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谈 | 朱光潜:过了十几年,关于阅读这件事儿,我还要说几句

 老王abcd 2019-11-05

名师谈 | 朱光潜:过了十几年,关于阅读这件事儿,我还要说几句

1929年元旦,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在回顾自己和开明书店同事创办的杂志《一般》时深情写道“最好的收获第一要算这十二封信”

这封被夏先生如此青睐的书信出自何人之手?

就是他,当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朱光潜

名师谈 | 朱光潜:过了十几年,关于阅读这件事儿,我还要说几句

朱光潜

那时的朱先生风华正茂,游学欧洲,“还是一个青年”。这些书信结集出版就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该书出版后“成为一种销路最广的书,里面一部分文章被采入国文课本,许多中小学校把它列入课外读物”,一时间盗版猖獗。还有人以“朱光潸”的名字印行一本《给青年的13封信》。

名师谈 | 朱光潜:过了十几年,关于阅读这件事儿,我还要说几句

十几年后,日益成熟的朱光潜认为“多吃了十年饭”“多用了一些思考体验”“觉得旧话虽不必重提漏洞确需填补”。因此在《中央周刊》写了20来篇文章并结集出版即《谈修养》。

名师谈 | 朱光潜:过了十几年,关于阅读这件事儿,我还要说几句

这两部书内容丰富几乎涉及到了青年人关注的所有方面。从中我们也看到了朱光潜先生对“读书”的不断思考。

为什么要读书

  • 1.读书让我们明确方向,直奔理想而去。朱光潜先生用孙中山的读书故事告诉我们“不读书而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
  • 2.读书让我们寻找到人生的趣味,心神得以安顿。朱光潜先生认为越早培养读书的习惯越有益。这就好比你在中学时代喜欢打网球,到老都喜欢打。这样便多了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心神的东西,少了一份被恶习惯引诱的机会。
  • 3.成年之后的朱光潜先生,作为学者他对读书有了新的认识: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做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读书让一个人在短时间内,集合几千年来人类思想的经验,吸纳过去无数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正如牛顿所说的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才有可能去发现新的世界。

名师谈 | 朱光潜:过了十几年,关于阅读这件事儿,我还要说几句

读什么样的书

很多人喜欢阅读名人大家推荐的书。很多大家、专家、名师或机构对于开书单这事也乐此不疲。朱光潜则不以为然。他认为“各人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你怎能定出万应灵丹似的十种书”

朱光潜认为应该读这些书:

  • 1.读课外书。这个答案也让很多家长、老师有些失望或难以理解。朱光潜先生认为课内阅读必不可少,但范围狭窄,拘束太多。“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约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他特意调查了几个英国公共图书馆,建议“初中的学生们宜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们宜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 2.读真正的“书”。朱光潜说图书馆里的书有千卷万卷“其中真正能够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

这让我想起了金克木讲过的一个故事:

陈寅恪幼年时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以为那位老学者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时,他才觉得那话有点道理:中国古书不过是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

真正的“书”就是能让读者获得真正的知识,吸收治学的精神和方法的书。这些书能撼动人心,能让人思考。用金克木的话说就是“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这些书数量并不多。正如故事中所说中国古书不过 “几十种”。外国书也一样。

名师谈 | 朱光潜:过了十几年,关于阅读这件事儿,我还要说几句

朱光潜先生

朱光潜认为这些书分为两类:“一种是为获得现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识,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

十几年后朱光潜依然认为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他举例说:

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怎样读书

在朱光潜致青年的信中,关于读书方法“约略提及”。

  • 第一,读书至少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观其大略。第二遍慢读,需要学会“批评态度”。
  • 第二,记笔记,写意见。仔细读,多思考。

在《谈修养》一书中朱光潜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应成为读书人的座右铭。

名师谈 | 朱光潜:过了十几年,关于阅读这件事儿,我还要说几句

如何“精读深思”?他提出了读书须有一个“中心”两个“贮藏室”的建议。

读书要有中心。零碎的知识容易遗忘而且无用。每次把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知识贯穿起来。也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

爱因斯坦读书就是这样。他一般只关注与他思考问题有关的内容,记忆的负担变轻,思想却愈加深邃。

为了说明这种现在被称为“选择性阅读”的方法。朱光潜先生引用了苏轼的话:

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

所谓两个“贮藏室”朱光潜先生解释道:一个人的记忆力总是有限,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在“大脑里储藏往往不可能”,这个时候就要建立另一个贮藏室——卡片。做卡片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类,各有班位,条理井然。

名师谈 | 朱光潜:过了十几年,关于阅读这件事儿,我还要说几句

读书是人一辈子的事。朱光潜从青年到壮年一直在琢磨着读书的事。难能可贵的是还把自己用几十年时间获得的感悟无私奉献出来。感谢朱光潜先生的真诚,让我们一起开始读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