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3岁的廖美琳教授给肺癌患者的三个忠告

 桃花江春水流 2019-11-05

昨天,不怕姐与数百位肺癌患者共同参加了“肺凡力量”肺癌患者教育活动。

在这次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发起、阿斯利康中国支持的肺癌患者教育项目中,今年83岁的上海市胸科医院首席专家、我国肺部肿瘤学领域最著名的专家之一廖美琳与大家分享了许多肺腑之言。

活动结束后,不怕姐对廖美琳教授进行了采访。

只要规范治疗,肺癌也是慢性病

廖美琳是我国肺癌治疗发展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上世纪70年代,治疗肿瘤的方法很有限,廖美琳有时只能用“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来鼓励患者。“那时候我的心情常常很低落,因为有的病人在我这里看了没多久,就再也不出现了。”

如今,83岁的廖美琳依然坚持为病人看病,她说:“现在我们治疗肺癌再也不是一筹莫展了,多了许多有用的武器。”

昨天,廖美琳对肺癌患者和家属提出了如下三个建议:

廖美琳

不要乱。

“家里一旦有人得了肺癌,家属往往比患者本人还紧张,到处打听关于治疗的信息,而现在网络上的信息又是五花八门,误区很多”。廖美琳坦言,四处打听到的杂乱信息往往会影响患者对医生的依从度。

比如有的病人根本不适合吃靶向药,但听说某位朋友吃了这种药有用,就一定要求医生开。其实,靶向药物只适合于体内存在相关基因阳性的患者,一定要先做基因检测,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那吃了才会起效,否则非但没有好处,还会有害。

也有患者恰恰相反,一听说要用靶向药,就担心这是晚期患者吃的药,一旦耐药了就无药可医。其实,耐药并不可怕,医生有很多处理方法,而且靶向药物也在不断更新,耐药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廖美琳

不要怕。

“现在治疗肺癌的武器有很多,手术、化疗、靶向治疗,还有免疫治疗等。只要合理使用这些武器,规范化治疗,癌症也是一种慢性病”。廖美琳说,即使到了晚期也不要绝望,过去大家都认为肺癌患者大多存活时间不长,但现在抗癌五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患者并不鲜见。

“我建议大家,就像看待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看待肿瘤。从战术上要重视,心理上要藐视,千万不要害怕,害怕就是对肿瘤投降。”廖美琳认为,对医生来说,也要学会让病人宽心,只有这样,医患之间才能互相配合,共同战胜疾病。

廖美琳

不要太把自己当病人。

很多肿瘤病人得病后,就觉得自己被全社会抛弃了,自己是别人眼中的异类。这种心态对康复很不利。

有的家庭对病人尤其是康复期的病人会过分关注,这看似是在照顾病人,其实会让病人产生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还有的病人盲目进补,天天吃各种杂乱的补品,这都是过分紧张的表现。

“肺凡力量”将在全国开展

在昨天的活动上,除了廖美琳教授外,上海长征医院臧远胜教授、上海龙华医院孙建立教授、上海肺科医院倪健教授等还为患者们做了生动的科普讲座。

患癌近3年的闫静雯女士也在现场分享了自己与癌抗争的经验和积极的生活心态,她讲到:“2014年被确诊为肺癌后,我也经历过一段恐惧的时期,特别是去年6月发生耐药后病情进展,一度以为走到了尽头。幸运的是,通过医生介绍,我找到新的治疗方法,再次挺了过来,现在朋友都说我看起来就像健康人。回顾三年的抗癌经历,我希望癌友们第一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第二要加强学习,从权威的渠道科学地认识癌症及治疗方法;三要给自己战胜癌魔的信心,肺癌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坚持下去一定能得到更好的治疗。”

据悉,“肺凡力量”肺癌患者教育项目旨在为肺癌患者提供从疾病科普、社群关爱到心理疏导的全方位支持,提升肺癌患者对肺癌规范化诊疗的认知。希望通过持续全面的健康教育,帮助肺癌患者树立科学治癌、乐观抗癌的观念,帮助肺癌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这一教育项目汇聚了权威专家、抗癌组织等资源,将在全国20个主要城市、100家医院及100家专业新特药药房陆续开展,全年共计组织约300场形式多样的患教活动。据介绍,随着项目启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计划4月将在广州、南京、西安、成都等10个城市开展线下专家讲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