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井陉城东北关大石桥

 古稀老人赵 2019-11-05

大石桥,又称逸仙桥,位于城东北关东巷子外,飞跨于滔滔绵河之上,是天长连接绵河两岸的重要桥梁通道,也是井陉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桥梁。

大石桥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由井陉知县周尚亲倡导,由府县拔银并由晋省与县内商绅捐资。历经三年,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修建而成。当初建成之桥,为12孔联仪式,长109米,宽6.4米,高8米,是一座较大的石拱桥。单孔跨度6米,矢高3米,桥身与河道成正交,整个石桥显得雄厚,给人一种安全坚实之感。桥东西两端,各有一对高五尺的石雕狮子,桥身两侧为高三尺的青石栏板和石望柱58对。石望柱顶端分别刻有石狮 、猴、鹰等动物形象的石雕58对。栏板雕有图案30幅。这些石雕、浮雕造型生动、神态各异,如幼狮爬在母狮头上戏耍玩闹;雄狮昂首怒视远方;猕猴静坐,若有所思;苍蝇飞落捕捉白兔。其雕刻风格,或粗犷或细腻,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是清代雕刻艺术珍品。

石桥建成后十四年,即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河水暴涨、冲毁桥之东段数孔。清嘉庆六年1801年大水又冲毁东端数孔,前后共冲去六孔,剩余六孔。自此后,此桥横亘水中,形如半岛,桥上失去利济作用,只是供人登临游览。至明国初白余年间,虽经人多次倡议重修,皆因工程浩大,修葺费难以筹措,无力修建,致使两岸交通又处不便状态。明国17年1928年晋奉战争结束后,因井陉是晋奉战争主要战场受害较大,为善后赈灾之列。县中各机关同仁,救照山西善后赈灾条例,呈准平津卫戍总司令阎伯川抽收煤捐三万元,又募款若干,办理本邑工赈,得以一万八千元,修复大石桥。历经年余,民国18年1929年4月将东段补修。竣工时,邀请城关士绅商议,此桥命名为逸仙桥,并镌刻匾额嵌于桥孔之上。但新修六孔,雕狮已荡然无存。此桥又畅通三十余年,到1966年8月底,绵河洪水猛涨,又将东端五孔冲毁。同年10月又进行修复,将冲毁五孔改为四孔,其中两孔采取的敞肩连拱式建造,拱洞跨度加大,以增加泄洪量,减少对桥体的冲毁,桥面之栏板多用旧城附近古墓碑改制,望柱也无石雕,已失去古城风貌。2003年,井陉天长古城保护开发列为石家庄市重点工程之一,天长党委、政府与2005年聘请文物专家论证设计,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投资近50万元,近一时间,更换栏板,添置大小石狮近50余对,于2006年10月正式完工。恢复了古桥的历史原貌。

大石桥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仍是天长一带沟通绵河两岸的主要通道,保持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西部六孔为乾隆时原建筑,桥面上还保存有初建时的石栏板、望柱,及动物石雕二十多对;中间留有民国间重建时的 一孔;东端四孔为1966年重修,桥上栏板、栏柱、雕狮为2006年添置,是研究井陉古代交通史及桥梁建筑艺术的珍贵文物。2008年12月,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井陉城东北关大石桥

网络配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