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法」超级学霸原来是这样提高解题能力和考试成绩的

 zhuxrgf 2019-11-06

很多同学想尽各种办法提高考试成绩,但是收效甚微。问题到底何在?这里有你要的答案!

1、为什么遇到一些题目,看起来好像会解,动手做又不会了,老师点拨后又会了,以后遇到类似的题目又不会了?

答:解一道题目可能需要几个步骤,用到几个知识点,你动手不会做的直接原因是不能快速地把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按照内在的逻辑关系联系起来,不知道从已知条件经过哪些步骤才能求出题目要求的答案。“老师点拨”的实质是老师代替你关联了知识点,指出了解题步骤或过程,但是,老师点拨的过程并不能把他们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全盘复制并内化到你自己的头脑中。因此,你所说的现象本质上是学科能力和解题能力存在问题,即没有全面、系统、深入、准确、熟练地掌握教学内容,更没有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针对高中生,老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解题能力?

答:(一)在认识上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找准学生各科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摸清楚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教学活动的合理起点,因材施教,让每个水平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提升和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应该按照学生单科成绩编制教学班,给单科薄弱的班级配置优秀教师,并以优质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让学生爱学,让学习“上瘾”。

(二)重视基础,深挖教材。基础知识是学科能力和解题能力的根基和起点;教材是新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和高考考试内容的具体化,是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是高考中档和低档题目的直接来源,是解题能力的基本生长点,但是教材最大的特点是“简约”,简单、明了,易懂却又深奥。深挖教材,重视基础,就是把“简单”的教材中隐含的知识体系和框架挖掘呈现出来,把各种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丰富背景和过程呈现出来,再现科学家思维,帮助学生从根本上建立各科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并通过解释、说明、演绎、归纳、概括、类比、推导、证明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准确并实质性地理解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法则、定律等基本内容的来龙去脉、本质含义、内涵和外延及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内在联系,为解题能力的提升打下最坚持的知识基础。

(三)精心设计教学,培养科学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引导、启迪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大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发现并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错误,澄清各种可能与不可能,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和方法,使学生的科学思维逐渐发展,为解题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思维能力基础。教学过程中,不可过早呈现结论,不可照本宣科,不可未经分析和探索,直接讲知识的应用,否则,违背规律,就会经常出现“老师带我去游泳,最后他上岸,而我被淹死”的可悲下场。

(四)分级训练,循序渐进。能力和思维的培养与形成是一个渐进、有序的,由初级水平向高级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简单的认知能力不具备,高一级的操作能力不可能形成和发展。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教师应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能力发展阶段的习题和练习,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循序渐进地提升解题能力。比如,在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时,为了做到“三抓、四过关、四化(三抓:抓基本概念的准确和实质性的理解,抓公式、定理的熟练和初步应用,抓基本技能的正用、逆用、变用、连用、巧用;四过关:能准确理解书中的任一概念,能独立证明书中的每一定理,能熟练求解书中的所有例题,能历数书中各单元的作业类型;四化:各章内容综合化,基础知识体系化,基本方法类型化,解题步骤规范性)”,教师必须让学生抱着“推倒重来”的态度,把教材的例题、习题和练习作为重点重新进行训练,解题务必准确、规范和熟练。在此基础上,再训练一些难度有所提高、但是易于高考题难度的专项训练题。这样,既夯实基础,又为解题能力的提升积累足够的解题经验或思维模块(冒着过于简单化的风险,我们可以说解题经验或思维模块就是人们在解答跨度大、综合性强的题目时,所用到的从平时解答各种例题、习题或综合性不大的练习中积累起来并能在适当的条件下快速回忆并加以套用的简单的解题步骤)。作为教师,千万不可在学生能力尚处在初期阶段,就拿高考模拟题甚至高考真题让学生训练,那是违背培养能力必须遵循的循序渐进规律、浪费学生时间和精力,打击学生自信的作法。试想:不会走路,能跑吗?翅膀没硬,能飞吗?

(五)重视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力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各科均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框架、能力构成要素、能力分级标准及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过程,有责任心能力强的教师能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鼓励学生有效学习,尤其不可随心所欲地给学生灌输那些没有经过论证或检验、对学生学习实质上存在严重误导的感性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科学的自主学习过程和刻苦努力,仅靠教师的大量灌输,是不可能掌握学习内容的;重视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就是让学生学会监控、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使学习效率最大化。

(六)帮助学生排除学习焦虑过度的各种诱因,不断增强学习成就感的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机。

3、平时成绩老上不去,套题多、难度大,经常做不完,越学越没兴趣了,该怎么办?

答:学习兴趣只减不增,很可能引起“学习焦虑过度”,即学习者由于完成不了学习任务,达不到预期考试目标或者自尊心与自信心反复受挫,失败感与内疚感不断增强,从而形成讨厌学习、害怕学习或者逃避甚至放弃学习的心理或情绪状态。根据其形成的原因,主要建议如下:

(一)淡化考试成绩。按照新课标,平时应该更多采用形成性评估,肯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绩、查找学习存在的不足,以鼓励和促进学习。然而在实践上,很多学校为了对学校整体教学效果进行监控,对教师进行评比或者分等级、下结论而更多采用终结性考试,且试题题型、试卷分值和试题难度与高考试题相同或接近。这种考试对于少数学习特别好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肯定、鼓励和鞭策。但是,过多举行这种终结性考试,为老师批评学生、否定学生的努力、为家长“收拾”学生提供了依据。如果你自己过于在乎平时成绩,那么,平时成绩老上不去,就为你自己不断自我否定、自尊心与自信心反复受挫,失败感与内疚感不断增强提供了“最给力的保证”。

淡化平时考试成绩,就是不要用平时成绩来否定和打击自己,有意避免重复不断的受挫感,防止“学习焦虑过度”的发生。原因有四:第一、考试的本质是测量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工具,测量工具本身不可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像用尺子测量人的身高,尺子本身并不能帮助人长高是一个道理,所以在乎成绩没用;第二、平时考试试题缺乏应有的信度和效度,不够科学,不能准确测试学生的学业水平(平时成绩忽高忽低本身就说明其测试结果不够准确);第三、高中阶段任何一科的学习在短期内都很难取得大的进展和飞越,尤其英语和语文;最后、初中阶段学习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欠账”太多也会导致高中阶段学习进步缓慢。这里还必须指出,远远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综合性套题训练也具备打击自信心、增强失败感的“功效”,要慎重对待。

(二)合理确定学习目标。淡化小考成绩,就是不把短期内考试成绩的提高作为平时学习目标,而把对教材基本内容的实质性理解和熟练掌握作为目标,把教材例题和习题准确、规范、熟练的解答作为目标,把自己获得知识的多少和能力水平实际提高的幅度作为目标。这样,通过刻苦勤奋的努力,每天有收获,每周有进步,每月有喜悦,每年有飞越,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就会不断提高,不断得到自我强化。

(三)注重并完善学习过程,做到厚积薄发。小麦在漫长的冬季(冬灌期)停止疯长,但是却为春季健康茁壮生长,为夏季抽穗结实储备了足够的营养,学习也应该这样。注重学习过程,就是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积累、储备的过程落到实处。给自己设置一个“漫长的冬灌期”,在老师的帮助下,分科目、按章节或专题,逐个突破,储备足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解题能力全面提高打好基础;考试如果是上台演戏,那么,听课仅仅是看戏。平时只看戏而不练习演戏,上台演戏就可能出丑。完善学习过程,就是除过课前预习和课堂认真听课以外,一定要把课后的复习、巩固、拓宽、加深和练习之后的反省抽象真正落实在实处,落实在笔和纸上,使自己的学习过程不缺少与优秀学生拉开档次的任何一个环节。相信,经过长期的积累与提升,做到厚积薄发,在高考中,不得高分都由不了你自己。

(四)排查各种外界干扰,集中注意力,全心全意学习。高考竞争异常激烈,高中阶段的学习,不允许有任何的干扰和分心。用世俗、脆弱的情感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就会顾此失彼,顾小失大。请问你愿意让别人在高考前评价你是一个“热心肠”而在高考后评价你是一个“怂囊子”,还是愿意让别人在高考前评价你是一个“清高”、“自私”的人而高考后评价你是一个“国家栋梁之才”?手机加网络带来的碎片化阅读容易分散注意力,使人不能静心深入思考问题,从而变得浮躁。排除外界干扰,就是把所有的与自己学习成长无关的事都当成自己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一脚踢开,不把自己为人生第一大考----高考做准备的宝贵时间浪费在其它任何不必要的事情上。

4、基础不扎实,仅凭解题技巧,能不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答: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考重点考查考生对中学教学内容掌握的程度(学科能力)和考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潜能。但是高考是以一次性闭卷考试来决定谁能上大学,上什么层次的大学,因此,考生还必须在培养学科能力的基础上提升解题能力。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在知识交叉处命题,具有很强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还具有很强的新颖性、灵活性和迷惑性。所谓信度,就是考试分数必须准确反映考生的能力;所谓效度就是考题必须反映考试大纲的要求;所谓区分度就是考生的分数应该有梯度,便于招生选拔;所谓新颖性就是考生从已知条件到求出未知结果所要经历的途径或所要考虑的因素是考生之前没有见过的;所谓灵活,就是题目所给的情景或已知条件与所要考查的知识和能力之间有一种“形散而神合”的特征,导致能力差的考生往往有种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的感觉;所谓迷惑性就是试题中充满了各种“陷阱”和“圈套”,让考生防不胜防,稍不留意,就神不知鬼不觉地上了命题人的“当”。高考命题组还有超强的“反押题”措施,让每一个押题冒险者最终“扑空”。

因此,备战高考,不能有半点的侥幸心理,唯一正确的作法是提升自己学科能力,让自己具备“因题制宜”,类似“万能钥匙”式的解题能力。解题能力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学科能力的基础上,经过严格规范训练而逐步培养起来的,而学科能力的根基是各个科目的基础知识。因此,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解题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基础决定实力,实力成败高考”。

解题技巧,是解决个别题目的手段和途径,其最大的特点是“就题论题”,“一题一招”,不带有普遍性,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试想:为啥很多同学学了很多技巧,无论做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是参加各种考试却用不上?因此,不具备较强的学科能力和解题能力,凭借个别孤立的一招一式或巧手偶得的雕虫小技就想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只不过是一种幻想。再想:一个人如果没有深厚的功力,没有强壮的体魄,仅凭短期内学的几个简单的武术动作敢和一个真正的武林高手一比高低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