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参观上海世博园

 01一线 2019-11-05

参观上海世博园

/01一线

忘不了2010330日这一天。今天,我们一行9人来上海参加ISO标准管理体系知识与审核技能培训课于下午330考试结束了。在上海世博园即将对外开放之际,我们早有计划去“参观”世博园区,想提前感受世博场馆的壮丽宏伟。下课后,我和同事欧阳氏放下上课资料,带上相机就出发了。 

我们从中山公园口乘上2#地铁线到人民广场下车,从那换乘8#地铁线从耀光路站下车,从站口上来就到了世博园门口。

在那里,我借本公司金圣香烟推销一把,在简要介绍了我公司和金圣品牌香烟主要特点后,我和外围值勤的武警们很快接近了距离,我们饶有兴致攀谈了起来。

从他们口中得知,上海世博会场地位于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沿着上海城区黄浦江两岸进行布局。世博园区规划用地范围为5.28平方公里,其中浦东部分为3.93平方公里,浦西部分为1.35平方公里。围栏区域(收取门票)范围约为3.28平方公里。 

在上海黄浦江两岸的5.4平方公里世博园区内,世博园5大场馆群分别为独立馆群、联合馆群、企业馆群、主题馆群和中国馆群。其中独立馆的建筑群将集中在黄浦江边,每栋建筑由一个国家出资建设,用于展示该国的科技成果;联合馆建筑群中的一部分将由一些国家联合建造;另外一些建筑将由我国出资建造,届时租赁给参展国使用;企业馆建筑群将成为国际参展商参展场所。 

因为园内还要做扫尾工作,我们暂时不能进入世博园。这样,只能由他们带我们在园区的外围看看,感受一下世博场馆的壮丽宏伟。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见,第一次来到场馆面前,觉得很震撼,很有气势!

首先进入视野的是一座主题雕塑,雕塑从外形看,有点像上海的磁悬浮高速列车的头,再仔细看,也有的像中文的“上海”两字。在雕塑的底座上有一行说明文字,其中的“2010年上海世界工业博览会”几个字特别耀眼。 

转过雕塑,我们来到了中国馆。当我们再走近一些,感觉到它不愧为是一座现代化的场馆,样子有点特别。我们错过了进入场馆的时间,无法亲临其境,但听旁人讲起内部的展览设施。其中有一座概念房,它内部配备了一种专门的机器,可以将日常的垃圾进行自动分类,一类是金属垃圾,一类是塑料垃圾,最后一类是无法再利用的垃圾。第二道工序是,将金属垃圾变成了“压扁形状”的工业金属原料;将塑料垃圾变成了小颗粒的工业塑料原料;将无法再利用的垃圾变成了没有污染的泥土,可用于种花等用途。同时,房子里的生活用水也是可以重复使用的,生活污水经过一台机器的处理后,有三个出口,一个可直接用来饮用,即饮用水;一个是生活用水,可用于洗脸、洗菜等;最后一个出水,可直接用来浇花等…… 

现在,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向高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走入大自然,尽情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愉悦,人们更加重视生活区的绿化环境,喜欢充满勃勃生机的城市公园,乐于光顾宜人的街头绿地。绿色中充满了人们在纷繁的日常生活中所感受不到的快乐。绿化环境为人们营造了找寻生活情趣、获得精神满足的空间。 

人们的这种需求为城市规划和设计专家们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课题。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办成功则为专家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探索和实践机会。世博会确立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并提出了三大和谐的中心理念,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而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为“人、城、自然”三者共存。

来自同济大学的建筑与城市规划专家在对世博园的规划设计中进行了初步尝试,把绿色和智能建筑技术作为基础技术平台。设计者们希望通过这个尝试,获得更有效的绿色环境的建构模式,并为绿色和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开拓更广阔的领域。

这次来上海,我们除了参加ISO标准知识与技能培训,就是来看看世博园区。曾经几次来过上海,1986年间在此完成毕业实习,1993年开会期间曾参观了浦东两座大桥和周边的市政建设,后来还经历几次,每次大上海的发展变化都带给我有不同的感受。今天也算没有白过,除了感受到了世博场馆的壮观气势觉得震撼外,还看到了现代科学技术带给城市及其市民的生态环境改变,特别是对人们生活条件的极大优越改善。这些成就,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见。如今第一次来到场馆面前,倍觉感慨,为此,我们选择了在雕塑和中国馆面前拍照留念。 

作为一名中国公民,也和上海市民一样,感到很自豪。我们支持上海世博会,作为东道主上海,一定要让世博会“成功、精彩、难忘”。这次特意来世博园区转转,感受中国馆有一种独特的东方气息。

 (2010-3-30夜)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罗余作,男,汉族,1965年11月出生,江西吉安永和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网络与信息管理师,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著名科技工作者。1982年考入江西工业大学(今南昌大学)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自动化专业学习。1986年7月毕业并荣获工学学士,8月听从国家分配参加工作后,长期从事设备技术、企业管理、网络与信息技术。现任某央企信息部门主任,吉安市制造业信息化指导专家。个人辞条列入大型文献《走进大家》、《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百度百科》、《世界名人录》等大型文献。目前系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中国作家(交流)协会等十多个学会会员;系全国科监委行业发展战略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品牌委行业调查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科技创新品牌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区域理事长、专家团成员。

日常爱好探索写作摄影,作品主要有专业论著、科技论文、讲义(课件)、调研报告、案例、QC成果、创新成果,文学杂文、小说、评论、散文、游记、诗词、格言、评论、新闻及摄影。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交流会议和网络媒体上发表论文50余篇。在报刊媒体发表新文学作品300余篇。在《中国作家文库》等各类书籍、报刊和文学网发表作品500余篇。在专业领域,曾多个年度荣获“江西省青工双增双节建功赛先进个人”、“江西省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卓越推进者”、“江西省企业信息化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十多项科技和创新成果、技术改正重大成果荣获省部级和市级表彰。在文学领域,50多篇作品应邀参赛获奖,曾荣获 “中国诗词名家”、“中国当代实力派作家”和“当代百强才子”等荣誉的称号。

作者自述:我的业余只想静守自己的内心,做岁月里的宁静人。起名“01一线”网络昵称,故名我是一线的设备技术、网络与信息化工作者。平时喜欢随笔写点人生经历和感悟文字,用以调理白天强于工科的头脑。

记得在我40岁生日那天,一位朋友给我发过一条短信:“你,一口气在人生的跑道上跑了N圈。今天,又到了起跑点。累了吧?休息一下吧。明天你又将开始新的一圈。而我,将一如既往的站在跑道边为你呐喊助威。”我回复朋友说:人生是一场自我完善的修行,所有的经历,无论悲喜,都为塑造更完美的自己,待那时,即使青春不再,年华已逝,也终究会遇见最美的自己。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降生人世,我们就坐上了生命的时光列车。如果按生命83年计,我们的人生时光也就只有3万天。可是,仔细想想,我们会发现,这些日子,我们没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豪迈之行。

感念之余,我回顾了过去,检讨了自己。认定了两点体会:一是要把人生奉献给那些永恒不变的事物,因为生命的伟大用途,是要把它花费在比本身寿命更为长久的事物上面。二是要决心为年岁增添生命,因为思想得最多,感受到最高尚的东西,做出最佳行为的人,生活得最丰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