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23xyz123 2019-11-06

        ——谈古代诗歌的理趣美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谈古代诗歌的理趣美

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中国古代文化》指出,在古代诗歌中“往往潜藏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方式和审美趣味。”同时还说:“其间还蕴含着深邃的哲理,荡漾着激越的情感,体现着闪光的人格。” 也就是说,这些“理”不但包括形象所蕴含的道理、思想,也包括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社会风尚等。诗歌的理趣美在宋代表现得特别明显,也是宋代诗歌的特点之一。这就如尚永亮教授在《唐宋诗分类选讲·导论》中说过的:“唐诗重情韵而宋诗中理趣。”同时指出这是因为“宋代人受到理学影响,更喜格物致知。穷究事理”有关。那么,诗歌是怎样表现理趣?对此,我们认为,主要包括寓深刻的道理于趣味之中,寓深刻的道理于形象之中。也就是说,诗人不是直接说破,也不是直接道出,而是把道理蕴含在情事之中。下面举例说明。

首先,我们来看看苏轼的《题西林壁》。全诗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歌所蕴含的哲理是身在事物中难以看到事物的全貌,也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或者是说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不应该主观片面,妄加臆断,否则,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诗人就通过游览庐山时深入庐山这一过程来表现,可以说,在形象,也很含蓄,而理趣也更为明显。

其次,再看看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全诗如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歌中,诗人通过描写初春时候的景物描写,特别是其中“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细节描写,揭示了“实践出真知”的哲理。

最后,我们来看看大家熟悉的朱熹的《观书有感》。全诗如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从标题来说,“有感”源于“观书”。这本身也就体现出一种因果关系。从诗歌内容来看,前两句,极富形象性,读起来给人以心清澄静,和谐优美的感受,使之心胸开朗。后两句紧承前两句,抓住“方塘”的特点,揭示其内在规律:“方塘”的“清如许”正是“源头活水来”的结果。这样,言近旨远,意味深长,不但诗歌哲理思想人人能悟,运用自如,而且在阅读中,往往给人以无穷的“理趣”。

总之,正如缪钺在《论宋诗》中所说:“宋诗以意取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宋诗之美在骨气,故瘦劲。”宋诗之美在于理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