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元旦,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在回顾自己和开明书店同事创办的杂志《一般》时深情写道“最好的收获第一要算这十二封信” 这封被夏先生如此青睐的书信出自何人之手? 就是他,当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朱光潜。 朱光潜 那时的朱先生风华正茂,游学欧洲,“还是一个青年”。这些书信结集出版就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该书出版后“成为一种销路最广的书,里面一部分文章被采入国文课本,许多中小学校把它列入课外读物”,一时间盗版猖獗。还有人以“朱光潸”的名字印行一本《给青年的13封信》。 十几年后,日益成熟的朱光潜认为“多吃了十年饭”“多用了一些思考体验”“觉得旧话虽不必重提漏洞确需填补”。因此在《中央周刊》写了20来篇文章并结集出版即《谈修养》。 这两部书内容丰富几乎涉及到了青年人关注的所有方面。从中我们也看到了朱光潜先生对“读书”的不断思考。 为什么要读书
读什么样的书很多人喜欢阅读名人大家推荐的书。很多大家、专家、名师或机构对于开书单这事也乐此不疲。朱光潜则不以为然。他认为“各人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你怎能定出万应灵丹似的十种书”。 朱光潜认为应该读这些书:
这让我想起了金克木讲过的一个故事:
真正的“书”就是能让读者获得真正的知识,吸收治学的精神和方法的书。这些书能撼动人心,能让人思考。用金克木的话说就是“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这些书数量并不多。正如故事中所说中国古书不过 “几十种”。外国书也一样。 朱光潜先生 朱光潜认为这些书分为两类:“一种是为获得现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识,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 十几年后朱光潜依然认为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他举例说: 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怎样读书在朱光潜致青年的信中,关于读书方法“约略提及”。
在《谈修养》一书中朱光潜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应成为读书人的座右铭。 如何“精读深思”?他提出了读书须有一个“中心”两个“贮藏室”的建议。 读书要有中心。零碎的知识容易遗忘而且无用。每次把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知识贯穿起来。也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 爱因斯坦读书就是这样。他一般只关注与他思考问题有关的内容,记忆的负担变轻,思想却愈加深邃。 为了说明这种现在被称为“选择性阅读”的方法。朱光潜先生引用了苏轼的话:
所谓两个“贮藏室”朱光潜先生解释道:一个人的记忆力总是有限,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在“大脑里储藏往往不可能”,这个时候就要建立另一个贮藏室——卡片。做卡片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类,各有班位,条理井然。 读书是人一辈子的事。朱光潜从青年到壮年一直在琢磨着读书的事。难能可贵的是还把自己用几十年时间获得的感悟无私奉献出来。感谢朱光潜先生的真诚,让我们一起开始读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