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的审美艺术

 123xyz123 2019-11-06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fú)之怠(dài)。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 jiǎ )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guàn),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qū)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yè)(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shè),四支僵劲(jìng,多音字)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shè)生皆被(pī)(qǐ)绣,戴朱缨(yīng)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bì)衣处(chǔ)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
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lǐn)稍(shao)之供(gōng),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èi),无冻馁(něi)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yè)余,撰(zhuàn)长书以为贽(zhì),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huó)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给同乡晚辈的临别赠言。作者回顾了自己早年求学时的艰苦经历与切身感受,指出了读书成败的关键——是否专心致志。作者以此启发马生,勉励马生刻苦学习,自励精进。作者为了表达观点,十分注重写作方法,对此,本文就《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的艺术手法择其要予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以事明理,增强说服力
    本文所叙之事主要是作者早年求学时的亲身经历的事实,作者所要表现的“理”就在客观的叙事之中——为学艰苦,故须勤奋,专心致志。比如,作者说明学习贵在“不息”,就这样写道:“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意思是说,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通过自己借书、抄书、还书的事实来证明自己读书坚持不懈,即使条件十分艰苦,也没有放弃。又如,为了说明自己为学的条件艰苦,文章写道:“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意思是说,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作者通过自己当年从师叩门不顺的求学经历来加以说明。这样,全文以事明理,叙议结合,不但避免了空洞说教,而且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二、对比手法,增强表现力

    在散文中,对比手法主要表现在通过一个事物的过去同现在情况的纵向对比,或者通过同一时间内不同事物的横向对比,从而突出事物的变化过程,或者表现出事物的特征,或者突出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强烈的震撼力。

首先,作者与“同舍生”比较
在文章中,作者首先从衣、食、行三方面,把自己在早年求学时在衣、食、行三方面于“同舍生”进行比较,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突出了自己求学的艰难。文中写道:“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这里,作者从“衣”即“曳屣”、“缊袍敝衣”与“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食”即“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行”即“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等几方面,说明自己的求学路上的艰难。
其次,作者与太学生比较
在文章中,作者把今日太学生的优越件与自己求学时做比较。文中写道:“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这一段中,作者从当年自己生活、从师、学习等方面的条件与现在太学生进行比较。从这段文字看出,作者当年求学长途奔波,寄住客舍,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肥美味食物,身穿麻絮棉袍、破布衫,而今的太学生是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而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当年作者求师不易,而今太学生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当年作者图书条件很差,而今太学生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这样,从不同角度进一步说明学习成败不在条件优越,而在于是否专心致志。
三、夹叙夹议,增强教育力
     夹叙夹议就是在文中有叙有议、边叙边议、叙议结合的一种写作方法。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每叙述一事,都要通过议论说明其意义。如,“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其中“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意思是说,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是议论,之前的叙述。这样,在叙述中议论,不仅是自己的观点具有坚实的基础,而且这些观点又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感受,不会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用于教育后辈有着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