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与教研中成长 ——《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后反思

 左域冰的图书馆 2019-11-05

读书与教研中成长

——《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后反思

高一语文组   贾丽

作为一位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更是要过硬。“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选择讲《红楼梦》的有关课文去讲授,确实也较为不易。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教学经验有限,我先从学习入手。我自己认为对《红楼梦》的研读很浅,要想讲好这一课,必须要有阅读的积累。我搜集浏览了许多有关的教学设计,又买了好几本关于红学的书。先从别人的教学设计中引用的评论看起,脂砚斋评点本、王蒙、周汝昌、李希凡、蔡义江、冯其庸、刘心武等大家的论述我都找来读。时间有限,我就择其重点来看,在不断地反思、试讲和同组的老师交流们之后,我有了灵感的火花。我认为这样才真的把这节课悟透了,讲精了。有人说,经典的魅力是什么,就是一本书耐得住反复地读。认真地准备这一节课,我才真正地发现了《红楼梦》的魅力,同时也激发了我研读它的兴趣。未读完的书,我将用心地细细品。因为备课的充分,我才有了讲课时的自如从容,才有了丰富的师生对话。这使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读书学习才是成长的基石。

《红楼梦》本身博大精深,如何能讲得深入浅出,也需要一番精巧的设计。当时,我只是从课文本身的魅力和丰富性的角度选择了本课,于是也就选择了开始更深入的研读。收获最多的还是教学实践和教研反思中的所得。具体如下:

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根据学生的学情,才能把握课文的重难点。

这一课有很多的教学重点,到底选择哪一个重点才能讲到课文的精要之处,以便有以点带面的效果是我始终琢磨的的问题。我参考了各种教学设计,最终选择了从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作为重点。又把人物的形象置身于彼此心有灵犀的见面情节基础上,使整个课堂教学有了一个情境,在这种情境之下,又强调出视角不同,所以对人物形象的评价也不同。比如,我指引学生从贾宝玉、王熙凤和众人眼中去品读林黛玉;又从林黛玉和众人的眼中去看贾宝玉。

我第一次设计的是把摔玉作为难点,设置了学生讨论的环节。但学生看完视频,很快就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基本能说到要点。相反,分析贾宝玉的时候学生不大容易把握住叛逆的性格,本以为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却花了不少时间。于是,我就调整了难点的安排。把讨论的环节设置为分析贾宝玉的《西江月》二词的评价上,宝玉反封建的的叛逆性格分析出来了,摔玉的情节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通过这次实践,让我更加认识到备课还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备课不仅是备教材,更是备学生。   

二、文本的研读是教学的落脚点。

在第一次的试讲之后,我发现学生对林黛玉、贾宝玉的形象认识还不够到位。主要问题还在于对文本还分析不到位,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人物形象的内涵,例如对贾宝玉仅仅停留在花花公子的理解上。如何能够真正地引导学生正确解读,经过同组老师的分析,我认识到研读文本非常重要。这也就是我们一再强调语文课堂还是要回归文本,不能空泛的讲解。于是我又把林黛玉的形象描写和《西江月》二词又做了一番深入的解读。例如,在第一遍讲授分析林黛玉的形象时我只归纳了一些抽象的词语,比如:娇弱、脱俗、多愁善感、灵秀、新颖。这样笼统的一带而过,好像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林黛玉的美。

我就紧扣文本分析,精细品读。例如分析林黛玉有脱俗的气质,文本中有一句“娇花照水”,我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联想。当学生品出这样是写娇美的花在水的映衬下更显风韵,有一种清水出芙蓉之感时,也就真的品味到了林黛玉的清新脱俗之美。我又加了一句点评,如果说薛宝钗是艳冠群芳的牡丹,那么林黛玉就是风露清愁的芙蓉。如此这样,我把关键之处都做了分析。这也使学生们更加赞叹林黛玉的美和作家曹雪芹的笔力。课后,听课老师们都说我在启发学生思考和分析讲解都较为深刻。

三、教师需要在关键处对文本进行必要的链接和拓展。

《红楼梦》是经典名著,要想教好《林黛玉进贾府》真不是容易的事,仅仅依靠两本教参我认为是讲不深刻的。有人说不读脂评就不算是读过《红楼梦》,现在有关红学的评论也有很多。经典的评点是不是需要融入课堂教学呢?我于是就开始研读一些作品。我选择了一些文本有关的评论穿插在必要的环节。例如,我引导学生理解宝玉对黛玉精神气质的欣赏就引用了脂砚斋的评点:“不写衣裙装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终是何等品貌。” 在讲授的过程中,我认为这些名家大家的经典评点胜过了老师繁冗的讲解。

其次,要想对课文有深刻的理解,不可能脱离了对名著整体的了解。但是基于学生多数没读过原著的现状,教师必须去进行必不可少的链接。比如,引导学生理解宝玉“不通世务”,不愿走经济仕途之路,还要理解黛玉和宝玉有精神上的共鸣和追求,就不能不提到书中三十二回的一段话,湘云、宝钗劝贾宝玉用心于仕途经济,他说 “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造就和他生分了”,所以他深敬黛玉。再例如,引导学生理解贾宝玉“怕读文章、腹内草莽”,似乎也只有联系书中贾宝玉喜欢读的是诗词曲赋,是《牡丹亭》、《西厢记》,他在大观园里显才华、题对额,他与姐妹们结诗社、咏海棠,才能读得懂这一句。

另外,我还在实践中发现把名家的阅读体验加入课文的讲解,更能使学生获得情感的共鸣。例如,分析宝玉摔玉,作家王蒙在《不奴隶,毋宁死——王蒙谈红说事》一书中感叹道, 宝玉在贾府,不是见谁就问谁有玉没有,他不曾为宝钗摔,不曾为湘云摔,不曾为其他姐妹摔,今儿就为你林妹妹而摔。作为读者,你会不为之心动?讲到这里,学生也不由得感叹这宝玉的一段痴情。

我也认识了这点不足。但是,我依然有许多困惑。高中语文教师不仅仅担当着教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任务,更重要是传承一种文化经典。像《红楼梦》这样的作品,如果仅仅是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表现,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把经典的东西领悟了?学生本身了解名著的水平不同,其中有个环节让学生们联系对整部小说的了解去分析贾宝玉的人物形象,每个学生真的都能有话可说么?对全书有了解的学生能够个别发言,那么多数没有读名著的同学怎样能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效发言?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争着回答问题,没有热闹的讨论场面,但认真思考了算不算是积极参与呢?我理解的因材施教是否也要因教材施教呢?经典的有深度的文章真的需要老师悉心的引导。《红楼梦》太博大精深了,能用一节课从欣赏、审美的角度引领学生品读,能让他们真正喜欢上这部作品,真正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已是不易了。

课堂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每次课后,总会觉得还不够完美,也许正是这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要求,促使我们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进步。近六年的教学生涯,使我认识到语文教师责任的重大与改革的艰难。我心中一直有一个完美语文老师的轮廓:她要有乐业的信念和敬业的态度;她要有个性化的追求,追求自己的教学和管理风格;她要不停的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她能够在实践中勤于反思、不断创新;她尊重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她不仅教书、更重育人;她以优秀的个人素质、富有文化气息的个人魅力影响学生的心灵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