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花秋月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审美赏析

 123xyz123 2019-11-06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李煜在五代十国时的南唐君,于宋建隆二年继位,史称李后主)的绝命词。据记载,李煜在开宝八年,降宋,被俘至汴京,成天抑郁不安,就在自己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夜,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之后,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牵机药将他毒死。这首词就是词人通过今昔变化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无穷的哀怨之情和对故国之念。全词如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人首先写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了”即了结,完结。词人首先以问起,以答结,给人以一种突兀之感。其中,“春花秋月”不但描写了自然环境的美好,而且暗示了美好的事物的变化,时间的推移。“往事”即过去的这事情,指南唐灭亡之前之事。“知多少”即还知道多少。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这里,“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日子,可是,词人却希望这样的日子早日了结。这是一种矛盾的心理,可以说也是“以乐景表哀情”。因为,这样的美好的环境,这是一种矛盾心理。词人触景伤感,美好环境却引发了内心的忧愁,引发了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反而极为伤感。接着写道:“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故国不忍回首去想念。其中,一个“又”字很妙,不但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而且也暗示了对故国多次思念而忍受着无尽的精神折磨。这里两句,就把春风引发的物是人非之而产生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伤感与惆怅表现得淋漓尽致。词人“以乐写哀“而“倍增其哀”,其内在情感的程度深厚也就不言而喻。。

上片写道“故国”之思,也引发了对故国的回忆。所以,下片接着这一意脉写道:“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砌”即台阶。“雕栏玉砌”这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在”即该还存在。“朱颜改”即红润的脸色改变了(变得苍白、憔悴)。“朱颜”不但指宫殿的颜色,而且也用来形容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可以说,词人借此词来象征了过去一切美好事物和莺歌燕舞的享乐生活。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这里,“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在意义上也照应了“故国不堪回首”之意,具体地描写了亡国之后的凄凉的景象。其中,词人用“不堪”一词,不但增强了表情的程度,也强调了现在处境的困顿与凄凉。这里,今朝的囚徒生活与往昔繁华而歌舞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词人在对比中,自然进入了内心之中,于是,词人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君”即词人自称。“能”即“都”之意。“恰似”即正像。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问您能有多少愁?正像一江春水向东流。上句是说,在“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现实处境中产生“愁绪”,词人设“问君能有几多愁”之问,不但照应了起头两句的意思,而且把重点落脚在“愁”字上。这些“愁”恰是词人“不堪回首”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思念“故国”之愁。词人在最后一句写道:“一江春水向东流。”也许“愁”是抽象的,也许是无止尽的,林林总总,难以言说,于是,词人以水喻愁,形象而含蓄地表现了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也就是说,这样的亡国之愁是永远都不会忘却的,并时时刻刻绕绕早心头。在写作上,卒章显志,揭示主题,引发人无尽的想象和深刻的思考,从而提高了词作的审美效果。

在艺术上,首先,对比手法的运用。在词中,词人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表现出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情感。其次,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