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修改稿)

 123xyz123 2019-11-06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理解能力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修改稿)

《审美心理学》告诉我们:“审美理解能力就是在审美过程中,运用直觉的方式,以情感为逻辑把握审美对象的本质意义的一种特殊心理能力。”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审美理解必须以审美直觉、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为基础的。所以,王一川在《美学与美育》说:“理解是蕴含在美感中的理性和美感指向。”这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是实现学生认识事物,把握事物本质特征,提高审美认识和理解能力的教育目标。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对此,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感受。

一、寻找作品的审美闪光点

在阅读教学中,作品的审美光点主要体现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主要包括作品的思想、情感、结构、情节、人物、景物、以及各种艺术技巧等。在此,我们以比较手法为例,看看这种比较手法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上的作用。《基础写作》上也说过,比较法就是在对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两方面进行比较,从中找出事物的异同和相互关系的方法。而这种手法在实际运用中,包括从空间角度进行的横向比较和从时间角度进行的纵向比较。从学生认识问题的角度来看,这种手法是很容易使学生接受、认识和理解的,也是提高学生审美理解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比较内容,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在比较中所渗透的主观情感及其在作品中所体现出得审美情感,以及揭示出来的思想。

如,鲁迅的《故乡》一文,就塑造闰土这一形象来说,鲁迅就采用了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通过“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的诸如“我”这样的少爷公子作横向比较,描绘出了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

其次,通过青年闰土和少年闰土作了纵向比较,描绘出一个经过“兵、匪、官、伸”的反动统治,及其被生活所迫,并深受封建等级观念的约束而变得麻木、愚钝的中年闰土的形象。两相结合,一个圆形形象活跃在学生的头脑中,形象的“变化”引发学生的思考,追根溯源,学生就知道作者通过闰土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统治及其封建思想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榨和毒害。在文中,鲁迅没有运用华丽的辞藻,而就在对比的过程中,人物不但鲜活起来,而且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体现,得到深化与升华,而且给学生以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审美理解能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想象

王一川在《美学与美育》所说:“审美想象是一种自由地把握感知表象和创造感性形式的能力,是具有感性活跃性、情感渗透性和自由超越性的精神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作品本身体现出来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生活及其对生活的感受做出合理想象,甚至可以让学生在想象中进行超越,在审美创造中,提高对作品的认识和了解能力。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其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就有丰富的审美想象的空间的。诗人用一个“尽”字,一个“际”字,不但表现出诗人的朋友远去,而且拓展了诗歌的表意空间,提高了诗歌的审美意境。可以说,这两句诗深深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在写作手法上,融情于景,虚实交融。诗歌在虚实结合中,不但增添表意的弹性,给学生留下了审美想象空间,而且有助于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认识到李白朋友的远去而自己却孤独的内外原因。这样,学生就不会只停留在一种朋友分离不舍的情感上,而是要深入其中,由此认识到李白的处境,并深入诗歌的深层中,从而加深对李白及其作品的理解。

三、抓住作品的审美语言

高尔基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这些言辞描绘出作品中的图景、人物性格的思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语言之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的。

1、注重用词之美

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矣。‘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首先就要引导学生语言美的感受,在感受中提高审美认识和理解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语言美,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理解理论?

从词语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词,包括词语所表现的色彩、动态、声响和形象感,使学生能够透过词语色彩、动态、声响和形象对它所表达的形式美感受,从而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审美意蕴(情感、思想、观念、认识等)。如,朱自清的《春》,文中写到:“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睛。”句中为了把“青”与“绿”很好的区分开来,后面各自带上了补语,一个“发亮”,一个是“逼你的眼睛”。“亮”色彩光明,清晰明亮。“逼眼”表现得色彩明而深。作者通过这两个词语,不但把近似的色彩区别看来,而且也使学生认识到初春时节小草生长的特点及其作者所表达的喜爱之情。又如,文中写小草,用的词是“偷偷”、“嫩嫩”、“绿绿”、“稀稀疏疏”、“抖擞抖擞”等。这些词语是叠词,很富有情韵意,读来不但自然活泼,亲切柔和,给人一种和谐感受,而且也让学生认识到初春时节的小草柔嫩和生长的特点,认识到大自然的变化规律。

2、注重语句之美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切的符号。” 恩格斯说也过:“我觉得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任何文章或者文学作品,都是以言语符号为思想感情和民族文化等的载体。因此,在阅读中,把握语言特点,有助于理解文学作品是如何体现审美价值的,也有助于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深入理解。

如,朱自清的《春》,作者在描绘春景是就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如写春风就似如母亲的手抚摸你,写春天就如婴儿一样“新”,如小姑娘一样“活泼”,像青年一样“健壮”等等。文中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去表现春风的温暖、柔和,描绘出的一幅幅“春的图画”充满了春的气息,充满了诱人的活力。学生在阅读中,自然感受到春的美,以及感悟到和谐之美。同时,诗文中这些表现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语句,不但有助于提高对作品深层意蕴的理解,而且也是有助于提高学生走出作品,认识自然事物发展变化。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文章的审美因素,让学生在感受审美形象时,产生审美情感,提高审美想象,并在其协同发展中,审美认识和理解能力得到应有的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