺则发喘,阴不降则阳不升,水势泛滥故面黧,湿以久郁而化热,津不输布故口渴。统而言之,乃脾湿不运,上郁于肺所致。若言治理,如用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则鲜健脾利水之功;如用苓桂术甘汤温阳燥湿,则乏清热之力;欲求其化痰利水清热诸作用俱备,莫若《金匮》之木防己汤。方中防己转运胸中之水以下行,喘气可平;湿久热郁,则有石膏以清之;又恐胃气之伤、阳气之弱,故配人参益气,桂枝温阳,以补救石膏、防己之偏寒而助成其用,乃一攻补兼施之良法,极切合于本证者。方是:防己、党参各12克,石膏18克,桂枝6克,另加茯苓15克,增强燥脾利水功能而大其效。

 3剂喘平,夜能成寐,舌现和润,胸膈略舒,痰吐亦少,尚不思食。复于前方中去石膏增佛手、砂仁、内金调气开胃。又4剂各证递减,食亦知味,精神转佳,惟膈间略有不适而已。吾以事不能久留,书给《外台》茯苓饮调理而归。

18. 女59岁,农民,初诊。患者主诉右肩关节发凉疼痛沉重酸胀月余,昼轻夜重,手臂渐不能抬举,穿衣、持物均困难。检查:右肩关节局部不红肿,按之滑动感,轻度压痛,活动受限,舌淡苔白腻,脉沉细。化验检查:血沉10毫米/小时;类风湿因子试验阴性;抗“O”<500单位。

 此乃风寒湿之邪乘虚袭人,痹阻筋脉关节,荣卫不和,经脉壅滞不通而致。治以温经散寒,除痹止痛。投以乌头桂枝汤加味:炙川乌6克(加蜜2匙同煎1小时),桂枝12克,白芍12克,炙甘草10克,生姜3克,大枣5枚,麻黄6克,生苡米30克。每日1剂水煎服。

19. 男,55岁。头项部疖肿,此起彼伏,少则3~4个,多则7~8个已2年多。医诊疖病。先用西药间断治疗1年多不效,后又配合中药清热解毒之剂近8个月亦不效。细审其证,除项部疖肿之外,并见头晕头重,有时眩晕的不敢站立,恶心呕吐,且日渐健忘,周身乏力,神情呆痴,纳呆食减,唇干不饮,舌苔白,脉濡缓。

 综合脉证,思之:脉濡缓,且久病不愈者,气阴两虚,痰郁气结,郁而化火也。治宜补气养阴,理气化痰。处方:黄芪15克,当归10克,麦冬10克,党参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生地10克。

 服药4剂,不但头晕头重,神疲乏力,健忘失眠,纳呆食减俱减,且疖肿亦明显改善,继服10剂,疖肿全部消失,它症亦减七八,又服25剂,诸证全失。

 某医云:疖肿诸书均云其属火毒,若病久不愈者多云气血俱虚为本,热毒为标。然其何先用抗生素,清热解毒方药,后用补气养血,清热解毒均无效耶?答曰:本病从脉证来看,此病一方面有气阴俱虚,一方面有痰郁火毒,前用诸方治火者未化痰理气,补气养阴;治气阴俱虚者,未予理气化痰,郁火不解,但用清降,其何能散?故治之不愈也。

20. 19岁。患梦遗,几乎夜夜都遗。三月后面黄肌瘦,虚汗似雨,短气喘促,骨蒸潮热,饮食减少。涩精之药,服过无数,殊觉罔效。诊时心脉虚数,肝脉又洪。

 乃肝火过旺,心火上炎,不能下降,肾水亏极,难于上潮,成坎离不交之象。某医不明阴阳之理,若使坎离交济于肾宫,有何梦遗不除也?自制一方,名曰阴阳两交汤。四日服二帖,又遗两次。原方又服四贴,更轻。共服十贴,遗精已痊愈,以上诸虚证全瘳。

 阴阳两交汤

 熟地30克,山药24克,山萸肉9克,茯苓15克,泽泻9克,丹皮9克,知母6克,黄柏6克,炙远志6克,黄连4克,麦冬9克,炒枣仁9克,茯神9克,菖蒲9克,龙齿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1.  其妻患乳疽。赴他医调治月余无效,迎余往诊。见一乳烂去一半,脓水交流,其色紫黑,骨瘦似柴,言语低微,面色焦黄,诊其脉濡弱虚细。告伊曰:“乳者属肝脾胃三经。此证因郁怒伤肝,思虑伤脾,肝脾气郁,结于乳房,血为之不行,结而为患。”此证非从内治弗愈,先后服药疏肝健脾以绝根株,患处上大金丹,提脓拔毒,化腐生新,经曰:“治病必求其本。”即此谓也,遂用八珍汤加减,服五帖,脓渐稠,新肉渐长,饮食日增,共服十五帖,月余痊愈。此证倘不服药,专用外治,舍本不问,吉凶不可知也。

 八珍汤加减

 党参12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川芎6克,白芍10克,熟地10克,穿山甲6克,瓜蒌皮6克,青皮6克,白芷6克,乳香10克,香附10克,金银花10克,清半夏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按】《外科大成》云,“生于乳房,红肿热痛者为痈,坚硬木痛者为疽,由肝气郁结,胃热壅滞而成也。”本例为乳疽,责于怒伤肝,思伤脾。故拟益气养血、调肝活瘀,佐以清热透络为法。

22. 李姓妇,四十岁,患偏对口,月余,迎余往治。见肿势甚大,上至巅顶,下连至脊,坚硬如石,绝无溃意。告伊曰:“正对口属督脉为阳,自下行上,易于肿溃;偏对口属膀胱为阴,由上行下,月余不溃者,纯阴无阳也。有人患此,先将生死置于度外,不误治法,亦有得生者。倘不得治法,服败毒之药,如冰上加霜,不知急令阴变为阳,未有不毙命者。”遂用黄芪托里汤加减,服五剂,疮根日收,焮肿日消,正疮渐长,又生大疼,时轻时重。原方又服五剂,浮肿消净,以指按之,遂按遂起,脓己收矣。用尖刀挑开,红白脓出两碗余,即时轻爽。外上红升丹,每日两次,又服黄芪汤七、八剂,渐渐痊愈。外科一门,不明脏腑经络,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全恃上药、膏药,有不误人命者,余不信也。

 黄芪汤

 当归12克,黄芪12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金银花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乳香10克,没药6克,防风6克,油桂6克,炮姜6克,广陈皮10克,川羌活6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按】外科一门,不明脏腑经络,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开口动手便错。翟氏深明内外一体之理,所以依外知内,从表知里,用药焉能不效。

23.  域内土地阁街马姓妇,年近八十,患正对口,二十余日请余往治。疮口大似茶杯,脓色稠黄,腐肉尚未脱尽。诊其脉洪而有力,问其饮食,喜凉恶热。伊子问曰:“日夜疼痛不止,何也?”余云:“内经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汝母年虽老,而禀赋甚厚,又属阳脏之人,以脉证并参,此证非大凉兼泻不愈。”遂用内疏黄连汤,服一帖大泻两次,内热已减,疼已稍止,脉洪而有力,比前略退。原方又投一帖,余症尽除,停药不服,外上大金丹,每日两次,以膏盖之。自诊起日近月余而愈。

 内疏黄连汤

 皂刺6克,防风10克,川羌活6克,白芷6克,穿山甲6克,连翘10克,当归10克,乳香10克,黄连6克,沉香3克,花粉10克,金银花12克,生地15克,川大黄15克,丹皮10克,栀子6克,甘草6克,水煎服。

 【按】正对口又名项疽,生于项之中,因与口相对,故俗名对口,属督脉阳热火盛。焮红肿痛易治,根大坚硬者难疗。本例脉证悉属阳证,故遣用凉血解毒之味而愈

24.男,21岁,干部。患者间断性全身浮肿一年,先后以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两次住院治疗,均好转出院。10天前无明显原因全身浮肿加重,面色白,腹部饱满,舌质淡红,苔薄自润,头部背部,双下肢均按之凹陷,脉沉略滑数,尿量不足0.7L。查尿常;尿蛋白(++++),红细胞(+)。 脉症分析,病人反复发作一年余,导致脾肾两虚,脾虚气陷升提无力,不能摄水谷精微。肾虚失其封藏,不能固摄而导致精微物质外流,故长期蛋白尿。治当以补肾健脾益气利水消肿,服药后水肿加重,脘腹胀满明显,呕吐频繁,纳少,乏力嗜睡,尿量不足0.5L,苔白干,脉沉濡。下利不效,改为宣升,以升达降,随用宣肺利水方:麻黄20g、桂枝3g、杏仁10g、葶苈子20g、大腹皮30g、砂仁10g、车前子(包)50g、大黄20g、坤草40g、茯苓皮20g。水煎服,日2剂。服药前先服生姜汁20ml,口渴服西瓜皮煎水,代茶饮。服药第3天尿量增至0.8L,全身浮肿消退,复查尿常规未见异常,查肾功各项指标趋于正常。惟有蛋白分类无变化,继用补肾健脾活血解毒之剂,病情痊愈出院。随访至今未见复发。按语:水肿是因感受外邪,或劳倦内伤,使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导致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病证,当属风水范畴,当辨别寒热及内之所因,权衡标本,扶正祛邪。麻黄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治疗表实证的名方,加味治疗肾炎水肿,收到了满意效果。 其证当属肝肾阴虚夹有水湿,急则治其标,治宜温阳化气,宣肺利水。方用麻黄汤加味:麻黄15g、桂枝6g、杏仁12g、甘草6g、车前子(包)20g、坤草30g。3剂水煎服,日1剂,配合双氢克尿噻50mg,日3次,速尿40mg,日2次。二诊:24小时尿量增至800ml左右,原方增量:麻黄20g、桂枝10g、杏仁12g、甘草6g、车前子(包)40g、坤草40g。仍配合西药。三诊:腹胀减轻,24小时尿量1200ml。前方继服,西药量减半。四诊:腹胀消失,胃纳增加,日尿量1.2L。此方加减服20余剂,腹水明显消退。但阴虚明显,继用滋阴健脾利水而收功。按语: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因水肿等症,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从配伍角度看,方中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入肺膀胱之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利水为君。桂枝性温味辛而甘,入心肺膀胱经,温经通阳,阳通则气化,气化则水行为臣。杏仁性微温而味苦,入肺大肠经,与麻黄相合,一升一降调节肺气,通调水道。甘草性平味甘,人心肺胃经,益气补中,缓和药性。麻黄汤在《伤寒论》中虽为治外感太阳伤寒证之方,但此方验之临床对水气病疗效极为理想。尤其麻黄一药,用量宜大。

25. 女,55岁,患者近两年来常感四肢肌肉阵发性跳动,心烦不安,失眠多梦。来诊见:形体肥胖,面白睑肿,肢体肌肉颤动,时作时止,甚则筋惕肉颤,纳差乏力,小便短少。动则汗出,下肢轻度浮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

 证属脾虚水泛,饮阻阳遏。治宜健脾制水,通阳化气。方用防己茯苓汤加味:防己15克,桂枝10克,茯苓30克,黄芪20克,炙甘草6克,附子,白术各10克,水煎服。服药5剂小便增多,颤动大减,继服5剂,诸症咸安。改以六君子汤调治逾旬,以防饮邪复聚。

26.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①,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②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③,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122)

【注释】①消谷引食,消化谷物 而能食,即易饥而多食的意思。

 ②膈气:膈,即横膈膜。膈气指膈间阳气。

③客热:这里指假热。

【语译】病人脉数,数是热的表现,应当消谷多食,而现在反有呕吐现象,这是由于发汗不当,致令阳气不足,膈间正气虚衰,所以才出现脉有数象。这种数脉是虚热的表现,不能消化谷食,因为胃中虚冷,所以发生吐的证状。

【提要】汗后引起胃寒吐逆而见假热之证。(发汗不当,导致中虚胃寒的脉证)。

【分析】病人脉数而能消谷多食的,是胃阳旺而有热。今脉虽数,不能食反吐者,是因发汗不当,致令膈间阳气虚,胃阳亦显不足,中焦升降时常故出现吐逆,这种数脉也是真寒假热的表现。

 本条胃寒吐逆而见数脉,是因胃中虚冷,中虚气血失于统摄,虚阳躁动所致,实非真热,故仲景称为“客热”。其脉必数而无力,并伴见不能消谷而反吐等虚寒证。此与胃热证脉数有力。并伴见消谷引食等实热征象,自不难鉴别。另外,仲景在本条指出胃寒吐逆而见数脉,也是针对“病人脉数,数为......

展开查看全文

27. 女,53岁。初诊。近六个月来,白日遗尿,日3~6次,甚为苦恼,伴心悸乏力,食欲不振,睡眠不宁,曾服中西药未效。刻下并见气短,尿道口酸胀等,舌质淡嫩,苔白,脉弦细。

 [治则]补益气血,健脾固肾。

[方药]岷当归60克,川芎15克,黄芪30克,白术12克,女贞子12克,五味子9克,米壳15克,甘草5克。水煎服。并随症加用下列药物:党参15克,芡实9克,煅龙骨30克,牡蛎30克,白茅根15克等。服6剂时,遗尿次数减少,尿道口仍有胀感。加减守法继服9剂,尿不禁停止,尿道口酸胀消失,再续服10剂,以资巩固,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评析]成人尿不禁之原因,有七情之损,有六淫之伤,而致肺脾肾不足,终致膀胱之气不固。本例之病机,为气血两虚、脾肾失约。故在佛手散的基础上配伍补气之品,并重用甘肃特产药材岷当归,重用60克,乃取其养血和血之功,如此气血充沛,脏腑功能协和,痼疾终愈。

28. 治疗【神经性皮炎特效】方;

肉桂性大热,味甘辛,具温中补阳、散寒止痛之功。而用肉桂研末外用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特佳,现特介绍如下:用药方法:上肉桂200克,研细末,装入瓶内密封备用。用时根据病损大小,取肉桂末适量,用好米醋调成糊状,涂敷病损处,2小时糊干即除掉。若不愈,隔1周再依法涂敷1次。临床疗效:此法治疗神经性皮炎50例,均收到满意效果。一般轻者1次,重者2-3次即愈。【老佟】

29.女,34岁间断咳嗽2年,2年前感冒后患咳,四季皆作,冬重夏轻,咳嗽为阵发性,且以上午10点、午后3-4点、晚上8点为著,上月曾在某中医院服中药30余剂(多为宣肺化痰,如杏仁、桔梗、清半夏、瓜蒌、枇杷叶、前胡等)皆未见效。近咯吐白泡沫痰,恶心,咽干,无汗,两胁胀满。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既往史:二年年曾患肺结核。

 脉弦滑。既往史:二年前曾患肺结核。

处方:

柴胡9g 党参9g 半夏9g 黄芩9g 大枣4枚 炙甘草6g 生姜9g 桔梗6g白芍6g

 结果:上药服六剂,咳减。上方去白芍,加枳实6、生龙牡各12,服六剂后两胁胀满已。继服半夏厚朴汤加减十余剂,咳平。

30.  男,36岁,中学教师,三年前因食青辣椒引发哮喘,始终未离西药治疗迄今未愈,冬夏无休,每次发作,常因偶尔咳嗽或喷嚏引发。自觉消化不好,大便干燥即为将发之预兆。发作时喘满胸闷,倚息不得卧。曾在长春、沈阳、哈尔滨等各大医院治疗均不见效而来京治疗。来京亦多出求医,曾用割治疗法,两侧颈动脉体手术等疗法,皆毫无效果。又多处找名中医诊治,一名中医以宣肺定喘、补肾纳气等方药治疗7个多月,证有增无减,并告之:“伤色太甚,虚不受补”。颇感精神痛苦,以至绝望。计返故里等死,后听别人介绍,到胡老这里最后一试。现在症状:喘闷,胸腹胀满,昼轻夜重,晚上哮喘发作,倚息不得卧,大汗淋漓,口干,便秘,心中悸烦,眠差易醒,舌苔薄白,脉沉缓。

 处方:

柴胡12g 黄芩9g 半夏9g 生姜9g 枳实9g 炙甘草6g 白芍9g 大枣4枚 大黄6g 桂枝9g 桃仁9g 茯苓9g 牡丹皮9g 生石膏45g

 二诊(5月3日):上药服第二剂后,症状减轻,服第三剂时,大便通畅,哮喘已,胸胁闷、腹胀、心中悸烦均不明显,已不用西药氨茶碱等,上方继服三剂。

 三诊(9月25日):出差来京,告知病情,两年来曾数次感冒咳嗽,但未出现哮喘。

 其次,胡老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与观察认为,哮喘的主因是痰饮、瘀血(所谓宿根),诱因是外感、伤食、物理、化学、七情等其他刺激,即遇内、外邪气侵袭刺激人体后,与体内的痰饮、瘀血相互搏击,阻塞肺气,使肺气上逆而发为哮喘。本例诸症及舌脉诸象并无典型的瘀血证表现(痛、肿、血、色、脉),但据经验及症候中发病不纯因外感诱发,且无痰饮证候,特别是昼轻夜重,判断瘀血为害可能性较大。

 再次,胡老在临证辨治哮喘中以痰饮、瘀血为纲,继辨六经、方证。胸腹胀满、心中悸烦、汗出口干、大便秘结,六经辨证为少阳阳明合病,结合之前的初判,方选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两解少阳阳明,兼以祛瘀。因里实热邪结滞不深,故未合桃核承气汤,而仅予前两方再加生石膏清热邪、除烦躁。

31.  外阴湿疹 经方案例:女,23岁。有多年外阴湿疹病史,曾经多种治疗效果不佳,近因瘙痒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外阴瘙痒,抓破流黄水,潮湿,时而阴肿,舌质红,苔黄腻,脉略数。

 辨为湿热浸淫证,治当清热燥湿止痒,给予苦参汤与矾石汤合方加味,苦参20g,白矾10g,鸦胆子(打碎)3g,花椒10g。6剂,每天1剂,水煎煮外洗,每日分2次。

 二诊:外阴瘙痒减轻,以前方6剂。

 三诊:潮湿好转,以前方6剂。

 四诊:瘙痒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

 五诊:诸证基本得到控制,以前方6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12剂。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点评】根据瘙痒、潮湿辨为湿热,再根据阴肿、舌质红辨为热壅,以此辨为湿热浸淫证。方以苦参汤清热燥湿解毒;以矾石汤燥湿止痒,加鸦胆子解毒消肿,花椒温化燥湿止痒。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32. 女。38岁。9月3日上午在田间劳动。突然出现腹泻,日行10多次。伴发热,口渴,小便黄,肛部酌热。经服抗生素退热药后热退泻止,但3日后晨起,自感双下肢不知痛痒,软弱无力,不能行立。神疲,泛力,面痿黄,下肢肌软,肤凉,舌红,苔黄厚而腻,脉弦滑数。

 处方:葛根芩连合四妙汤主之。

33. 女,62岁。患过敏性鼻炎10余年,每日发作性目痒、鼻痒,喷嚏,流清涕。伴见面热,尿频,夜尿2~3次,大便干。每日口服“扑尔敏”3片以缓解症状。舌苔白,脉沉细滑。

 辨六经属外邪里饮化热之太阳、太阴、阳明合病。

 辨方证属五苓散合赤小豆当归散方证。

 处方:桂枝10克,茯苓12克,猪苓10克,泽泻18克,生白术18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白蒺藜12克。7剂,水煎服。

 3月31日二诊:尿频、大便干明显好转,鼻痒、喷嚏缓解不明显,下午五时左右仍有面热,口中和,舌苔白,脉弦细。辨六经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属麻黄加术汤合薏苡败酱散方证。

处方:

麻黄10克,桂枝10克,炒杏仁10克,炙甘草6克,生薏苡仁18克,败酱草18克,桔梗10克,生石膏45克,苍术15克,清半夏15克。7剂,水煎服。

 4月7日三诊:鼻痒、喷嚏明显好转,每日口服“扑尔敏”1片即可。午后面热已,大便正常,口中和。但尿频又复明显,夜尿4次。舌苔白,脉沉细滑。3月24日方去白术、白蒺藜,加苍术15克,生薏苡仁18克,桔梗10克,清半夏15克。7剂,水煎服。

 4月12日四诊:尿频不明显,夜尿1~2次。已停服“扑尔敏”,尚有鼻塞、喷嚏。舌苔白,脉沉细。3月31日方加细辛15克,7剂,水煎服。

 药后无明显不适,停药。

34. 男,年三十余,八月患霍乱。邀余诊治,六脉洪大,吐泻交作,绞肠疼痛,两腿抽搐,指甲发青

 疏解毒活血汤:桃仁15克,连翘15克,金银花10克,花粉7.5克,红花4.5克,半夏10克,知母肉10克,广藿香6克,黄芩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按]古人云:服药不如灸捷,灸捷不如针快,一针,二灸,三吃药。翟氏对此要领,心领神会,得心应手,如囊中取物,信手拈来,投其病所,必中要害,立起沉病。王勋臣云:“治霍乱,初得病用针刺其胳膊里弯处,血管流紫黑血,毒随血出而愈,胳膊弯处,是穴名曰尺泽。”翟氏深得王氏针药并用之奥,每用必获良效。

35. 女,17岁,胃脘疼痛一年多,已停学,四处求医。六脉皆和,后又详审其症,发观喜食稀饭,饮水则舒。

 按胃阴虚施方,予以麦门冬汤加味:麦冬30克,半夏4克,梗米12克,党参9克,炙甘草6克,玉竹15克,黄精16克,红枣4枚,水煎饭前温服。先后服九付药而愈,后有小复,服之则安。

男,48岁,因牙疼就诊,查左下二臼齿腐蛀成黑洞,疼痛难忍,坐卧不安、面色红、大便干。

 方以桃核承气汤加味(桃仁10克、川军10克,桂枝10克、芒硝6克、炙甘草6克,银花12克、蝉退6克、生地10克、丹皮10克)仅服药二剂,牙痛消失。半年后小痛,自服上方一剂痛止。遂将上方常备,每痛时一服即效。

36. 女、76岁,久患糖尿病,最近突发不明原因的泄泻,日四、五次,在某医院治疗半月不效,腹部隐痛,时胀,食不下,口不渴,察其舌质色淡而苔黄腻,断为中寒而挟肠热,用连理汤三剂而愈。

37.女,32岁,日初诊,面部过敏呈不规则条状发红,高出皮肤,发痒半年有余,出门必带口罩,多处治疗效不显著,友人介绍来诊,不易出汗,二便无异常,舌淡红苔薄黄,脉滑弦。

 断为太阳经病,郁而化热生风,治以开腠理以除风邪,清郁热以利小便,予圣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生麻黄6连翘30小豆30桑白皮15炒杏仁10生姜6大枣3枚生甘草15徐长卿20穿山龙20秦艽15,七剂;

 二诊,自诉服药次日,面部过敏诸证,大减,服完七剂,中间未再复发,药证相符覆杯而愈,疏风之药夏日炎热伤阴不易久服,予先师麦门冬汤润阳明以固本,麦冬

38. 男,57岁。初诊。第二天晨起感身痛,转侧痛甚,侧颈项不利,双手握拳有肿胀感。口淡不渴,无呕恶。小便淡黄或白,大便干。舌淡,苔白稍厚腻,脉浮缓涩无力。

 伤寒,身痛不能转侧,不呕不渴,桂枝附子汤主之。

39. 女,48岁。3天前,突然右足中趾、无名趾红肿热痛。某医诊为炎症,嘱其内服磺胺、注射青霉素进行治疗,并嘱其用热毛巾不断热敷以助其消散。患者为求其速效,改用热水浸足法进行治疗。1个小时后红肿热痛迅速殃及右足,并出现全身寒战高热,体温38.8℃,且又见左足中趾、无名趾亦微红肿。此时患者仍不醒悟,继续以热水浸泡两足,并以热水毛巾湿敷两足,至夜间8时左右,两腿均出现红赤如丹,肿胀疼痛,体温39.8℃。患者迫于西药不能速效,且急剧恶化。乃邀中医诊治,云:此丹毒也。 现红肿之势已及小腹,且高热,神志时昧时清。审之,从少腹至两足赤肿如丹,按之烙手,脉洪大滑数。

 综合脉证,思之:药证合拍,何用药反不效也?久久不解。

处方:生地15克,黄连6克,黄芩10克,丹皮10克,生石膏40克,栀子10克,竹叶10克,犀角10克,元参30克,连翘30克,银花30克,板蓝根30克,赤芍10克,甘草10克。

再查其患处均盖有热水毛巾。顿悟,乃云:此热敷之弊也,急宜去热改冷,用冷水泡牛黄解毒丸淋洗。l小时后,痛、热俱减,查体温已由39.9℃降至38.9℃,继以上法淋洗2小时,从小腿至小腹红肿之状全部消退,体温亦降至37.3℃,仍以原方治之,愈。

 患者问:所用药物前后相同,何你看后徒然大效,而前医用之反剧也?答曰:外敷之法不同耳。又问:冷水、热水均无杀菌之药,何杀菌之速也?答曰:本证乃热毒炽盛之证,稍予火邪则如《伤寒论》所说:“火邪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故予热水而加剧,及至冷水淋洗而解者,乃热者寒之之故也。所以热敷、冷敷均当宗《经》所训,否则不可也。

40.女,10个月。病史:5天前因夜吹空调而发热,服西药3天输液2天无效来诊。刻诊:发热,晨起37.5度,然后慢慢升高,至中午39度,手足常温,身,头热。精神可,身上汗出,微汗,喜饮水,食可,大便每日1次,便溏,黄褐色大便,量大,无酸臭腥臭味。小便量大(可能输液引起)淡黄色。舌淡红,苔中后薄黄腻。无查指纹,无把脉,无流涕,鼻塞等症。

 葛根20,麻黄2g,杏仁3g,炙草6g,石膏45g,细辛1g,附片1片,生姜1片,枣1枚。一剂热退病愈。

41. 男,48岁。患坐骨神经痛,四个月前患者腰臀部痛并牵引双下肢,左侧为甚,行动日益困难。经针灸、中西药治疗,其效不显。遂发展至下肢难以行动,生活不能自理。

 刻诊:患者卧床不起,翻身需由他人协助,腰臀部及下肢麻痛沉重,左下肢尤甚,活动患肢则疼痛加重。恶风寒,头痛,小腹胀满,小便不利,双下肢凹陷性水肿。面黄无泽,舌质淡红,苔白滑厚腻,根部微黄。

 证属风寒湿痹,湿邪为胜。急当温阳化气行水,以五苓散加味主之。

 处方:猪苓10克 茯苓20克 泽泻10克 砂仁10克 白术15克 桂枝15克 上肉桂10克 五加皮12克 三剂

 【二诊】服上方后,小便量增多,腹部及下肢肿胀减,但疼痛无明显改变。针对主证,以助阳胜湿,散风止痛之甘草附子汤加味主之。

 处方:炙甘草30克 制附片120克(久煎) 桂枝15克 生白术20克 生姜60克 云苓30克 四剂

 【三诊】服上方后,全身关节疼痛减轻,扶杖可下地缓步而行。宜原法再少佐麻黄、辽细辛,以增强开闭、散寒、行水之力。

 处方

 炙甘草30克 制附片120克(久煎) 生白术20克 桂枝15克 生姜60克 麻黄10克 辽细辛4克 云苓20克 五剂

 【四诊】头痛,腰臀部及下肢疼痛大减,离杖能行。肢肿基本消失,尚有寒湿凝聚、经络受阻之象,继以活血通络、舒筋散淤之品调理之。

 处方;桂枝,木通,红藤,威灵仙、当归、川芎,猴骨。海马,松节。牛膝,木瓜,乳香,没药。苏木。辽细辛,羌活。独活。柴胡,前胡,血竭,伸筋草以上各10克,共为细末,水打丸。每晚睡前用白酒兑服3克 。

 服药20余日后,病愈恢复工作。

 20日追访,至今未复发。

42.男,45岁。患肝硬化腹水,胁痛三年,腹臌胀三个月。刻诊:腹大如鼓,短气撑急,肠鸣漉漉,肢冷便溏,小便短少。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诊为阳虚气滞,血瘀水停。疏方:桂枝10克,生麻黄6克,生姜10克,甘草6克,大枣6枚,细辛6克,熟附子10克,丹参30克,白术10克,三棱6克。服药30剂,腹水消退,诸症随之而减,后以疏肝健脾之法,做丸善后。

43.  女患,26岁,15岁后起痘痘至今,近几年加重。小孩7岁。月经周期固定,色质量正常,不痛经。带下偏多,乳白色。大便每天一次,排泄时间不固定,饮后尿频,爱渴,早起口渴明显,饮偏多,早饭很少吃,没食欲。以前因工作总在后半夜睡觉,睡到第二天中午起床,现在改变了工作后能正常睡觉,做梦记不住。脉细微弦,舌偏淡,边微有瘀斑,苔白微黄。

 方用:黄芪、生龙骨、生牡蛎、蒲公英、猫爪草、绞股蓝、麦芽糖、白芍、党参各30g,白术、玄参各20g,浙贝母、谷芽、麦芽、炙甘草各10g,大枣10枚,肉桂6g。调治3月,体力渐增,左锁骨上淋巴结明显缩小。再治疗3月,淋巴结消失。后因病人因摔下楼梯致双手骨折,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癌复发。继以上方调治,佐以莪术、鼠妇等化瘀之品。1年后转移之淋巴结缩小,无他处转移病灶,在条件允许下予左锁骨上淋巴结局部放疗,肿块消失。共用上方调治4年,至今已生存5年。病人胃癌晚期恶液质状态,正气虚弱,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气血阴阳、脏腑等多方面不平衡,同时癌邪鸱张,远处转移。

44.男,25岁,体质素虚,忽患痛风,两腿不能屈伸,痛苦异常邀余治疗,患者忍痛起床,诊其脉,尺寸沉弱,关部略有力,舌质淡红苔薄白,其症状则胫冷髖痛,足踝微肿,腿痛不能屈伸,且头眩气短,全身拘急,略有冷感。

 气血亏虚,卫气不固为风寒所袭,以致气血阻滞,不得疏通,关节肌腱失其所养,故成此症。拟加味近效附子汤,一剂病轻,二剂痊愈。

处方:

白术25克 , 附子15克 , 炙甘草15克 ,黄芪50克, 防己10克, 白芍20克 ,当归20克, 麻黄10克, 桂枝15克 ,牛膝15克。

45. 男,26岁。初诊,自述恶心,纳呆,尿黄,眼球黄20余日,虽经西药输液治疗,但效果不佳。现症:神疲乏力,右胁胀疼,中脘闷窒,小便涩少呈浓茶色,大便溏而不爽,舌苔厚而滑腻,脉濡。肝功:黄疸指数(II)40单位,TTT26单位,ZnT22单位,GPT200单位。查:皮肤、巩膜黄染,肝区叩击疼(++),腹软,肝肋下一横指,脾未触及。诊断:黄疸。

 于热。治法:利湿化浊,清热退黄。方选五苓散加减。猪苓15g,泽泻15g,白术12g,茯苓20g,茵陈30g,泽兰15g,车前子(包煎)15g,郁金10g,5剂水煎服。

 二诊,述服药后尿量增多,尿色转淡,精神好转,食欲增加,效不更方,原方继服10剂。

 三诊,黄疸消退,小便清,大便成形,纳谷大增,复查肝功已正常。

46. 女性,28岁,初诊。面部痤疮反复发作来诊。患者形体肥胖,自觉疲累甚,胃不适,时胃胀胃痛,口干,但不多饮,大便干结,3~4日一行。查:面部散在较多红色丘疹、白头粉刺,以及小脓疱。舌体胖大,舌质淡暗,苔白,脉沉细。

 此太阴、少阴合病,治当以温阳扶正为大法,予四逆汤加味:熟附子30g,干姜10g,炙甘草10g,龙骨30g,牡蛎30g,砂仁15g,厚朴15g,枳壳10g,法半夏15g,茯苓15g,苍术10g,7剂。 二诊:药后面部红色丘疹减轻,脓疱消失,胃痛胃胀减,大便通畅,疲累好很多,精神振奋。

47. 男,46岁,初诊。双足趾阵发性疼痛麻木,行走不便2月余。患者面色萎黄,形寒肢冷,气短乏力,精神疲惫,曾在某医院诊断为“闭塞性脉管炎”,服四妙勇安汤加味近1个月,其效不显,故来我院就诊。查双足趾触之冰冷,皮色苍白,趾端瘀紫,脚背动脉未明显扪及,患处麻木疼痛,舌淡苔白,脉沉细。

 患处麻木疼痛,舌淡苔白,脉沉细。证属血虚寒凝,经脉瘀阻。治当益气活血、温经散寒,通络逐瘀。拟用当归四逆汤加味,药用:当归,桂枝,水蛭,地龙,独活各15g,赤芍20g,通草,细辛,甘草各10g,鹿角霜,制附片,大枣各18g,黄芪50g,路路通30g。服药5剂后,疼痛麻木减轻,足趾稍温。药已中病,守方随症加减继服。历经1年余治疗,同时嘱其加强患肢活动和功能锻炼,自我按摩,促进体力恢复。

48. 咳嗽大便结

一老叟,82岁,2010-12-25日来诊,主诉咳嗽咯白痰,背怕冷,夜晚加重,大便秘如羊屎已多日,舌黯红,苔薄,脉沉细。辨证:高年罹病,气血已虚,气机不利,津液运化不及,加之外感风寒,致使表里合病,治则解表宣肺,润肠通下,三拗汤加味。麻黄12杏仁12炙甘草9当归20大黄12三贴,三日后电话告之已愈。

49.女,50岁,该患者秋季田间劳动后又小河中洗澡,受凉后引起全身发黄浮肿,为凹陷性,四肢无力,两小腿发凉怕冷,上身出汗,下身不出汗,汗发黄,内衣汗浸后呈淡黄色,腰部经常串痛,烦躁,下午低烧,小便不利。脉沉紧,舌苔薄白。

 处方:芪芍桂枝苦酒汤。

 黄芪30克,桂枝18克,白芍18克。水二茶杯,米醋半茶杯。头煎煮取一杯,二煎时加水二杯,煮取一杯,合汁,分二份,早晚各一次。

 共服6剂,全身浮肿消退,皮肤颜色转正常,纳食增加。

50. 女,35岁。患者产后第四天作输卵管结扎手术,阴道出血,几经调治,月余方止。但周身发肿、发胀,动则汗出,出汗时汗孔部如针刺样疼痛,汗后疼痛缓解。开始较轻,以后逐渐加重,虽经多方治疗,疗效不显。

 刻诊:患者体胖,如浮肿状,但肌肤按之无凹陷,皮色淡黄发亮,汗液粘腻,有多处汗毛部位可见微微下陷的小凹窝,以肩、背、胸、腹、上肢为明显。发热,微恶风寒,气微喘,时而心烦,恶心,身觉沉重,乏力,诸证皆多在午后增重。口不干渴,饮食一般,大便如常,小便微黄,舌质淡嫩稍胖,苔薄白,脉浮虚且滑。

 证属产后失血,气血两虚,腠理不密,复又外感风邪,致使营卫失和。卫郁而不能行水,汗湿留滞于肌肤。湿性粘滞,气滞血瘀。诸证由斯而生。出汗乃湿浊有外泄之机,因湿外泄不畅,故出汗时汗孔如针刺样疼痛,汗出则积湿稍去,气血通畅,汗孔疼痛亦随之暂时缓解。拟解肌驱风,疏表散湿,调和营卫,参考《金匮》治黄汗之法。拟方:桂枝9克,白芍9克,荆芥穗6克,生黄芪12克,炙甘草6克,生姜4克,大枣3枚,3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汗孔疼痛明显减轻,身已不觉发胀,精神较前为佳,但午后仍有发热,汗后恶风寒犹存。舌淡胖,苔.薄白,脉虚滑。仍守前方3剂。

 三诊:出汗时汗孔已不剌痛,发热、恶风寒均已消失,汗毛处凹陷平复,身已不觉得沉重,不肿胀。但仍出汗较多,面黄少华,舌淡胖,苔薄,脉虚细。患者产后失血,气血俱伤,加之患病日久,正气折损,一时尚难全复。当以益气固表论治。处以人参6克(另煎),生黄芪10克,炒白术10克,防风6克,三剂,以善其后。随访四年未复发。

51. 男,9岁,该患上唇正中长一肿瘤,状如黑枣,坚硬而干,呈暗褐色,说话进食不能自如.经医院诊断排除恶性肿物。舌脉正常。

 唇为脾之外候,多由脾胃伏火,气血久郁而成,治先宜清泻脾胃伏火,解毒活络,拟方:银花15克,藿香9克,生石膏18克,栀子9克,莪术3克,川贝母9克,防风9克,蝉蜕9克,牛蒡子6克,甘草3克,水煎饭前服,六剂。

 二诊:药后患处稍有松软,时有黑色干皮剥落,处方:夏枯草20克,生白芍12克,川贝母12克,煅牡蛎15克,蝉退9克,莪术2克,山甲珠6克,露蜂房6克,川芎9克,丹参9克,水煎饭前服。

 服药十六剂后,黑色硬皮层层剥落.肿物渐平,上唇渐软,说话,进食皆自如。后随访,未见复发。

52. 经方治愈幼儿高热案。

 余某某 女 1岁5个月 本科同事邻居之女 2011-7-2下午18:00病史简介:高热不退10余天。患儿病起于受凉,高热恶寒,最高体温达到40.4°,在我院儿科门诊经过查血常规等检查初步考虑“发热查因:上感?” 在我院儿科门诊输液治疗效果不明显,使用退烧药后热退至38°左右,数小时后旋即升至39°,患儿家长甚是着急。经我科里同事的母亲推荐,前来就诊。患者哭闹不已,问之大便之前哭闹,估计有腹痛之征;摸后背皮肤干燥无汗,四肢发凉,咽喉无红肿,舌淡红,苔薄白腻,指纹淡。问之患儿母亲,患儿近几天发热,大便溏稀,每天数次,大便腥臭。综合四诊,考虑风寒表证下利,葛根加半夏汤主之。。。麻黄4 桂枝5 白芍5 炙甘草4 葛根8 法夏4 麦芽6 神曲6(包)生姜3片 大枣3粒 一剂。 水煎一次,取头煎约50毫升左右药汁,分5次服完。。。二诊(2011年7月3日上午9点):患儿母亲携患儿前来复诊,其母亲云:患儿服药3次后微微汗出,体温逐渐下降,今天早上体温37.2,大便基本成形,未见呕吐。纳食已经增加。背心微微汗出。腠理已开,麻黄桂枝各半汤善后。。。麻黄3 桂枝5 白芍4 杏仁3 炙甘草3 生姜3片 大枣3粒一剂。煎煮及服用方法同前。。。患儿家属甚是高兴:昨天中药2元钱,中医真的是帮了我一个大忙。。。呵呵,估计下次患儿生病,不会马上去吊瓶了,而是选择吃中药

53.经方医案系列----麻黄附子细辛汤 (2则)

1、王某,女,52岁,初诊2009-7-21.

主诉:左侧咽部疼痛1月,左侧头部、左耳根部跳痛2天。伴口腔溃疡,心悸,不渴便不干,舌淡白苔白润,脉沉无力:

麻黄20,细辛20,制附片50先煎一小时,桂枝30,肉桂10,

砂仁10,制半夏20,川牛膝20,牡蛎50。

3付煎服,左咽痛头痛耳根痛均愈,心悸消失,口疡亦愈。

按:此案无恶寒,咽痛头痛脉沉,为寒中少阴,而非太少两感,口腔溃疡、心悸、耳根痛为阴寒逼虚火上浮,不渴大便不干反证“绝非热证”,予麻黄附子细辛汤直入少阴扶阳散寒,加肉桂桂枝半夏(含半夏散之意)扶阳化阴散结利咽,加牛膝引火行,合砂仁牡蛎导阳归肾而不致上浮。药切病机,3付均愈。

2、李某,男,37岁,初诊2009-5-30.

主诉:反复头痛8年,复发1周。常觉背凉,一感背凉必发头痛,全头均胀痛或剧痛,腰酸,不渴便不干,舌淡胖苔滑,脉弦右尺紧,寒中少阴也,麻附细辛汤加味:

麻黄20,南细辛20,制附片50先煎一小时,

制半夏20,桂枝30,生姜50,白芷20.

2付煎服。

复诊:头痛大减,腰酸减轻,诉易感冒,舌淡胖有齿痕,脉弦乏力:

南细辛20,制附片60先煎一小时,桂枝50,杜仲20,

鹿衔草30,黄芪30,防风20.

4付煎服,头痛腰酸均愈,予丸药巩固,兼治体质虚弱易感冒,巴中玉屏散(反复感冒效方)加减:

黄芪150,白芷120,党参120,柴胡60,防风60,

紫河车100,鹿茸15,羊藿60,巴戟80,五味子60,

苡仁60,砂仁30.

1付,蜜丸,10克/丸,早晚各服一丸。

按:此案头痛8年,而背凉腰酸脉弦右尺紧,为寒中太阳少阴,经久不愈,予予麻黄附子细辛汤温少阴开太阳、以扶阳散寒,首诊加桂枝生姜发表通络散寒,病在头部加白芷祛风,舌淡胖苔滑为阳虚夹湿加半夏燥湿,复诊时头痛大减,脉紧已去而弦乏力,故去麻姜半芷,加量桂枝,加重补肾益气之力,两诊痊愈。因体虚反复感冒,后期以笔者验方巴中玉屏散化裁收功。

54. 柴胡桂枝汤的运用经验

柴胡桂枝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和少阳并病的方剂,是由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各半量而组成,主要用于太阳少阳合病引起的发热恶寒、肢体疼痛等症。随着其临床运用和研究的深入,发现其有很多新的用途。本方既能调和营卫气血,又能和解表里,疏肝利胆,故临证治疗范围颇广,应用机会亦甚多。

 桂枝(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炙,一两)半夏(洗,二合半)芍药(一两半)大枣(擘,六枚)生姜(切,一两半)柴胡(四两)

 刘渡舟运用柴胡桂枝汤经验:

 1.治疗肩背疼痛;还可以治疗耳后神经痛、肩周炎。

 2.治疗肝气窜疼:用小柴胡汤疏肝理气,桂枝汤通阳活血。加佛手、香橼尤佳。(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一按肋骨就打饱嗝嗳气,随之缓解)

 3.治疗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迁延性肝炎。

 4.治疗类风湿小关节麻木、疼痛,加鸡血藤、络石藤尤佳。

 5.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加白及、三七尤佳。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

 6.治疗体虚感冒。症状:打喷嚏、流鼻涕、稍觉恶寒、很少发热、但反复感冒。反复感冒多与人的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有研究发现柴胡桂枝汤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实验表明柴胡桂枝汤可使造血干细胞向淋巴细胞分化,并使正常幼鼠的免疫机能活化。据报道柴胡桂枝汤治疗易感冒儿童急性上呼吸道炎症患者18例,结果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2例,并且发现症状改善最明显的是发热,其次是食欲、咳嗽、喷嚏、清涕。

 7.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更年期综合征、过敏性鼻炎

 8、神经衰弱。研究表明柴胡桂枝汤对人体内分泌系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尤对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有双向调节作用,可调节和消除神经衰弱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有人以柴胡桂枝汤加味治疗神经衰弱60例,每日1剂,14天1疗程,一般1~2疗程即可获效。

 9、脑缺血。实验表明柴胡桂枝汤对脑部神经元的缺血性损伤有保护作用,同时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有良好的改善脑缺血的功能。

 柴胡桂枝汤应用范围广,在内、妇、儿、皮肤、五官科均常用。其中以治疗内科病为最多,内科病中又以消化系统疾病最常用。消化系统疾病共计291例,占总病例数的56.67%。 其中又以胃脘痛、胃炎最常用,亦可见于肝胆疾患、胰腺炎等。

 表2 柴胡桂枝汤主症出现频次

 症状特点 频次 症状特点 频次

 腹痛 232 周期性发作 51

 胸胁苦满 204 汗出 43

 乏力 130 烦躁 41

 发热 117 胸闷、胸痛 27

 恶寒(风)107 恶心欲吐(呕吐) 16

 身痛 91 大便干 12

 口苦 91 瘦弱体质 10

 食欲不振 85 情志不畅 9

 头痛 51 失眠 7

 经过比较分析发现古今医家在选择应用柴胡桂枝汤时,均以发热恶寒、汗出、头痛身痛、恶心纳呆、心烦、胸胁苦满等为应用指征。本方虽应用广泛,病见各科,但除见本病主要症状外,均会兼见柴胡桂枝汤之必见方证。其中腹痛症状最为常见,符合《金匮要略》治疗“心腹卒中痛”的描述。《伤寒论》原文所述症状,后世应用中均较常出现,惟独“心下支结”一症,很少有病例中述及。笔者以为心下即指胸胁胃脘等部位,支结是支撑胀满的感觉,与胸胁苦满相类似。后世应用很少提及这个症状,并非这个症状出现的少,而是被胸胁苦满这个症状描述所笼统代替了。其他一些症状如发热、恶寒、汗出、头痛、恶心欲吐等既可出现在柴胡汤证中,又可出现在桂枝汤证中。另外,从医家们的描述来看,患者多数营养状况一般或偏于瘦弱,部分患者情志不畅或者烦躁、失眠,有些会有周期性发作的规律。

 表3 加味药物的统计

 药物种类 味次 药物举例 药物种类 味次 药物举例

 平肝熄风药 6味56次 牡蛎、天麻、钩藤、代赭石等

 理气药 6味10次 陈皮、枳壳、香附等

 活血祛瘀药 9味46次 丹参、郁金、桃仁、红花、牛膝等

 芳香化湿药 3味9次 藿香、苍术、川朴

 安神药 3味27次 柏子仁、龙骨、合欢皮

 祛风湿药 4味7次 威灵仙、桑枝、络石藤、木瓜

 补虚药 7味24次 黄芪、当归、沙参、麦冬等

 开窍药 1味24次 石菖蒲

 清热药 13味23次 连翘、丹皮、黄连、青蒿、山栀等

 温里药 2味3次 肉桂、细辛

 化痰止咳平喘药 8味12次 栝楼、桔梗、枇杷叶等

 解表药 8味11次 防风、葛根、荆芥、蝉衣、菊花等

 利水渗湿药 5味11次 茯苓、车前子、滑石、茵陈等

 原方减去的药物有生姜12次,党参8次,红枣7次,半夏3次。应用原方未作加减变化的有58例。

 后世应用柴胡桂枝汤加减变化相对较多,这也是柴胡桂枝汤治疗范围不断扩大的一个原因。在病人出现精神神经系统症状时,平肝熄风药、安神药、开窍药如天麻、钩藤、牡蛎、龙骨、石菖蒲等均较常用;出现气滞血瘀的症状时丹参、郁金、桃仁、枳壳等常可选择应用;肢体经络疾病可加威灵仙、桑枝等;外感症状较重加清热解表药物等等。药物加减可以随证变化,不过宜精当为妙,这样才能不失原方本意。只要药证的对,就会取得疗效,而不在药味的多少。

 5 药物剂量统计分析

 510例病例有4例无剂量的记载,古代医案剂量未作换算,不予统计,其余病例统计如下:柴胡最小剂量为5g,最大剂量48g,一般用量在10~20g之间;黄芩、半夏、党参三味药最小剂量6g,最大剂量30g,一般用量以9~15g为最多;桂枝、白芍最小剂量是6g,最大剂量为18g,一般用量在9~15g之间;生姜用量在6~18g或3~5片;红枣用量为6~18g或3~10枚;生甘草用量多在3~6g,而炙甘草用量则在5~12g之间。

 6 结语

 柴胡桂枝汤在临床比较常用,原为太阳、少阳合病而设,后世应用却不止于此。很多疾病已无太少合病的病机,但出现了柴胡桂枝汤的症状,应用本方仍可获得良好效果。因此,准确把握柴胡桂枝汤的汤证较局限于病机理论更为符合临床应用的要求。

 江苏省儿科名医王益谦老先生的经验。王老认为一切外感热病寒热稽留不退,或发热约4-5天,先是日晡恶寒,渐渐发热,有时发热至39度左右,待天明方热退。有轻微口渴,舌苔白或薄黄,脉浮 ,或弦,有时胸闷者。皆可用本方进行治疗。尤其是开始发热即静点抗菌素、激素,热退后再反复发热者,必用此方(陈老亦提倡此点)。

 王老并提出运用此方的辨证特点:一是无器质病变;二是检验无明显血象变化,肥 反应阴性,抗0、类风湿因子阴性;三是发热之 均畏寒,说明表邪未解,太少合病;四是胃肠不适,体弱易反复外感,且静点西药不愈者。

 运用本方须注意的是:病在太阳,发热,头疼身痛无汗且未见少阳症状者;发热口渴烦躁,有内热者;肺有器质性病变者。

 王老的体会是:病在表里之间,有营卫不和者皆可用本方。发热之前有恶寒,说明病邪尚未离太阳,古人言:“有一份恶寒,就有一份表证”(陈老亦赞成此点)。正可借此方透邪外达,不要拘于日数长短久近。但见一证便是。

 例:姚某某,女32岁,工人,1998年6月12日初诊,因家事不顺生气患肋间神经痛、胃痛,7年余更医数十,吃药无效,曾经注射维生素类药、营养神经类药物 ,经三

?

 疗程,症状依然。患者口苦烦渴,两边肋间神经痛,胃脘闷胀隐疼不适,脉数舌红苔黄便秘,证属肝气郁结,肝胃不和。方用柴胡桂枝汤加郁金、元胡、川楝、白芍、麦芽、蒌仁。1剂后左右肋间疼痛明显减轻,胃脘不适缓解,诸症减轻,再按原方继服5剂,余症消失,半年后随访 ,诸症未见复发。 按:长期思想郁闷不解,引起肝气郁结,肝胃不和,出现肋间神经痛及胃脘不适,舌红苔黄便秘,故用柴胡桂枝汤,加疏肝理气和脾胃药,多年顽疾告愈。

55.男,35岁。患者两天来双眼睑结膜赤肿,涩痛羞明,眵多并伴大量水样分泌物,脉弦实,舌红苔黄腻。

 治予白头翁汤加木贼。服1剂,睑结膜红肿消退,仅有少量分泌物和昏涩感;又守方1剂而瘥。

56.白癜风

汪某某、女、26岁。2014年2月初诊。上额部、颈侧、上肢、手背部起白斑伴有白毛,3年有余,多家医院均诊断为白癜风,经光化疗法,植皮疗法,激素疗法等未能阻止白斑发展,患者痛苦万分。夜晚失眠,小便多。诊见:脉沉细、辩证:肝肾不调症;治法:滋补肝肾,养血祛风;处方:夜交藤25克,鸡血藤20克,防风10克,苍术12克,苏梗6克,旱莲草15克,当归10克,桂枝5克,白芍1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30剂。颜面颈部用外用5%乌梅酊,上肢手背部外用消白酊。二诊后改善为气血不和症,白癜慢性型,宜调和气血。疏散风邪。五个月后白斑已消退一半,八个月后白斑基本消失。

57.  女,43岁。经常3—5天大便一次,已30多年。为了减轻排便时的痛苦,每曰除吃各种水果、蜂蜜以

外,几乎每天都吃西药缓泻剂,如此这般,仍然经常七八天才

能排便。近两年来,每次排便都得服用承气汤、蜂蜜,外用开

塞露或灌肠才能排出。审之,面色萎黄,舌苔薄白,舌质淡而

暗,脉弦大而紧。

 病已三十余载,又频用攻伐,戕害元

气,润燥生津,阴气用事,仲景云:“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

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脉弦而大,弦则为减,

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虚

寒阴结,法宜附桂理中温阳散寒,佐以理气通下:附子10克,

肉桂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甘草10克,干姜10克,

枳实6克,厚朴6克,大黄2克。服药1剂,大便三行,微

溏,继服4剂,大便一直保持在一日2次。患者云:前医诸方

均用大黄30克,芒硝10克,且配以开塞露而便难通,你用大

黄2克反泻下者何也?答曰:大黄、芒硝虽系攻下圣药,然其

用于实热者尚可,用于津枯者不可,用于虚寒者更不可,因大

黄、芒硝苦咸而寒,泻热通腑,津伤液耗者反伤其津,津枯则

不润,水枯则舟停,舟停则便不通。阳虚者用之,必更伐生生

夕阳气,阳不生则气不行,气不行则便不通。本方所以用附桂

理中大补中下二焦之阳,稍佐小承气以取效者,在于行其阳气

耳、继服一月,诸证消失而愈。

58.男,67岁,初诊:间断性咳嗽、喘闷10年,加重伴气急不能平卧7天。诊见:患者咳嗽胸闷,痰黄不易咳出,端坐呼吸,口唇青紫,颈静脉怒张,肝肋下可触及并触痛,双下肢轻度浮肿,舌红、苔黄微腻,脉浮数。

 中医诊断:喘证;心悸。证属痰热壅肺,方用小陷胸汤加味。处方:栝楼30g,蒲公英30g,黄连15g,法半夏15g,石菖蒲15g,猪苓15g,厚朴12g,苦杏仁12g,桔梗12g,川贝母12g。水煎服,每天1剂。服5剂后可平卧,喘闷减轻,

59. 女,53岁,初诊。双乳胀痛3周,时有刺痛,心烦,急躁,浑身不适,夜寐欠安,腰酸,曾口服乳癖消、逍遥丸等中成药,效果不佳。体检发现双乳无明显肿块,触痛明显。苔少,舌尖红,脉细数。 内热。治拟养阴舒肝。药用:百合30g,知母12g,甘草6g,淮小麦30g,红枣20g,郁金12g,香附9g,延胡索12g,莪术30g,三棱12g,巴戟肉15g,肉苁蓉12g,八月札30g,川楝子9g,杜仲15g。并鼓励患者在生活、工作中放松自己,保持怡悦心情。服14剂后,双乳胀痛明显改善,情绪较前稳定,夜寐转安。以后随证加减,服药3个月后,诸症渐消。

60. 男,53岁,农民。初诊。一周前因周身乏困不适,在当地医生以感冒论治,输液打针数日无效。不日家人发现患者两目及皮肤发黄,故来我院中医门诊就诊。自述全身乏力不支,不思饮食,食后欲呕,口苦口干,大便干燥,数日一行,小便赤如茶色,舌红苔黄厚欠津,脉滑数有力。

 余辨为湿热发黄之阳黄证,拟以清热利湿褪黄之法。方用茵陈蒿汤加减:茵陈50g(另包先煎),栀子10g,生大黄蒂10g(另包后下),黄柏10g,板蓝根10g,半夏10g,生姜10g,炙甘草10g。五剂水煎服。

 二诊,自述服上药五剂后,大便已通,日行一次,恶心亦止,皮肤巩膜黄色始褪,舌脉如前。上方去半夏,生姜,加板蓝根20g,滑石 。

61.女,42岁。初诊:患者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2年,妇科检查示:子宫内膜异位症。B超示:“宫颈纳氏囊肿多发性,双侧卵巢内膜囊肿,子宫肌腺症”。月经初潮16岁,周期28天,经期5天,末次月经:4月8日。平素经行腹痛,肛门坠胀,大便干闭,脉弦细,苔薄边尖红。

 证属瘀血阻络,结而成块。治拟化瘀散结,清热通络。方以桂枝茯苓丸出入:云茯苓12g,桂枝6g,赤芍10g,丹皮10g,单桃仁10g,败酱草20g,炒怀牛膝10g,制香附10g,延胡12g,青陈皮各5g,乌药10g,14剂。复诊。

62. 女,41岁。面部弥漫性潮红1年。伴干燥脱屑,灼热感,瘙痒甚。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数十年,经年累月发作无歇止。此次再发1周,满口溃疡,疼痛异常。大便常干结,口干但不敢饮冷,双膝受冷即酸痛。长期痛经,血块多,色暗黑。患者多方治疗未效,曾长期服 激素治疗,现已停药,呈满月脸形。舌淡红略暗,苔薄,脉沉细。

 此太阴、少阴肾阳不足,肾阴亏乏,龙雷之火上奔无制,故发面赤而热、口腔溃烂。予四逆汤合引火汤加减:熟附子(先煎)30g,干姜30g,炙甘草30g,熟地黄60g,巴戟天30g,麦冬30g,天冬30g,茯苓30g,五味子6g,肉桂(后下)5g,2剂。

 二诊:药后明显好转,面部潮红已基本消退,灼热感及脱屑明显减轻,稍瘙痒,口腔溃疡已不疼痛,部分愈合。 继予前方加量熟地黄90g,炙甘草60g,连服半个月,诸恙全消。

63. 女,16岁。 患者脐下靠左边起一 瘕,沉沉下坠作疼,上连腰际,亦下坠作疼楚,时发呻吟。剧时,常觉小便不通,而非不通。诊其脉,细小而沉。询其得病之由,言因小便不利,便时努力过甚,其初腰际坠疼,后遂结此 瘕。初时,揉之犹软,现已五个月,其患处愈坚结。每日晚四点钟,疼即增重,至早四点钟,又渐觉轻。 愚闻此病因,再以脉象参之,知其小便时努力过甚。

 上焦之气,陷至下焦而郁结也。遂治以理郁升陷汤,方中乳香、没药皆改用四钱,又加丹参三钱、升麻钱半,二剂而坠与疼皆愈。

 遂去升麻,用药汁送服朱血竭末钱许,连服数剂, 瘕亦消。

 【方歌】 理郁升陷芪归母,桂枝乳没和柴胡。

64.女,28岁,患者为孕妇,近20天尿频艰涩而痛,色黄赤,心烦不宁。妇科诊;“膀胱炎”,服西药诸症不减。精神欠佳,口苦而干,饮食不振,舌红苔黄,脉数而滑。

 证属邪热郁内,热扰胸膈。治以清热除烦、泻火通淋。

 方用:栀子12克,豆豉10克,生地20克,茅根15克,车前草15克。水煎服,日3次,

 进药3帖,诸症悉除。后顺产一男婴,体健。

65.男,50岁,患者半年来经常在饭后2—3小时发生呕吐,吐物为涎沫夹杂食物残渣,遇寒加重,时发时止,伴院腹闷胀,吸气纳呆,消瘦乏力,头晕心悸。舌质淡红,苔白稍腻,脉沉细。钡餐透视:胃蠕动增强.幽门钡剂通过缓慢。西医诊为幽门不全性梗阻。

 辨为寒犯胃腑,水饮内结,宜温阳化饮:

 桂枝9克,白芍12克,甘草6克,干姜8克,麻黄6克,细辛3克,半夏15克,五味子9克,枳壳12克,厚朴12克。两煎合和约250毫升,一日分3—4次空腹服之。

 3剂后呕吐基本消失,惟腹胀明显,上方加炒莱服子30克,砂仁6克,连服6剂,诸症尽愈。半年后随访,未再发作。

66. 男,45岁。患癫痫已三年,为受惊后而起,最初每月数发,近半年来每天发作,发则不省人事,惊叫抽搐,项背强直,口吐涎沫,每次发作约持续八至十二分钟,屡用西药,未能控制。口渴自汗,苔薄白,脉浮滑。

辨证:气化不行,水饮上冲。

治则:化气行水,怯风止痉。

处方:茯苓、猪苓、桂枝、白术各18克,泽泻、钻地风、千年健、钩藤各30克,防风21克。服6剂已控制发作。服24剂,临床治愈。愈后3年无复发。

按语:五苓散治癫痫,仅适用于水饮型癫痫,且疗效甚佳。 呕逆痰饮为胸中阳气不得宣散。眩亦上焦阳气不能升发所致。故半夏、生姜并治之。悸则心受水凌。非半夏可独治。必加茯苓以去水。水去则神安而悸愈矣。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瘦人火水之盛。为水邪抑郁。在阴分不得升发。故于脐下作悸。及至郁发。转入于阳。与正气相击。在头为眩。在顶为颠。肾液上逆为吐涎沫。故用五苓以伐肾邪。利水道。水去火自安矣。悸即怔忡之谓。心下惕惕然跳。筑筑然动。怔怔忡忡。本无所惊。自心动而不宁。即所谓悸也。心虚而停水。则胸中渗漉。水既上乘。心火恶之。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之状。常筑筑然动。是则为悸。盖水衰火动则为烦。水乘火位则为悸。原病式曰。水衰火旺。必烦渴引饮。水停心下而为悸也。心下悸有气。

67.【慢性荨麻疹医案】女,60岁。患风疹5年多,发疹前背部发冷,腹中冷痛,大便溏泄,继则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风疹团块,剧痒难忍,多在天气寒冷或遇风时,症状加剧。先后经中西药治疗,如激素、钙剂、维生素类等常用之品,中药多为散风、凉血、祛湿之剂。病情反复难愈,伴有头晕,肢倦,面色不华,口淡,纳减。体查:四肢及躯干有大小不等之疹迹,色淡,有瘙破之抓痕。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证属营卫气血俱虚,治以扶正固卫,养血祛风,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处方:黄芪30g,桂枝、防风、当归、白术、炒白芍各10g,党参15g淮山药20g,生姜3片,大枣10枚。共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瘙痒缓解,风疹团块已减少,药已中的,守方再服10剂,服法同前,药尽症除,病已告愈,随访1年无复发。

 【杏林迷悟】体会: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原治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紧,气虚血痹证。慢性荨麻疹,属中医学“风疹”、“瘾疹”范畴,临床多从血热,风湿论治,此例风疹缠绵5载,属营卫不和,中阳不振,气血两虚,虚寒内生。故发疹前腹痛悠悠而便溏,阳不卫外则腠理不密,故遇风寒而疹发。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调营卫补气血,加党参、当归补气活血,白术,淮山药健脾补血,防风祛风胜湿,诸药配伍,共奏补气血,固营卫之功。

【方歌】黄芪桂枝五物汤

血痹如风体不仁,桂枝三两芍芪均,

枣枚十二生姜六,须令阳通效自神。

68. 男,22岁。半年多来,齿鼻俱衄,全身紫斑,疲乏无力。医诊再生障碍性贫血。始予西药、输血治疗无功,再配中药归脾汤、大菟丝子丸加减仍不效。审其齿鼻少量衄血,面色皓白,自汗盗汗,疲乏无力,时而烦躁不安,舌苔薄白,脉虚大而数。

 脾有统血、生血之功,故医家治贫血者多从脾胃论治,然本病并无脾病之证,故不可治脾也。脉虚大数而不沉,浮脉为肺非在肾也,故但治其肾而无功也。法宜肺肾双补,养阴益气以泻相火。

 处方:黄芪15克,当归10克,麦冬10克,党参10克,五味子10克,生地18克,苍术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

服药10剂,诸证均减,血色素由4克增至6克;继服上药30剂,自汗盗汗,衄血消失,紫斑明显减少;又服50剂,诸证消失,血色素15克,愈。

某医云:前医用补,先生亦补,何效果不同也?答曰:归经不同耳。前医之补,或从补脾,或从补肾,而愚之补则重在肺肾耳;又且前方之补,或但治脾,或但治肾,而本病肺肾俱虚,心亦不足,药未兼治故耳。

69.女,56岁,退休教师。初诊。

患者原有糖尿病史。近10余日,病情增剧,口渴引饮,每日18L犹不能解其渴,小便频数而长,面色黄淡而晦,纳谷不香,心悸,心中有冷感,脚软无力,舌质胖嫩淡红而润,脉象沉弱,此肾气虚,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承,膀胱气化功能失约。乃思《金匮要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即以肾气丸法,服药20余剂,疗效甚微。细辨其证,乃属肾气虚,脾气弱,不能蒸津化气之上燥下寒证,与肾气丸证略有差异,遂改以瓜蒌瞿麦丸,补肾之虚,温养其阳,以恢复蒸津化气,滋上温下之功。

处方:附片20g(先熬1h) 茯苓12g 怀山药30g 瓜蒌根30g 肉桂6g 益智仁12g 桑螵蛸15g 水煎汤饮,每日服3~6次。连服10剂后,病情大减,上方去桑螵蛸加淫羊藿15g,继服20剂,诸症悉平。

70.男,52,主诉,咳嗽,感冒愈后遗留咳嗽,痰不多,绿粘痰,白天稍好,晚上加重,站着稍好,卧下有如鼓风机般抽拉,咳又无痰,极不舒服,一阵咳后胸中如火,鼻干,不敢触碰,甚则流血,食眠可,二便常,舌稍红润,根白腻,脉左寸浮,关尺沉细,右沉细,两脉沉细但有数意。

 苔白腻二便常知津未全损,仲景云胸中热栀子豉汤主之,拟方,栀子30g,豆豉15g(后下),麦冬20,杏仁10,一剂愈。

71.28岁,工人其妻反映性交射精时有冰玲的感觉结婚2年,性生活频率及每次持续时间尚属正常,惟射精量少,妻子反映精冷,男方疲劳后性交,精冷尤为明显。没有避孕,但无生育。患者四肢常年不温,容易疲劳。女方妇科检查正常。患者舌质暗红,舌苔白,脉沉细面涩。

 证属肾阳虚损,精气清冷。治宜温肾助阳,活血壮精。处方:淡附子、吴茉萸、炮姜、三棱、王不留行、枳壳各9克,淫羊藿、巴戟天、当归、熟地、丹参各15克,制首乌、黄芪、炒谷芽各30克,肉桂(研面冲服)3克d连服28剂,患者感到精神和体力明显好转,精量有所增加,精冷感明显减轻,复查精液常规,乳白色,量约4毫升,酸碱度7.6,精于计数8 200万鹰升,存活率50%,活动力2级为主,未见畸形精子。但四肢仍欠温暖,舌苔薄白,脉象细弱。以上方去肉桂、三棱、王不留行,加肉苁蓉12克,怀牛膝15克。续服28剂后,除四肢仍欠温外,精冷已愈.余症亦除。再作精液化验.已属正常。续用原方加减调治,3个月后,患者高兴地告说其奏已怀孕,9,个月后喜得一子。

72初诊:天暑劳累,坐卧湿地,咨啖冷物。后即心烦,头晕,吐泻暴作,昼夜数十次。而口唇干燥,烦热,溺短,自汗不止,胸中挥霍撩乱。症见思者面赤烦乱,脉象浮滑且数,舌红、苔黄。急索冷饮,呕泻仍频。

 处方:

 香薷6克 藿香6克 生扁豆12克(冲) 茯苓12克益元散12克 波蔻9克(冲) 炒谷、麦芽各9克 秫米30克淡竹叶9克烧鸡金2个

 二诊:服上方后,面赤、烦渴、汗出均减。发热较退,呕泻止半。纳呆食少,胸闷腹鸣,小便稍清。脉象滑数,舌苔黄腻。此暑热较解,气化调顺。续拟芳香清化:

 藿香6克 粉葛9克 醋法半夏9克益元散12克茯神15克 猪苓片9克 波蔻9克(冲) 佩兰叶9克 秫米30克 烧鸡金2个车前仁6克净竹茹9克

 三诊:汗、渴,烦、热、呕、泻等症均减。脉滑,舌腻微黄。症得药力已效,再以清化。处方:

 藿香6克 醋法半夏9克 茯苓15克 猪苓片9克 波蔻6克(冲) 炒扁豆15克(冲) 广陈皮6克 车前子6克 秫米15克 竹茹6克 烧鸡金2个 炒枳壳6克

 四诊:上方服二剂 诸症渐熄,思饮食,神疲乏力。脉滑缓,舌微黄。吐泻既多,中气未复。为拟健运调理、滋养之剂而痊。处方:

 白术12克茯苓15克猪苓片9克 泽泻6克 炒扁豆15克 苏条参15克 寸冬9克 波蔻6克(冲) 广陈皮6克 甘草3克 炒玉米、老米各12克。

73. 男36岁,去酒店潇洒,云雨之后在酒店游泳池洗澡,上来后感觉不舒服,次日,低烧,全身关节痛,去医院门诊,打针吃药,病渐渐加重,特来找我,诊查,病人面色光白,脉沉细紧,舌胖大,苔水滑。

 处方:荆芥15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桂枝10克,细辛3克,鹿茸15克,海马1对,肉桂3克。

74. 某,身热发斑,脚冷,口中歌唱不休,有时谵语。其脉浮越无伦,按之不实,舌绛而润,并不燥渴。

 姜附等药冷服一剂,夜即安睡。

75. 郡庙道士徐兆奎久患三疟,坚不服药,二年方愈。愈后冬月又病伤寒,壮热头痛,医疑冬温,误投辛凉之剂,即昏嘿不省人事。医者以其昏嘿不省,以为热邪内陷,束身告辞。其师杨承宗求治于予,予诊其脉,虚软无神,似数非数。

 投温中(理中汤)之剂,一剂稍苏,二剂方醒,三剂乃安。粥饮日渐增加,但膈中似有冷块,即于温中剂内加附子三分,始得平复,调理一月而安。

76. 曾治疗过一个女病人,自诉小便频,但尿色不黄,有尿必解,若稍忍不尿,则立觉双手掌心与手腕相连接处胀痛,而且胀痛逐渐加重,只要去解小便,其胀痛则随消失。

 处方:五苓散加丹参 。水汽凌心。

77.男,57岁,初诊。主诉:咳嗽反复发作已有30年,经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久治少效,近旬咳嗽气急、心悸胸闷加剧,经同事介绍前来求治。查:面色暗滞、语声不扬、咳嗽气急、痰多色白、口干不饮、苔黄腻、脉沉细。

 ﹝四子平喘汤﹞加瓜萎皮10克、薤白10克,7剂。

二诊:药进7剂,胸闷心悸气急减轻,效不更方,原方再服7剂。

三诊:诸病悉除,原方再进7剂。

78.  47岁,农民。爱人代述,患者性交后,不能说话,病已36小时。

前天晚上,患者劳动返家,,晚饭后与妻性交,后即入睡,至醒已不能言语,手足可自移,但不能坐立行动,发病过程中没有抽筋和半身不遂的情况,无粪尿失禁表现。否认已往有病症史和神经精神病史、性病史以及头晕头痛、眼花耳鸣等病史。本人生活无困难。主食大米:不缺菜肉。吸烟,不噜酒。已婚19年,育儿5人,无夜游史,家族无特殊病史记载。

患者营养发育佳良,神智清醒失语,情绪不安,体温37.8℃,脉搏60次份;脉浮大底空,呼吸20次以},血压21.1/12.O千帕,无外伤情况,皮肤正常。

 五官正常,但舌运动不灵,吞咽困难,唾液满腔,唾流口外,液清稀而气臭。其他无特殊发现o化验室检查无特殊发现。

 拟用杜杞汤加减:杜仲、当归、黄芩各15克,白芍18克,枸杞、车前子(包煎)各12克,黄连、木通各10克,川芎6克,甘草3克。服药4剂,仍难言语,惟舌可外伸,神志清醒,自己能坐饮食,脉搏浮弦,改用资寿解语沥加减:羚羊角粉2克(冲服),酸枣仁、防风、元参、天冬、生姜计各5克,枸杞、制首乌各6克,生地、竹枥各10克,石菖蒲、甘草各1.5克。

进服5剂,患者言语清楚,自己能起床坐立,行动如常,但口仍流涎,小便黄色,脉弦长有力,拟疏通法治疗,用八正敬加减:术通、荆芥各5克,车前子、生地、滑石、茯苓、金银花、葱白各10克,大黄、栀子各6克,羌活3克。服药5剂而愈。

 按语:性交失语又称“色风”,俗称“马上风”,还有称“马下风”的。是因性交而致大脑功能失调的疾病。这例患者是由于性交前劳累过度,抵抗力减弱,致使在性交对风寒之邪直中阴分,故而猝然发生此病。

79.  男,40岁,患者素有胃溃疡,并有胃出血史,20日前大便检查有隐血,近因过度疲劳,加之又被雨淋受凉,饮葡萄酒一杯后,突然发生吐血不止,精神萎靡,急送医院检查为胃出血,经治疗2日,仍然大口吐血不止,恐导致胃穿孔,决定立即施行手术,迟则将失去手术机会,而患者家属不同意,半夜请来一个中医诊。

 分析:吐血已两昼夜,若未穿孔,尚可以服药止之。询其原因由受寒饮酒致血上溢,不可以用凉药止血,宜用《金匮要略》侧柏叶汤,温通胃阳,消瘀止血。处方:侧柏叶9克,炮干姜6克,艾叶6克。浓煎取汁,兑童便60毫升,频频服之。

 次晨往诊,吐血渐止,脉沉细涩,舌质淡,无苔,原方再进,加西洋参12克益气摄血,三七(研末吞)6克,止血消瘀,频频服之。次日复诊,血止,神安欲寐,知饥思食,并转矢气,脉两寸微,关尺沉弱,舌质淡无苔,此乃气弱血虚之象,但在大失血之后,脉证相符为吉,治宜温运脾阳,并养营血,佐以消瘀。主以理中汤,加归芍补血,佐以三七消瘀。服后微有头晕耳鸣,脉细数,此为虚热上冲所致,于前方内加入地骨皮6克,藕节9克,浓煎取汁,仍兑童便60毫升续服。再诊:诸证悉平,脉亦缓和,纳谷增加,但转矢气而无大便,继宜益气补血,养阴润燥兼消瘀之剂。处方:白人参9克,柏子仁6克,肉苁蓉12克,火麻仁12克(打),甜当归6克,藕节15克,新会皮3克,山楂肉3克,浓煎取汁,清阿胶12克(烊化)和童便60毫升内入,分四次温服。服后宿粪渐下,食眠俱佳,大便检查隐血阴性,嘱其停药,以饮食调养,逐渐恢复健康。

80.  女,24岁,初诊。已妊娠3个月,头晕、睡眠不佳,有时呕吐,阴道流血已六、七天,腰酸腿软,经注射止血药物仙鹤素,口服vitk等未效,某医院妇科诊为「先兆流产」,舌苔薄白、左脉大、右脉虚数。

 此脾肾两虚,治宜双补。方用党参30克、炒白朮30克、云苓10克、甘草6克、熟地30克、山茱萸9克、黄芩炭10克、骨脂15克,每日煎服一剂。于因产后便血亦来诊曰:上次腹坠流血等症状服五剂即愈。

81 男,48岁,患者胸前区闷痛、气短乏力已有三个多月。刻诊:面色不华,精神疲乏,胸闷作痛,虚烦多汗,心悸失眠,舌淡红,脉结代(期前收缩)。

 据证分析:患者操劳过度,气血虚损而致胸痹,治宜益气通阳,补血养阴,方用炙甘草汤加减。

 处方:党参30g,大枣15g,炙甘草10g,生地黄15g、麦冬10g、阿胶各20g、生姜、桂枝各5g,火麻仁6g,3剂,日1剂。取38度白酒40ml与水同煎,阿胶烊化。

 6日后复诊,精神尚好,心胸舒展,脉无结代,拟红参30g,分3次用冰糖与水炖服,随访末复发。

82. 某,饮食不甚,午后开始腹泻,伴畏冷,日3-5次,质如稀水,来势急迫,喷涌而出。

 柴胡3,升麻3,防风2,炙甘草2,羌活3,独活3,药纳杯中,滚水冲泡,一剂而泄止症消。

83. 男,35岁,工人。初诊。自述晨起必溏泻,数年之久。大便不成形,有里急后重之感,经中医数人,皆按“鸡鸣泻”论治,投以四神丸加味,或李中梓之燥脾、升提、甘缓、固涩之法,服药近百剂,反复如常。西药口服、输液、灌肠,症状稍控,停药即腹泻如故。邀李老往诊:闻饮食起居无碍,别无异常,舌体小,左关脉浮。 ,且时至早晨肝木升旺之际出现本病,故应从肝论治。处方:柴胡10g,枳壳15g,白芍20g,甘草6g,砂仁12g(后下),炒白术15g,槟榔15g,陈皮10g,防风10g,山药30g,白扁豆30g。4剂,痊愈。体会 《症因脉治》曰:“恼怒伤肝,肝气怫逆,或积热在内,肝胆不宁。”“肝主

疏泄,木旺寅卯,至五更生旺之时则肝火发泄而泻作矣。”本案用药方剂,为四逆散与痛泻要方。

84.【小儿厌食症医案】男,7岁,初诊:患儿足月顺产,自幼进食量小,形体瘦弱,常因吃饭慢且少遭到家长训斥,后逐渐出现每到吃饭时看见饭菜则叹息,情绪低落,不善言语,口渴思饮,胃纳不佳。曾两次到某医院检查治疗效不显,由母陪同来诊。诊见患儿发育善可,营养差,面色萎黄,询其进食量稍多则腹胀满,大便干结,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证属肝旺脾虚,治以抑肝扶脾,方用逍遥散加减。处方:当归、槟榔、柴胡各6g,白芍、茯苓、白术、鸡内金各9g,炒山楂、炒麦芽、炒谷芽各12g,薄荷(后下)、甘草各3g,生姜3片。3剂,水煎服,每日1剂,嘱其母进食时勿训斥。服药3剂,情绪好转,叹息减少,进食量稍增,大便正常。上方去鸡内金、槟榔、加山药,白扁豆各12g,再进3剂,情绪正常,无叹息,饮食量大增。后以逍遥丸6g,每日2次,调理1周善后,随访至今,未复发。

 【杏林迷悟】体会:逍遥散方出自《和剂局方》,由当归、芍药、柴胡、茯苓、白术、煨姜、甘草,薄荷组成。原为治疗肝郁脾虚所致的两胁胀痛,头晕目眩、口燥咽干,疲乏食少而设。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功。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加之进食时遭父母训斥,情志偏亢,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胃,致脾不健运,胃不受纳而成本病。治以逍遥散抑肝扶脾,鸡内金、炒山楂、炒麦芽、炒谷芽、槟榔助脾胃之运化,肝气得舒,脾得健运,则诸症自除。

【方歌】逍遥散(局方)散郁调经

逍遥散用芍当归,柴草苓术薄姜煨,

疏肝理脾调经用,肝郁血虚是病机。

85. 男,33岁,初诊。患者2年前诊断为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曾2次因病情恶化,出现腹水及吐血住院抢救。因大量吐血和腹水住兰州某医院治疗3个月,不见好转,病人精神负担沉重,遂要求出院,出院时检查HBsAg阳性,ALT 325U/L,TTT 21.4U/L,总蛋白62g/L,清蛋白26g/L,球蛋白36g/L,血小板38×109/L。诊时患者两胁疼痛,胁下癥块(脾脏大),触痛明显,腹大如臌,小便不利,查舌质暗淡,脉弦涩。

 处方:白茅根30g,鳖甲30g,淫羊藿20g,仙茅20g,女贞子20g,黄芪20g,丹参20g,大腹皮20g,猪苓20g,茯苓20g,泽泻20g,莪术9g。每日1剂,水煎服,并加服舒肝消积丸(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连续服药3个月,腹胀、腹水消失,诸症悉减,肝功能已接近正常。后以上方加减持续治疗半年,肝脾回缩,诸症悉除,患者无任何不适,并能坚持上班,化验,除HBsAg为弱阳性外,皆恢复正常。随访2年,患者仍断续服用中药,病情稳定。

 点评:肝硬化腹水的形成多属虚、瘀、积互结,其治疗宜攻补兼施,全面兼顾,整体调节。肝硬化失代偿期可见腹水形成,腹水之成,一由脾肾两虚、肾虚不化、脾虚不运而致水液潴留,此因虚而致;一由肝失条达、气滞血瘀、血不归经、津液外渗而成,即所谓“血不利则为水”,此又由瘀所致。辨证亦属虚、瘀、积互结,其治疗宜遵循全面兼顾、整体调节的宗旨,采取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予培补脾肾、祛瘀化、利尿消肿之品进行调治。

86. 小柴胡汤愈肺痨

 风痨臌膈素称四大难症,其中肺痨由瘵虫传染而成,于人类健康危害尤烈,因而历代医家无不潜心钻研,究其治法,虽各有所得,而终乏出类拔萃之方。考前贤之治疗方药中,《医学心悟》之“月华丸”滋柔清润、补虚抗痨,为治肺痨之良方。

 其方养阴、清肝、化瘀、杀虫,用意周匝,药简而精,颇切实用。然全方偏重养阴,治病之力尚嫌不足。至若瘵虫始嚣,邪气方张、咳嗽剧作、失血频频,骨蒸如潮、盗汗淋漓、遗精无度、气促嘘吸之时,斯方犹觉鞭长莫及,尚难左右逢原。

 近贤唐容川别出心裁,倡议以小柴胡汤治肺痨咳嗽。盖虚痨之病见症虽多,而咳嗽为其最为突出之主症。故治虚痨咳嗽之方,亦多能治虚痨本病。唐容川于《血证论》中曰:“夫虚痨咳嗽,原于火克金、水乘肺,而切究其故,则病皆在于胃。胃为水谷之海,化生津血。血不足则火旺;津不生则肺燥;水气不化,则饮邪上干。”又曰:“兹有一方可以统治肺胃者,则莫如小柴胡汤。”“盖小柴胡能通水津、散郁火、升清降浊、左宜右有,加减合法,则曲尽其妙。”

 或曰:小柴胡汤乃治伤寒邪在少阳之主方,何以能治肺痨?对此唐氏有其极为精辟之见解,其于小柴胡汤下释曰:“人身之表,腠理实营卫之枢机;人身之里,三焦实脏腑之总管。惟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论少阳之体,则为相火之气,根于胆腑。论少阳之用,则为清阳之气,寄在胃中。方以参、枣、甘草以培养其胃,则用黄芩、半夏降其浊火;柴胡、生姜升其清阳。是以其气和畅;则腠理、三焦罔不调治。”此即小柴胡汤能治人身内、外、妇、儿等各科许多疾病之机理,而肺痨之病岂能越此?其实肺痨之成,多由情志郁勃,肝郁既久,内热必盛,肝热肺火相因为病。热炽津伤,痰浊内生。病久之体,不仅易损津液,且能伤及脾肺气分。此方以参、草、姜、枣益气扶中、和胃致津。半夏、黄芩清热、消痰而降浊。柴胡合黄芩疏肝而散肺肝郁热。诸药之组合,深契肺痨之病机,故用治肺痨,别具手眼,独树一帜。

 唐氏之论,发聋振聩,犹如严冬将过,春雷萌动。实为肺痨之治法,继程氏之后又开新宇。余据唐氏之论,以小柴胡汤治肺痨,但须辨证明确,化裁得宜,每获良效。今举二例为证。

 例一 肺结核

 某局金科长,六十三岁,男性。于1996年2月7日来诊。自诉疲乏无力,精神委靡、咳嗽无痰、有时吐红、呼吸不畅,盗汗频作,时发寒热、腰脊酸软已经数月。初起未予介意,自服解热、止咳、消炎等药,病情时轻时重,缠绵未已。经由铁道大学附属甘泉医院胸片检查,片示“右上肺斑片状影多处”诊断为“肺结核,部分为陈旧性,”并伴肺气肿。余诊其脉,左手小弦,右手浮大。舌体瘦小,略偏暗红,苔薄白。据其四诊,诊断为“肺肾阴亏。”治拟滋阴润肺,敛火清金,拟用百合固金汤加减:

 太子参12g、百合9g、生熟地各9g、川贝母6g、桔梗3g、甘草3g、麦门冬9g、桑叶15g、炒白芍9g、炙百部9g、五味子1g、红枣30g

 上方服用十七剂,自觉精神好转,盗汗不作,而余症如初。且午后三时许(即中医所谓“日晡”之时)必发低烧,两颊蒸热,夜间则干咳剧烈。偶有痰浊,多带血丝。视脉左弦,右弦细而软,舌苔如前。证属阴亏火炽、气虚痨热。经再三推敲,改拟小柴胡汤加味,方为:

 党参24g、柴胡3g、甘草9g、姜半夏4.5g、黄芩9g、杏仁9g、炒白芍20g、天门冬9g、百部9g、生姜一片大枣5枚

 此方一药见效,共加减服用近百剂而诸症渐解。治疗期间因于胸痛咳甚时,曾加川贝母、丹参、桃仁、平地木;脾肺气虚明显时,酌加黄芪、苡仁;眩晕则加龙牡。其余诸药则随其脉症而变动不居。

 此外,服小柴胡汤加减方五十剂后,适当辅以狼毒蛋内服,以加强杀虫之力。

 至6月7日,自觉症状皆已消失,请在老年医院担任领导之亲戚为之复查,告以病灶消失。为巩固疗效,增强体质,又以首次之方随证加减,服五十余剂,滋养肺脾肾,固本扶正。药后精神益佳,神采奕奕,不耐静养而外出发挥余热矣。

 诊后小记:此方疗效之佳,事实已经证明,而佳效的获得,固仗小柴胡汤之大力。然益入数品,亦非等闲之辈,皆为祛邪抗痨之猛将。天冬合百部,润肺燥、杀痨虫、止咳逆独具专长。《津门医粹》阐述古今人医师治肺痨经验云:“常用药为天冬、百部二味,谓《千金方》记载百部一味能治三十年久咳,且能杀虫。根据本草记载天冬亦能杀三虫去伏尸。”故其自制之肺活素亦以此二味为之主药。此外,就余经验所得,天门冬养阴退蒸及和络脉、止胸痛功效可靠而非虚语。芍药、甘草重用之可平肝解痉而治肺痨之顽固咳嗽,且能有效消除胸痛。惟白芍善泻木于土中,其性酸敛,因而不无克伐消削之嫌而虑其抑制中阳,凡痨病经久、中土受戕者用之宜慎。

 狼毒蛋治肺痨方,余首先于70年代之《新中医》杂志报道,作者位于东北,故一次制作一月量(红壳蛋二十余枚)。上海地处长江流域,气温较高,因而稍稍变通其方法。上例治于春日,每次以狼毒10g、加水适量,烧煮一小时后加入洗净之红壳鸡蛋8枚,煮之蛋熟即离火,让蛋浸没于狼毒液中,过两小时后取蛋食第一枚,随即存入冰箱保藏,以后每日取食一枚,食时可用微波炉加热,或放碗中隔水蒸热。如在夏季天气炎热,宜于每日制作,当日服食。其法每日以狼毒3g、,放于底窄之小锅内,加水煮就后浸泡4小时食用,每日一枚。余曾以此法治一刘姓女子,系食堂炊事员,年近40岁。因乏力、低热骨蒸,至区结防所检查,诊断为右上肺浸润型结核,嘱其须耐心服药数年,以观后效。余授以狼毒蛋方,服法如上。服用数日后低热骨蒸即消失,由是信心坚定,每日坚持服一枚,经治四个月,摄片复查则结核病灶全部钙化。愈后至今已十余年,向来康健无病,肺痨亦未复发,

 又:狼毒为有毒之品,余曾以一片煮水饮服,旋即咽喉疼痛,咽后壁滤泡丛生,经多日始消。医书有以狼毒加水烧煮,上置蒸笼,内放红枣,蒸二小时后取枣晒干食用,每日10~15枚,其法似较每日煮蛋为简便。余曾试作而亲尝之,然食后即见明显泛恶及眩晕,虽经数小时可自行解除,但总是药物毒性反应,难免有损于患者之病体。而狼毒蛋则绝无不良反应,余亦曾尝试多次,蛋壳煮破者食之亦无妨。且曾饮服少量与蛋同煮之狼毒液汁,亦未见任何副反应。是否蛋白质对狼毒具有解毒功能,有待研究。鸡蛋以红壳者为优,红壳蛋壳厚而致密,滤毒功能当较白壳者更佳也。

 例二 结核性胸膜炎

 孙某,女,于43岁孟冬,渐见疲乏无力,右胸上部疼痛,进行性加重,下午潮热,两颧骨蒸,铁道大学附属甘泉医院摄片,诊断为“右侧中量胸腔积液”及“右上肺结核”。由区中心医院予以雷米封及利福平内服,三月后仍无明显好转。患者素信中医中药,因而同时要求服用中药。余诊其脉左弦,右小而不耐寻按,右寸细弱。舌质淡,苔薄白。症如上述。据此脉症,显属脾肺气虚、肝胆热蕴。木火刑金则咳,灼络则痛,入于阴分,内蒸骨髓则潮热。治法当清疏少阳之热,益气和中以培土生金,兼以杀虫抗痨、化痰止咳。同时开降肺气,以利水道。拟方以小柴胡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

 黄芪30g、太子参20g、柴胡20g、炙草3g、姜半夏9g、象贝母20g、半枝莲30g、百部9g、葶苈子9g、鱼腥草20g、莱菔子9g、红枣20g、黄芩9g

 以上方为基础增损出入,先后服药五十五帖,经原医院复查病灶消失,胸膜炎症吸收。其间曾用之药为:天冬、夏枯草、枳壳、白芍、丹参、地骨皮、橘络、猫爪草、南北沙参、鳖甲等品。当患者病愈过半后,兼服狼毒蛋,服法同于例一。

 患者病愈后复经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肺科专家复审区医院历次所摄胸片,确系逐渐进步,未见病情反复,同意临床治愈。但右上肺肺尖部有一阴影,为慎重计,于一院又摄前突位片,片示:“两肺无活动性病变,心肺及横膈正常。”

 按:以上两例,例一为肺结核病,治疗全过程纯用中药,患者仅配合服用少量保健营养品,未用任何西药治疗剂。例二则不然,服用中药同时兼服西药雷米封、利福平。但疗程较短,治疗较彻底,当是中西医药双重效果。初诊时医院要求患者住院治疗,为患者所拒绝。从诊断到治愈共五个月,服用中药在最后两个月内。且患者自始至终参加工作未经病休。从以上两例可见以小柴胡汤为主方治疗结核病,如能药证相应、投剂得当,必收彰著之效。

 例二方以小柴胡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在全方有效控制结核性炎症基础上,取苈枣泻肺利水之功,以消残余胸水,药后收到预期效果。虽葶苈用量不重,而治疗之关键在于抑制与控制结核,不在逐水,且方中黄芪补气而利水,半枝莲、鱼腥草均具清热利水之功,诸药合投自有协同作用。且肺为娇脏,如葶苈用量过甚,亦易损伤肺中津气而影响病体康复。

87. 谈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几种思维方法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主任 余国俊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高效方。原书谓,撋僖醪∈嫉弥捶⑷龋龀琳撸榛聘阶酉??? 辛汤主之”。(汤头歌诀)曰,“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苦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发热曷能康”?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故用麻黄发表散寒,附子温肾强心,细辛搜剔、温散深入少阴之寒邪。本方药仅3味,配伍精当,功专效宏,临床运用机会颇多,远远超出了原书的适应范围,而可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多种病证。目前临床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的医者畏惧麻辛附而不敢使用;有的即使遇到适应证,亦不愿单独或仅稍事加味使用(仅加一二味),而必加减得面目全非,或喧宾夺主。若此者疗效自然降低,其至无效。适至反思之时,不咎思维方法之误,反怨经方难用。俗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兹结合若干病例,谈谈运用本方的几种思维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1.方证对应法

 方证对应,又称方证相应、方剂辨证、汤证辨证等,乃张仲景著作的一大特色。按照方证对应原则,只要临床特征性症侯与仲景书中的描述相符合,就可将经方信手拈来,而不必受后世创立的诸种辨证方法的限制。直而言之,这实际上是在重复仲景当年的临床实践,堪称运用经方的一条捷径。如1992年3月曾治我院某男,62岁。患者周身恶寒,背部尤甚,困倦欲眠,但卧床又难成寐,已历3日。其人形瘦色苍,嗜烟多年,宿患肺气肿。3年前曾摄胸片发现肺部有一阴影,初疑为肿瘤,经抗炎治疗后阴影消失。但3年来每年均发病3~4次,每次症状均以恶寒思睡为主,且必须住院0.5~1个月,叠经输液(药用抗生素、维生素、肌苷等)、输血方能渐渐缓解。西医每次诊断均为摲??? 气肿”、“重感冒”。这次本应住院,但患者一想起历次输液时手背肿胀难忍,便心有余悸,故欲先服中药一试,如不效再住院。刻诊:体温36.8℃,精神萎靡,困倦思睡,纳尚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伤寒论》少阴病篇提纲证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今患者发病伊始,便周身恶寒,困倦思睡,脉沉细,显系寒邪直中少阴,而与提纲证基本符合。故笔者不受本医历次的同一诊断与治疗的任何束缚,而拟使用方证对应法,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解表。但虑其年老体虚,且发病已3日,恐汗多伤正,故不用生麻黄而用炙麻黄,再加炙甘草以匡扶正气。处方:炙麻黄10g,熟附片15g(先煎半小时),北细辛6g,炙甘草6g。服1剂,并无汗出,但周身恶寒,困倦欲眠等症渐渐消失,精神转佳。随访1年未复发。可见方证对应法,实为准确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一条捷径。

 2.病机推求法

 《内经》要求医者“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而“谨守病机”的前提是准确地推求病机,即在尽可能详尽地审疾察症,完整地占有四诊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归纳概括,分析综合,最后作出病机诊断,以利于遣选高效方药。如前所述,在《伤寒论》中,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基本病机是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这是就外感时病而言。若系内伤杂病,其基本病机则为阳虚寒凝。实践证明,临证时只要细心体察,准确地推求出这样的病机并不困难。然而在四诊资料不全时(病人函诊时经常遇到),就比较麻烦了。如《中国乡村医生》1993年第7期刊出拙文(左小腿剧痛25天)之后,于9月初收到江苏省张家港市化肥厂卫生所范医生来信称:其妻右膝关节疼痛多年(有右膝外伤史10余年),经X光摄片,诊断为“右副韧带损伤伴胫骨上端轻度骨质增生”。该市一医院曾动员其手术治疗,但患者已44岁,估计手术效果欠佳,便予以封闭治疗。因经常复发,特函诊求服中药。笔者读信数遍,茫然无从下手,连拟数方,皆不中意。不得已勉力从俗,寄去习用治疗久痹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加活血通络药物;并告以四诊资料不全,无法推求病机以明确中医诊断,希望补充云云。范氏于10月13日来信说:眼药6剂乏效。患者双下肢酸重,局部肿胀,压痛明显,右膝肌肉轻度萎缩,近2天因参加田间劳动,顿觉行走不便……中医四诊:面色少华,舌淡红,根部有少量白苔,脉濡缓,痛处喜温怕冷。笔者据此推求其病机可能属于阳虚寒凝,遂寄去重剂麻黄附子细卒汤加味:生麻黄30g,熟附片50g(先煎1小时),北细辛20g,熟地60g。嘱服6剂,范氏于12月30日来信说,“您寄给我的处方,我爱人服后效果很好!共服6剂,右膝疼痛全部消失,同原来一样。经剧烈的体力活动,或劳动亦无任何不适”。又说“经多次病例验证,麻黄附子细辛汤对治疗腰腿痛病例有特效”。所谓“特效”,故为偏激的美誉,但功;足以说明推求病机法对于遣选高效方药的重要性。而遣方不谙病机,犹如盲子夜行。

 3.体质辨证法

 人之体质,禀于先天,成于后天。而人禀五行,各有偏重。早在《内经》.上就记载着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以及木形之人、火形之人、土形之人、金形之人、水形之人的心理、生理、病理特征与治疗宜忌等内容。《伤寒论》上提到的“酒客”、“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等,亦属于体质辨证的范畴。历代医家大多重视体质辨证,如近代名医张锡纯关于体质辨证的论说更为确切具体,且经得起临床验证。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写道,“外感之著人,恒视人体之禀赋为转移,有如时气之流行,受病者或同室同时,而其病之偏凉偏热,或迥有不同。盖人脏腑素有积热者,外感触动之则其热益甚;其素有积寒者,外感触动之则其寒益甚也”。而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体质病理便是素体阳虚。故笔者治疗风寒外感,常存一“素体阳虚”之念于胸中,使麻黄附子细辛汤大有用武之地。如1991年冬治一男患,47岁。其人反复感冒1个月余,曾用过人参败毒散、小柴胡汤、桂枝汤合玉屏风散等,均无显效。刻诊:眠食尚可,能坚持工作。惟下午及晚上背心发冷,头面畏风,流清涕,舌淡红苔薄白,脉稍弱。似无明显阳虚之象,缘何以上方药无显效呢?细询之,方知其人经常腰痛绵绵,脾胃素畏寒凉,夏季也不敢吃生冷之物,属于阳虚体质无疑。乃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生麻黄15g,熟附片30g(先煎半小时),北细辛15g。仅服1剂,诸恙霍然。

 回忆30年前,笔者在成都读书时,我校刘教授颇善医道,惟自身常年失眠一证,遍用诸方,疗效平平,深以为苦。因闻城里一老中医一年四季治病,无论男女老幼,亦无论所患何病,开手便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竟尔门庭若市,门诊人次逾百,且经年不衰,于是“火神菩萨”声名鹊起,便往一试之。既至,老医令其伸舌,随口吟曰“麻黄附子细辛汤”。助手立即抄方与之。刘教授悻悻然,又转思不姑妄从之,遂抓药2剂。不意服完l剂,当夜竟然安睡!笔者因讶其异,曾访问过一些病者。据说此老中医经年累月如此开方,债事者偶尔有之,但有效率仍然很高。至于其观舌之“诀窍”则是:凡舌质不现明显热象者,便一律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此与明代张介宾治病,凡无热象者便赏用温补药物,岂非如出一辙?笔者附记及此,绝非欣赏这种置四诊八纲的简单化、公式化的所谓“绝招”,只不过是说明麻黄附子细辛汤适应范围广,运用机会多而已。若能讲究临证思维方法,其效必彰!

88.苓桂辈方证演化与疑难杂病的论治

 北京中医药大学聂惠民教授

 一、苓桂辈的概念

 苓桂辈,尊仲景学说之意而得名。辈者,代也。据《伤寒论》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之意而得名。这是张仲景本来的意思,也就是说他将同类的方剂归纳汇集在一起,这一组方剂就形成了方辈。“辈”与“类”有不同,以前用“类”来形容,但其中,“辈”又含有“代”之深意。说俗了,你们这一家几辈?老一辈少一辈,孙一辈子一辈,所以和“代”这个意思含在其中。

 下面讲为什么尊重张仲景的意思把类方用辈来命名,其意义有三个:一是以辈冠之,可以标示出方剂的类别,并说明方剂的形成存在层次,其中有先后之分,主从之别,可以分清演化发展的源流。祖一辈,孙一辈这样分清。二是以辈冠名,意在标示出这类方剂的组方法则、药味变化、功能主治、以及方证相应的一般原则,有着一致性和共同性,并突出基础方的整体性、系统性。这个与《内经》不同,都是同一类分不出层次、结构。三是提示其演化方剂的个性及承扬特点。举个例子,例如“四逆辈”是以四逆汤(主方、核心方、即第一代祖方),下面有通脉四逆汤(演化方、二代子方),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化裁方、三代子方)以及后世演化子方的发展规律。可见仲景采用一个“辈”字,如果大家用心去悟出其中的道理来,这里面有几个深刻的含义,所以我说这个“辈”字是含义之妙,论理之奥啊!

 二、苓桂辈方证的基本要点

 1.苓桂辈方证产生的机理

 本分析根据《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一段大家应该背得很熟,我用这段来解释苓桂辈治疗水气病、水气病产生的生理基础及水液代谢的正常直接关系着重要的脏腑。

 (1)下面用这个演示图把水液代谢的核心脏腑,也是内经原文用图示来解释它。

 如图所示,饮入于胃的水液,游溢精气,上输于脾,由其脾气散精,才能上归于肺,所以水液代谢的脏腑从入胃,到脾到肺;水液到肺,肺为水之上源,肺的机能,一呼吸二通调水道,从呼吸方面,肺将水之上源,能散能降,同时经过通调水道,津液便滋润全身,所以肺既能升又能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下输这一段,中间加了个三焦,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膀胱是水腑,在这个过程中,水液运行的通过三焦,三焦是水液通道,我称之为水道。经过水道,下输膀胱,从膀胱则气化则能出焉。水液至膀胱(水腑),肾把水液运行输布,肾属水脏。核心脏腑为胃、脾、肺、三焦、膀胱、肾,这个循环的周始,包括水道、水腑、水脏的共奏,这样才能完成如经文所讲“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用现代说法叫是水津代谢的正常运行。核心脏腑功能正常,水津代谢正常运行;如果水液代谢核心脏腑功能出现病,就会出现相关病变,形成了苓桂辈这类方证的病理机制。

 (2)水液代谢的相关脏腑

 心主火为阳脏,温水而制水。

 以上诸脏腑功能协调,清者上升,浊者下降,推陈致新,从而“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维持水液正常代谢。

 (3)水气病的形成

 “五经”之气化失调,则司水功能受到障碍,尤以阳气不能化阴,气机不能行水,则水液代谢失调,从而造成气寒水凝,水之气为寒,寒为阴邪,必伤阳气。且水寒之邪浩淼难制,流窜不定,或表或里,沿三焦为害,而致水气证产生。若其中任何一脏一腑或任何一个环节产生功能障碍,气化不行,水液环流受阻,都将会发生水液停聚,或留滞于中,或泛溢于外,或停蓄于下,或冒泛于上,皆可形成水气病。

 水气形成的病机关键有二:其一为脏腑功能失调,阳气虚衰,气化失职,尤以心肾最为关要;其二为水邪泛溢,湿邪寒浊,充塞脏腑内外,挟其邪气上冲,而出现有关水气病之症状。讲到水气病形成病机,大家思考下,关于损伤水气病形成的核心脏腑,为什么在临床上表现诸多方面,又有其他表现。水气病涉及的脏腑功能、生理环节出现障碍,气化不行,水液循环受阻时,都会出现水气病,或留滞于中,或泛溢于外,或停滞于下,或冒犯于上,形成各种各样的症状。因此,在《伤寒论》内关于水气病的或然证很多,比如《伤寒论》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或然证很多。

 2.苓桂辈方证的基础症状

 水气为病,变动不居,随气而行,流窜甚广,或上逆冲胸,或痞塞于腹,或蓄积下焦,随其侵犯脏腑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症状。

 在临床上病人虽然是水气病,但是他表现出来的症状很多,医生会很困扰,哪些是水气病,所以需要总结基础症状,把主要症状总结出来,让大家容易找到病机的关键。现就水邪为患所致的十一种症状,分述于下:

 (1)小便不利:由于气化不利,水液不能正常排出,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小便不利就是因水液气化不利所造成,《伤寒论》中关于小便不利,我曾经把其中398条原文总结了出来,写成七千多字的论文。关于小便不利出现在各个不同的条文内,有不同的原因、情况,最典型的五苓散证,原文71、72、73、74条可见。

 (2)水渴:即口渴。由于水饮内阻,阳气不化,水不化津,津不上承于口唇,故见口渴。其特点是口舌干燥,或不欲饮,或饮后不适,或饮不解渴,常与诸水饮内停症状并见。口渴的症状在《伤寒论》中出现很多,其中有因水邪而出现,最典型在71条,“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关于消渴,历代有很多注家探讨,因水邪停聚,水邪不利,虽然口渴,但喝水多也不解渴。

 (3)水逆(包括水吐、水吐):水逆即水邪上逆作吐之意。其特点是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吐后仍渴,再饮再吐,名为“水逆”。原文74条,水逆证为五苓散的重症,因水邪在里停滞。

 (4)水痞:由于水饮内停,而致心下痞。痞证在伤寒论内是一大热证,五苓散里有水痞,原文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因饮结留滞。

 (5)水悸:由于水气而致悸动不安,常表现为心下悸脐下悸。水悸是阳气虚衰,水停较重之候,正如《金匮要略》记载:“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即水饮病的水悸。伤寒论里的水悸典型症状应是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有厥与心下悸,因水邪导致,当先治水。

 (6)水眩:由于水邪停滞,阻遏清阳上升的眩晕。本证于太阳病篇真武汤证原文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7)水咳(喘):由于水寒犯肺,肺气不降而致咳(喘)。今天讲的苓桂辈是以咳喘为主。

 (8)水肿:为水气病最常见的外在表现,由于水邪泛溢皮肤,流溢于四肢而出现浮肿。伤寒论里无明显的水肿、浮肿二字出现,而在真武汤证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提及“四肢沉重”。

 (9)水利:指因水邪而致泄泻而言。由于水饮停留,下趋肠间,则为下利,或称“水泄”。伤寒论里讲下利方、证很多,今天主要讲因水邪导致的水利。

 (10)水痛:水为阴邪,从寒而化,水寒之气,凝滞经脉,有碍于气机运行,气机闭塞,不通则痛。316条真武汤证的“或腹痛”最典型。

 (11)水厥:水邪内停,阳气被遏,不能达于四肢,而致水足厥逆,谓之“水厥”。356条的茯苓甘草汤证讲的就是水厥。

 以上为水气病常见的十一种症状,当然不能每证俱见,临床上往往是有此无彼,或彼有此无。其症状产生的多寡,取决于人体内在因素,阳气盛衰,水邪侵犯的部位,以及水邪为患的轻重程度。

 3.苓桂辈方证的特有体征

 临床上看症状同时,苓桂辈方证水气病有其特有体征来帮助诊断,归纳如下:

 (1)水色:指因水邪致病而呈现的面部颜色变化,来一病人,第一眼看到的脸色,其人面色常见青暗或黧黑,或两目周围呈现一黑圈,第一印象就是“水色”,原因为水寒郁遏,营卫气血不利之象,但不是所有眼圈黑都是水色。

 (2)水睑:指面部或眼睑虚浮,或下眼睑肿胀如卧蚕状,眼睑属脾,脾虚水盛,多先肿于目下,亦为水气病的常见症,故称为“水睑”。这个体征临床常见,比如咳喘病,尤其老年人,眼睑如卧蚕状,眼下浮肿,脸色再有水色,辩证便清晰了很多。

 (3)水斑:由于寒饮内阻,气血瘀滞,因而面部出现黑斑,类似色素沉着,谓之“水斑”,与“黄褐斑”不同。

 (4)水舌:水饮内蓄,津聚寒凝,舌苔白而多见水滑之象,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此乃水气病的特征。

 (5)水脉:水饮寒邪为患,脉来见弦象或见沉弦。沉脉主里,又主水病;弦主饮邪,沉弦之脉是水气为患。如苓桂朮甘汤证之脉应为沉弦,原文“脉沉紧”,亦即沉弦之属,临床亦多见沉滑脉。

 (6)水声:心下有振水声,如囊裹水状,腹诊时可发现。

 以上为水邪为病的客观体征。亦是诊断的依据。

 4.苓桂辈的组方结构与变通

 我开始学习《伤寒论》的那几年,对苓桂辈觉得困惑,没有规律,但从50年代至今一直在研究、总结《伤寒论》,觉得苓桂辈的组方结构与变通很灵活,下面讲一下其组方结构与变通。苓桂辈以温阳、化气、行水为组方基本原则,其药味就三味,以茯苓、桂枝、甘草为各方的共同药物,其配伍很灵活:一组是茯苓桂枝相配,另一组是桂枝甘草相伍。其配伍有升降,如图:由于脏腑病变不一,水邪停蓄部位不同,其药物配伍灵活变通。

 一组是茯苓桂枝相配,苓桂剂方名头两味药;另一组是桂枝甘草相伍,桂枝甘草汤于《伤寒论》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先温里阳为主,阳气得复;第三组,变通组后面详细讲。

 茯苓桂枝相配:茯苓在方中作用有四:一为利水渗湿以消阴翳;二为养心安神而止悸动;三为健脾培土而防水泛;四为甘平入肺,肺为水之上源,行治节之令而利水道,故茯苓为方中第一主药。

 桂枝作用有三:一为通阳化气而渗湿,二为下气平冲而降逆;三为入心补中而制水,是方中第二主药。桂枝在苓桂辈内是这三个作用,但在太阳病篇却有解表作用,关于桂枝,我总结了六点: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淤、补中,张仲景的《伤寒论》这六大功能都用到了。桂枝对气机,简单来说有平冲气、开结气、补中气这三大作用。

 苓桂相伍,相辅相成,专主通阳化气,利水去湿。

 桂枝甘草相伍:炙草甘平,通十二经,旨在补脾益气,调和诸药,桂甘相合,乃辛甘理阳之法。

 这两组药物为苓桂辈的基础药物,也是治水气的主要药物。

 三、苓桂辈方证分析

 1.苓桂辈核心方证——一代祖方证,属鼻祖方证。

 2.苓桂辈演化方证——二代子方证,从《伤寒论》跨越到现代的运用,都是张仲景的代表方。

 3.苓桂辈扩展方证——现代子方证,是我自己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根据病情特点组方形成的。

 1.苓桂辈核心方证——一代祖方证

 (1)苓桂朮甘汤

 变通组以此方为主方,本方主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小便不利,心悸气短,吐痰涎,脉见沉紧。证属脾阳不运,水饮内停,冲逆于上而致。其病机在于脾虚,故以白术温阳健脾,利水平冲,和苓、桂、甘为治疗水气、痰饮之主要方剂。在临床很常见,有用经方也有加减。

 临床应用:1.慢性胃肠炎2.慢性支气管炎3.耳源性晕眩证4.胃下垂等,苓桂朮甘汤不单纯治疗某个特发病,可化裁运用于以上病,也是在原文中演化出来的。

 验案举例:慢性胃炎

 刘某某,女,51岁,常胃脘疼痛,心下的位置疼痛,胀满,嗳气,口干不欲饮,饮多胃脘胀,纳少,西医诊断:慢性胃炎;西医于胃炎处理,中医于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不见效。前面予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法无效,此患者虽胀满,每胃脘疼痛时,自觉有气向上顶致胸闷、嗳气,饮水停胃中,腿稍稍水肿,小便短少,面色晦暗无华,两目周圈呈黧黑状,属水色;苔薄白厚腻,舌面水滑,属水舌;脉沉弦有力,四诊合参,属水气病。所以运用舒肝理气的方法不如苓桂朮甘汤之健脾温阳和胃来得对症。水气不化、内停,以“温阳健脾平冲和胃”为法,取苓桂朮甘汤化裁,药用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加薏苡仁、党参、砂仁,嘱患者服药后复诊。复诊时,患者诉服药后冲逆气减少,下肢浮肿减轻,续用前方进行化裁,面色转嫩,眼圈黧黑消失,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2)苓桂甘枣汤

 由茯苓、桂枝、甘草、大枣组成。主治脐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因汗后心阳虚弱,震摄无权,肾水上泛,阴来搏阳,阳虚而不能制阴,处在欲发而未作之时。其病理关键在于心阳虚,肾水欲动。治法当温阳利水平冲。方中大枣,补脾益气,重用茯苓,用至半斤,利水宁心,培土制水,茯苓与大枣相配,既补益心阳,温化肾水,又补土补水,又能平冲降逆,而使心阳复,水气化,悸动得止,而奔豚痊愈。本方煎药法用甘澜水,取其轻扬化饮,莫助水邪。

 临床应用:1.叶氏用于治“心悸形凛不时遗泄”2.本方亦可用于奔豚已发,证见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甚至咽喉,发作憋闷欲死,气还则诸证减轻而冲逆止,以平冲逆为法,脐下悸,这个症状虽不好理解,但在临床上可见到。3.近代用此方治疗心源性或肾性水肿,属阳虚证者。

 验案举例:脐下悸

 患者,男,34岁,自觉脐下跳动2月余,有上冲之势,脐上有水声,坐卧难安,伴胃脘不适,胃冷喜按,口不渴,体形消瘦,面色暗黄,舌苔薄白微腻水滑苔(水滑苔者多水邪),脉沉弦略细。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治疗不见效。辩证为“心阳不足,水邪上淫”,以温通心阳化气行水为法,茯苓30g,桂枝15g加甘草、大枣、生姜,生姜可温阳化饮。服药3剂,症状减轻,又自续服原方1周,无脐下跳动,上冲感。

 (3)苓桂姜甘汤(茯苓甘草汤)

 茯苓甘草汤既治水悸又治水厥,由茯苓、桂枝、生姜、甘草组成。又称茯苓甘草汤。主治心下悸,伴有振水音,按之如囊裹水之状,或伴有水吐,口不渴,甚则手足厥逆。本证在于胃阳不足、水邪停蓄。治以温胃化饮,通阳行水。方中加生姜温胃散寒化饮,与苓、桂、甘三者相合,共奏温阳化饮之功。叶桂以此方治“胀后成痞,清阳失旷,饮邪内阻”。苓桂辈的灵活变通主要在化裁,伤寒论中,化裁的原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临床应用:1.本方治疗心、肾疾病而见水肿者,此乃治疗水气内停,不烦不渴,而见心悸肢厥的良方。配伍简单,临床上我常将其用于治疗心源性或肾源性水肿。2.慢性胃炎,胃阳损伤,水停中焦,上腹部有振水音者,宜本方温胃化饮。

 验案举例:心源性水肿。

 患者,女,50岁,平素风湿性心脏病20余年,加重出现心衰,西医诊断:心源性水肿,患者长期服用西药,近1月病情加重,心率加快,胸闷、气短,手足厥冷,下肢浮肿,按之凹陷,小便短少,均是水气病的症状;面色虚浮(心脏病人常见虚浮象,水气病水色溢于面),同时患者常常有头晕、腹胀,为水饮停聚;脉沉滑而数,舌苔薄白,舌边有齿痕;因心阳虚弱水饮内停而导致的水肿,治法以温阳利水,方以苓桂姜甘汤,与茯苓甘草汤原文相辅。方以苓桂姜甘汤加泽泻、党参等。这已有五苓散的方义在内。患者服药7剂后自诉浮肿、心跳快减轻。后续以此为法,续服药1月,浮肿、心慌等症状消失。在患者已有西医诊断的情况下,医生常常被混淆,但中医要四诊合参、理法方药,必须用中医的理论来指导实践,立法、处方。心源性水肿病因多,但必须符合心阳不足而致水饮泛滥才可使用苓桂辈,其他得纠其原因再于处方。苓桂朮甘汤才四味药,经方的特点就是配伍精当。

 (4)苓桂五味甘草汤

 由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组成,见《金匮要略》痰饮病篇。用于主治支饮服小青龙汤后,出现气从少腹上冲,直至胸咽,四肢麻木,其面翕热如醉状,或见头眩如冒,小便难等。由于素日下焦阳虚,支饮上盛。下虚上盛,若单用小青龙汤温散,易于发越虚阳,引发肾气不摄,气不归原,故治当温阳敛气而平冲,方用五味子收敛冲气,潜虚阳于下。此属下焦不纳,水饮上泛之证。所以在治疗患者时,应多思考。张仲景处处辨证论治,处方极其精当。

 临床应用:后世温病学家叶桂用此方最为精当,归纳有四:1.治嗽逆冲气不得卧;2.治久嗽,形寒身痛,脉浮弦;3.治嗽逆,冲气不纳而形浮;4.治哮逆不得卧,脉弦;5.治年高饮逆,冲气咳嗽。温病学家用伤寒论方有其自己的发挥,近代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咳喘等病。

 验案举例:咳喘症

 患者,男,55岁,慢性支气管炎多年,每年春秋发作,长期服用中西药,今年患者前来求诊,愈断其病根,患者诉有气上顶至咽喉处,憋闷咳嗽,咳嗽痰多,痰白稀薄。面色晦暗,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弦有力。辨为病久伤津耗气,肾不固司,治以温阳化气,平冲敛肺,方以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川贝、桔梗。患者看方药较少,面有难色,说我的方子与别人的路子不同,我告诉他,咳喘病日久,依照我的判断,就该用这个方子。建议他吃一段时间试试。并告诉他方子不在于药味多,不在药包多大。服6剂药后,咳嗽减轻,口干口渴减轻,续服1月,随访10年病未再发。所以张仲景的方药辩证准确效果明显。

 2.苓桂辈演化方证——二代子方证

 (1)苓桂干姜汤

 由茯苓、桂枝、干姜、甘草组成,本方出自《未刻本叶氏医案》。主治“利止咳发,气逆火升,中脘尚痛,阴亏于下,气阻于中,先和其中,续摄其阴,是其治也。”此病起于下,气阻于中,逆而作咳,故先温阳而和其中,以干姜配甘草乃理中汤之半,温中散寒之意,续后再调其阴。治疗咳喘不一定要用止咳药、肺药,肺与其他脏相关,“五脏皆令人咳”。

 临床应用:1.慢性气管炎2.慢性肠炎、结肠炎3.慢性胃炎,证须属里寒为重者。

 验案举例:慢性结肠炎

 患者,男,51岁,慢性结肠炎10余年,时轻时重,大便溏稀,4-5次/天,甚则10余次,近来加重,水样便,10余次/天,夜间1-2次,腹疼,喜按喜暖,手足清冷,形体消瘦;面色暗黄无华,精神疲惫,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无力。辩证寒湿留滞,脾失健运而致腹泻,方选苓桂干姜汤加减,以茯苓、桂枝、干姜、甘草加党参、白术、猪苓、泽泻、山药。服药6剂,腹泻减半,治疗1月后无腹泻,随访一年无再发。

 (2)苓桂杏甘汤:

 由茯苓、桂枝、杏仁、甘草组成。证治:水气上冲,肺气不降,治节不行,水道不通。证见咳喘气逆,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脉弦,舌苔水滑。本证病理关键在于水邪犯肺,肃降失司。方中用杏仁下气平喘,协苓、桂、甘草,温肺行水。

 临床应用此方多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咳喘证等。

 验案举例:慢性气管炎。

 患者,女,45岁,慢性气管炎4-5年,每入冬发作,近来加重,咳嗽、咯痰,胸闷,晨起较重,面色虚浮,目下色暗,大便溏,舌淡苔薄白水滑,脉弦细。辩证为水邪内伏,肺失于肃降所致咳嗽,治疗以温阳化饮,止咳化痰为法,方以苓桂杏甘汤加减,茯苓、白术、桂枝、甘草、杏仁、薏苡仁、川贝,服药7剂咳嗽减轻,服药1月后症状消失,随访3年未复发。

 (3)苓桂姜萸汤:

 由吴萸、桂枝、茯苓、泡淡生干姜组成,出自《未刻本叶氏医案》,泡淡生干姜为干姜以水泡。证治:“阴寒下着,腹痛形寒”。本方实为苓桂辈与吴茱萸汤化裁而成,适用于阴寒为病,浊气上逆之证,此为合方应用,为苓桂辈另辟一径。

 叶天士在应用上以合方形式,临床应用:脘腹寒痛、干呕上逆、吐涎沫。

 验案举例:阴寒呕吐。

 患者,女,45岁,慢性胃炎,常因饮食不慎呕吐,近来晨起恶心呕吐夹清水粘液,无味,嗳气、胃脘疼痛,胃胀,畏寒喜冷,厥阴篇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叶天士将此条文发挥运用。予苓桂姜萸汤加半夏白术,服药3剂后症状减轻,于前方加减后续服1月后症状消失。

 (4)苓桂杏苡汤:

 由茯苓、桂枝、杏仁、苡仁、生姜(或用老生姜)、甘草组成,见《未刻本叶氏医案》。证治“饮阻阳郁,形凛背痛”及“饮邪作咳”。此乃水饮停阻,阳虚不宣,饮邪逆肺而咳。方中杏仁下气利肺,薏苡仁健脾培土,利水渗湿,入肺消痈,协同苓桂,温阳利水,而治水气病。

 临床应用: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喘证饮邪为重者。

 验案举例:水饮咳。

 患者,女,50岁,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2月,咳嗽,痰稀白痰,夜间为主,服药后未见好转,面色暗黄,舌淡舌尖红,脉弦滑。在这个患者治疗上我也吃了亏,用咳嗽的常法,服药4剂患者不见好转;复诊时说大夫我一点都没好,细问病情下,既往医生予止嗽散等,我重新认真思考后,予苓桂杏苡汤后咳嗽减轻,复诊服药后数年未复发。

 3.苓桂辈扩展方证——现代子方证,是我在临床上治疗得到的体会。

 (1)苓桂杏苡桔贝汤:

 由茯苓、桂枝、薏苡仁、杏仁、甘草、生姜、桔梗、贝母组成。功在增强止咳化痰、利咽之效。适用于急慢性气管炎,症见咳嗽或兼喘,痰多色白,属脾虚痰饮为盛者。若脾虚为重者可加白术。

 验案举例:久咳。

 患者,女,36岁,咳嗽20余年,服药多,中西药都有,咳嗽不见好转,幼小出现咳嗽,西医诊断为慢性气管炎,我认真了解情况后,辩证为水气病所致咳嗽,予苓桂杏苡桔贝汤加减,服药7剂症状减轻,后加白芍治疗数月,随访未见复发。

 (2)苓桂二陈汤:

 由苓桂朮甘汤与二陈汤合方组成。功在温化痰湿,健脾和中。始于慢性气管炎、痰饮病。证见咳嗽、喘满、白痰稀多,属脾虚痰饮湿盛者。

 验案举例:痰饮咳嗽

 患者咳嗽2年,加重1年,脉弦,水滑苔,面色虚浮,于用苓桂剂合二陈汤。

 (3)苓桂参芪汤

 由苓桂朮甘汤加党参、黄芪组成。功在温化痰湿、补益脾肺。适用于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脾气虚者。

 验案举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感染

 患者,男,70余岁,慢性支气管炎10余年,肺气肿、肺感染,开始肺感染用了西药抗感染,而后消除痰饮用苓桂朮甘汤加黄芪、党参。

 (4)苓桂理中汤

 由苓桂朮甘汤加党参、干姜而成。功在健脾补中、温化寒湿。适用于慢性腹泻、结肠炎等,属脾虚寒湿留滞者。

 验案举例:慢性腹泻。

 患者,女,60余岁,腹泻10余年,于用苓桂理中汤1月余,离开北京时症状好转。

 (5)苓桂竹茹汤

 由苓桂朮甘汤加橘皮、竹茹、党参、生姜而成。功在温化水饮、降逆平冲。适用于眩晕证属痰饮内停,气逆不降而致水眩者。

 验案举例:耳源性眩晕

 患者,女,40余岁,眩晕2月余,天旋地转感,西医诊断:耳源性眩晕,之前用药祛风,颜面虚浮,脉弦,舌苔滑润,水湿上淫,于苓桂朮甘汤加陈皮、竹茹,治疗后症状消失。

 总之,苓桂辈为治疗水饮停蓄为其特点,但所侵犯脏腑不同,病证不同,临床表现各种各样,用方选药亦有不同。

 “饮入于胃”胃阳虚,水邪停蓄,宜苓桂姜甘汤,温胃散水;“脾气散精”脾虚水停,宜苓桂朮甘汤,温阳行水,健脾除湿;肺失“通调”治节不治,水邪犯肺,亦苓桂杏甘汤,温肺化饮,下气平喘;肾虚水停,气逆不纳,宜苓桂味甘汤,温肾化饮,平冲摄敛;心阳虚衰,肾水上泛,宜苓桂枣甘汤,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由此可见,苓桂辈方证演化,对水气病的辨证论治,以《内经》为其源,后世医家为其流,溯其源则如其流,学之有所本,用之有所据,思过半矣。

89. 脓疱型痤疮治愈案。。。

  张某某 女 28岁 2011年4月16日首诊病史简介:颜面脓疱样痤疮反复发作数年,以唇口周围及鼻翼两侧为主。脓肿形成之后,数天方才溃破,或者必须依靠外科切开排脓之后方可愈合,甚是痛苦。寻求中医治疗,中医皆谓之乃热毒,必须清热解毒,服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中药数十剂毫无效验。患者发现服用清热解毒之中药后痤疮成脓时间更长,必须十天方成脓,每次切开后脓少血多,切口久不收口。于是乎,参加工作这几年来患者经常是奔走于皮肤科,美容科,普外科,中医科。脸上留下了不少的疙瘩及手术伤疤即是明证。现在症见:唇口痤疮甚多,淡暗红色,久不化脓,局部无明显发热感,左侧颧骨部位一脓肿切开后久不结痂收口,颜面油脂分泌甚多,白带量多,月经先后不定期,痛经。形寒畏冷,精神疲惫,极容易受凉感冒。舌淡,苔浮黄白厚腻,根部尤甚。脉沉。寒瘀互结,附子薏苡仁败酱散合当归赤豆散加黄芪主之。。。。制附片15 薏苡仁30 败酱草20 当归15 赤小豆30 黄芪50 4剂。2011年4月26日二诊:服药第一剂时出现全身麻木,患者甚是惊恐,告知附子必须先煎1小时。余药后未见此症。4剂尽,前来复诊,颜面痤疮未再继续新发,恶寒减,颜面油脂分泌明显减少,白带基本正常,精神转佳,舌苔转薄,苔根部仍黄厚腻。脉沉细。寒湿渐去,水瘀仍不利,当归芍药散合当归赤小豆散加黄芪黄芪50 当归10 赤芍15 川芎10 茯苓20 白术15 泽泻10 赤小豆25 连翘10 4剂2011年4月29日三诊:服用上方后,精神抖擞,痤疮明显减少,未再新发,暗红的皮肤明显缩小。舌苔转薄白腻,脉细滑。阳气渐复,寒湿显减,黄芪建中汤合当归芍药散续进。。。黄芪50 当归10 赤芍15 川芎10 茯苓20 白术15 泽泻10 赤小豆25 桂枝105剂2011年5月5日:患者结痂已经脱落,患者颜面痤疮未再新生,皮肤紫暗明显缩小,颜面甚是光亮。患者甚是开心,夜寐及二便正常。此次月经来潮,无痛经,颜色尚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水湿已去,气血未充,黄芪建中汤培补气血以善后。。。。黄芪50 桂枝15 赤白芍各10 炙甘草10 当归10 生姜5片 大枣6粒 7剂此后前方数剂,痤疮基本治愈。。。病人在感叹中医疗效之余,难免有一系列的疑惑:为什么没有服用中药之前,月经非常正常,服用中药之后,月经先后无定期,伴有痛经?难道中药对月经有影响?答曰:此乃坏病也,苦寒中药直接损伤脾胃及人体阳气,导致气血津液生化及布达异常。故血不利则为瘀血,阳气不足则内生虚寒,故月经先后不定期,甚至痛经也。。。。皮肤科云:必须消炎,可是我使用了那么多抗生素何故无效?----答曰:不是所以的炎症都得用抗生素,不是所以的炎症抗生素都有效,离开了人体的正气,就是泡在抗生素里也不一定有效果。。。。外科云:必须切开排脓,脓尽后方可病愈,但为何每次切开排脓后脓肿依旧是此起彼伏,接二连三?答曰:外科切开排脓没有错,在外科看来,这是治本之道,但在中医看来,这仅仅是指标之道,没有把气血津液不足,调畅,痰饮,瘀血还是会产生,故脓肿此起彼伏。。。。美容科云:必须激光美容,方可除痘,可是为什么做了这么次激光美容治疗后仍不见好转?答曰:同样的道理,激光美容也是外治,对于一些表浅的,外在的,初期的,不复杂的皮肤病还是有效果,但是对于反复发作的皮肤病,还得从内在的气血津液来治疗。。。如今附一美容科的同事都非常认同我中医治疗痤疮等疾病的效果,他们除开自己经常来找我开中药“美容”,还经常推荐他们久治不愈的一些疑难病人前来寻求中医治疗。。。。一笑堂主人按:该患者算是今年接诊痤疮中最严重的一例,不仅仅是病程长,范围广,而且直接影响到她的形象,甚至影响到她找对象,看到她现在开心的样子,我真的是倍感欣慰,因为我能够用如此简单的方法,还算是最短的时间取效,痊愈,这种痊愈,我相信是真正意义上的痊愈,因为立足整体上来治疗皮肤疾患,整体解决了,局部就迎刃而解了。。。。她说--如今,她有自信去找男朋友了,等结婚的那天,还要请作为嘉宾,请我坐首席呢。

90. 经方治疗病毒性腮腺炎并脑炎高热发痉案。

 某某 男 9岁 会诊病例 2011年7月8日下午5点首诊 病史简介:双侧颜面肿胀疼痛伴发热5天,头痛呕吐颈项强直2天。患儿有病毒性腮腺炎接触史。5天前无明显诱因突发高热(39°--40°),双侧颜面肿胀疼痛,以耳前耳后肿胀为主。在当地诊所输液治疗发热不退,症状未见明显减轻。前天下午开始出现头痛,剧烈呕吐,继而颈项僵硬,遂前来我院某科住院治疗。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及脑脊液检查确诊为“病毒性腮腺炎并病毒性脑炎”,给予抗病毒,抗感染,激素等对症处理后症状未见明显减轻,持续高热,甚至体温达到41°,给予冰袋,冰枕等物理降温,体温不退,呕吐不止。给予安宫牛黄丸2粒亦未见取效。正值我在此科会诊,其主管医师执意要求我帮该患儿会诊,寻求中医药治疗。望诊:患者神清,双手抱头,痛苦不堪,呕吐频频,呕吐痰涎,甚至黄绿苦水。咽喉淡红,无红肿疼痛。问之:若无呕吐,口无干苦,大便虽然数天未解,但无腹痛腹胀之苦。追问病史乃知,患儿起病前数天经常下池塘游泳,采摘莲子。触之,双侧腮腺部位肿胀但疼痛不明显,皮肤干燥无汗,颈项强直(颈抗征(+)),脉浮数而紧。舌淡,苔白腻。会诊处理意见: 1 寒湿痉病,葛根加半夏汤加减。。。麻黄6 桂枝10 葛根30 白芍20 炙甘草10 法夏12薏苡仁30 苍术10 生姜5片 大枣5粒1剂。麻黄葛根先煎10分钟,加余药再次煎开不超过10分钟。分次频服。。。告知:患者服用上方后应该会微微汗出,热将退。。。2 、将冰袋,冰枕等全部撤去,改用温水搽浴。。。3 、在维持正常补液的基础上,建议减少补液量。。。二诊(2011年7月9日)早上7:30分,我前去复诊,病患父母甚是感激,云:服药后开始还有点呕吐,按照你的方法,少量频服,后呕吐止,服药三分之二剂,微微汗出,现在体温基本正常了,儿子的脖子也不那么硬了。。。。真的太感谢您了,才2元钱的中药竟然有如此好的疗效。。。 患儿精神明显转佳,体温已正常,头痛呕吐已止。大便未解。脉已安静,舌仍淡,苔薄白腻,前方再进。。。麻黄6 桂枝10 葛根30 白芍20 炙甘草10 法夏12薏苡仁30 火麻仁20 生姜5片 大枣5粒2剂。。。煎煮及服药方法同前。。。嘱咐清淡饮食,可以进糜粥以养胃气。。。 一笑堂主人按:会诊之时,西医同行之疑问一一解释如下:问曰:对于物理降温,我们主张冰袋冰枕等,而你却弃之不用呢?答曰:冰枕冰袋对于纯热之人可行,但对于表未解,或者寒湿,湿温病人,往往容易冰伏腠理,毛孔腠理不开,热必不退,甚至邪热内陷,更容易出现闭窍动风。该患儿就是寒湿表闭发痉,故不可用冰枕冰袋,必须用温水搽浴,使腠理开,邪热方可得退(患儿采用我的方法后的确是微微汗出后才退烧)。。。或问曰:为何你建议减少补液?答曰:西医常规补液没错,但是对于一些特殊体质的人,如素体阳虚,痰湿,水饮等病症,过多补液,只会更伤阳气,不利于阳气调达,助长痰湿水饮,故病缠绵难愈,故在维持基本需要量基础上,建议减少补液量。。。或问曰:临床对于中枢神经系感染的高热,大家都推荐安宫牛黄丸,为何这个病人无效?答曰:安宫牛黄丸对于痰热内闭导致的高热,神昏等病症的确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临床经常用于中风后中枢性高热,病毒性脑炎等高热疾病,但该药不是对所有中枢性高热有效,仅仅对于痰热型见神昏的高热有效。该患儿属于寒湿在表发痉,无痰热之象,故用之无效。。。。 听完我娓娓道来的中医理论,很多西医同行并不可能一下子理解,但给予的眼神是肯定的,赞许的。。。 其实,在当前西医占主流的医学年代,我经常说--能帮西医同行当个“助手”也不错,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有没有这个本事来当好这个配角。。。我们当前的年轻中医绝对不能自命清高,要知道:西医同行是不了解中医,不懂中医这套看病的方法和理念,以至于他们难免对中医有偏颇之辞,但是我们若因为这些同行对于中医的微辞,而放弃去“帮忙”,甚至诋毁“同行”,那么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人心,更多的是机会---接触各种疑难危急重症的机会,要知道近半个世纪来,我们中医失去了太多的临床机会,失去了太多的临床实践阵地;要知道,离开了临床阵地,失去了临床实践机会,我们中医还谈何继承,谈何发展。。。。 这段时间,我以一个尴尬的“身份”在履行总住院的职责,天天在其他科里会诊,忙绿是不言而喻的,付出的汗水也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我觉得这种忙绿和付出非常值得---通过会诊,我在身体力行的宣传中医,让同行们接受正确的中医理念;其次,通过会诊,我接触了很多疑难病例---因为去会诊的病例大多数是西医非常棘手的,也是非常危急重症的病例(小儿ICU高热30多天的,ICU的重症胰腺炎;呼吸内科的呼衰;感染科的高热不退;普外科的肠梗阻患者,诸如此类。。。),而这些案例在我们科里相对少见,甚至是不可能见到的,因此,对于我来说,西医同行为我实践中医提供了案例。最后,通过我的中医“出手”,帮西医同行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对于病人而言,他们同样是最大的获益者,省钱,省力,又省心。。。。 为人为己都不错,何乐而不为?

 91. 男,11岁。每天早晨起床后便头痛绵绵,自汗,精神倦怠,畏寒喜热。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至中午不治则自愈。

 辨为:阳虚头痛,用白通汤加炙甘草两剂而愈。处方:

 熟附子6克,干姜4.5克,炙甘草4.5克,葱白2枚。

92. 认识厥阴病与乌梅丸

 1厥阴病特征是:在寒-热错杂中夹有肝风内动。

2金匮肾气丸冬天吃效果比较好,越往三阴深层走的补药,趁天冷吃就越易顺气血补进去。

3吃补药补不进去的人,用乌梅丸。

4(肝风冲胃)(抓独!)饥而不欲食,肚子很饿却吃不下饭或吃得很少。用乌梅丸。

5(肝风内动上冲)(抓独!)发作性 突发性出现胸口一股热感,痛烫 灼烧难忍。用乌梅丸。

6(肝风肆虐)突发的阴部剧痛;或突发的睾丸肿痛;或突发的癫顶头痛;+ 寒-热错杂表现。用乌梅丸。

7湿气重的人,舌头又厚又腻(黄、白均可)。用乌梅丸。

8(丑时定时发病)凌晨1点到3点发作、加重或明显减轻的病症。用乌梅丸。

9(肝风冲逆)严重失眠(以早醒为特征)、严重脱发。用乌梅丸。

10乌梅丸只现于厥阴病篇,绝非寻常之方,它是厥阴病的主方。

11厥阴病=“肝风内动 + 寒-热错杂”。故乌梅丸的结构是:1调整寒热;2平息肝风。

12乌梅丸证(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肝风内动!),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又呕、又烦(肝风内动!),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13临床上,有些病人在外感病之后,会出现寒热失调,胃肠功能失调,这种病人,看到饮食后由于条件反射过亢,肝风内动,冲击于胃,故见到美食会感到心里难受,心烦,胃中灼热,过一会儿症状消失,可以正常饮食(这就是一种肝风内动的表现!),用乌梅丸。

14乌梅丸可以治疗久利不已,慢性腹泻。这种腹泻往往夹杂有“肝风内动冲肠”的表现:即一生气就要拉肚子(肝风冲击肠腑的表现,乌梅治疗的便是这种腹泻,它不是直接止泻,而是通过敛肝息风,截断肝风犯肠,来达到止泻目的)。可以在应证方中加乌梅白芍 五味子,收敛肝风。乌梅,用时用醋浸泡一宿,酸敛息风的力量更加强劲。

15实际上,许多慢性腹泻都有一种过敏的因素,这个“过敏”就是“肝风”。

16伤寒论中,六经都有欲解时,为六经的主时。病证在其经气旺盛时,最易借助自然界和自身的阳气而驱邪外出,使疾病得解于此时;或在其欲解时,正气奋起抗邪,表现出症状加重、病情加重。

17厥阴欲解时,在丑、寅、卯,只要在这个欲解时间段,发作、加重或明显减轻的病症,均可放胆用乌梅丸,诸如丑时突然发生的咳嗽、哮喘、反酸、失眠、盗汗、胁痛等杂病难症,即使寒象不显或热象不显,也可以抓住“丑时发作”这个独症而放手使用乌梅丸。

18乌梅理所当然是厥阴主方的主药。肝为刚脏,为将军之官,善动喜动,用乌梅约束肝风,不要乱动,不要乱摆,从而降低肝风的力量。肝风肆虐,会内扰上下左右五脏六腑,医圣巧妙的用酸收法来平息肝风,虚实两顾而不会攻补之过,敛肝又养肝,虚实寒热都能用,这样就知道,乌梅丸与通常的治风方是不一样的,这是所有寒热虚实方都没有的功效,是乌梅丸的独特技巧:1平息肝风;2兼理寒-热。

19厥阴病多变化,主体病机结构是“寒热错杂+肝风内动”。肝风善行而数变,故症状捉摸不定在所难免。风喜兼夹,可以左挟热,右挟寒,如此一来,主证也就富于变化,证型变异也大。比如消渴,刚有个喜冷饮的,马上可以给你来个喜热饮的例子,马上又可以给你来个既不喜冷饮的,也不喜热饮的。可以出现消渴,也可以有不渴的,因为风气往下走了,它不往上走了,表现在下面去了。从这个特点看,加减化裁用药是乌梅丸的常规,很难固守成方,调整清药、温药的比例,也可与其他治法联合。

20有人将连柏改为丹栀,认为清肝热效果比连柏好;有人不用附子、干姜、川椒等,只用桂枝、细辛温通阳气,下利较重加干姜。

21咳喘久不得止,既有肝风冲肺的因素,也有肾不纳气的因素。前者用乌梅,收敛肝风;后者用独参汤,补肾纳气。

22治疗肝风冲胃的胃气痛,用乌梅甘草汤收敛肝风,截断肝风冲胃,往往一服即愈,甚有捷效。

23叶氏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很多乌梅丸的加减,但均去了当归。肝风重者重用酸收,除了重用乌梅外,还可加白芍、木瓜。热重者重用连、柏,酌减辛热药,甚至可以加黄芩;寒重者重用干姜、附子,酌减苦寒药,甚至可以加吴茱萸、肉桂;虚重者,减辛散、苦燥药,重用人参、当归,或加养血健脾药物;兼胃脘痞实者,加制半夏、炒枳实。

24乌梅。本经:味酸,平。主下气(平息肝风也!),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疾。

25梅之用,能下吸肾水,以成监制相火之功。

93. 女,53岁。5个月前,因心情不痛快而突感胸闷气短,出汗,头晕,继而晕倒约1分多钟而清醒。经某院住院检查治疗近4个月,诊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房纤颤、窦房传导阻滞,但疗效始终不够满意。又配合中药活血养血、宽胸通阳,补气养血等进行治疗亦无明显改善。细审其证,除胸满气短,心悸心烦之外,并见其头晕,不敢坐或立,软弱乏神,阵阵汗出,汗出之始,先感心胸烦热,继而上冲,冲至心胸则心悸而恐,冲至咽喉则呼吸极端困难,冲至头则头晕失去知觉,不久即清醒而全身汗出,汗出后全身极其软弱,并时或寒热往来,舌苔白,脉弦紧滑数。

 此正如仲景所论奔豚气之证也。因拟奔豚汤养血平肝,和胃降逆。处方:甘草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半夏12克,黄芩10克,白芍10克,生姜4片,桑皮15克,葛根15克。

服药4剂诸证好转,阵发性逆气上冲由一日4~5次,减为隔日1次,而且时间也较前减少,并能下地走动而不感头晕。某医云:余始活血不效,后又用生脉散亦不效。其故何也?答曰:病呈阵发性,又发于惊恐之后,显系奔豚之证,奔豚证,仲景云:气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其治法列有三条:一曰: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二曰:气从少腹上至心,桂枝加桂汤主之。三曰:脐下悸,欲作奔豚,苓桂甘枣汤主之。也就是说均可用于发作欲死者。三方之中无一味人参,可见用人参不对证。此证之软弱乏力为痰阻所致,故不用人参。其后又服30剂,诸证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

94. 男,78岁。患糖尿病近40年,糖尿病性肾病30多年,肾病性高血压20多年,脑血栓后遗症偏瘫15年,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房纤颤15年。前后住院达6年之久,虽然症状不见明显改善,但尚能控制病情发展。最近3个多月来,病情日渐加重,体重锐减,行动困难,心悸气短,饮食甚差。细审其证,肌肉瘦削,(体重34千克),行动困难,神疲纳呆,心悸气短,腰酸腰困,语言无力,舌苔薄白,脉虚大弦紧而数。

 辨为: 心肝脾肺肾五脏俱病也,气血俱衰也,膈间支饮也。治宜补气阴,益脾肾,化痰饮,降冲逆,交心肾。处方:黄芪15克,人参10克,当归10克,麦冬10克,五昧子10克,生地2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苍术10克,肉桂10克,防己10克,生石膏15克。

服药7剂,精神、食欲好转,心悸气短明显改善,在他人搀扶下已能走100多步远;继服上药60剂,精神、食欲大增,体重恢复至55千克,尿常规阴性,心电图正常。

95. 抑郁(癔病)

蒲辅周医案:任某某,女,37岁。与爱人分居两地,老人、小儿多病,家事冗繁,以致情志抑郁。近两天来,头痛,恶心不食,昼夜不

能眠,神呆,有时闭眼不动,呼之不应,有时哭笑无常,忧郁自语,四肢抽搐。某医院检查诊断为“癔病’’,服镇静药等尚未见效。脉沉弦涩,舌略暗,苔薄黄。病由肝失条达,气血不和,厥气上冲,乱其神识。治宜泄肝宁神,调和气血,拟乌梅汤加减。处方:

乌梅9克,花椒4.5克,干姜4.5克,黄连6克,细辛3克,黄柏9克,制附片4.5克,肉桂3克,党参3克,当归6克。

共服4剂,神态恢复正常,隔4月后又犯病,发病较轻,再用乌梅汤治疗而愈。观察2年,一直未再犯病。

按语:癔病多为七情内伤所致,若伤及厥阴心包与肝,呈现虚实寒热错杂,气血阴阳失调者,可用乌梅汤扶正泄肝,和血宁神。

96. 男,45岁,患者已泄泻一年多,医院诊为“功能性腹泻”、“慢性结肠炎”等,服药效差,遂求中医治疗。刻诊:素体虚弱,形寒肢冷,面色土黄,肢倦乏力,腹痛绵绵,大便时溏时泻,进食油腻则便意频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系脾胃虚寒,运化失司,以致清浊不分,大便异常。治当温中健脾,固气止泻。黄土汤加减治之:灶心土60g(先煎取汁),炒白术25g,制附片6g,酒黄芩10g,真阿胶(烊化)12g,吴茱萸9g,干姜6g,茯苓15g,炙甘草9g,党参12g日1剂,水煎服。药进4剂而泄止,继服3剂,诸症悉平。

97. 女,51岁,初诊。自述:七日前因露天乘凉后即感头痛发热恶寒。经治疗,头痛发热已解。近两日来,口渴引饮,日进四五壶(每壶约盛8磅)水亦不解渴。前医用益胃汤罔效,昨日又服人参白虎汤反而渴甚。症见:脉细弱,小便清长,四肢厥冷,渴饮不解。三日前曾吐蛔虫一条。辨证:此吐蛔之后消渴,乃厥阴病上热下寒证也。上热则消渴,下寒则溺清。老年体弱,阳不温煦则脉细弱,肢冷。

 故断为厥阴消渴证。方药:乌梅丸全方一帖,水煎服。

翌日复诊,口渴大减,但肢冷仍存,守方重用参附,益气温阳,2剂而愈。

按语:乌梅丸有清上温下之功,调和寒热之能。用之,俾上热得清,津液不耗;下寒得温,阳气乃复,使津液蒸腾以上润。且方中乌梅酸甘化阴、能生津止渴,配人参则益气津生,故治厥阴消渴能迅速奏效。

98.女, 69岁。 面部起丘疹,面部发热 ,伴有眼干口干。纳可, 饭后胃胀, 手心热脚冰凉 ,口干口渴喜热饮, 饮水则口干加重 ,夜尿频, 腰酸 ,腰腹部发凉, 大便正常 ,恶风 ,舌红苔白 ,左弦数 ,右边滑数,尺脉无力 。

 处方:乌梅丸改汤主之。

99.某之妻,小产后,患感冒,杂治不痊,已而身大热,多汗,少腹硬痛,势已濒危。其夫仓皇乞诊。脉之弦数,舌色红而苔白。

 询知痛处手不可近,溲便皆不通利。检阅前方,皆与症反,殊为可哂。审系瘀血停蓄为患,本宜桃核承气汤,以病久人困,虑其难于胜受,乃变通用四物汤去地黄,加桃仁、红花、肉桂、醋炒大黄,一剂下黑粪,痛减七八,再剂而愈。

100.男 ,28岁 。腹痛泄泻已二年余。痛时即泻,泻后痛渐减,日行4-5次。曾在某医院诊断为肠激惹综合证。患者腹痛泻泄,每逢情志抑郁或精神激动时而加重,并伴有胸胁胀闷,嗳气少食。舌苔薄白,脉弦而缓。

 据脉证相参,乃肝木乘土,脾虚肝实。拟以疏肝理脾,宣畅气机,缓中止痛之法。方用痛泻要方加味治之。服上药2剂后腹痛减轻,大便次数减少至每日2—3次。脉较前和缓,宗原方继进二剂。嗣后略事加减再服2剂后而获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