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魔都码头的此岸,回忆海天佛国普陀山的彼岸,感觉那是远离娑婆凡尘的净土,心虽向往之,却又遥不可及。 难道此岸与彼岸,竟是遥隔重洋? 难道这其间只是一场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难道这只是一场梦,梦醒了,我们就各自回家了? 有些人,有些事儿,若不是遇见,似乎已经是在轮回的记忆中泯灭了。 有些人,有些事儿,即便遇见,一转身就忘记了。 而有些人,有些事儿,一旦遇到,却又是,一念起,万水千山。虽过了很长的时间,一些细节依然清晰,成为了终身忘不了的记忆。 朱道一无论如何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一次极偶然而又极不寻常的旅程 ,如一块投入水中的大石,竟然让他心如古井,不起波澜的心,泛起阵阵浪涛,久久不能平静。 (图片来自朱道一微信朋友圈) 2013年,那一年的十月金秋国庆节,魔都必然一如往年,人如潮涌。 这终究是别人的快乐,两年前的失恋阴影,还盘踞在心头。 两年前,初恋女友的离开,对他产生的影响极其深重。这种执念,不会随着时间消失,而是会变成一种更为孤独的沉默和苍凉。 他对于女子、相亲、恋爱,再也不动心,不起念。任凭家乡保康的长辈亲友的劝说、说媒,依旧心如古井,不起波澜。 他一直坚信,人要抵达彼岸,必须得先经历黑暗、追寻,这是个痛苦、迷茫的过程。 就像大乘佛教中禅宗的禅悟,这并不是简单的悲观或乐观,颓废或积极的问题。那是一种过程,有时候明明有那么一点光亮,苦苦追寻,却找不到出口。 当寂寞研磨成种高贵和奢侈,内心在现实的逼仄中激荡起一阵阵浪花。潜心学佛的朱道一无意追逐热闹,想寻觅一方清净之地,让精神得到皈依,让心灵得到安顿。 怀着对观自在菩萨的敬意,早已订好了去普陀山的船票。 舟山群岛宛如一串珍珠,散落在一碧如洗的海洋面上。其中的普陀岛是观自在菩萨的修行道场,观自在菩萨,民间又称为“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 国庆长假10月初3的当天晚上7点,从魔都的宝山码头登上开往普陀岛的渡轮。在排队上船的队伍里,有一位女子,身穿黑色薄纱阔腿裤,黑色蕾丝上衣外套,身段曼妙,面容虽不是惊艳型,但也和美清秀,颇为耐看。 不多时,渡轮驶离喧嚣的魔都。 安置好座位、床铺后,他从背包里掏出一本赖永海主编的《金刚经.心经》,拿在手里翻动,封面上是大片的鲜黄色,上面有部分佛教法器图形。 在经历两年多的抚摸之后,封面上出现明显的折痕。“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他的注意力似乎一直在《金刚经》前面的十品章节里徘徊,页面上除了本来的宋体印刷内容,多了些端正的蓝色钢笔字迹,在宋体印刷内容下面,有些许红色划线和各类符号。后面其他章节还保留着原来的印刷模样,崭新如初。 夜里12点多,乘客都去床上睡觉了,身处底舱,渡轮发动机的轰鸣格外搅人。 朱道一遂独自一人上甲板,深秋时节,温凉悄然。海风吹拂下,世界早已入睡。那时已是农历八月二十九,月亮隐没不见,唯有些许星斗。 不多时,那女子亦来到甲板上。她长得和四川女子相似,身段苗条,圆润柔和的脸型,脸上挂着浅浅的笑意,仿佛是会在空气中消失一样的笑容。 二人低头看渡轮漾起的海浪,抬头看挂在天上的星空。习习凉风中,带来那女子身上淡淡的清香。 他们观看变幻莫测的海浪,以及定格在天空的星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