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诗碑传佳话

 穆小 2019-11-05

在全国文明城市——江苏省张家港市域的中心地带、杨舍镇庆安村与塘桥镇滩里村交界处,有一个3A级景区——东渡苑。此苑为纪念唐代高僧鉴真第六次在黄泗浦成功东渡日本而建。

东渡苑内,除在一八柱歇山式亭中,立有一块高1.98米、莲花底座、六边形、莲花帽顶的古黄泗浦石质经幢外,另有一块晁衡的诗碑,上书“万里长空色绀青,举头一望起乡情。遥怀今夕春日野,三笠山巅皓月升。”诗句。

这一块诗碑背后,传颂着一段李白、晁衡情深意重的千古佳话。

晁衡(又作朝衡),字巨卿,朝臣姓,安倍氏,是阿倍仲麻吕(698年—770年)的汉名。他比李白年长二三岁。716年,18岁的晁衡因品学兼优,被选拔为遣唐留学生。717年10月随第九次遣唐使入唐,到达长安,受鸿胪寺安排入国子监进修中国的礼仪、法律、诗文、音韵等。

经过近10年的苦读钻研,高中进士,出仕唐朝。晁衡在华多年,以其学识、才干和人品,尤其是在诗歌上的深厚造诣,结交了当时已极负声望的李白以及王维、储光羲、赵骅、包佶等诗人,朋友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晁卿”。

李白曾在一首诗中写道:“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风尘”,并自注“裘则晃卿所赠,日本布为之”。可见两人情谊之深。

晁衡除饱受诗友的青睐外,也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器重(唐玄宗赐阿倍仲麻吕名晁衡),常侍奉御前。

752年,晁衡52岁,已在华36年,其诗作“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三笠山之歌》或称《望乡诗》)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玄宗见其思乡心切,不忍再留,遂擢升其为秘书监兼卫府少卿(从三品,掌管器械、文书、政令),伺机以“使臣”身份,东渡返日。

753年初冬,晁衡应日本皇室的托付,随藤原清河、吉备真备,离长安南下,专程到扬州拜会、邀请鉴真大师赴日传授“真正的”佛教,并商谈渡海事宜。

数日后,四艘日本遣唐使船抵达通江达海的黄泗浦码头。临行前,因最要好的朋友李白正在外地游历,未赶上送行,王维、储光羲、赵骅、包佶等好友依依不舍,为晁衡饯行,分别留下了“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屡言相去远,不觉生朝光” “知君怀魏阙,万里独摇心” “锦帆乘风转,金装照地新”等赠诗,抒发离别之情。

出发时,晁衡与藤原清河等乘1号船,鉴真偕众人乘2、3、4号船。在岸上遣唐留学生及僧侣们“渡大海如平地,居船上如坐床,四船联翩,不日平安归来!”的送行歌谣声中,四艘船升帆起航,驶离码头,驶向茫茫大海的深处。

面对滚滚波涛、海上明月,夜幕中透射的舟船灯火,晁衡感慨万千,诗兴大发,吟诵起“万里长空色绀青,举头一望起乡情”的诗句。船行数日,储光羲“东隅道最长”竟一语成谶,一号船遭遇狂风巨浪,与其它船失联,船上众人生死不明。

此前,正在安徽宣城一带游历的李白,得知“晃衡失联”的消息,误以为晁卿早已葬身大海,悲恸不已,洒泪写下了《哭晃卿衡》。

但事实的真相是,晁衡并未遇难,他所乘的船只被狂风裹捲到了安南(今越南)的驩[huān]州。在往后的一年半中,又屡遭海劫人祸,全船170多人,仅晁衡等10余人,历尽艰辛,返回长安,完成了一趟名符其实的“文化苦旅”。

回到长安的晁衡,捧读李白“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诗句,为李白的真情感动,禁不住掩面而泣。

深爱大唐又思念家乡的晁衡,最终未能回归故土。代宗大历五年,晁衡殁于长安,终年73岁。为表彰晁衡的功绩,唐代宗追赠其为潞州大都督;836年,日本仁明天皇追赠其正二位,诏书曰:“身涉鲸波,业成麟角,词峰耸峻,学海扬漪,显位斯升,英声已播。”(《大日本史·阿倍仲麻吕传》)。

“樱花簌簌落经幢,风流余韵说盛唐。诗碑一方留佳话,多少明月照春江。”千帆过尽、佛音悠远的古黄泗浦,不啻流连着鉴真、晁衡等名人的身影,流传下一首首情义深笃、意境高深的美丽诗篇,更见证了李白和晁衡的深情厚谊。

END



爱我,请给我点在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