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广告中挖财源

 雁群 2019-11-06

                              雁群

    在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校园里,经常有人往墙壁上乱贴广告或海报,这些令人讨厌的“牛皮癣”,严重影响校园形象。

    2006年下学期的一天,一个名叫李利军的同学正在学生宿舍阳台上看书,发现学生食堂旁边有人又在往墙上贴广告,那人前脚刚走,校园管理人员后脚赶到,立即上前清除墙上的广告。再仔细看看,墙面上除了一些新鲜的小广告以外,还有许多被清除后遗留下来的广告痕迹。

    他看见此情此景,心想:既然有这么多人乱贴广告,说明校园广告有一定的市场,但乱贴广告既影响校园形象,广告效果也不好,何不专门建一个广告栏,采取收费张贴的方式让大家文明张贴?

    于是,他策划以公益事业为主,在学校开展广告业务。经过学校管理部门的允许,他向同学借了1000多块钱,先将那扇粘满广告痕迹的墙面涂刷一新,再在上面建了个广告栏,然后到处招揽广告主往广告栏上张贴广告。几个月下来,他建的这个广告栏有了不错的收益。

    在校园内建广告栏的小小成功,让他尝到了甜头,也引发了他创业的梦想。于是,他徒步到其他学校了解广告张贴情况,上网查询开办广告业务的相关知识,邀请同学探讨创办广告公司的有关问题。经过一段时间准备,他决定注册一个广告公司,以公益事业为由头,拓展自己的高校广告业务。2007年5月24日,在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的帮助下,他以自己的名字申办的“利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功。他给公司的定位是:做校园公益广告宣传,为高校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创办公司之后,他和同伴们一边在校坚持上课,一边到其他学校去寻找公益广告市场,到一些企业去联系广告业务。刚开始时,一些高校对他们的到来并不欢迎,听到他们要在学校做广告甚至感到讨厌,以校园内不允许做广告为由予以拒绝。一些企业知道他们还是在校学生,也不放心将广告业务拿给他们做。面对冷待,李利军没有气馁,他利用课外时间一次次地往其他学校跑,耐心地与对方沟通。为了打开芜湖某高校公益广告市场,李利军前后去了不下10次,终于在一个月后与对方达成了协议,对方允许他“先做着试试看,不行再全部撤掉”。就是这样的一个个“试试看”,让李利军获得了机会,公司通向高校的门路由此打开。

    接到第一笔广告业务后,李利军和同伴们兴奋不已,连夜动手制作各种公益提示牌,如:“请节约粮食”、“请餐后将餐具送至洗理处”、“主动排队、文明你我”等等,而提示语下面便是李利军他们所获赞助企业的名称和广告词。他们经过一个星期的日夜奋战,一批既精致漂亮又温馨催情的公益提示牌,有的挂到了该校食堂的墙壁上,有的放到了餐桌上。这种公益提示牌一亮相,立即引起了广大师生员工的注目,公益广告效果十分明显,受到学校和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后来,凭着优惠的价格和真诚的态度,李利军的广告门路慢慢拓宽,除了赢得一些回头客之外,找上门的企业也逐渐多了起来,先后成功地与福建福马集团完成了安徽省高校广告市场调研,帮助策划安徽洽洽集团与高校合作的公益项目等等,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评价。李利军还被福马集团多次邀请参加了集团企划案的策划。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发展,他的公司在芜湖、合肥、巢湖、马鞍山、阜阳、蚌埠、铜陵等7个城市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服务对象已涵盖了这些城市的21所高校。他们与学校合作开发了食堂、公寓、户外等公益广告场所,以“校园·风尚”为主题,大力推广公益性校园文化。

    目前,李利军虽然只是一名大三学生,却靠做校园广告一年揽进50多万元;他虽然只有23岁,却已拥有一个注册资金达三十万元、专兼职员工90多人的公司。他的公司除安装与运输工以外,均为大学生,既帮助一些贫困学生解决了部分生活难题,又使他们得到了很好的学用结合锻炼。

    2007年12月29日,在首届“安徽青年杰出创业奖”的颁奖仪式上,李利军荣幸地走上了领奖台。在获奖的30位青年俊杰中,他是唯一的在校学生。

    谈及今后的打算,李利军雄心勃勃地说:“我的梦想就是能在安徽这片土地上拥有自己的空间,先立足安徽,后走向全国,这样由点到面地发展,最终打造中国高校传媒的第一品牌。”

    小广告中蕴藏大财源,聪明的朋友们,努力挖掘吧。

                             2008-1-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