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参考文献(3)江更生《新编灯谜五千条》序

 沪学 2019-11-06

江更生《新编灯谜五千条》序

仲富兰

沪上灯谜专家江更生先生近来细心汇编了灯谜五千条,在付梓出版之际,盛情要我写篇短文,我是非常乐意的。一来是对老友江更生先生的治谜学经年,几十年来,念兹在兹,乐此不疲,他搜罗的灯谜史料和资料宏富得少有人企及,对江先生的治学毅力和弘扬中国民俗文化的精神,我一直感佩不已。二是有感于步入二十一世纪后,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一个快节奏的信息时代,如同其他民俗文化的游艺活动一样,灯谜的命运也牵动着许多文化学者的心弦,当下许多青少年学子,把大量的精力与财富投掷于冰冷的机器对话中,而对于传统的游艺活动不甚了了;宁可做许多伤害身心的活动,却对于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我们当然不必去责怪青少年的种种选择,也不必探寻文化政策的是是非非。我看,还是江更生先生的做法比较可取,那就是不断地为社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奉献自己作为文化学者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一份赤忱,这本《灯谜五千条》,凝聚着江先生多少心血和汗水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出版过一本《中华风物探源》,曾经提到过“灯谜”,可是未作展开。借此机会,我想谈谈自己多年来学习过程中涉猎灯谜的点滴感想,向江更生先生请教,也就教于广大读者诸君。

灯谜,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明高雅的文字游戏,也是民俗文学花园里一枝色彩诱人、异香扑鼻的奇葩。它曲折别致,变化多端,寓意奥妙,耐人寻味。猜灯谜既可启发思维,锻炼智力,也可使人增长知识,增加学习能协,提高文学修养,享受生活情趣。因而历来深受群众喜爱。

灯谜与民间谜语一样,最早起源于古时的隐语和廋辞。春秋战国时代的的隐语和瘐词,是灯谜的萌芽和滥觞。廋,是隐匿的意思,“廋辞”就是隐语。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语言日益丰富,有时人们因为种种原因,有些话不便直说,就产生了一种借代词语,这就是隐语。隐语,在古人的生活中应用的广泛程度,几乎令人难以想象,它在外交场中(尤其是青年男女间的社交)就是智力测验的尺度,国家靠它甄别贤才,个人靠它选择配偶,甚至敌国间还靠它伺探对方的实力。

至于灯谜的问世,一个基本的前提是与“灯”联系在一起,我以为,没有元宵灯节,也就没有灯谜现象的出现。按照中国古代的习惯,把农历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元”指月亮正圆。正月十五日,古代称“上元”,夜,谓之“宵”,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古人也称“元夕”。

元宵节起源于远古时代人们以火把驱邪的仪式,汉朝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诸神中也强调祭祀泰一神。“泰一神”,也称“太乙神”,是北极神的别名,据说是主宰一切的神,在正月十五皇家举行祭祀大典,张灯结彩,通宵达旦。一说东汉明帝时,笃信佛教,于上元夜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令士族、庶民一律挂灯,遂相沿成俗。隋唐诸朝之后,“上元”又与放灯相结合,演变成民间盛大的元宵佳节。张灯时间也从一夜增至三夜。到北宋时,放灯增至五夜,南宋则又增至六夜,明朝官府发布节假日十天的规定,为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灯节。元宵节期间,民间多食元宵(汤圆),象征家人团圆。此外还有闹社火、猜灯谜、祭蚕神、迎紫姑、走百病以及高跷、舞狮、舞龙等“闹元宵”的习俗。

古代社会的元宵节灯会,那一夜百戏骈陈,奇术异能,斗智竞技,猜谜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宋周密在《武林旧事·元夕灯品》中首先提到了灯与谜的结合:“又有以绢灯剪写诗词,对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可见南宋杭州(旧称“武林”)元宵节开了猜谜用灯之先河。“灯谜”的命名始于明代。据明王鏊《姑苏志》载:“上元灯市,藏谜者曰‘弹壁灯’”又《江震记》云:“好事者,或为藏头诗句,任人商揣,谓之‘灯谜’,亦曰‘弹壁’”。所谓‘弹壁灯’,是指灯笼一面靠壁,三面粘贴谜条。由于在灯上粘谜,所以叫“灯谜”。因为是元宵佳节的点缀,所以也叫“春灯谜”。

灯谜与民间谜语不同,它是以文字的含义而入扣的“文义谜。”它主要着眼于文字的意思或字句字形的结构方面,凭伶汉字的一字(词)多义,笔划组合,摹形象形等特点;通过别解,会意、假借、象形、拆字、谐音等手法,来使谜面与谜底在字义或字形上达到环环相扣。由于灯谜是以文字作为谜底的,那末凡是用文字来表达的任何词语都可以作为谜底。因此,灯谜谜底的范围相当广泛,单字、成语、词汇、诗词、古文、中外地名、书刊、电影、电视、戏剧、各类事物名称等等,通通可以入谜。可谓包罗万象。灯谜谜面一般文字较为短小精悍,讲究炼字炼句,多为一些常见的词汇,成语或有名的诗句,其特点是用字精巧简洁,概括性强。灯谜的猜制方法有不少严格的规则,如谜面要成文,谜面和谜底不准有相同的字出现,面底在扣合上要讲究贴切,严谨,不允许出现无法相扣的闲字等等。此外,灯谜还设有各种谜格,猜射有格谜必须按照谜格要求进行。由于灯谜涉及到的文化知识比较广泛,这就要求猜制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才能胜任。

相传西汉时,隐语和谜已成为宫廷娱乐品。到了东汉,隐语已发展为一种雏形的文义字谜,它通过中国汉字结构的特点,一个字可拆成几个字,在这离与合、增与减的变化中其音、形、义皆发生变化,字谜就在这种变化中产生。但这一时期的字谜都比较粗糙。字谜的成熟阶段是在三国时期,已不再是机械呆板的拆字,而是运用会意的手法隐字了,出现了公认的最早的文义谜。

“谜”到了南北朝,已成为非常时髦的玩意儿了,民间、宫廷随处可见。这时还出现了研究谜语的著作《文心雕龙·谐隐》。我国著名古典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说:“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之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象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他对谜语从理论上作了高度的概括,对谜语发展的历史,谜语的定义及其特征都作了深刻的分折和精辟的阐述。至隋、唐结束谜已更加兴盛了,出现了一些猜谜专家。宋代,猜谜的风气非常盛行。王安石、苏东坡、秦少游等著名的文学家都有谜作散见于《全宋词》、《夷坚志》、《苕溪渔隐丛话》等诗词著作中。并且还出现了后来灯谜所习用的“别解”,谜作已接近成熟。“灯谜”的叫法就出现在宋代。北宋时,猜谜成为专门的技艺。谜的种类大大丰富了,杭州还成立了谜社组织。此时,灯谜真正走向了广大市民,元宵佳节的灯谜活动大大丰富了市民的娱乐生活。

明清两代,灯谜活动的举行更加频繁,规模也不断扩大。不仅在元宵节,中秋、七夕(七月初七)也经常举行灯谜活动。更重要的是,明末扬州马苍山首创了“广陵十八个”(广陵是扬州的古称),卷帘、徐妃、粉底、虾须等绝大多数谜格都沿用至今。谜格的创立,标志着灯谜发展到成熟阶段。小说《红楼梦》、《镜花缘》等,都有猜灯谜的情节。灯谜经过这些文学作品的渲染和传播,更加普及于民众。

从清代到解放前,出现了不少灯谜名家,毛际克、俞曲园、孙玉声、张起南等,都是当年谜坛的风云人物,都有研究灯谜的专著问世。

解放后,在“百花齐放”方针的指导下,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游艺又获新生,群众性的猜谜活动蓬勃开展。各地的文化馆、俱乐部都成立了灯谜组织,不少地区还成立了灯谜爱好者协会,灯谜的内容和形式也有了很大的创新,灯谜真正成为扎根于群众的艳丽花朵。

有朋友曾经问我,这灯谜与民间谜语是否一样呢?我看,两者之间有共性,但更有差异性,用一句直白的话语来表达,灯谜属于“文义谜”,而民间谜语除了少量字谜外,都是以事物的特征来隐射的,因此,它属于事物谜。但不论是“灯谜”还是一般的民间谜语,其共同性还是主要的,它们都主要着眼于事物的形体、性能、动作等特征,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绘谜底,从而达到隐射的目的。它的谜底范围比较窄,除了少量字谜以外,极大多数都是事和物、如动物、植、用物、人体器官、自然现象、人类行为等。它的谜面往往是山歌体的民谣,以四句形式出现较多,讲究押韵而有节奏,读之可以琅琅上口,而且形象生动,便于口头传诵。由于民间谜语通俗易懂,故大多数都适宜少年儿童猜射。因此,有时也把民间谜语称作儿童谜语。

自古以来,谜语由于其谜体不同,所以桥代的厥称亦有所变化。谜语在春秋时叫“言隐”、“隐语”、“廋辞”;在汉时叫“射覆”,“离合”、“字谜”;在唐时叫“反语”、“歇后”;在五代叫“覆射”;在宋时叫“地谜”、“诗谜”、“戾谜”、“社谜”、“藏头”,“市语”;在元时叫“独脚虎”、“谜韵;”在明时叫“反切”、“商谜”、“猜灯”,“弹壁”,“弹壁灯”、“灯谜”、“春灯谜”;在清时叫“谜子”、“谜谜子”,“切口”、“缩脚韵”、“文虎”、“灯虎”、“春谜”、“灯谜”等。

好,就此打住,再说就有在谜学专家面前“江边卖水”之嫌。最后,我想说的是江更生先生编选的这本《新编灯谜五千条》,它是一本很有价值的民俗文学读物,它分门别类地向读者条陈古今中外的灯谜。展现出丰富多彩,通俗易懂,适合制作,易于流传的特点,既注重作品的思想性,也注重作品的艺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是广大读者业余、课外和节日制谜、猜谜的伴侣。这些灯谜,着力颂扬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以及对封建统治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又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精神,风格朴素简练,内容单纯明朗,乡土气息浓郁,值得认真地向读者推荐。我们也期待着江更生先生有更多的谜学著作问世,以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是为序。

原载江更生著《新编灯谜五千条》,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